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科研經費相關案件遞增 涉貪者多為項目負責人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2016年3月16日,清華大學教授、博導付林被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職務犯罪為由帶走調查,後被控貪汙及挪用公款。該案目前仍未完結。

  2016年,山東大學教授陳哲宇被濟南市天橋區人民法院一審判處貪汙罪,獲刑4年並處罰金25萬元。案件仍在上訴中。

  ……

  

涉及科研經費犯罪的34份判決書中,罪名及犯罪主體分布。朱彩雲/製圖

  這幾起引起人們較大關注的案件背後,是更多科學家因「科研經費使用」被認定犯罪的現象。

  對於科研人員來說,使用科研經費往往意味著一不小心就會滑進「犯罪」的深淵。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檢索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從2013年到2016年,與科研經費相關的案件呈遞增趨勢。

涉貪科研經費者 多為項目負責人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科研經費」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獲得287個結果,其中有34份判決書與科研人員犯罪有關。

  這34份判決書中,科研人員被判貪汙罪的佔比62%,受賄罪的佔比18%,同時被判貪汙罪和受賄罪的佔比9%,而貪汙罪加行賄罪、貪汙罪加私分國有資產罪、貪汙罪加濫用職權罪、貪汙罪加詐騙罪等4種情況各佔比3%。

  在犯罪主體方面,有74%的犯罪主體為科研人員(25人),另26%是與科研相關的行政人員。在科研人員這一主體中,又有68%是高校教授(17人),32%是科研院所人員(8人)。

  記者發現,在科研經費上出現「貪腐」的往往是高校名師,甚至業內權威。

  早在2014年,中紀委就曾在官方網站披露了8名科研人員因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被依法依紀查處的案例,他們多為所在領域的權威。

  2013年,《中國青年報》曾報導浙江大學教授陳英旭涉嫌貪汙科研經費被審判(詳見2013年7月29日《億元課題經費被控貪汙千萬》)。

  既是浙大水環境研究院院長,又是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陳英旭被杭州中級人民法院認定,身為國有事業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苕溪課題」總負責人的職務便利,採用編制虛假預算、虛假發票衝帳,編制虛假帳目等手段,將國撥科研經費900餘萬元衝帳套取,為己所控,構成貪汙罪。

  針對課題負責人往往成為涉貪者的問題,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艾靜認為,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目前科研項目普遍實施課題負責人制。艾靜說:「一般由一個比較權威的人負責整個課題組,資金撥到學校的帳戶上,專款專用,課題組的老師負責支配。我的當事人是兩個課題的負責人和一個課題的副組長,權限比較大。」

  而在監管過程中,往往出現了制度的失靈。

外協公司扮演重要角色

  結合判決書和近年來曝光的科研經費貪腐案件,記者發現,通過開具虛假發票、編造虛假合同、虛列項目開支、編制虛假帳目等手段衝帳套現資金,以及將科研經費挪作他用,是科研經費貪腐最常見的幾種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科研經費腐敗案件中往往出現「外協公司」這一關鍵角色,幫助作案人套取資金。

  判決書顯示,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張立新利用負責無人飛艇遙感平臺項目的職務便利,在向某公司訂購遙感平臺時,與該公司負責人串通,虛增合同價款,待貨款到帳後又由該公司部分返還提現給張立新,張由此騙取科研專項經費45萬元,並利用部分贓款購買了一輛起亞霸銳越野車。

  而在陳英旭一案中,陳也是利用課題總負責人的身份,將兩家關聯公司列為課題的外協單位,再通過關聯公司開具虛假發票、編造虛假合同和編制虛假帳目等手段,將巨額專項科研經費套取變現。

  此外,大多科研經費貪腐案件還呈現出「長期」和「多次」的特點,隱藏較深,難被察覺。

  裁判文書顯示,2008年到2009年間,張立新以支付臨時工勞務費的名義,先後17次從北師大領取25.5萬元科研經費。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認定,這些欠款並未實際發放到「臨時工」手上,而是匯入了張立新的個人帳戶用於日常消費。張立新被認定構成貪汙罪。

