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與北京某醫院一位醫生聯繫上,此為二人網上訪談記錄截圖。
部分職業工作者為參加職稱評定,花錢買版面在期刊上發表論文,催生「論文發表中介」產業,致論文質量滑坡、騙局頻出
為了評上副高職稱,中學語文教師齊敏(化名)委託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牽線,在某雜誌發表論文,花了3000元。論文發表了,雜誌寄到齊敏手裡,可齊敏去圖書館一對比,同一期的兩本同名雜誌,內容完全不同。
齊敏收到的山寨版雜誌,是假的。經記者調查,牽線的這家文化發展公司,在工商局沒有註冊信息,地址、電話全部「莫須有」。
武漢大學教授瀋陽在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學術期刊一年發表論文的容量是248萬篇,但全國每年有超過1180萬人有論文發表需求,包括教師、在校碩(博)士生、各行業技術人員。
在國家級、省部級刊物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是畢業、職稱評定等環節的「硬槓」,此舉旨在增強學術探討氛圍、促進文化繁榮。
可在網際網路上,已形成投機的「金錢換版面」一條龍產業,騙術夾雜其中。
論文量猛增,質難保,也催生了海量的學術泡沫。
一封電子郵件,讓教師齊敏以為遇到了救星,其實,她踩上了圈套。
今年3月1日,齊敏打開電子郵箱,一封《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約稿函》讓她心動。
「我們是給老師評職稱發表論文的組稿中心,給你提供最全面、最權威性的期刊發表,為老師評職稱搭建平臺。」
齊敏是河北省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最近,學校開始了職稱評定。如果沒有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她連副高職稱的邊兒都搭不到。
像她很多同事一樣,齊敏決定花錢買(論文刊登)版面。
救星還是圈套?
這家自稱「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的單位,給齊敏發來了「自我介紹」,列舉出18種核心期刊、30餘種國家級期刊,稱只要給錢,就能在這些雜誌中發表。
電子版的單位介紹的末尾,蓋著「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的紅色印章,並留了一個QQ號。
齊敏登錄QQ。
與她聯繫的人自稱「張偉佳」,張偉佳試探齊敏的意願,論文什麼領域?是發核心期刊,還是發國家級刊物?
齊敏回答,她的論文題目是《小說人物原型探討》。
張偉佳推薦《學術研究》雜誌,「你的論文很適合發表在這本雜誌上,我們會跟雜誌社溝通,看看稿件質量。」
《學術研究》雜誌,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主辦,是北大核心期刊。
3月2日,張偉佳發來信息:「您的文章審稿已通過。」
「這麼快?大概要多少錢?」齊敏有點意外,「說實在話,我知道我寫的這篇論文質量不高,我沒想到一投稿,雜誌就能給我登。」
「本來需要4000元,但編輯說文章質量很好,給您優惠價,3500元。」
一番討價還價,價格最終定在3000元。其中定金1000元。
在齊敏所在的學校,同樣因評職稱需要發論文的老師還有十多人,齊敏找到2個關係不錯的同事,湊錢共同發表這篇論文。
按張偉佳提供的匯款地址,3月3日,齊敏匯了定金。
「齊老師,給您電子版的用稿通知單。」3月13日,張偉佳上線了。
這封用稿通知單上稱,「齊敏同志,感謝您對我刊的支持,您的論文經編審委員會審核,準予採用,擬於2012年3月公開發表在本刊。」
落款是「學術研究雜誌社」,並加蓋了該雜誌社的公章。
看到是電子版,齊敏有些懷疑,「沒有紙質的用稿通知單嗎?不能寄過來嗎?」
「電子版和紙質的一樣,現在雜誌只給電子版的。」張偉佳說。
齊敏匯了尾款,開始等待雜誌版面上出現自己的名字。
真假雜誌碰面兒
5月初,齊敏收到張偉佳寄來的《學術研究》,為2012年3月刊。在這本紅色底紋、白色封皮雜誌中的第30頁,刊登了她的「小說人物原型探討」論文。
拿著這本雜誌,齊敏提交給學校,結果出乎意料。
學校科研統計的檢索系統裡,查不到齊敏的論文。
難道學校的檢索系統更新慢?齊敏又上網查看《學術研究》2012年3月刊。
「一對比,封面不一樣,內容更不一樣,簡直是兩本雜誌。」齊敏說。
為了再次查證,齊敏專門到圖書館查看了《學術研究》第3期,果然與自己手上的不同。
除了編輯部的信息是抄襲正規雜誌之外,其餘內容,與正規雜誌無一相同。
