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透過《行星》,騰訊視頻「星空旅行季」在呈現燦爛的星辰大海的同時,也吹響了網際網路紀錄片走向精細化、國際化和產業化的「集結號」。
文 | 黎河
「看哭了,宇宙的殘酷和人類的浪漫。」
《行星》是一部充滿「愛恨情仇」的大片。毫無疑問,這種擬人化的新鮮敘事方式,對觀眾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截止到6月26日,紀錄片《行星》五集內容已經全部在騰訊視頻獨家上線,其專輯播放量突破5億,衍生內容《行星·迷你版》也保持了持續走高的播放熱度。
近年來,天文學進展飛速,從引力波信號被探測到TRAPPIST-1七顆行星系統的發現,再到土衛二冰層下海洋的證據獲取等,關於頭頂星空的探索成果越來越多。但天文題材紀錄片出現得並不多,《行星》的到來,似乎是一種恰逢其時的默契。
優質紀錄片中的「星空」,有了中國聲音
以前的紀錄片,專題性色彩往往濃厚,時常是一堂堂科學普及的電視課堂;而《行星》則像一部邏輯嚴密、故事動人的科幻電影。正如執行製片人吉迪恩布拉德肖所說,「大量特效鏡頭的加入,我們讓行星變成了主演,講述它們自己的故事。布萊恩穿插在這些特效鏡頭之間,更像是在輔助行星講好這個故事。」
在製作的兩年周期內,團隊採訪了近30名科學家。他們會檢查細節,例如顏色對不對、細節準確不準確,探測器有沒有沿著正確的方向繞行星飛,甚至行星的角度有沒有放對等。牢固的科學支持加上別致的影像化呈現,《行星》的創新,獲得了大眾的喜愛。
這個6月,陪伴我們的不只是《行星》,還有配合它的上線推出的「星空旅行季」,網際網路在空間版面的發散,讓關於「星空」的描摹和想像,得到了一次全景化、多樣化的呈現。這一次,包括《火星時代2》《宇宙時空之旅》《宇宙的奇蹟》《超乎想像的宇宙》等豆瓣高分佳作集體亮相騰訊視頻,集中展映。它們關注最近幾十年的天文科學進展,總體特色十分鮮明,打破了傳統電視上觀看科學類紀錄片的方式,也展示了其科學類紀錄片在創作上的領先能力。
以「星空」為主題的紀錄片集中編排,似乎前所未有;但在網際網路時代裡,卻變成了一種真切的可能。
縱觀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歷史,大多數作品都是從新聞專題片的母體誕生,政論和人文屬性成為重要傳統,並著重展現祖國河山風物和民族情懷。當海外的創作者將鏡頭對準沙漠草原、地震海嘯、萬物生靈,甚至是宇宙蒼穹的時候,中國的創作者往往也是缺位的。有紀錄片學者指出:「我們所熱衷表現的問題和內容拿到國際主流媒體面前卻反應平平,究其原因,是我們的選題沒有國際性。」
而《行星》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從人類的命運出發,關注每一次潮起潮落時宇宙之浩森、時空之無限。它開始激發一種整體的思考,有網友評論道,「不論全人類以後的命運怎樣,生存於世的短短幾十年間,身為一個獨立的可以思考的有機生物個體,到底要怎樣生活?」
能夠看到,這些紀錄片既有浪漫懷想,又有現實啟發。
鍛造這種國際視野的秘訣在於合作方式的升級——不僅騰訊視頻作為中國的獨家播出平臺,企鵝影視也作為聯合出品方出現。中國製作方在國際合作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不再單純購買播出版權,而是正在深入到整個生態的上遊,逐漸成為新的「產業賦能平臺」。
《行星》和「星空旅行季」就像是一次新的起點,國內製作人開始主動參與有較高門檻的天文題材紀錄片。這也為以後打造中國特色的紀錄片IP,如何用國際通用的敘述方式講述故事,如何更好地完成文化輸出積累了重要經驗。
視聽大片+沉浸互動
「星空旅行季」為什麼能夠牢牢抓住年輕人?
為什麼選擇「星空」?