  與張立新相似,曾任山東大學新藥評價中心副主任的劉兆平也是通過安排人員製作虛假校外人員領取勞務費的憑證,從2010年年底到2011年10月,先後分48次從山東大學套取公款119.88萬元。

  事實上,科研經費「弄虛作假」的現象在高校及科研單位裡屢屢出現,不僅與作案人本身的犯罪故意相關,還與目前部分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的粗放和不合理密不可分。

用墊付應對經費到帳滯後

  現有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的諸多不足,使得科研人員出現一些「迫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進而使得貪腐案件找到了土壤。

  科研項目的立項、進行和結項涉及多個部門,課題經費到帳不及時的情況並不鮮見。艾靜律師說,科研項目的撥款滯後導致老師需要墊付資金,之後往往報銷不及時。

  艾靜稱,自己的當事人、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高立新被指「套取科研經費」,法院認定被告人「採取籤訂虛假合同的方式分三次將國家課題經費套出18餘萬元由其個人使用」。但艾靜認為,高立新正是因為課題經費到帳不及時,不得不用個人資金超額墊付課題組成員的勞務費,這才出現了後面虛構採購設備合同套取經費的行為。

  「課題組的實際成員數量比申報時多,並且儘管學校規定給學生的補助為200元,而高立新可能會根據勞動量發300元、400元。」艾靜說,「加上經費沒有及時到帳,這些錢都是他自己墊付的。由於超額沒辦法報,所以他才虛構了合同。」

  「從辯方角度,我們並不認為他構成犯罪,因為欠缺一個主觀要件,就是他主觀上是不是想侵吞或是佔有這個錢。」艾靜說,「他後續套取資金只是為了他之前墊付的支出。」

  除了用個人資金墊付,還存在用其他項目科研經費來墊付的情況。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李燕萍教授表示,由於科研項目獲準和經費到帳時間不一致,有的科研人員會用其他項目的結餘資金來開展下一個課題。這不符合科研經費管理規定,但按照科研規律,他需要這筆投入。

  北京某高校實驗室助理陳超(化名)表示,因為國家政策調整,可能申報時候的預算格式和撰寫任務時候的預算格式都不一樣,導致科研經費到帳滯後。但這種情況的普遍存在,卻給「故意套取經費」的行為提供了操作空間。

  2016年12月,在大連民族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原副院長姜健貪汙、詐騙案二審中,姜健上訴稱,由於經費使用範圍和目前報銷規定之間存在矛盾,他只能通過購買發票把自己此前合理花費並已出錢墊付的款項平帳,他還表示所有的經費使用都通過了相關領導的審批。

  但法院認定,雖然姜健辯稱涉案貪汙款項系此前墊付,但不能提供證據予以佐證,且墊付款項應通過正常的報銷程序予以核銷,不能用虛假發票平帳。

  

涉及科研經費犯罪的34份判決書中,罪名及犯罪主體分布。朱彩雲/製圖

報銷困境下的「虛列開支」

  即使終於等來了「遲到」的科研經費,有的科研人員一轉身又陷入了報銷的困境。

  目前,我國科研經費管理一定程度上「見物不見人」,不少科研項目的經費被允許用於人員費的支出比例偏低,課題經費的申報和評審中也存在人員勞務費發放比例的限制。而這些規定難以全面且真實地體現科研人員的智力投入。

  這種報銷困境往往更多存在於人文社科類科研項目中。

  剛從深圳調研回來的李燕萍表示,自己可以通過往返交通票來報銷一部分交通補助費,但在過去,如果是同城調研就很難有發票可用於報銷,「有規定說不能報地鐵票。之前我遇到的一位老師在山村裡做地質勘探,更是無銷可報,在村裡吃飯住宿,你去讓他開個稅單,他可能都沒有」。

