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電視劇《權力的遊戲》就要完結篇了,觀眾們非常不舍。因為這部劇集不僅演員演技無與倫比且劇情充滿懸念,恐怕只有這部劇,主角們誰都有可能死。試想一下,若將這個概念放進一部動物紀錄片中呢?
這還真是個好主意。期待已久,由BBC工作室自然歷史部與BBC美國、騰訊視頻、法國電視臺合作完成的紀錄片大作——動物版「權力的遊戲」《王朝》下周一(11月12日)早上10:00即將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
即將上線的《王朝》,以「單元劇」的形式聚焦五種動物:西非塞內加爾撒哈拉沙漠邊境的黑猩猩,南極洲極地荒野的帝企鵝、肯亞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的獅子、非洲辛巴威贊比西河洪泛平原上的雜色狼和印度班達迦叢林的老虎。權力爭鬥、家族背叛、在真實的動物世界中,遠比任何小說都富有戲劇性。
在過去的兩年內,騰訊視頻已聚集了一大批BBC紀錄片忠實粉絲,2017年《藍色星球2》騰訊視頻獨播2.5億,2016年的《地球脈動2》也取得了超過2億次觀看量的成績。所以,有了此前《地球脈動2》全球10億點播量,再加上中國市場裡龐大的BBC紀錄片的忠實擁躉,此次《王朝》的力量勢不可擋。
10月31號,騰訊視頻在京舉辦了《王朝》的超前首映。首集大BOSS是西非塞內加爾黑猩猩族群。記者在影院裡觀看了首集內容,恍惚間以為自己在看《美國往事》,兄弟間的火拼、為了愛和榮譽的戰鬥,英雄領袖的鳳凰涅槃,慢鏡頭下,黑猩猩領袖戴維竟然有了《英雄本色》裡發哥即視感。
正像該片執行製片人邁克·岡頓所言:動物本身是非常不可思議、非常了不起的,有這樣一種不可剿滅的生命之火,不可湮滅的保衛家族的力量。在BBC Studios 擔任紀實類節目與自然歷史部創意總監的邁克·岡頓製作了《自然世界》系列並監製了120多部野生動物電影,其中很多獲得大獎。他視角獨特、敘事手法新穎,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喚起人們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心。
「人們會把自身的想法強加到動物的行動上,這個觀念是70年代的時候提出來的,是一個特別不好的觀念」,澎湃新聞記者在專訪邁克·岡頓時他說,「人們認為動物是在做一些很笨的事,不能夠理解,而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去看,其實動物世界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黑猩猩。我們在做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想讓觀眾去總結、評論和解釋裡面的內容,我們不會用一些愛、恨這種字眼,因為動物們有它們自己的生氣、失望或者抱歉的情緒。」
在超前首映式上,邁克·岡頓的介紹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不像在《地球脈動2》裡有煙花般的絢爛感受,《王朝》希望帶來的是你去影院的震撼感,它是一種壓力、是很激烈的情景。」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王朝》很像莎翁的戲劇情節,它沒有《地球脈動2》裡那樣絢爛斑斕的自然界,沒有擬人化的萌點,重要的是,雖然每一幀都充滿了戲劇張力,但它都來自動物世界最真實的自然表達。回歸到動物本身,而不是以人類的視角來看動物,或許是這部紀錄片創作上的最大的突破。
【對話】
澎湃新聞:《王朝》與此前BBC製作的一系列動物紀錄片非常不同,能否談談它的創意來源?
岡頓:五年前我剛開始想要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就想改變一下我們所做的大型紀錄片的節奏,當時也剛好有這樣一個機會,有了這樣一個創意。因為我們在做《藍色星球2》《地球脈動2》這樣的紀錄片的時候,其中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我們能和動物待的時間很短,觀眾在看的時候,也只能看到它們生活中很少的一部分。但現實是,動物的生活遠比這有趣,而且非常戲劇化,比我們能給大家展示的要豐富得多。所以說我們就決定開始這樣一個項目。
《王朝》的核心講的就是動物家族的力量,這些動物都是動物世界中的超級明星,拍攝這些動物生命當中的關鍵時期,比如所有這些動物它們都想要能夠在權力競爭當中獲勝,以保衛自己的家族和領地,捍衛它們的王朝,這就是為什麼這部紀錄片叫做《王朝》的原因。
澎湃新聞:為什麼會選擇這五種動物?
岡頓:非常重要的是,因為這些動物都是瀕臨滅絕的,而它們在自己的生命當中面臨挑戰,除了自然挑戰之外,還有人類對它們的挑戰。我覺得《王朝》是我們自然歷史紀錄片當中的一個轉折,因為拍攝的視角和內容非常不同。
另外,選它們有點像拍片選角,有幾個標準:
第一,一定得是票房動物,是觀眾喜歡的、很吸引人的動物;
第二,我們要找到這樣一種場景。科學家在研究這些動物,他們能夠幫助我們去了解背後的背景故事,了解這些動物背後的王朝更迭。這樣的話,我們才知道哪些動物在「表演」當中最有可能出戲;
第三,拍攝現場必須要有充足的基礎設施能夠支持我們的拍攝。比如說帝企鵝那一集,在那邊有南極洲的基地,整整8個月的時間全部在那邊拍攝,多虧他們的支持。
另外,故事當中肯定有這樣的轉折點,我們有這樣的自信。比如說一般黑猩猩首領統治三到四年就到頭了,我們知道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一些衝突,所以在我們拍攝期間,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會有一個權力更迭的過程。
黑猩猩首領戴維如果男主角戴維(黑猩猩的首領)在戰鬥中死了,這個故事該如何延續?
