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發表中介」騙局頻出 錢學交易背後泡沫多

2020-11-23 搜狐網

  本報記者與北京某醫院一位醫生聯繫上,此為二人網上訪談記錄截圖。

  部分職業工作者為參加職稱評定,花錢買版面在期刊上發表論文,催生「論文發表中介」產業,致論文質量滑坡、騙局頻出

  為了評上副高職稱,中學語文教師齊敏(化名)委託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牽線,在某雜誌發表論文,花了3000元。論文發表了,雜誌寄到齊敏手裡,可齊敏去圖書館一對比,同一期的兩本同名雜誌,內容完全不同。

  齊敏收到的山寨版雜誌,是假的。經記者調查,牽線的這家文化發展公司,在工商局沒有註冊信息,地址、電話全部「莫須有」。

  武漢大學教授瀋陽在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學術期刊一年發表論文的容量是248萬篇,但全國每年有超過1180萬人有論文發表需求,包括教師、在校碩(博)士生、各行業技術人員。

  在國家級、省部級刊物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是畢業、職稱評定等環節的「硬槓」,此舉旨在增強學術探討氛圍、促進文化繁榮。

  可在網際網路上,已形成投機的「金錢換版面」一條龍產業,騙術夾雜其中。

  論文量猛增,質難保,也催生了海量的學術泡沫。

  一封電子郵件,讓教師齊敏以為遇到了救星,其實,她踩上了圈套。

  今年3月1日,齊敏打開電子郵箱,一封《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約稿函》讓她心動。

  「我們是給老師評職稱發表論文的組稿中心,給你提供最全面、最權威性的期刊發表,為老師評職稱搭建平臺。」

  齊敏是河北省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最近,學校開始了職稱評定。如果沒有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她連副高職稱的邊兒都搭不到。

  像她很多同事一樣,齊敏決定花錢買(論文刊登)版面。

  救星還是圈套?

  這家自稱「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的單位,給齊敏發來了「自我介紹」,列舉出18種核心期刊、30餘種國家級期刊,稱只要給錢,就能在這些雜誌中發表。

  電子版的單位介紹的末尾,蓋著「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的紅色印章,並留了一個QQ號。

  齊敏登錄QQ。

  與她聯繫的人自稱「張偉佳」,張偉佳試探齊敏的意願,論文什麼領域?是發核心期刊,還是發國家級刊物?

