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克萊爾·西蒙:不帶預設視角,拍紀錄片才更無拘無束

2020-12-05 澎湃新聞

克萊爾·西蒙

說到法國出品的紀錄片,中國觀眾馬上會想到像《遷徙的鳥》、《海洋》、《帝企鵝日記》這樣關於自然界的畫面美輪美奐的作品。其實,除了追逐地球的大千氣象外,在法國也有不少紀錄片工作者,關注著多元又矛盾重重的社會現狀。現年65歲的克萊爾·西蒙(Claire Simon)就是其中一位。

相比雅克·貝漢、呂克·雅蓋這些專注大自然的法國紀錄片同行,她的名字對中國觀眾來說還十分陌生。日前,上海師範大學主辦的「電影學堂·大師班」特別策劃的一次克萊爾·西蒙紀錄片回顧展,為國內觀眾了解其人其作打開了一扇窗戶。

克萊爾·西蒙出生於一個藝術之家,年輕時,曾在阿爾及利亞學習人類學與阿拉伯語。也正是在這個曾被法國殖民多年的國家,她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20歲左右,她便在阿爾及利亞著名導演穆罕默德·拉赫達爾-哈米納(Mohammed Lakhdar-Hamina)的團隊裡擔任實習生,參與了拉赫達爾-哈米納1975年拿下坎城金棕櫚大獎的影片《烽火歲月志》的剪輯工作。回到法國後,她一邊從事一些劇情片的拍攝工作,一邊自學導演、攝影、剪輯等拍攝事項,最終投入紀錄片的懷抱。

《我們在這片森林裡製造夢想》劇照。

克萊爾·西蒙總是將鏡頭對準人間一隅,不同膚色、不同祖國、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們,來到該處,或上演或講述著一個個悲喜劇:《無論如何》(Coûte que coûte,1994)裡,一家僅有六人的小公司在倒閉的邊緣苦苦求生;《課間休息》(Récréations)裡,孩子們在看似無害的遊戲玩樂中,上演著明爭暗鬥、奴役與壓迫;《我們在這片森林裡製造夢想》(Le bois dont nos rêves sont faits,2015)裡,人們在同一片森林中尋找不同的精神寄託;《入學考試》(Le concours,2016)裡,懷揣著電影夢的年輕人聚於一堂,接受最嚴苛的考核;《年輕的孤寂》(Premières Solitudes,2018)裡,還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們,已早早在家庭中體察到難以言說的不安。

《課間休息》海報。

此次「電影學堂·大師班」的展映中,包括克萊爾·西蒙的兩部紀錄長片《入學考試》和《年輕的孤寂》。《入學考試》呈現了有「法國最難考的電影學校」之稱的La Fémis的一次招生考生。從「二戰」之前直到今天,La Fémis都是法國乃至全歐洲有志從事電影創作,尤其是想當導演的年輕學子憧憬的聖地。包括讓·雷諾瓦、路易·馬勒、弗朗索瓦·歐容、阿諾·戴普勒尚等一代又一代法國導演都畢業於該校,而無緣該校的應試者中也有像維姆·文德斯、馬修·卡索維茨、塞德裡克·克拉皮斯這樣的知名電影人。

《入學考試》海報。

克萊爾·西蒙本人並沒有在La Fémis求學的經歷,不過她曾在該校任職十年之久。在決定辭職之後,她決定要以它為背景拍攝一部紀錄片。據她透露,「當時,學校裡有人跟我說,可以不用辭職,一邊工作一邊拍這部片子。但在我自己看來,那樣是行不通的。我不能既作為這個機構的一部分,又作為獨立的紀錄片工作者,來完成這部作品,所以我還是堅持要先辭職再開拍。」

賴於克萊爾·西蒙秉持如此毅然決然的態度,最後的成片也確實保持了客觀的立場,乃至於《入學考試》問世後,引起了一場爭議:不少業內外人士都認為,在今時今日,像La Fémis那樣繁瑣又模式化的面試過程,實在過於保守和落伍了。

