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鐮刀菌肌球蛋白結構     南京農大供圖

安全性及抗藥性等問題是新農藥開發和應用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殺菌劑生物學團隊揭示了殺菌劑作用靶標——肌球蛋白的三維結構。未來,在該成果基礎上開展新型殺菌劑的設計和生產,有望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靶向殺菌。國際微生物學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理學》(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近140年的現代殺菌劑發展史上,人類先後研發了400多種殺菌劑用於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控。這些殺菌劑有的對其他生物產生毒副作用,有的作用位點單一使得有害病原物容易產生抗藥性。

受制於研究手段的不足,目前探明的殺菌劑作用的分子靶標或受體蛋白只有20多種,其中具有重要研發利用價值的殺菌劑分子靶標更是屈指可數。此前,科學家一直沒有在結構層面上闡明任何一個靶標蛋白與藥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致新型殺菌劑創製的盲目性大,周期越來越長,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難以解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研製出能精確識別「敵友」的智能殺菌手段?論文通訊作者、團隊負責人周明國認為,科研工作「要模擬到生物體內的真實情況」。該團隊經過近20年的不斷探索,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新靶標——肌球蛋白-5。這種靶標具有「馬達」般的超強活力,在細胞營養運輸中具有提供能量的關鍵作用,是病菌生命活動的馬達蛋白。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峰介紹,利用結構生物學方法,他們首次獲得小麥赤黴病菌肌球蛋白解析度為2.65 Å的晶體結構,揭示了植物病原絲狀真菌肌球蛋白與其抑制劑的互作特徵,同時揭示了氰烯菌酯抑制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分子機制。

基於三維結構,研究還發現了新的與氰烯菌酯結合的胺基酸位點,並證明其中重要的胺基酸位點M375在不同真菌中的遺傳分化決定了肌球蛋白對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研究提出了針對肌球蛋白K375設計對稻瘟病菌等具有高活性的新型廣譜肌球蛋白抑制劑的可能性。

周明國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就相當於給靶標肌球蛋白繪製了一幅3D效果的立體解剖圖,揭示了肌球蛋白的功能位點以及可以與化合物互作的關鍵胺基酸,這將有助於避免農藥創製的盲目性,大幅度提高新型殺菌劑的抗菌活性和安全性。

周明國解釋道,每一種生物的肌球蛋白就像是每個房間的鎖芯,只要探明了需要打開房間的鎖芯結構,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配上專門的「鑰匙」,這樣既能滿足「解鎖」的需求,又能保證其他門鎖的安全。不僅如此,由於精準掌握了病原菌的這種蛋白與藥劑結合的關鍵胺基酸,就能發現他們的變化規律,提前「預知」產生抗藥性的機制和速度,從而採取預防手段,確保精確武器的長期有效性。現實生產中,一種新型農藥的研發需要合成10多萬個化合物,花費10年的時間,而抗藥性的產生往往三五年就夠了。

該研究成果揭示了殺菌劑作用靶標蛋白與小分子化合物親和互作的精細結構特徵,為快速發展顛覆性靶向殺菌劑,有效解決新農藥創製跟不上抗藥性發展速度的問題提供了新方法。同時,對於推動農業有害生物的農藥受體結構生物學研究和靶向農藥發展具有引領性作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0832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新聞—科學網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寨卡病毒結構和其他蟲媒病毒很相似,有著被脂質包圍的RNA基因組,還有一個20面體的膜內蛋白質殼。在不同病毒殼內,其糖基周圍的胺基酸是不同的,意味著它們能結合的分子不同,感染的人體細胞種類也不同。 研究團隊發現,與其他病毒不同,寨卡病毒的糖基位表面凸出來,附著在病毒的蛋白質表面上。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為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副研究員徐放介紹道。 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
  • 上海有機所揭示肌球蛋白分子馬達Myosin VI結合Tom1
    Myosin VI是真核細胞內唯一一個沿著微絲反向運輸(從微絲正端向負端運輸)的非經典的肌球蛋白分子馬達,在細胞自噬和內吞途徑等眾多的細胞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的缺失或異常與大量的人類疾病相關聯,例如,肥厚性心肌病、宮頸癌、前列腺癌症、耳聾、腦星形膠質細胞增多症等。
  • 施一公團隊再解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研究首次報導了γ-分泌酶(γ-secretase)結合三種小分子抑制劑(Gamma-Secretase Inhibitor, GSI)和一種調節劑(Gamma-Secretase Modulator, GSM)的4個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美研究人員繪製出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
    美國科研團隊首次繪製出新型冠狀病毒一個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這種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研究成果19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Nature:「肌球蛋白-II」在細胞運動中的作用
    在動物中,大多數細胞在運動時利用爬行動作來遷移,在此過程中,細胞的前端被肌動蛋白細絲的聚合所提供的力向前推進。細胞生物學家一般假設,爬行細胞的後端隨後是由非肌肉「肌球蛋白-II」所產生的收縮力向前推動的。現在,對運動中的魚角膜細胞所做觀測表明,後端收縮實際上不需要收縮力。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20日發表於《科學》。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同時為後續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提高作物的捕光和光保護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Cytokinetics(CYTK.US)和箕星藥業研發新型口服心肌肌球蛋白...
    CK-274是新一代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箕星藥業與Cytokinetics公司於今年7月就CK-274在大中華區的研發和商業化籤訂了獨家許可協議。截圖來源:CDE官網CK-274是一種新型口服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由Cytokinetics科學家研發。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據《自然》報導,近年來,各實驗室向電子顯微鏡資料庫(EMDB,由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建立,旨在滿足學術界對於冷凍電鏡數據的需求)提交的數據呈指數級增長,這主要因為全世界實驗室cryo-EM數量的爆發式增長。儘管資料庫也接收其他電子顯微鏡結構分析的數據,但其中絕大部分數據來自cryo-EM。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 特定結構柔性太陽能電池首次實現在軌可控展開—新聞—科學網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課題組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智能複合材料結構研發出可展開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該系統於2019年12月27日搭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實踐二十號衛星在海南文昌隨長徵五號火箭成功飛天。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視蛋白可幫助果蠅辨別苦味—新聞—科學網
    然而,在某些動物中,視蛋白的功能不止於此,它不僅能感光,還能感受味道。據《科學》報導,近日一項新研究首次揭示,果蠅也可以利用這些位於其鼻尖感光蛋白質品嘗出食物中的有害分子。研究人員推測,人類體內的視蛋白或可起到同樣的作用。 美國馬裡蘭大學感官生物學家Phyllis Robinson並未參與此次研究,但他認為該研究結果是一種「範式轉換」。
  • 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繪製ACE2泛癌分析圖譜—新聞—科學網
    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繪製ACE2泛癌分析圖譜揭示ACE2高表達惡性腫瘤患者易患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中,很多都是老年人或合併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腫瘤患者由於自身處於免疫異常狀態
  • 一種新型元DNA結構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樊春海院士團隊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Hao Yan(顏顥)教授團隊合作發展了一種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這些元DNA結構可通過自組裝形成微米尺度的靜態與動態結構。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對粳稻和秈稻根組織原生質體進行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繪製了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為研究鬚根系植物根組織的細胞類型、功能和進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研究人員對兩個水稻栽培亞種粳稻Nip和秈稻93-11的10,968和12,564個根尖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分析,鑑定出8個細胞型,並利用組織原位雜交和遺傳轉化實驗鑑定了細胞類型特異性標記基因。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