  齊敏回答,她的論文題目是《小說人物原型探討》。

  張偉佳推薦《學術研究》雜誌,「你的論文很適合發表在這本雜誌上,我們會跟雜誌社溝通,看看稿件質量。」

  《學術研究》雜誌,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主辦,是北大核心期刊。

  3月2日,張偉佳發來信息:「您的文章審稿已通過。」

  「這麼快?大概要多少錢?」齊敏有點意外,「說實在話,我知道我寫的這篇論文質量不高,我沒想到一投稿,雜誌就能給我登。」

  「本來需要4000元,但編輯說文章質量很好,給您優惠價,3500元。」

  一番討價還價,價格最終定在3000元。其中定金1000元。

  在齊敏所在的學校,同樣因評職稱需要發論文的老師還有十多人,齊敏找到2個關係不錯的同事,湊錢共同發表這篇論文。

  按張偉佳提供的匯款地址,3月3日,齊敏匯了定金。

  「齊老師,給您電子版的用稿通知單。」3月13日,張偉佳上線了。

  這封用稿通知單上稱,「齊敏同志,感謝您對我刊的支持,您的論文經編審委員會審核,準予採用,擬於2012年3月公開發表在本刊。」

  落款是「學術研究雜誌社」,並加蓋了該雜誌社的公章。

  看到是電子版,齊敏有些懷疑,「沒有紙質的用稿通知單嗎?不能寄過來嗎?」

  「電子版和紙質的一樣,現在雜誌只給電子版的。」張偉佳說。

  齊敏匯了尾款,開始等待雜誌版面上出現自己的名字。

  真假雜誌碰面兒

  5月初,齊敏收到張偉佳寄來的《學術研究》,為2012年3月刊。在這本紅色底紋、白色封皮雜誌中的第30頁,刊登了她的「小說人物原型探討」論文。

  拿著這本雜誌,齊敏提交給學校,結果出乎意料。

  學校科研統計的檢索系統裡,查不到齊敏的論文。

  難道學校的檢索系統更新慢?齊敏又上網查看《學術研究》2012年3月刊。

  「一對比,封面不一樣,內容更不一樣,簡直是兩本雜誌。」齊敏說。

  為了再次查證,齊敏專門到圖書館查看了《學術研究》第3期,果然與自己手上的不同。

  除了編輯部的信息是抄襲正規雜誌之外,其餘內容,與正規雜誌無一相同。

  除齊敏之外,這本「山寨」雜誌上,還刊登了另外十多名作者的論文。

  齊敏向張偉佳提出退款,而張偉佳回復「要跟領導反映一下」,便下線了。

  根據齊敏提供的QQ號,記者聯繫上「張偉佳」。

  張偉佳稱,他是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的員工,公司地址在北京市通州區「北苑大廈」內,並提供了一個座機電話號。

  但幾經查詢,並沒有「通州北苑大廈」這一地點,在通州北苑等區域詢問多人,無人知道有「北苑大廈」。撥打座機號碼,顯示已暫停服務。

  在北京市工商局的註冊信息中,沒有「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這一單位。

  記者再次向張偉佳核實求證,其立即下線。

  7月30日,《學術研究》雜誌社一名編輯在電話中說,他從沒聽說過「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雜誌社也未與任何發表論文的中介有聯繫。

  「我們只接受我們官方郵箱的投稿,稿件如果錄用,錄用通知書也為信件版,發放通知書會以快遞形式。」該編輯說。

  《學術研究》雜誌社證實,齊敏收到的電子版用稿通知單是假的,她收到的雜誌,也是假的;假雜誌上署名刊文的另十幾名作者,也被騙了。

  職稱提一級 工資增千餘元

  其實,要評上副高職稱必須發表論文,一直讓32歲的齊敏很頭疼。「我是班主任,每天要忙的事太多,連和我女兒在一起的時間都有限,搞學術研究根本沒時間,更沒法安心寫論文。」

  齊敏說,他們學校有的老師教學業務很好,就因為論文沒發表,一直都評不上;有些老師從教學水平到班級成績都不咋地,花錢寫幾篇論文,就評上了。

  「沒辦法,現實逼著你去弄,職稱跟你的工資福利待遇直接掛鈎,不可能不參評。」

  與齊敏遭遇不同,醫生李華平(化名)能評上高級職稱,多虧了「花錢買版面,登論文」。

  李華平在北京某中型醫院工作,中專畢業,從醫十多年。「熬這麼久才到了能評高級職稱的時候,肯定不能放棄。」李醫生說。

  李醫生表示,評定職稱,不僅需要年紀和資歷,還要參加一系列考試,比如考外語。而要在期刊上發表論文更是必要條件,「評的職稱不同,對雜誌級別的要求不同,比如高級職稱,就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有的單位則需要在國外的核心期刊上發表。」

  「其實職稱評定中的發表論文都是明碼標價的,大家早已心知肚明,已不是潛規則了,而是業內的明規則。」李醫生說。

  去年4月,李華平找同事「借」了篇耳鼻喉科的論文,又通過熟人給某醫學雜誌的編輯送了8000元錢,文章得以在核心期刊上發表。

  「工資是跟著職稱走的,職稱每提高一級,工資能增加千元左右。」李華平覺得那8000元的「投資」,值。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有的醫生不用花錢就能發表論文,但實則還是與「利」掛鈎。

