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文件,明確要求要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近年來,SCI論文及相關指標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學術評價、職稱評定、人才聘用、資金獎勵、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大學領導、老師、學生都在想盡辦法發表SCI論文,甚至不惜抄襲、造假、行賄等。
2010年年底,北京體育大學在讀碩士生盧迪發現一篇署名洛陽某高校體育部張麗教授的文章,涉嫌抄襲自己的論文,95%以上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遂起訴張麗,索賠10萬元。之後,經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張麗抄襲,要求其賠償1000元。(《大河報》3月27日)
教授抄襲論文已經很司空見慣了,甚至都出現有高校領導、院士都被曝出涉嫌論文抄襲。但一位教授卻去抄襲本科生的論文,實在是令人奇怪,這其實恰恰說明了,論文抄襲的泛濫。
相比於抄襲,有些大學老師就「高尚」多了,靠自己的「鑽研」和「勤奮」大量發表論文。比如南京大學「404教授」梁瑩,據中青報報導自2009年梁瑩進入南大社會學院至2018年,九年間共發表中英文論文超過百篇。其中,2014年以來梁瑩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的主要SSCI/SCI收錄的英文論文就有43篇。
再如,華中師大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鄧大才,在2019年5月被學生網上舉報存在一稿多投、論文重複、抄襲等學術不端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22年裡鄧大才在期刊、媒體上共發表有四百餘篇文章。這對於一個年齡不到五十歲的學者來說,真不愧是高產中的戰鬥機。鄧大才本人曾向澎湃記者表示,「早年因素養不高,確實存在一稿多投的現象」。
2009年,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教授高山,也因高產引起多方關注。在2004—2009年這5年間,其共在期刊上發表了數量驚人的279篇論文,主要都發表在《晶體學報E卷:結構報告網絡版》,平均每周發兩篇。不過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務」,像《晶體學報E卷》實際上就是個資料庫,只要數據新穎、準確、合理,經過一兩輪修改,快的一個月就能上網,如果投稿投多了,掌握了技巧,上稿機率就更大了。
當大學裡把老師的職稱評定和論文發表「綁定」,不少老師為了自己的職稱就只好花錢買版面了。2018年8月,湖南桃江法院發布的一份《xx行賄案一審判決書》上,證人證言部分就披露了多達12位花錢在《求索》上發表論文的大學老師們。比如西安美術學院一位老師為了評副教授需要,花費3.7萬元版面費;四川外國語大學一位老師為評教授需要,向中介支付3.9萬元發文費。
2019年8月,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蔣華松從教33年,公認課講得好,但因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在副教授的崗位上一待就是12年。最後其破先例當選「0論文教授」後,引起高校學術界的一片熱議。
此事之後,很多專家都認為大學中應該設置「教學型教授」,這是給有一定業務水平、將主要精力投入教學的部分大學教師打開了一個上升通道。大學中肯定有部分老師,專心搞教學或者某個領域的研究,反而不如那些鑽空心思發表論文的人跑得快。如果不給這類人一個進步空間,這就使得大學的職稱評定是片面的。
希望這次能以破除大學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小切口、大轉向,徹底破除高校「唯論文至上」的現象,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引導大學老師正確對待論文,靜心搞研究,提高論文質量。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