  相比於人文社科類項目,理工科類的科研項目經費看似可報銷範圍更廣,但也仍有無處登記的開支。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科研人員虛開發票套取資金,以彌補無法登記報銷的人員費和勞務費。

  兩年前艾靜律師代理過一起「科研人員虛列耗材、套取科研經費」的案子,她的當事人在購買課題所需實驗耗材時就遇到了某些耗材不能開發票的情況。於是,他從不同公司購買的耗材,最後顯示為在一家公司購買,「再去這個公司調查,其他發票都是虛開的」。

  報銷無路的一些科研人員,只能通過虛列設備、儀器,列出一些實際並無花費,但能弄來發票報銷的項目開支。由此,科研經費的「跑冒滴漏」不斷發生。

  2007年至2013年間,時任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遙感室主任的趙冬至,利用職務便利,指使本科室秘書高某,使用購買的發票在本單位報銷,套取科研經費共計人民幣約188萬元。趙冬至將其中的58萬餘元據為己有,並分給高某人民幣5萬元。趙被判貪汙罪。

  2013年的浙大陳英旭案中,陳英旭也是被指控授意博士生以開具虛假發票等手段,套取科研經費1000餘萬元。

  根據判決,這種虛列開支的做法顯然觸碰了法律底線。

  有律師認為,有些科研人員主觀上並無非法佔有目的,他們為了課題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去「虛列開支」,這種情況也被判為「貪汙」並不合理。在艾靜律師看來,這是司法習慣性認識的問題,「可能在一個案子裡,一旦看到假合同就認定是套取費用,不管費用是用來幹什麼,法院都認定套取後你再使用,就是貪汙」。

各自為戰的經費管理

  除了撥款和報銷環節的問題,在科研經費使用方面,還存在挪用資金的現象。

  「明明是開給研究生的勞務費,但錢最終可能並沒有到他們手上,而是又回到了項目負責人的手中。」陳超說,「然而他們這麼做,其實也有難言之隱。」

  科研項目的經費由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構成。陳超表示,直接費用中專家諮詢費的管理相對獨立且嚴格。根據《民口科技重大專項管理工作經費管理暫行辦法》,專家諮詢費最高為每人每天800元。「但現在實際專家諮詢費一般是一天1000~2000元。科研人員只能多報學生勞務費,之後再讓學生返還,這樣將多報的錢積攢起來作為專家諮詢費用」。

  他還表示,在科研進行期間可能需要調整設備費和材料費,由於材料費在學校一級便可審批,而設備費則需上報科技部,因此也會存在將設備費的資金用作材料費的情況。

  讓部分科研人員遊走在犯罪邊緣的,正是這種制度上的難言之隱。時曉騫律師表示,的確存在不少科研人員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科研經費挪作他用,比如用來註冊公司、購買理財,甚至購買房產等。「這種情況可能構成挪用公款罪,也可能構成挪用資金罪」。

  記者檢索發現,2011年至2014年,陳某甲在擔任武漢理工大學部分科研項目負責人期間,用虛假的票據多次套取科研經費共計約53萬元人民幣,其中有近10萬元被用於個人消費。

  這些科研經費被挪作他用的情況,也反映出目前科研管理制度尚有待改善之處。

  從宏觀層面看,科技資源配置涉及科技部、發改委、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多個部門。李燕萍表示,每個部門有自己的決策和課題,存在內部的消耗。

  而從微觀角度來說,在高校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也需同學校的多個部門打交道。李燕萍認為,在龐雜的科研管理中,必須保持不同部門的評價與管理是一致的,至少標準要保持一致,「不能讓大家覺得某個環節很容易過關。最初進行科研項目的投入時,經費投給誰,必須要加大源頭的把關。」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 實習生 肖嵐 朱彩雲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何林璘