《年輕的孤寂》則是克萊爾·西蒙應邀參加的一個和當地高中生一起完成的拍攝項目。最初的設定是拍攝一部劇情短片,而並非後來的紀實長片。但在尋找素材的過程中,孩子們三三兩兩結成小組,自由進行交談,深入彼此內心,討論關於父母離異和家庭問題時,碰撞出了彼此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於是,她將他們同齡人之間的對話保留下來,作為影片最核心的部分。

《年輕的孤寂》海報。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這次「電影學堂·大師班」沒能像以往那樣,邀請克萊爾·西蒙親臨上海師大的講座現場。然而,疫情可以限制人們拉近物理上的距離,卻無法阻斷文化交流的熱望,西蒙還是通過遠程視訊參與了整個活動,包括回答中國觀眾的映後提問,並接受中國媒體的採訪。

澎湃新聞記者也借著這一難得的機會,對其進行了專訪,她就紀錄片的拍攝方式、製作偏好以及此前巴黎一名初中老師被殘忍殺害的恐怖事件等電影內外的議題,給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專訪】

澎湃新聞

:你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與阿爾及利亞著名導演穆罕默德·拉赫達爾-哈米納一起工作了,可以談談他對你的影響嗎?

克萊爾·西蒙

:我對拉克達-哈米納本人並沒有特別強烈的私人感情,他的作品對我的創作也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但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正是因為最初和包括拉克達-哈米納在內的阿爾及利亞電影人的合作,之後我才能獲得進入法國電影界的機會。此外,阿爾及利亞電影人的那種沉浸式的快樂的工作狀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和按部就班的法國電影工作人員合作,我還是更傾向於跟想要突破自己的被殖民者身份、積極探尋藝術上的創作自由的阿爾及利亞導演合作,後者更能激發出我的工作熱情。

澎湃新聞

:這次的展映作品《年輕的孤寂》,主要呈現高中生和家庭的關係。讓我比較好奇的是,究竟是孩子們談話的內容確實都集中到了這一點上,還是說你把其他一些與主題無關的素材都剪輯掉了?

《年輕的孤寂》劇照。

克萊爾·西蒙

:其實,在這部電影中,我完全沒有對學生之間的談話內容做任何限制、指引或提示。他們自己在聊天時,自然而然就談到了家庭方面的問題。在後期剪輯時,我也沒有刻意把這方面單獨剪出來,也是因為他們不約而同都會聊到這方面。比如說,裡面有一段是一個男生和兩個女生在聊天,一開始他們其實都在聊各自的戀愛,說著說著,一個女生無意提起一句「你的父母是不是也分開了」,這個話題一下子觸到了那個男生心中的一塊軟肋,然後他的情緒就有些難以控制,說出了自己跟父親之間的隔閡,於是話題才轉到他們三人談各自的家庭問題。

澎湃新聞

:《入學考試》問世後,片中呈現的La Fémis的面試過程令許多人頗有微詞。事實上,早在很多年前,考入該校的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也因為不滿學校的教育模式而選擇中途退學。而就你本人來說,也沒有專門上過電影學校。那麼,作為一名在其中任職十年的老師和一位獨立紀錄片導演兩個不同身份出發,你個人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克萊爾·西蒙

:我認為跟過去比起來,現在的La Fémis變得更保守了。想當年,前任校長還在的時候,施行過一項政策:每年有四個入學名額會特別留給來自貧困家庭或者移民家庭的學生。我個人對此很支持,但是新校長上任後,並沒有將這項政策繼續下去。時至今日,這所電影學校對於生活在相對貧困的郊區的孩子、貧困家庭以及移民家庭的孩子來說,已經是相當遙不可及了。

《入學考試》劇照。

澎湃新聞

:你的作品有些是自己剪輯,有些不是。對於紀錄片導演來說,這兩種選擇有什麼區別呢?