除齊敏之外,這本「山寨」雜誌上,還刊登了另外十多名作者的論文。
齊敏向張偉佳提出退款,而張偉佳回復「要跟領導反映一下」,便下線了。
根據齊敏提供的QQ號,記者聯繫上「張偉佳」。
張偉佳稱,他是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的員工,公司地址在北京市通州區「北苑大廈」內,並提供了一個座機電話號。
但幾經查詢,並沒有「通州北苑大廈」這一地點,在通州北苑等區域詢問多人,無人知道有「北苑大廈」。撥打座機號碼,顯示已暫停服務。
在北京市工商局的註冊信息中,沒有「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這一單位。
記者再次向張偉佳核實求證,其立即下線。
7月30日,《學術研究》雜誌社一名編輯在電話中說,他從沒聽說過「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雜誌社也未與任何發表論文的中介有聯繫。
「我們只接受我們官方郵箱的投稿,稿件如果錄用,錄用通知書也為信件版,發放通知書會以快遞形式。」該編輯說。
《學術研究》雜誌社證實,齊敏收到的電子版用稿通知單是假的,她收到的雜誌,也是假的;假雜誌上署名刊文的另十幾名作者,也被騙了。
職稱提一級 工資增千餘元
其實,要評上副高職稱必須發表論文,一直讓32歲的齊敏很頭疼。「我是班主任,每天要忙的事太多,連和我女兒在一起的時間都有限,搞學術研究根本沒時間,更沒法安心寫論文。」
齊敏說,他們學校有的老師教學業務很好,就因為論文沒發表,一直都評不上;有些老師從教學水平到班級成績都不咋地,花錢寫幾篇論文,就評上了。
「沒辦法,現實逼著你去弄,職稱跟你的工資福利待遇直接掛鈎,不可能不參評。」
與齊敏遭遇不同,醫生李華平(化名)能評上高級職稱,多虧了「花錢買版面,登論文」。
李華平在北京某中型醫院工作,中專畢業,從醫十多年。「熬這麼久才到了能評高級職稱的時候,肯定不能放棄。」李醫生說。
李醫生表示,評定職稱,不僅需要年紀和資歷,還要參加一系列考試,比如考外語。而要在期刊上發表論文更是必要條件,「評的職稱不同,對雜誌級別的要求不同,比如高級職稱,就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有的單位則需要在國外的核心期刊上發表。」
「其實職稱評定中的發表論文都是明碼標價的,大家早已心知肚明,已不是潛規則了,而是業內的明規則。」李醫生說。
去年4月,李華平找同事「借」了篇耳鼻喉科的論文,又通過熟人給某醫學雜誌的編輯送了8000元錢,文章得以在核心期刊上發表。
「工資是跟著職稱走的,職稱每提高一級,工資能增加千元左右。」李華平覺得那8000元的「投資」,值。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有的醫生不用花錢就能發表論文,但實則還是與「利」掛鈎。
在北京某醫院工作的醫生小劉說,一些醫藥企業也跟雜誌社合作,由於醫生評職稱需要在學術期刊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甚至出現了藥企代買版面的現象。「有的醫生要發論文,就給熟悉的藥企打電話,說寫了篇關於藥企藥物作用的文章,想發一下,藥企馬上會找相關的專業期刊雜誌,談好版面價格付費。這樣醫生、藥企、雜誌社都有利可圖。」小劉說。
錢學交易背後的學術泡沫
類似「花錢刊登論文」的中介騙術,在網上並非個例。
7月26日,百度搜索「論文發表」,搜索結果中排名第二的「中國職稱論文在線」網站宣稱:本站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論文寫手隊伍,包括高校講師、博士和研究生及期刊編輯。與眾多期刊合作,涵蓋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和文學類,論文在國家級、省級期刊,及部分核心期刊發表。
記者聯繫上「中國職稱論文在線」,對方叫價,在省級刊物上發表需800元,國家級刊物要1200元到2000元,發核心期刊收8000元。
於是,記者從其他網站上原文複製一篇「論膽道系統疾病治療」的論文,發了過去,說是原創,並要求發在《中國醫學工程》雜誌上。
約一個小時後,「中國職稱論文在線」發來消息:「給《中國醫學工程》的編輯看了,他覺得文章很不錯,可以發表。」
對方馬上提出先交一半定金,「只有交定金,才會收到用稿通知書。」
記者隨即致電《中國醫學工程》雜誌,編輯部一名編輯表示,從未聽說過「中國職稱論文在線」,雜誌社與他們沒任何關係,剛才也沒收到關於「膽道系統疾病」的稿件。
在淘寶網上搜索「論文發表」,會出現近2萬條結果,內容大部分是具體雜誌的論文發表價格,根據雜誌的地位不同,價格從100元到26000元不等。
