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柏林2月25日電 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

  新華社記者田穎 張遠

  「應當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攜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來柏林參加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的中國導演賈樟柯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賈樟柯時隔十年再次創作的紀錄片。該片追憶了已故作家馬烽,並通過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作家對個人生活及記憶的講述,反映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賈樟柯希望藉由這部紀錄片談論過去到現在的鄉村經驗,片中選取的作家具有鄉村和小城鎮經驗。

  賈樟柯認為,對於導演和藝術家來說,要建構自己結實的自我世界,才能面對和迎接飛速變化的外在環境。

  「我拍電影是立足在個人生活經驗之上,我是山西人,我拍的電影基本上都以山西為背景。因為有地方經驗,在面對世界的時候,才能衡量世界的差異性、多元化和變與不變。」

  「另一方面,也不能故步自封。對於生活的理解總是在於接觸更多新事物、新文化,不同文化之間產生對話關係,反過來也加深我們對自身環境、中國環境和家鄉環境的啟發。」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通過幾代作家的講述帶出中國當代歷史,含有中國社會獨特信息,需要具有一定歷史知識儲備才能完全理解,然而影片在電影節展映時觀眾接受度高,中途離場率極低。

  「對於國際觀眾能否理解的問題,我不太擔心。」賈樟柯說,電影是獨特的藝術,文化有差異,但是大的主題,作家講述的生活狀態、場景環境都能被理解。「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膽……我們總是衡量國際觀眾能不能理解太過於中國地方性的東西,但是不能因為這個顧慮就迴避中國的核心敘事。」

  在賈樟柯看來,運用國際化的電影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十分重要。「一開始交往的時候肯定會選取一些沒有障礙,文化差異小的東西,但是中國開放已經40年,我們應該努力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穿插著幾位作家的作品片段,由街頭巷尾的普通人朗誦出來。這樣的安排又有著怎樣的用意?賈樟柯說:「我們希望展現一些作家筆下很短的片段,讓讀者知道這個作家曾經產生過什麼樣的情感和思想。」

  賈樟柯認為,文學可以給人帶來光輝,特別是給普通人以光輝,所以在影片中安排普通人來朗誦文學片段。「當普通人朗讀這些文學詩句的時候,文學賦予了人們一種尊嚴。」

  在一個信息碎片化、娛樂化的現實中,影片重提嚴肅文學和嚴肅閱讀。對於如何培養公眾閱讀和觀看習慣,賈樟柯說,國內電影節、文化節、文學分享會等活動越來越多,需要更加頻繁多元的文化活動,來進行公眾閱讀和觀看習慣的培養。

  「不建議宏觀地鼓勵人們閱讀,而是通過頻繁的文化活動讓觀眾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東西,感受到獨特的美感和其中的快樂。用很多實際行動,讓人們閱讀嚴肅文學,觀看相對嚴肅的現實主義電影。」 賈樟柯說。