岡頓:這也是我開始提到的拍攝的風險,還有拍攝的力量,其實都是紀錄片的力量。大家看紀錄片的時候,必須要跟著故事的主線,我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假如說戴維死了的話,盧瑟(族群中的挑戰者)可能就會成為領袖。很有意思的是,雌性黑猩猩都非常不喜歡盧瑟,這就是為什麼盧瑟這麼有侵略性,因為它得不到雌性黑猩猩的青睞,那些雌性黑猩猩比較喜歡戴維,而且戴維一直是領袖,也做的很好。所以其實如果戴維死了,是有可能會改變這個主線的,我們可能去跟盧瑟的故事,也可能會轉向大金這隻黑猩猩。如果戴維死了,這個故事也會繼續講下去,一個王死了,另外一個王接替它,還是會出現紛爭。從某些方面來說,我很自信一定能夠拍成,因為大自然當中絕對不缺乏戲劇,絕對會有好故事可講。
澎湃新聞:《地球脈動2》裡面遊蛇獵殺小鬣蜥的場面棒呆了,這部片子裡還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動作場面?
岡頓:我做這行30年,只能說見過三次類似這樣宏大的場景。在定義上有本質的不同,像這樣的東西可能是我們在看馬戲團表演的時候,或許期待想看到的一個場景。在節目裡面,並不是說我們所能夠預期捕捉到的東西。在片中,當企鵝寶寶掉進冰川裡,它的媽媽跳進去想要救它的時候,這個場景比較類似於你剛才說的感覺。
澎湃新聞:在紀錄片《獵殺》中攝影師有改裝設備安在大象身上用來拍老虎,之前也有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做了水晶玻璃櫃來拍鱷魚,這一次我們用到了什麼巧思?
岡頓: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哈哈!因為這個系列主要是講故事,是敘事方面的創新,而不是技術方面的創新。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我們的拍攝方式是比較戲劇化的,我們會用一些戲劇當中的主題去拍這個片子,攝像機永遠在移動,一直不停地跟拍,這是我們在《地球脈動2》當中經常使用的技法,這部片子當中也在使用,會覺得離動物距離很近,相機很穩,雖然有時候需要長焦距,但我們也經常離得很近。我們在那邊待的時間很長,離動物非常近,所以使用地點的音效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為了讓大家感受到身臨其境。
澎湃新聞:這部紀錄片的聲效處理得特別好,比如樹枝折斷的聲音,小黑猩猩洗沙浴時的風吹沙子聲,能不能介紹下這方面的工作?
岡頓:這個問題問得好!有兩個主要的原因,第一在作品當中,聲音是必須要非常精準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聲音跟畫面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傾聽現場的聲音,聲音處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黑猩猩不同的叫聲代表不同的意思,重要的是,我們的錄音室剪輯的聲音要跟當時錄製時表達的意思匹配上,而不能在表達「你好」的時候,我們配上的卻是說「再見」的意思,在這個同步性上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點,我們必須要營造一個非常宏觀的效果,在這方面我們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澎湃新聞:因為更突出戲劇化,所以鏡頭裡面,動物面部的微表情選擇得特別好,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拍攝方式是怎樣的?
岡頓:它是戲劇性的,但並不是戲劇,因為戲劇是人們編造的創意故事,但這個片子都是真實的故事,只是說有戲劇性本身存在。我們希望通過捕捉它的微表情,把戲劇性的本質表達出來。但是人和動物都是非常擅長去捕捉微表情的,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這個事情,也不會說馬上去理解,但實際上我們是在做這個動作的。所以我們知道很重要的時刻或者發生很重要的事情的時候,就會確保我們的鏡頭是鎖定在面部上,確保它的微表情能夠被記錄下來,我們再根據它的面部表情的解讀,去分析。簡單來說,我們會通過實際靠近這個動物,用一些比較短焦距的鏡頭,讓觀眾感覺到他是跟動物在一起,距離很近,也就是說,物理上的近距離就可以轉變為情感上的距離。
澎湃新聞:談談你印象深刻的幾個場景?
岡頓:有一隻認為自己很強壯的獅子,看到一隻鬣狗就想去攻擊挑釁,結果突然間出現了二十幾隻鬣狗,當獅子意識到了危險,覺得自己可能會死,臉上露出了非常害怕的表情,鬣狗攻擊它,它也不攻擊,只是大聲的喊叫,獅子的一個表親聽到了,跑過來把它救了;再分享一個企鵝的故事,春天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很多企鵝,肚子底下是它們的寶寶,好幾千隻企鵝一動不動的站在那裡,一些綠色的極光打在它們身上,像一場光影秀一樣,非常漂亮;還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在拍攝黑猩猩兩年多的時間,會有安全的距離,不能離它們更近了,當然這兩年多是間斷的拍攝,每次攝影組回去的時候,戴維就出來亮相一下,它的意思就是,你們回來了,沒關係,但是不要忘了,我還是這裡的老大。這非常有趣,動物們真的非常聰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