其中,一個皇冠信譽商家,成交量位居論文買賣成交量榜首,從該商家2010年9月創店開始計算,其主營的論文買賣業務,成交量已經達到了13000多次。
2010年1月,武漢大學教授瀋陽做的一項調查中顯示,2007年我國買賣論文「產業」規模約為1.8億元;到2009年,論文買賣銷售額近10億元,規模膨脹5.5倍。
在這項調查選取的樣本中,用反剽竊軟體查詢,2007年的樣本數據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襲,24%的論文為部分抄襲,僅4%的文章不存在抄襲。
本末倒置的論文發表
展江也多次收到過類似的郵件,這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甚至在郵件裡遭受過批判。
上個月,展江收到一封郵件,「親愛的老師,如果您或者您的學生要發表論文,可以到我們這裡來發表」。
「現在網上買賣論文的現象,不僅多,而且陷入真假難辨的境地。」 展江發現,發郵件者合作的雜誌在河北,但發件者本人在武漢工作,很不可信。
展江回覆郵件「就這樣忽悠錢?」沒想到對方也回復了郵件,反而批判展江「沒見過你這樣的老師,你自己不發,你的學生還要發呢,為你這種老師感到羞恥」。
「這種現象,和正規雜誌賣版面確實有關,比如我知道的一些傳媒領域的期刊,就一直在收版面費。有的雜誌甚至從月刊改成了半月刊,這樣能多收些版面費。」展江說。
「花錢買版面,完全是本末倒置。」內蒙古一家醫學類學術期刊的編輯許先生說,現在同行收版面費太普遍了。「正規、正常的流程是:作者投稿,雜誌社對稿件學術含金量和真實性予以考證,一旦選用刊登,給作者發放稿費。但現實情況恰恰相反。
許先生介紹,他們雜誌的運營主要靠撥款,廣告極少,「版面費也是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按一P(頁)800元算,一個80P的雜誌,一期就能收入幾萬元。所以,只要抄襲率低於30%,付了錢,就能給發表。」
而抄襲率的檢測,則是由專業的檢測軟體來進行,「把文章複製到軟體內,就能查出抄襲率,並制定出相應的修改方案,即使質量不太高的文章,改改也能發。」
論文發表供求市場的現狀
由於目前的學術評價及激勵機制,通常以論文和著作數量多少為衡量標準,所以客觀上使得不少學術研究忽視質量,片面追求數量和速度。
武漢大學教授瀋陽在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的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權威期刊共計9468種;全國學術期刊一年只能發表論文248萬篇,但全國每年約有100萬高校教師、100萬在校碩士生和博士生、超過30萬科學研究人員以及超過500萬的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國企工程技術人員、70萬農業技術人員、360萬衛生行業技術人員,合計超過1180萬人,都有論文發表需求。
這種現狀導致「僧多粥少」,以致於相當比例的人迫於畢業、職稱評定期限臨近等因素,選擇求助於論文買賣市場和非法學術期刊,不少人往往上當受騙。
去年12月2日,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召開的「2011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上顯示,2001年至2011年中國科技人員發表國際論文數量為83.63萬篇,升至世界第二位,然而,這些論文平均每篇被引用數僅為6.21次,在世界上排在20名以外。
對此,北京大學的陳平原教授表示,中國科研論文的「量」上去了,但「質」不理想。
他認為,當下中國學界,正從追求規模逐漸轉向強調質量,而質量的關鍵在於努力改善學術評估方法。他建議,大學校長起碼可在下列問題上有所作為:一是積極參與修訂各種學科評估體系;二是制定高低軟硬恰到好處的內部標準;三是鼓勵投稿好雜誌,但拒絕欽定「頂級學刊」;四是守住底線,同時為特異之士保留自由活動的空間,且隨時準備因天才出現而修訂規則。
採寫、攝影 新京報記者 易方興
論文發表現狀流程
發表論文需求者收到中介電郵(或找人託關係)
作者原創(或找槍手、抄襲)寫出論文
向省部級、國家級刊物或核心期刊交費,多為幾百至數千元
論文發表
作者參加職稱評定
論文發表正規流程
作者寫出原創論文
向省部級、國家級刊物或核心期刊投稿
接稿刊物審核論文學術質量和原創真實性,擇優發表
刊物付給作者稿費
作者參加職稱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