  在北京某醫院工作的醫生小劉說,一些醫藥企業也跟雜誌社合作,由於醫生評職稱需要在學術期刊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甚至出現了藥企代買版面的現象。「有的醫生要發論文,就給熟悉的藥企打電話,說寫了篇關於藥企藥物作用的文章,想發一下,藥企馬上會找相關的專業期刊雜誌,談好版面價格付費。這樣醫生、藥企、雜誌社都有利可圖。」小劉說。

  錢學交易背後的學術泡沫

  類似「花錢刊登論文」的中介騙術,在網上並非個例。

  7月26日,百度搜索「論文發表」,搜索結果中排名第二的「中國職稱論文在線」網站宣稱:本站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論文寫手隊伍,包括高校講師、博士和研究生及期刊編輯。與眾多期刊合作,涵蓋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和文學類,論文在國家級、省級期刊,及部分核心期刊發表。

  記者聯繫上「中國職稱論文在線」,對方叫價,在省級刊物上發表需800元,國家級刊物要1200元到2000元,發核心期刊收8000元。

  於是,記者從其他網站上原文複製一篇「論膽道系統疾病治療」的論文,發了過去,說是原創,並要求發在《中國醫學工程》雜誌上。

  約一個小時後,「中國職稱論文在線」發來消息:「給《中國醫學工程》的編輯看了,他覺得文章很不錯,可以發表。」

  對方馬上提出先交一半定金,「只有交定金,才會收到用稿通知書。」

  記者隨即致電《中國醫學工程》雜誌,編輯部一名編輯表示,從未聽說過「中國職稱論文在線」,雜誌社與他們沒任何關係,剛才也沒收到關於「膽道系統疾病」的稿件。

  在淘寶網上搜索「論文發表」,會出現近2萬條結果,內容大部分是具體雜誌的論文發表價格,根據雜誌的地位不同,價格從100元到26000元不等。

  其中,一個皇冠信譽商家,成交量位居論文買賣成交量榜首,從該商家2010年9月創店開始計算,其主營的論文買賣業務,成交量已經達到了13000多次。

  2010年1月,武漢大學教授瀋陽做的一項調查中顯示,2007年我國買賣論文「產業」規模約為1.8億元;到2009年,論文買賣銷售額近10億元,規模膨脹5.5倍。

  在這項調查選取的樣本中,用反剽竊軟體查詢,2007年的樣本數據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襲,24%的論文為部分抄襲,僅4%的文章不存在抄襲。

  本末倒置的論文發表

  展江也多次收到過類似的郵件,這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甚至在郵件裡遭受過批判。

  上個月,展江收到一封郵件,「親愛的老師,如果您或者您的學生要發表論文,可以到我們這裡來發表」。

  「現在網上買賣論文的現象,不僅多,而且陷入真假難辨的境地。」 展江發現,發郵件者合作的雜誌在河北,但發件者本人在武漢工作,很不可信。

  展江回覆郵件「就這樣忽悠錢?」沒想到對方也回復了郵件,反而批判展江「沒見過你這樣的老師,你自己不發,你的學生還要發呢,為你這種老師感到羞恥」。

  「這種現象,和正規雜誌賣版面確實有關,比如我知道的一些傳媒領域的期刊,就一直在收版面費。有的雜誌甚至從月刊改成了半月刊,這樣能多收些版面費。」展江說。

  「花錢買版面,完全是本末倒置。」內蒙古一家醫學類學術期刊的編輯許先生說,現在同行收版面費太普遍了。「正規、正常的流程是:作者投稿,雜誌社對稿件學術含金量和真實性予以考證,一旦選用刊登,給作者發放稿費。但現實情況恰恰相反。

  許先生介紹,他們雜誌的運營主要靠撥款,廣告極少,「版面費也是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按一P(頁)800元算,一個80P的雜誌,一期就能收入幾萬元。所以,只要抄襲率低於30%,付了錢,就能給發表。」