克萊爾·西蒙

:事實上,我自己剪輯的時候,反倒速度比較慢。即便如此,假如時間充裕的話,我還是會傾向於自己來剪。有些作品我則會刻意選擇讓其他人來剪,因為電影是面向大眾的藝術,剪輯師其實就是它的第一個觀眾。比如說《巴黎北站》(Gare du Nord,2013),我本人已經擔任了攝影的工作,感覺引入其他人的視角的話,會令作品更有趣。

澎湃新聞

:你的紀錄作品有一個共性,都是拍攝一個固定地點裡的不同個體。為什麼你會對這種拍攝方式情有獨鍾?

克萊爾·西蒙

:我覺得在紀錄片的拍攝中,相比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拍攝對象,用鏡頭跟隨他的行動軌跡來說,這樣的方式更具有開放性。當你將鏡頭對準一個固定的地點,人物在其中進進出出,本身就包含著某種敘事性:他們為什麼會來到這裡,又為什麼會離開?而且這種拍攝方式,不會帶有預設的視角,會有很多意外的情況產生,也令拍攝本身更無拘無束。

澎湃新聞

:這種方式也讓我想到了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

克萊爾·西蒙

:懷斯曼的確是一位很偉大的紀錄片導演,但我們兩人的作品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懷斯曼的紀錄片裡沒有完整的故事性,我雖然不會一路跟隨某個特定的主人公,但在某一個特定地點,我的鏡頭對準的拍攝對象的經歷還是有開頭和結尾的,有完整的故事性。

澎湃新聞

:紀錄片工作者同樣也是社會觀察家。在《年輕的孤寂》裡能看到,當前法國學校裡的學生有各種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作為一名曾在法國中學駐紮過的紀錄片導演,作為一名精通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文化的學者,請問你是怎麼看待之前發生在巴黎的教師因為在課堂上談論宗教先知的漫畫形象而遇害的事件?

克萊爾·西蒙

: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讓人難以承受……我的傷痛難以用語言表達……當然,這本身是一次恐怖事件,但探究問題的根結,我認為近二十年來,法國都沒有採取有效的方法來應對移民問題,其實在法國幾乎沒有一座真正的清真寺,政府沒有對移民群體的宗教表示出足夠的尊重,這使得信仰伊斯蘭教的普通民眾沒有一個地方去實現宗教訴求。如果法國各方對這種宗教信仰更寬容一些,現狀可能會更好一點。我認為,當下對於各方來說,都是十分艱難的時刻。