相關焦點

  • 判決書裡的「科研經費」犯罪:假合同、假發票,套取千萬公款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檢索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從2013年到2016年,與科研經費相關的案件呈遞增趨勢。涉貪科研經費者 多為項目負責人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科研經費」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獲得287個結果,其中有34份判決書與科研人員犯罪有關。
  • 最高檢:審慎辦理涉科研經費案(附10大案件盤點)—新聞—科學網
    會議指出,依法審慎辦理涉科研經費案件,對經費使用不規範的,甄別有無非法佔有目的,可不作犯罪處理的移交追究違規責任,促進科研經費有效、科學管理。 最高檢同時強調,從嚴把握刑事追訴標準,切防把一般違法、違反財經紀律問題作犯罪處理。 近年來,涉及科研經費的案件時有爆出,不少科研人員牽涉其中甚至身陷囹圄。
  • 投機取巧 3名教授套取數百萬科研經費
    原標題 3名教授套取數百萬科研經費  1月19日,江蘇省人民檢察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省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嚴明通報了江蘇檢察機關護航「科技創新」,打擊相關領域侵權犯罪和職務犯罪的有關情況,並發布典型案例。
  • 山東大學一教授套取國家30萬專項科研經費獲刑—新聞—科學網
    經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檢察院提起公訴,8月31日,該區法院以貪汙罪判處套取國家30萬元專項科研經費的博士生導師徐某有期徒刑三年零三個月。 博導立項獲科研經費 案發前,徐某是山東大學藥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常務副院長、山東省政協常委。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如何步入貪腐的泥潭?這要從一個課題立項說起。
  • 山東大學一教授套取國家30萬專項科研經費獲刑
    經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檢察院提起公訴,8月31日,該區法院以貪汙罪判處套取國家30萬元專項科研經費的博士生導師徐某有期徒刑三年零三個月。博導立項獲科研經費   案發前,徐某是山東大學藥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常務副院長、山東省政協常委。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如何步入貪腐的泥潭?這要從一個課題立項說起。
  • 「最年輕院士」李寧貪汙科研經費案公開宣判,這筆錢不是「唐僧肉」!
    近日,歷時5年的中國「最年輕院士」李寧貪汙科研經費案公開宣判。法院對被告人李寧以貪汙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並處罰金300萬元。此案的宣判對相關領域腐敗行為敲響了警鐘。從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到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和創新一直備受重視。然而,隨著科研經費投入逐年增大,科研人員違規違法套取科研經費的案件不時發生。
  • 律師:從李寧院士貪汙案看科研經費使用的法律風險及防控
    一、近年科研人員套取科研經費的貪汙案件特點近年涉及科研經費的刑事案件,主要系涉嫌貪汙罪的案件,其他還存在受賄罪、私分國有資產罪、濫用職權罪和詐騙罪等案件。犯罪主體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人員以及課題負責人。
  • 西南石油大學著力推動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
    西南石油大學以推進「財政電子票據改革試點工作」為契機,在高校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和管理、財務流程簡化、經費權下放、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後出臺一系列舉措,創新構建智慧型財務管理體系,推動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大力提升財務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  創新經費報銷模式。
  • 騙科研經費等公款341萬 山東大學一教授獲刑13年
    記者 王富曉 攝  記者16日從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獲悉,在近期召開的直屬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情況第二批專項檢查動員部署會上,教育部通報了4起科研經費使用違規違紀典型案件,並對即將開展的專項檢查工作進行部署。
  • 高校科研經費貓膩多 導師指定公司買實驗器材賺差價