  而抄襲率的檢測,則是由專業的檢測軟體來進行,「把文章複製到軟體內,就能查出抄襲率,並制定出相應的修改方案,即使質量不太高的文章,改改也能發。」

  論文發表供求市場的現狀

  由於目前的學術評價及激勵機制,通常以論文和著作數量多少為衡量標準,所以客觀上使得不少學術研究忽視質量,片面追求數量和速度。

  武漢大學教授瀋陽在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的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權威期刊共計9468種;全國學術期刊一年只能發表論文248萬篇,但全國每年約有100萬高校教師、100萬在校碩士生和博士生、超過30萬科學研究人員以及超過500萬的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國企工程技術人員、70萬農業技術人員、360萬衛生行業技術人員,合計超過1180萬人,都有論文發表需求。

  這種現狀導致「僧多粥少」,以致於相當比例的人迫於畢業、職稱評定期限臨近等因素,選擇求助於論文買賣市場和非法學術期刊,不少人往往上當受騙。

  去年12月2日,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召開的「2011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上顯示,2001年至2011年中國科技人員發表國際論文數量為83.63萬篇,升至世界第二位,然而,這些論文平均每篇被引用數僅為6.21次,在世界上排在20名以外。

  對此,北京大學的陳平原教授表示,中國科研論文的「量」上去了,但「質」不理想。

  他認為,當下中國學界,正從追求規模逐漸轉向強調質量,而質量的關鍵在於努力改善學術評估方法。他建議,大學校長起碼可在下列問題上有所作為:一是積極參與修訂各種學科評估體系;二是制定高低軟硬恰到好處的內部標準;三是鼓勵投稿好雜誌,但拒絕欽定「頂級學刊」;四是守住底線,同時為特異之士保留自由活動的空間,且隨時準備因天才出現而修訂規則。

  採寫、攝影 新京報記者 易方興

  論文發表現狀流程

  發表論文需求者收到中介電郵(或找人託關係)