《村莊》劇照。

澎湃新聞

:可以介紹一下最新作品《村莊》(Le village)嗎?它似乎是一部連續劇式的紀錄片。

克萊爾·西蒙

:沒錯,它是一部由短片組成的連續紀錄片,總長度為九小時。不過,我也準備剪出一部長度為一個半小時的紀錄長片版本,目前這項工作正在進行中。紀錄片裡的這個村莊規模並不大,但跟它本身跟紀錄片很有淵源。在當地,每年會舉辦一個紀錄片電影節,設有專門的紀錄片資料館,還有學校可以學習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另一方面,它也有和其他法國村莊別無二致的地方,比如有釀酒產業等,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努力尋求發展,包括政治上和經濟上。總而言之,我希望以這個小村莊為中心,展示一種整體性的現代生活樣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 紀錄片《王朝》製片人岡頓:大自然絕對不缺戲劇
    他視角獨特、敘事手法新穎,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喚起人們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人們會把自身的想法強加到動物的行動上,這個觀念是70年代的時候提出來的,是一個特別不好的觀念」,澎湃新聞記者在專訪邁克·岡頓時他說,「人們認為動物是在做一些很笨的事,不能夠理解,而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去看,其實動物世界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黑猩猩。
  • 流量明星搶紀錄片風頭?不擔心!揭秘《奇妙之城》
    本片導演蕭寒曾經執導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對於此次選擇「明星+紀錄片」的創作方式,蕭寒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坦言,自己一點兒都不擔心明星搶了紀錄片的風頭,「我就是想讓紀錄片去擁抱流量。」《奇妙之城》肖戰在家鄉重慶。
  • 專訪央視《圍棋》導演、撰稿:拍像「舌尖」一樣好看的紀錄片
    聶衛平中日圍棋擂臺賽十一連勝的傳奇戰績自然是重要原因,而聶衛平的人格魅力也讓他倍感親切,「聶老這個人特別有魅力,不古板,好相處,我跟他特別合得來,拍了紀錄片之後熟起來了,經常一起吃吃烤肉,喝喝啤酒,很開心」。《圍棋》第一集《問師》,就是以聶衛平為中心視角,與他同赴日本,參加日本棋院舉行的吳清源先生追思會。
  • 【推薦】| BBC紀錄片:《獵捕》,豆瓣9.8分神級大作
    BBC紀錄片丨《獵捕》,豆瓣9.8分神級大作來源:BBC紀錄片 2020-02-26地球是人類的家園
  • BBC紀錄片丨《從太空看地球》9.5分神級力作紀錄片,給孩子不一樣的...
    它不僅藉助了地面和高空攝像機,還利用了遙感衛星觀察這個星球,甩開了其他紀錄片不止一個身位。這部紀錄片,顛覆了我們以往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一個「上帝視角」,從太空上觀察、記錄地球上所發生的的變化,城市擴張、動物變遷、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等。攝影機分別從地面、空中到太空,層層抽離,藉助20顆不同衛星拍攝的300多張照片,以全新的角度講述地球生命的故事。
  • 電影學堂 | 法國紀錄片經典展
    本次活動以法國現當代紀錄片史為背景與基礎,觀照自「二戰」後延續至今的世界走向、社會命題、文化地理、思想體系以及個人事件等紛紜脈絡,聚焦於1947年至2019年跨越七十多年來的法國重要紀錄片作者和作品,選取了包括《巴黎1900》、《夜與霧》、《我,一個黑人》、《遠離越南》、《日月無光》、《羅浮宮城》、《拾穗者》、《電影人》、《四姐妹》和《尋找吉爾·卡隆》等十部紀錄片在內的具有影史價值的作品
  • 早報超有料丨紀錄片《鐵榔頭》發布最新預告 宋祖兒珍珠妝化身小...
    早報超有料丨紀錄片《鐵榔頭》發布最新預告 宋祖兒珍珠妝化身小美人魚 時間:2020.05.2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有料妹 分享到:
  • 專訪|《侏羅紀世界2》女主:這部電影只是插曲,不是轉折
    在這次活動期間,澎湃新聞對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進行了專訪。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採訪結束時,她特意表示,很高興能被問到關於將來轉型導演的計劃。看來,對於她來說,《侏羅紀世界》不是銀幕生涯的轉折點,而只會是一個插曲。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接受澎湃新聞專訪。
  • 專訪王娟、陳曉卿丨視頻網站入場做紀錄片,會有哪些新空間?