一個現實因素在於,騰訊視頻擁有一系列優質的紀錄片版權資源,包括《行星》《火星時代2》《宇宙時空之旅》等作品,它們創造了社會現實之外另一個遙遠的浪漫想像空間,打破神秘,成了更多人類更近距離走入星空的一個窗口。
打開騰訊視頻「星空旅行季」相關頁面,按照「行星觀測站」「科普觀測站」「火星情報站」和「重返地球站」等主題把紀錄片組成不同的板塊。騰訊視頻選擇了這些垂直類題材紀錄片,精準定位年輕受眾,滿足年輕人不同的細分收視需求,大大增強了用戶黏性。
但「星空旅行季」又遠遠不止一場線上的特殊編排。
大片如果看不過癮的話,怪奇鵝和騰訊視頻合作推出多組科普專題,圍繞星空旅行主題整理和創作的宇宙小貼士及藝術插畫也同步於《行星》的播出而上線,其中既有「神舟號」「X-FLR6」等飛船大盤點,又有「飛天」「Z-1」等太空衣冷知識。為了更加貼近年輕觀眾,它們還推出宇宙星空主題的歌單,包括霍金與Pink Floyd合作的《KEEP TALKING》、經典科幻劇集《X檔案》裡的《X-FILES》以及被傳送到北極星的披頭四經典歌曲《ACORSS THE UNIVERSE》等。此外,一些太空主題的遊戲也被推薦,讓玩家和普通用戶也能體會到太空的曼妙和宇宙的神奇。
這樣的集合,讓科學與流行文化進行了更多的關聯和碰撞。
用戶可以通過完成火星情報站定製護照、行星觀測站觀看《行星》、重返地球站定製禮品卡三大任務獲得星空籤證,贏取豪禮,暢遊星河,玩轉宇宙。為了激勵觀眾更加投入到《行星》「愛恨情仇」的旅程中,在評論區參與回復#行星#+答案+你知道的行星小知識,還可以獲得精美的紀念禮品。
讓大家腦袋和身體跟著一起動起來,這才是「星空」和「旅行」的多重釋義。正如網友所說,「星空下的人類好渺小,渺小到我不再畏懼愁苦和死亡。」
這種系統化的主題策劃,具有十足的年輕社交互動屬性。通過設置星空旅行任務等方式的多維運營,線上線下聯動,進一步激發年輕人看紀錄片的熱情。而這樣的頭部紀錄片的內容創新,也同時為融合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空間。
網際網路紀錄片的「星辰大海」,未來可期
作為一種反映真實的藝術形式,記錄和闡釋人們的周遭世界和社會生活,呈現非虛構的現實生活與人類生存狀態,一直是紀錄片的使命所在。那麼,天文題材的紀錄片怎樣完成這種使命?
為了實現最大價值,騰訊視頻「星空旅行季」不遺餘力地利用豐富的視聽語言給觀眾以震撼的感官體驗,將關於命題及其視聽表達的造型與語言運用得極具吸引力。內容方面帶有系統性的敘事思維,如何吸引觀眾,再引領觀眾的閱聽感受與紀實影像融為一體,讓這種浪漫懷想通過紀錄片作品釋放出更多有益的價值理念。
據了解,科學類紀錄片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具有廣闊的市場,各個年齡段的受眾都有迫切從絢麗畫面和動人故事中獲取「知識」的渴望。如何把單個的紀錄片變成社交媒體的話題,進而變成社會的議題,也是紀錄片獲得更多傳播的關鍵。
所以,「星空旅行季」不僅是內容集合,更注重文化擔當。在騰訊視頻「星空旅行季」的頁面中,有一個專門針對青少年的科普專題,包括《坦森的宇宙探索課》《教你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孩子的科學思維啟蒙課》《教孩子「地球生命史」》《65個精選科學實驗》等影像作品,在視覺大片之外,觀眾們更能在這次專題活動中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
騰訊視頻這種具有網際網路基因的內容創作和多維運營,為科學類紀錄片「走向大眾」,實現科普價值、引領價值提供了一條可參考的清晰路徑,它背後的文化意義也得以凸顯。
既是「星空影院」,也是「星空課堂」。
這些周邊的作品,不僅能讓孩子對天體和物理有新的認識,也能體會到我們生活在地球這件事有多幸運,在人生態度上進行滋養。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內容轉向網絡平臺,各大視頻網站對於自製紀錄片的各種布局層出不窮。而隨著內容產業的持續繁榮,其垂直化、細分化趨勢也會逐漸清晰。騰訊視頻「星空旅行季」不僅藉助新媒體與紀錄片的結合拓展紀錄片的產業化道路, 而且通過紀錄片產業良性發展, 帶來內容、形式甚至是話語表達等方面的巨大突破——這種主題策劃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縮影。
如何成為網際網路紀錄片行業的引領者?騰訊視頻用一系列體系化的實踐給出了一個更明晰的答案:以平臺自製+擁抱合作為基本定調,著眼於全產業鏈生態的建立,在內容、傳播與引導、營銷創新等維度發力,逐漸激活正在產業化轉型的紀錄片行業的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