相關焦點

  • 專訪:期待剛果(金)在中非友好合作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訪中國...
    新華社布拉柴維爾1月6日電專訪:期待剛果(金)在中非友好合作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訪中國駐剛果(金)大使朱京新華社記者王松宇中國駐剛果(金)大使朱京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方期待進一步深化中剛政治互信,推動務實合作更好更快發展,使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兩國人民。
  • 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
    新華社倫敦11月4日電專訪:「當今科研群體更加多元化」——訪《自然》雜誌首位女性總編輯瑪格達萊娜·斯基珀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彭茜「大自然的演出總是推陳出新,因為她無時無刻不吸納著新的觀點。」但我想最重要的是這反映了科研群體的深層變化,即更加多元化了。」該雜誌首位女總編瑪格達萊娜·斯基珀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斯基珀認為,如今科研群體的多元性已覆蓋了性別、地理、種族、資歷等。科學的參與者中有年輕學者、資深科學家,還不乏普通民眾。比如農民參與農業科學研究,病患參與醫學研究,這也是「公民科學」的一部分。
  • 專訪:「當你讀懂海洋,她就會呈現出她的奧秘」——訪《藍色星球2...
    新華社倫敦12月3日電專訪:「當你讀懂海洋,她就會呈現出她的奧秘」——訪《藍色星球2》執行製片人新華社記者金晶 顧震球「海洋是一個危險無情的世界,但也是一個精彩豐富的世界。當你讀懂她,她就會呈出她的奧秘,」英國廣播公司(BBC)關於海洋生物的系列紀錄片《藍色星球2》執行製片人詹姆斯·霍尼伯恩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如是說。《藍色星球2》自10月29日首播以來,以其精美的畫面、精彩的敘述以及對未知海洋世界的探索迅速引發全球關注,僅在中國網絡上就吸引了1.6億人次觀看,被英國《衛報》評為2017年最受歡迎的英國節目。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1945年到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1905年到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曆程。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近年來,一些優秀的國產兒童電影在敘事上有所突破,體現出了鮮明的兒童本位意識。兒童本位論強調兒童不是縮小化的成人,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志趣、意志和行為習慣。在電影創作範疇內,「兒童本位」意識則要求電影創作以兒童為本源,以兒童作為觀賞的主體進行創作,以服務於兒童為重心。國產兒童電影在兒童本位意識的推動下,在主體敘事視角、影像敘事風格和故事敘事節奏上,都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藝術特色。
  •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紀錄片《英雄兒女》、電影《金剛川》觀後
    由此,創作團隊選取工程兵戰士、敵軍飛行員、高炮班三個敘事視角展現這場戰役的三個側面,又在統一的時空構架下,不斷地呼應我軍修橋、敵軍炸橋、反擊護橋這三個核心事件,避免因視角轉移造成敘事斷裂。電影《金剛川》依據真實史實改編,講述了志願軍將士冒著敵軍的狂轟濫炸從當天下午到次日凌晨搭建和搶修木橋的故事。  不同於一般戰爭片的宏大敘事,《金剛川》只呈現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小片段。故事雖短小,內容卻異常豐滿,尤其是影片的視聽語言和創作手法,既符合現代觀眾的觀賞習慣,又克制、內斂,具有創新性,弘揚和彰顯了志願軍將士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勇於奉獻和犧牲的英雄品質和大無畏氣概。
  • 電影《黃大年》:主旋律敘事的美學升級
    主旋律敘事的美學升級■傅逸塵 成孝湜傅逸塵:長春電影製片廠推出的電影《黃大年》,作為一部向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獻禮之作,表現的是時代楷模、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感人事跡,是標準的主旋律敘事。成孝湜:《黃大年》這部電影具有雙重屬性:既是主旋律電影,描摹時代楷模,謳歌時代精神,又是一部人物傳記片。仔細了解黃大年的相關資料後,我發現他本人和他的事跡,究其實質,非常符合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反覆強調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因此,我在塑造形象、編織故事時也是圍繞著這一核心理念下功夫。
  • 北國蒼茫: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北方敘事
    曾幾何時,「北方」在當代中國電影的意象中,越來越冷,成了某種寓言。從張猛的《鋼的琴》,刁一男的《白日焰火》、 賈樟柯的《天註定》、忻鈺坤的《暴裂無聲》到蔡成傑的《北方一片蒼茫》,這些藝術電影,都把鏡頭聚焦於中國廣袤的北方大地。
  • 突發事件中軍事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模式探析
