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一高校三名教授虛開發票,套取科研經費數百萬元

2020-12-05 澎湃新聞

當下,科技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全國各地對於高校科研經費的撥付也與日俱增。有高校教授卻未將這筆資金用在科研上,絞盡腦汁將其攬入自己的腰包。江蘇徐州某高校的三名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

1月19日,江蘇省檢察院發布消息,稱三人因犯貪汙罪,分別被判處三年至七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三人均表示服判,目前判決已生效。

高校科研經費使用漏洞

2014年1月,徐州市雲龍區人民檢察院接到舉報,稱徐州某高校機電學院教授張某等人騙取巨額科研經費。

該院反貪局調查發現,張某,男,1959年5月出生,系徐州某高校副教授,是該校教務處副處長。

檢察院反貪局調查發現,張某的銀行卡有大量不正常的銀行入帳,跟他的家庭情況和收入情況不符。偵查人員調取上述高校的部分記帳憑證,掌握了其通過開虛發票,輕鬆套取科研經費。

在掌握大量翔實證據的基礎上,徐州雲龍檢察機關於2015年9月1日決定,以涉嫌貪汙犯罪對張某某立案偵查。

張某到案後交代,該校基礎薄弱,缺少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學校就積極發動老師與企業合作,申報科研項目,學校提供配套獎勵資金,「但是企業不願意與我們合作」。

問題恰恰就出在了學校的配套資金上。由於徐州當地的企業對搞科研要投入大量的科研資金很牴觸,張某便主動聯繫企業,向企業說明不需要他們投入科研資金,而是全由學校承擔。

於是,企業對張某提出的這種合作方式欣然接受,張自掏腰包把錢以企業的名義,投入到學校的科研項目專用帳戶中,學校緊接著根據企業「投入」的資金量按照比例進行資金配套,並統一單獨掛帳。

據張某供述,一旦科研項目立項成功,資金配套到位,他就開始想法設法把科研資金「提取」出來。起初,他把用於科研投入的發票和自己找來的少量其他發票都混在一起,內心有些「擔憂」地拿到學校財務處進行報銷。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學校財務處對其提供的發票只進行簡單的數字核對後,就立刻把報銷的科研經費打入了張某某個人的銀行卡。

初嘗甜頭,張動了更大的「邪念」。

三教授騙走科研經費數百萬元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江蘇檢察機關獲悉,一個科研項目配套資金少則二三十萬,多則一百多萬。

要找多少發票才能把全部的資金報銷出來呢?這讓初次順利套取科研經費的張某犯了難。

為此,他想到從「黃牛」手中購買發票或者虛構勞務費清單,然後拿到學校去報銷。於是,在沒有任何實際投入的情況下,張某花錢購買大額設備物資虛假發票,或製作人員勞務支出,隨意套取巨額科研經費。

張某在第一個科研項目中報銷了20多萬元,其中有7萬多元是自己違法套取出來的科研經費。

接下來,他如法炮製,

在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間多次利用擔任相關科研項目高校方面課題負責人的職務便利,採用上述手段騙取科研資金共計人民幣120餘萬元

隨著對張某案件的深入排查,另一個犯罪嫌疑人楊某浮出水面。

楊某,男,1966年2月出生,與張某某同校任職,是該校科研處副處長,系張某主動交待的「共犯」。

2015年11月19日,楊某被依法傳喚到案。在辦案中檢察機關發現,楊某的犯罪手法與張某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採用開具假發票、虛列勞務費、差旅費等手段,套取科研資金。

楊某陳述自己犯罪行為的過程中,又交代出了他的另一個同夥李某,他稱,二人曾合謀套取科研資金90餘萬元。

李某,男,1970年11月出生。案發前系徐州某高校教授,與張某、楊某同校任職。作為三人之中年齡最小、資歷最淺的李某,沿用了套取科研經費的手法。

檢察機關調查發現,張某在三個項目中(其中有一個項目與楊某共謀)套取科研資金120萬元,個人共計分得80餘萬元;楊某在五個項目中(其中有兩個項目分別是與張某、李某共謀)套取科研資金330萬元,個人共計分得230餘萬元;李某在同楊某共謀的一個項目中套取科研資金90多萬元,個人分得40餘萬元。到案後,三名犯罪嫌疑人均對合謀騙取科研經費的事實供認不諱。