  作者原創(或找槍手、抄襲)寫出論文

  向省部級、國家級刊物或核心期刊交費,多為幾百至數千元

  論文發表

  作者參加職稱評定

  論文發表正規流程

  作者寫出原創論文

  向省部級、國家級刊物或核心期刊投稿

  接稿刊物審核論文學術質量和原創真實性,擇優發表

  刊物付給作者稿費

  作者參加職稱評定

相關焦點

  • 3萬元代發論文?期刊提醒是騙局
    論文代發公司提及的三家期刊表示,稿件發表都是走正常流程,並沒有「綠色通道」之說  宣稱花3萬元就可在國內頂尖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並且在內部有關係,這樣的「中介」竟是一家醫學公司,且無論文發表的相關業務。
  • 買論文?你還真膽大——論文代寫騙局揭秘
    有業內人士指出,學生要加強自律,針對通過不正當手段完成、發表論文的人員,應加大懲處力度。  然而,現實情況中,類似易奇這樣的畢業生不少,他們是論文代寫黑色產業鏈中的一環。在具體交易中,找代寫的叫「客戶」,當代筆的叫「寫手老師」,拉生意的叫「客服」,轉達寫作要求的叫「主管」……有寫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說,大多數代寫的論文都是東拼西湊出來的。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中介機構扮演重要角色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中介機構扮演重要角色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約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與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 大學論文背後的「生意經」:代寫代發催生利益鏈
    當記者提出對代寫論文質量的擔憂時,多家機構表明能「保證拿到學位證、畢業證。」多位賣家表示,公司的背後是專業的寫作團隊而非學生代寫,能保證論文的查重率和審核結果。還有賣家表明:「如果不放心可以籤協議,不拿雙證全額退款」。
  • 代理中介自揭論文發表期刊「版面買賣」內幕
    她向記者介紹:一般情況下,需要刊發論文的學生,先要找到一個「論文代理人」,雙方經過討價還價後,學生可以高枕無憂地坐等論文刊發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尋租」方式目前已在高校屢見不鮮。小陳是上海某學院的碩士生,為了能夠評上今年的學年獎學金,她剛委託了一名「論文代理人」在某科學期刊上發表她的論文。「5月初剛交了500元錢,好像過段時間就能拿到期刊了。」
  • 今年優選:隴南冶金工程職稱論文發表需要多少錢
    隴南冶金工程職稱論文發表需要多少錢  Haojie Zhang, Guaning Xiong*, Bo Su, Jianwei Gong,Yan Jiang, Huiyan Chen and Wei Lan  ICP Stereo Visual Odometry for Wheeled Vehicles Based on a 1DOF Motion Por
  • 大學論文背後生意經:本科千字200元 幾小時就完成
    原標題:大學論文背後生意經:本科千字200元 幾小時就完成  日前,教育部發文嚴打學位論文代寫、買賣,這讓大學生論文「摻水」的話題再度被聚焦。是誰催生了論文代寫買賣市場?網上名目繁多的「論文賣家」,其背後有哪些操作潛規則?買到的論文,真的能如願為學生們換來一張畢業證嗎?
  • 驚天龐氏騙局締造者麥道夫被捕十一年:我們學到了什麼?
    這就是伯尼·麥道夫高達648億美元的龐氏騙局給投資者的教訓,這個騙局在11年前的這個星期成為了頭條新聞。罪犯、他們的家人和朋友都付出了代價,麥道夫最後進了監獄,但很多人在他的長期騙局中發了財,這就是為什麼龐氏騙局至今仍然存在,甚至能矇騙華爾街那些「聰明錢」的原因。
  • 人民直擊:親,代寫論文需要嗎?
    楊樂第一次接觸到論文代寫是大四那年:找代寫的叫「客戶」,當代筆的叫「寫手老師」,拉生意的叫「客服」,轉達寫作要求的叫「主管」……一筆訂單寫手能賺幾百到幾千元不等,中介從中獲利翻倍,論文質量隨緣,「客戶」交錢後被拉黑是常有的事。 「入行」三年,楊樂發現,每一筆論文交易背後都有完整的「產業鏈」。
  • 央視曝驚天騙局 揭秘投資背後的真相(組圖)
    央視曝驚天騙局 揭秘投資背後的真相  警方資料視頻:犯罪嫌疑人放禮炮慶祝  警方提供的這段視頻內容發生在2017年2月17日下午,涉案公司老闆郭某組織團夥成員,對拉到受害事主入金的楊某兵進行表彰。  重慶投資者 李女士:12月28號那一天,我就虧了48萬,我整個被詐了72萬多。現在我的銀行貸款是6月27號到期,我在這個事情發生之後,有兩個月的時間我都沒出門,完了之後到處借錢也借不到。  深圳投資者 戴先生:那一單一下子虧下去大概有20幾萬吧,差不多投100多萬左右,大概後來剩了30多萬,我就退出來了。
  • 黃斌漢:比特幣總數量2100萬個是大騙局!數量其實是無限擴大的!
    本來真意是支持類似於我國央行的數字貨幣,做為法定貨幣,價格穩的貨幣,用途是交易工具,支付工具。並不是支持泡沫貨幣,並不支持炒作貨幣。但市場的相關數字貨幣卻仍在大漲。 數字貨幣是偉大的,但目前來看,很多數字貨幣生存在炒作之上,這其實就是巨大的騙局。騙局不一定人人虧,但你敢確定你賺錢那一個?數字貨幣可以像古董一樣存在,出現巨大的價格波動風險。