    而在此前一天,教育部劃出的高校教師師德「紅七條」中,明文禁止違規使用科研經費。顯然,根除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等腐敗行為,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的僅佔40%  《通報》表明,這5所大學的7名教授涉及的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達2500多萬元。
  • 科研人員:年度總結要兩個月 為報銷經費幾成會計
    周明所填的「表」,是指科研項目的年度總結或結題報告。以時長5年的科研項目為例,除了申請課題時需提交大量表格,獲批實施後的第一、二、三、四年底,都要提交年度總結。等到第五年項目驗收時,再提交結題報告。他告訴記者,一份完整的報告約40—50頁,承擔的項目越多,需要提交的表格就越多,而且都集中在年底,真有點不堪重負。
  • 江蘇徐州一高校三名教授虛開發票,套取科研經費數百萬元
    偵查人員調取上述高校的部分記帳憑證,掌握了其通過開虛發票,輕鬆套取科研經費。 在掌握大量翔實證據的基礎上,徐州雲龍檢察機關於2015年9月1日決定,以涉嫌貪汙犯罪對張某某立案偵查。 張某到案後交代,該校基礎薄弱,缺少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學校就積極發動老師與企業合作,申報科研項目,學校提供配套獎勵資金,「但是企業不願意與我們合作」。
  • 多起論文造假案件的查處結果來了
    科技部網站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項目、追回項目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終止或撤銷相關榮譽稱號、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
  • 長江學者被50萬元科研經費「絆倒」 律師將進行無罪辯護
    落腳山大後,為了儘快開展研究,陳哲宇在相關項目經費並未實際到帳的情況下,從國外購買儀器和實驗所需的材料設備,並招攬了一批科研人員,據稱前後由個人墊資超過百萬。這成為山東大學神經生物學系的基礎。  2010年,陳哲宇獲評教育部「長江學者」,繼而又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周玲說,能取得這樣的成果,是陳哲宇沒日沒夜的實驗室生活得來的。
  • 中國石油大學一教授套取科研經費獲刑11年半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下稱石油大學)教授王新海,利用自己科研項目負責人的職務便利,單獨或夥同他人套取科研經費576萬餘元,並將其中323萬餘元據為己有;為感謝他人在自己調動工作、獲取科研項目上的幫助,行賄50萬元。
  • 論文造假、違規使用科研經費?後果很嚴重!江蘇省科技廳權威回應
    10月12日上午,由江蘇省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政風熱線·我來幫你問廳長》迎來了江蘇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秦以及13個設區市科技局的相關負責人,現場回應社會關切。
  • 科技部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關於改進和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
    但必須看到,科研項目資金管理和使用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預算管理過細過嚴、結餘經費政策有待改進,間接費用和績效支出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意見》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改進措施。    一是規範項目預算編制和評估評審工作。管理部門要簡化項目預算編制要求,完善相關預算表格,改進編制方法,制定發布科研項目預算編制手冊,為科研人員提供指導服務,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 漢中通報兩起案件詳情,偵破涉黑涉惡案件1286起
    目前,全市偵破涉黑涉惡類案件1286起,共立案查辦涉黑社會性質組織11個、涉惡集團28個、涉惡團夥19個,抓獲涉案成員 自2018年以來,全市兩級法院受理涉黑惡案件56件。其中10件以普通刑事案件起訴至法院,現已全部判決生效。其餘46件涉黑惡案件截止12月20日已全部審結。其中一審審結涉黑案件8件371人,一審審結涉惡案件38件395人。漢中中院受理涉黑惡二審案件35件668人,已審結35件668人。截至目前,漢中市兩級法院受理的一、二審涉黑惡案件結案率均達到100%。
  • 中美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比較:兩者有何差異?美國的是不是更科學?
    高校中不少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研究人員都認為美國高校科研管理更有利於解放科研工作者,更能釋放科研人員的潛力。 為什麼我國高校的科研管理存在這麼多的問題?美國的科研管理和經費管理是不是更科學?不少研究學者對此都進行過研究分析。
  • 財產保全案件逐年遞增應引起重視
    2012-12-19 10:49:5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楊誠   近年來,受國內外經濟環境、社會經濟結構轉型、民眾法律意識增強等因素影響,申請訴訟財產保全的案件數量逐年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