經法院審理後,張某、楊某、李某因犯貪汙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有期徒刑七年、有期徒刑三年,三人分別並處罰金5萬元、35萬元、20萬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投機取巧 3名教授套取數百萬科研經費
    原標題 3名教授套取數百萬科研經費  1月19日,江蘇省人民檢察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省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嚴明通報了江蘇檢察機關護航「科技創新」,打擊相關領域侵權犯罪和職務犯罪的有關情況,並發布典型案例。
  • 騙科研經費等公款341萬 山東大學一教授獲刑13年
    此次通報的4起典型案件是:浙江大學原教授陳英旭將科研經費劃入自己控制的公司,貪汙945萬餘元,被判刑10年;北京郵電大學原教授宋茂強借用他人身份證件辦理銀行存摺冒名領取勞務費,將68萬元科研經費據為己有,被判刑10年6個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教授李澎濤、王新月夫婦二人以虛假採購耗材的方式向一家生物技術公司支付264萬餘元,涉嫌貪汙,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 虛開發票套現科研經費 一長江學者被50萬元「絆倒」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景爍/攝擁有長江學者、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山大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主任等多個頭銜,陳哲宇卻被50萬元「絆倒」了。2016年年底,濟南市天橋區人民法院一審判處他及3名同事犯貪汙罪,陳獲刑4年、被處罰金25萬元。
  • 山東大學一教授套取國家30萬專項科研經費獲刑
    大學教授是個令人尊敬的職業,為人師表、諄諄教導是人們對這個高尚職業的良好印象。可是在這高尚的背後,少數人的欲望也在慢慢萌發,最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經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檢察院提起公訴,8月31日,該區法院以貪汙罪判處套取國家30萬元專項科研經費的博士生導師徐某有期徒刑三年零三個月。
  • 判決書裡的「科研經費」犯罪:假合同、假發票,套取千萬公款
    在科研人員這一主體中,又有68%是高校教授(17人),32%是科研院所人員(8人)。記者發現,在科研經費上出現「貪腐」的往往是高校名師,甚至業內權威。早在2014年,中紀委就曾在官方網站披露了8名科研人員因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被依法依紀查處的案例,他們多為所在領域的權威。
  • 中紀委網站透視虛開發票套取公款現象
    我們每個月大概要安排十二三桌飯,紅酒要喝掉十幾箱,茅臺有時一頓要喝掉兩三瓶……」如何將一筆筆高昂的費用「洗白」,並通過正規途徑報銷?高明華等人經班子集體商議,授意財務人員以食品、辦公用品、薄膜、板材、裝卸費、運輸費、會務費等名目,列支日常購買的菸酒、餐費及土特產等,幾年間合計220餘萬元。
  • 山東大學一教授套取國家30萬專項科研經費獲刑—新聞—科學網
    經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檢察院提起公訴,8月31日,該區法院以貪汙罪判處套取國家30萬元專項科研經費的博士生導師徐某有期徒刑三年零三個月。 博導立項獲科研經費 案發前,徐某是山東大學藥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常務副院長、山東省政協常委。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如何步入貪腐的泥潭?這要從一個課題立項說起。
  • 長江學者被50萬元科研經費「絆倒」 律師將進行無罪辯護
    擁有泰山學者、長江學者、山東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等一系列頭銜的陳哲宇,堪稱業界才俊。但2015年,因通過虛開發票套出400萬元科研經費,並與同事分掉了其中的50萬元後,他被檢察機關帶走調查,繼而一審被判犯貪汙罪獲刑4年。
  • 中國石油大學一教授套取科研經費獲刑11年半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下稱石油大學)教授王新海,利用自己科研項目負責人的職務便利,單獨或夥同他人套取科研經費576萬餘元,並將其中323萬餘元據為己有;為感謝他人在自己調動工作、獲取科研項目上的幫助,行賄50萬元。
  • 石油大學一教授套取576萬科研經費受審
    ,單獨或夥同他人,套取科研經費共計576萬餘元,其中將323萬餘元據為己有。此外,為拿到更多的科研項目,王新海還向中石油科技發展部副總經理方某行賄50萬元。6月29日上午,因涉嫌貪汙罪和行賄罪,王新海在一中院受審。在法庭上,王新海表示認罪。    為多拿科研項目行賄50萬元    今年55歲的王新海案發前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教授,此前他在長江大學任教,2009年進入中國石油大學。
  • 與科研經費相關案件遞增 涉貪者多為項目負責人
    在科研人員這一主體中,又有68%是高校教授(17人),32%是科研院所人員(8人)。  記者發現,在科研經費上出現「貪腐」的往往是高校名師,甚至業內權威。  早在2014年,中紀委就曾在官方網站披露了8名科研人員因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被依法依紀查處的案例,他們多為所在領域的權威。