    「我們這次租用了一個奧地利的設備,是每秒2000幀的高速攝影機,很多攝影機同時對著食物去拍,比如說爆兩樣,肚尖和腰花的翻炒,在空中的汁水怎麼纏繞,它的溫度大概是多少,這是中餐最精細的部分,我們希望能夠很好地展現出來。」陳曉卿說。
  • 讀圖丨BBC高分紀錄片《藍色星球2》裡都用了哪些高科技?
    更有意思的是,在《藍色星球2》中,還為觀眾排到了不同魚類之間的捕獵合作。黑駁石斑魚和和章魚合作捕獲小型珊瑚礁魚類。這部豆瓣評分為9.9(滿分10分)的高分紀錄片2017年推出,上線一周後,豆瓣評分就創造了記錄。今年,這部紀錄片入圍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紀錄片的爭奪。
  • 《地球脈動》拍到第二部,BBC如何像拍大片一樣拍紀錄片?
    在潮水般的好評中,有不少都注意到了《地球脈動》第二季不同尋常的震撼感——在場面上,BBC 把這部自然紀錄片拍出了好萊塢大片的風格.讓人身臨其境的音效、精緻到隨手暫停截圖就能拿來當屏幕壁紙的畫面,讓這部關於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生存狀況的紀錄片的每一集都像是一場大片。Vox 網站就評論說,《地球脈動》第二季是史上最具有好萊塢大片即視感的野生動物紀錄片系列。
  • 專訪|韓經國:拍「宵夜」,才知道月亮底下全是新鮮事
    特殊時期特殊辦法,韓經國決定派兩位導演同時去一地拍攝,每拍完一集一位導演帶素材回京趕片,另一位導演再補位入組,這樣能給後期搶出更多時間。 因此原本有條不紊的拍攝,變成了在疫情緩和的夾縫中趕工。
  • 巴裡·西蒙專訪:重塑物理學的數學家
    ​巴裡·西蒙(Barry Simon)將一個震驚物理學家的現象與拓撲學聯繫了起來;拓撲學是一個研究形狀的數學分支。拓撲學研究的是不涉及撕裂而連續形變(例如通過拉伸或扭曲)的對象。研究人員現在證明,它對理解物質內部電子形成的量子波的形狀至關重要。這些波可以形成諸如旋渦、紐結和辮子等形狀,使材料具有各種奇異的特性。1983年,巴裡·西蒙(Barry Simon)是第一個將材料中的奇異現象與拓撲學聯繫起來的人。
  • 10部BBC紀錄片一套思維方法,暑假帶娃刷一刷,你看過幾部?
    但想讓孩子開眼界,我們還有紀錄片可選啊!那麼如何帶領孩子進入紀錄片的神奇世界呢?如何帶孩子進入紀錄片的神奇世界?作為紀錄片愛好者,在哥哥很小的時候,我和先生就開始帶他看紀錄片了,遇到其他父母也會向大家推薦。但總會聽到不同的聲音:「我家孩子根本看不進去。」「看兩分鐘就跑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它就像眼鏡或固定發卡一樣夾在頭上,我在做護工,我在做護理,我在給他們送飯,這個機位始終都在拍。」拍紀錄片的最大的技巧就是人機合併,徐童直言,「人機合併,不同於人機合一。人機合併更強調機器併入人體,是人軀體的一部分。只有這樣,影像才更接近我們自己的感受。」徐童在養老院拍攝現場《他們是肉做的&肉是怎麼做的》代表了徐童對未來「人機合併」的先行實驗。
  • 跟BBC紀錄片團隊相比 狗仔都弱爆了
    ,最難拍的就是自然類紀錄片。華數TV已與BBC達成深度合作,480小時+覆蓋紀錄片三大系列,帶你一起暢遊世界,穿越歷史和未來。  《地球脈動2》  獻給大自然的禮讚  14年前,有一部紀錄片被譽為「地球生命的終極寫照」。它就是《地球脈動》。
  • 紀錄片中「擺拍」不等於造假?BBC紀錄片也擺拍
    紀錄片中「擺拍」不等於造假?  紀錄片中的「擺拍」和造假並不能畫等號  紀錄片「擺拍」的歷史和紀錄片本身的歷史一樣長,世界上第一部紀錄片就是「擺拍」攝製的;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外紀錄片,包括BBC的《美麗中國》和雅克·貝漢的《遷徙的鳥》都不乏「擺拍」的成分。
  •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
    80後姑娘辭去百萬年薪工作,拍出世界第一部中國水下紀錄片,品質堪比BBC!《水下中國》這是世界第一部從水下視角展示中國的紀錄片由潛水愛好者、湖南姑娘周芳和她5個小夥伴組成的臨時團隊攝製而成團隊中的5名成員從最北的黃渤海交界處到中國最南海
  • GDP之父 西蒙·庫茲涅茨
    西蒙·庫茲涅茨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通過大量的數據發掘與研究,創造了GDP這一概念。美國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保羅·薩謬爾遜曾這樣評價他:「西蒙是20世紀經濟學的巨人,他是測算國民收入的奠基者,他開創了計量經濟學的歷史。」
  • 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
    新華社柏林2月25日電 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  新華社記者田穎 張遠  「應當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