    摘 要:軍事紀錄片在軍事新聞傳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國內外相關抗疫紀錄片,總結出採編多維度輻射、制播突破圈層、傳播國際化等特點,就軍事紀錄片在突發事件中的創作和傳播模式進行闡述,提出對策建議。
  • 「中國電影?蘭州製造」再獻佳作 紀錄片《二十四節氣》18日起亮相...
    「中國電影·蘭州製造」再獻佳作紀錄片《二十四節氣》明起亮相央視攝製組在莊浪取景每日甘肅網12月17該片是蘭州本土電影對「中國電影·蘭州製造」的又一次積極探索。開篇《知時節》率先亮相大型紀錄片《二十四節氣》由省委宣傳部、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甘肅弘元影業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省文聯、市文旅局、蘭州廣播電視總臺等多家單位聯合攝製,甘肅弘元影業有限責任公司承制。
  • 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長沙熱映
    美輪美奐地球的神奇一天   2007年上映的《地球》,曾經是一部自然歷史領域裡程碑式的電影。時隔10年,攝影技術和電影技術的提升,讓《地球:神奇的一天》在畫面呈現上更加震撼。   敘事方面,《地球:神奇的一天》將故事集中到了一天的時間,用太陽的軌跡作為連接線。太陽升起,熊貓從茂林間彎折的樹幹上走過;雨珠落下,蜂鳥和面前的蜜蜂之間正在劍拔弩張;而在海洋中,抹香鯨家族從夢中醒來,新的旅程即將展開……全片用幽默、親密、感性而令人驚嘆的語言和美輪美奐的畫面、全新的視角,講述了觀眾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地球上的神奇一天。
  • 貼近觀眾需求、傳播主流文化 網絡紀錄片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網絡自製紀錄片《風味中國》《人生一串》,影片人物眾多,故事密集,拋棄了傳統的戲劇化結構,敘事動力不再是人物動機和跌宕起伏的劇情,而是採用板塊式結構,不斷輸出高密度信息,即便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依然可以持續吸引觀眾注意力。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專訪丨克萊爾·西蒙:不帶預設視角,拍紀錄片才更無拘無束
    其實,除了追逐地球的大千氣象外,在法國也有不少紀錄片工作者,關注著多元又矛盾重重的社會現狀。現年65歲的克萊爾·西蒙(Claire Simon)就是其中一位。相比雅克·貝漢、呂克·雅蓋這些專注大自然的法國紀錄片同行,她的名字對中國觀眾來說還十分陌生。日前,上海師範大學主辦的「電影學堂·大師班」特別策劃的一次克萊爾·西蒙紀錄片回顧展,為國內觀眾了解其人其作打開了一扇窗戶。
  • 大型航拍紀錄片《追夢藍天》啟動
    該紀錄片由中國最權威的紀錄片製作機構——中央新聞電影記錄製片廠(集團)聯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北京臨空國際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精心策劃製作,首次以大型紀錄片的藝術形式展現航空事業成就、禮讚航空報國精神、謳歌航空強國事業的重大紀實題材作品。
  • 《行星》的創新與格局是騰訊視頻探索紀錄片年輕態成長的一次突圍
    導讀:透過《行星》,騰訊視頻「星空旅行季」在呈現燦爛的星辰大海的同時,也吹響了網際網路紀錄片走向精細化、國際化和產業化的「集結號」。文 | 黎河「看哭了,宇宙的殘酷和人類的浪漫。」《行星》是一部充滿「愛恨情仇」的大片。毫無疑問,這種擬人化的新鮮敘事方式,對觀眾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 2019國產紀錄片:呈現華夏大地輝煌傳統與奮進當下
    題材多元 從宏大敘事到平凡故事紀錄片被稱為「國家的相冊」,記錄著華夏大地輝煌的傳統、奮進的當下、光明的未來,播撒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深度講述稻米種植和人類文明史演進的《稻米之路》,以及國內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手術兩百年》,都力求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的歷史人文景觀與自然地理風貌。另外,描摹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是今年紀錄片作品的特點之一。
  • 五大關鍵詞勾勒中國人文景象 以紀錄片呈現《極致中國》
    在國新辦對外推廣局的指導下,五洲傳播中心再度攜手美國國家地理,傾心打造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極致中國》。該紀錄片精選了三個最富中國極致之美和人文特色的山水秘境取景拍攝,融合了世界頂級製作團隊、多重拍攝手段與高科技製作技術,將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
  • 宇宙版「都挺好」——紀錄片《行星》的中國漂流
    一方面,建立與海外平臺如BBC、ITV、NHK的合作,積極引入海外頭部版權內容,滿足用戶對海外優質紀錄片的內容需求。另一方面,加強平臺自製,逐步減少海外引進數量。通過與國際、國內知名紀錄片製作公司合作,打造具有中國特色風格的紀錄片,並加強自主IP研發,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紀錄片IP,用國際通用的敘述方式講述故事,更好地完成文化輸出和中國的品牌形象展示。
  • 鏡頭後的話語權博弈:「他者」與「自我」視閾下的中國
    紀錄片以事實作為基礎、以視頻、聲音符號進行傳播的非虛構視聽藝術手段,相比文字報導,紀錄片具有更強的畫面紀實功能;相比電視報導的流動性與碎片性,紀錄片對事實的畫面呈現更加完整並能提供更加專業的解讀視角。從符號學角度看,紀錄片是將拍攝片段按照某種邏輯結構進行重組排序和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