  • 大學教授被50萬科研經費「絆倒」 一審判決引爭議
    擁有泰山學者、長江學者、山東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等一系列頭銜的陳哲宇,堪稱業界才俊。但2015年,因通過虛開發票套出400萬科研經費,並與同事分掉了其中的50萬後,他被檢察機關帶走調查,繼而一審被判犯貪汙罪獲刑4年。
  • 教授陳哲宇出獄後已回山東大學工作,曾因貪汙罪獲刑兩年半
    徐州醫科大學麻醉學院官網 圖據徐州醫科大學麻醉學院官網消息,4月11日上午,山東大學醫學院陳哲宇教授應邀來我校作學術講座,本次學術講座主題為「BDNF神經元胞內運輸與學習記憶」。陳哲宇教授生動形象地介紹了「BDNF與學習記憶、消退」的關係,並且對當前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 安徽農業大學一教授套取20萬科研經費被免職
    安徽農業大學一教授套取20萬科研經費被免職新安晚報 安徽網(www.ahwang.cn)訊 轉移科研項目經費並套取20萬元,安徽農業大學一教授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行政記過處分,並被免去系主任職務。昨日,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省紀委駐教育廳紀檢組通報了四起省屬高校科研經費違紀典型問題。這四起問題分別為: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茶葉系主任、教授李立祥涉嫌虛列支出轉移並侵佔科研項目經費問題;安徽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胡坤倫公款私存、購買理財產品問題;安徽理工大學爆破工程與器材研究所所長郭子如違紀違規問題;安徽理工大學能源與安全學院教授何啟林虛報冒領科研經費問題。
  • 高校科研經費貓膩多 導師指定公司買實驗器材賺差價
    10月10日,科技部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以及在性學界廣有知名度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潘綏銘等5所大學的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問題進行了通報。而在此前一天,教育部劃出的高校教師師德「紅七條」中,明文禁止違規使用科研經費。顯然,根除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等腐敗行為,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教授陳哲宇出獄後回山東大學工作 曾因貪汙罪獲刑
    徐州醫科大學麻醉學院官網 圖據徐州醫科大學麻醉學院官網消息,4月11日上午,山東大學醫學院陳哲宇教授應邀來我校作學術講座,本次學術講座主題為「BDNF神經元胞內運輸與學習記憶」。陳哲宇教授生動形象地介紹了「BDNF與學習記憶、消退」的關係,並且對當前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 5所高校7名教授套取科研經費2千餘萬 親戚當會計吃住行全報銷
    2014年10月17日訊,近日,科學技術部黨組通報,來自5所高校的7名教授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科研經費腐敗刺眼地出現在公眾眼前。張強(化名)是一名研三的學生,在這間實驗室中,他已經工作了兩年多時間。教授套取項目資金的新聞,熱度並未只在實驗室中維持多久便無人提及。在他們眼中,項目經費就像一臺提款機,可以負擔他們為導師打工的工資,也可以負擔導師的日常生活開支。教授在申請項目中也形成了他們自己的朋友圈,在彼此的支持中,共同瓜分了科研經費這塊蛋糕。看似純粹的科研項目,已然成為一個圈內人自己的江湖。
  • 律師:從李寧院士貪汙案看科研經費使用的法律風險及防控
    松原中院經審理查明:自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李寧利用其所擔任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李寧課題組負責人以及負責管理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經費的職務便利,同張磊採取侵吞、虛開發票、虛列勞務支出等手段,貪汙課題科研經費共計人民幣3756萬餘元。
  • 最高檢:審慎辦理涉科研經費案(附10大案件盤點)—新聞—科學網
    案件回顧: 自2008年7月至2012年2月,被告人李寧利用所擔任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李寧課題組負責人以及負責管理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經費的職務便利,夥同被告人張磊採取侵吞、虛開發票、虛列勞務支出等手段,貪汙課題科研經費共計人民幣3410萬餘元,其中貪汙課題組其他成員名下的課題經費人民幣2092萬餘元。
  • 「最年輕院士」李寧貪汙科研經費案公開宣判,這筆錢不是「唐僧肉」!
    近日,歷時5年的中國「最年輕院士」李寧貪汙科研經費案公開宣判。法院對被告人李寧以貪汙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並處罰金300萬元。此案的宣判對相關領域腐敗行為敲響了警鐘。從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到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和創新一直備受重視。然而,隨著科研經費投入逐年增大,科研人員違規違法套取科研經費的案件不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