  • SCI論文發表要多少錢
    發表SCI論文,並不是所有時候都免費,因為大多數SCI期刊是OA期刊,是要向作者收取版面費的,也就是說作者發表SCI論文不僅沒有稿費,還需要支付一筆費用給期刊。那麼,SCI論文發表要多少錢?發表一篇SCI論文,對不少作者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僅要面對SCI期刊對錄用論文的苛刻標準,還要支付比較高的版面費。而且SCI論文的費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統一的標準,由運營者根據SCI期刊的影響力、地位等情況來確定一個價位,從幾千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另外,向同一本SCI期刊投稿的不同論文,也會因字數不同、圖表數量不同,導致支付的發表費用不同。
  • 發表一篇SCI論文多少錢?學者:只要論文發表成功,其他不重要
    如今中國掀起了一股論文熱,不管是就業、評職稱、還是畢業,都要有自己的論文,目前含金量最高的就是受到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的SCI論文了,很多人就很好奇,發表一篇SCI論文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期刊分為兩類,一是開源(OA)期刊,也就是收取發表費用的期刊,如果是人文學科的論文,沒有什麼實驗的話,那麼主要的費用就是出版的費用,一般SCI論文的版面費在1000-1500美元左右,換算成人民幣的話就是7000-10000人民幣左右,但是也有少數期刊的版面費非常高,達到15000元以上。而且論文還需要請專業機構潤色,一般潤色費用大約2000-3000元。
  • 維普大案背後的論文江湖
    2015年從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畢業,在廣東、上海工作了幾個月後,2016年3月回到江西修水老家,在淘寶上先後開了多家網店,主營論文指導、論文修改,論文發表等業務。這是論文發表「金字塔」的最底層、一個典型的內容生產小隊。
  • 女碩士花4000元搞定論文 寫作槍手也有財富榜
    核心提示:而高校生通過網絡中介交易論文,從下單定製到寫手代寫,再到聯繫期刊發稿,這種一站式服務,儼然形成了一條買賣論文的產業鏈。然而,論文又是必須要完成的「功課」,在這般情形下,花錢買論文就成了大家最省事的選擇。劉莉(化名)就是這種交易的參與者。她是一家知名駐濟高校文學院的在讀研究生。劉莉讀研二時找到了工作,忙碌的她根本沒時間寫學術論文,更找不到能發表論文的期刊。眼看畢業將近,劉莉跟舍友找到出路,她們從網上聯繫到一家論文中介機構。
  • 量子科學熱潮背後隱藏的大騙局
    打開APP 量子科學熱潮背後隱藏的大騙局 發表於 2017-12-08 11:46:08 他背後隱藏的潛力是巨大的,隨著這幾年量子科學更加受人關注,大家都在懷疑量子科學這麼火,狂熱背後會不會是騙局?   20世紀20年代,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概念,即一切物質粒子均具備波粒二象性。
  • 51天蒸發1.4萬億,人類史上最大泡沫要破了!大鱷們跑了,傻瓜還在堅持.....
    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向加密貨幣交易所Bitfinex和泰達公司發出了傳票。印度財政部長強調:加密貨幣不是合法貨幣,政府不會考慮令加密貨幣合法化,並將阻止在其司法管轄範圍內使用比特幣和其它加密貨幣。俄羅斯央行周四再度發表聲明稱:允許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存在看起來有風險。
  • 饒毅舉報背後,水到底有多深?
    因為,「學術爭議」的背後,一條針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追逐」鏈條,依稀可辨。個案?有關曹雪濤的這起學術爭議事件,最早要從2016年說起。2016年,美國微生物學會旗下期刊、影響因子6.96分的mBio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生物醫學研究論文中圖像不當重複使用的研究報告,伊莉莎白·畢克是第一作者和主要完成人。
  • 中介包發論文 核心期刊一萬二起步
    「與400餘家雜誌社常年籤約合作,代寫各類專業論文,醫學類、經濟類、管理類、教育類等都可以實力操作。」東方今報記者在多日的走訪中發現,論文代寫代發已經形成一個地下產業,從招聘寫手,到論文交稿,以及後期刊發,隱匿著一條完整而成熟的利益鏈條。
  • 調查論文代寫產業鏈:寫手最高賺數千元,質量隨緣
    楊樂第一次接觸到論文代寫是大四那年:找代寫的叫「客戶」,當代筆的叫「寫手老師」,拉生意的叫「客服」,轉達寫作要求的叫「主管」……一筆訂單寫手能賺幾百到幾千元不等,中介從中獲利翻倍,論文質量隨緣,「客戶」交錢後被拉黑是常有的事。「入行」三年,楊樂發現,每一筆論文交易背後都有完整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