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註:紀錄片《被點亮的星球》即將於10月24日上線,這由優酷與國家地理、「雲集將來」共同出品。
這部紀錄片由奧斯卡影片《黑天鵝》的大師級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親自操刀,製作時長達三年、足跡遍及45個國家、6個大洲的紀錄片,涉及從地洞到太空空間站的冒險旅程,可謂展現了浩瀚的史詩級自然科學世界。
這部由優酷聯合出品的紀錄片,耗資兩億多美金、通過宇宙奇觀與墨西哥亡靈節等人文故事,預示著人類成長和地球成長之間的隱喻,並為中國版帶來了郎朗、萬茜的明星陣容配音。它試圖去驗證國內紀錄片的製作與出品,正逐漸彌合與國際高質量與高度工業化作品間的差距。
《被點亮的星球》的上線,對於國內紀錄片愛好者們來說,又是難能可貴的好消息。從BBC的《藍色星球》到《美麗中國》《地球脈動》,中國受眾對紀錄片質量的上限在高山仰止的作品中被不斷刷新。因而,對國內出品的紀錄片一直懷抱有期待。
《被點亮的星球》這部即將上線的紀錄片背後,折射出國內流媒體巨頭們爭相投入紀錄片這一新賽道的激烈競爭局面。
紀錄片重心:從傳統電視向流媒體平臺轉移,民營紀錄片佔比顯著提升
去年4月,據《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紀錄片被冠以了「網際網路新晉網紅」的頭銜,肯定了最近一年紀錄片在網絡環境中的活躍度和接受度。
從投資規模和增長速度上來看,紀錄片的重心正從電視臺向優愛騰等視頻平臺移動。《2017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以優愛騰為首的新媒體機構以6億的投資規模,佔國內紀錄片總投入的15.2%、佔比同期增長32%。
儘管電視臺以21.13億依然佔據紀錄片總投入的53.5%,但新媒體的生產投入已經超越了國家機構5.13億(除電視臺之外)的投資額。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於央視一套首播並獲得爆款收視率和一致的高口碑後,我國的紀錄片開始從肅穆與刻板的印象中走出,觀眾的年齡層開始下移。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首播後反響不強,卻在B站上傳後躋身全站排行前十。這反映了ACG亞文化圈層中、熱愛日本匠人精神的青少年潛藏著一個巨大的傳統技藝類紀錄片受眾群。紀錄片行業看到了流媒體平臺的渠道價值,同時也反哺了優愛騰、B站對於紀錄片的投入。
根據此前「記錄生活的美:最IN紀錄片論壇」公布的數據,如今流媒體視頻網站中,紀錄片的觀看群體中,28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比逐步提高,僅騰訊視頻紀錄片的用戶中,28歲以下佔比70%。在《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中也提到,網生代正在或將要成為主流受眾,網際網路思維決定了紀錄片的未來。
甚至,根據2017年愛奇藝後臺數據顯示,紀錄片對於最具消費能力的高知人群的黏性比IP影視劇更高。優秀獨立紀錄片常能逆襲成付費內容黑馬,紀錄片的VIP會員轉化率經常高於同期熱播的電影電視劇。因此,流媒體重視紀錄片市場不足為奇。
此外,隨著視頻平臺加大自製內容的投入,網生紀錄片開始向電視臺反向輸出內容。2017上半年,優酷和知了青年出品了新一季《了不起的匠人》,愛奇藝和藍象傳媒出品《講究》,二者先後登陸CCTV10科教頻道,雖然首播收視率0.09%、0.14%並不高,但也完成了反向輸出。
2009 年以來,中國累計出品紀錄電影 286 部。2018 年,中國生產紀錄電影 57 部,其中超過 70% 由民營公司出品。民營公司在紀錄片領域的大量投入,也成為近年來的趨勢。
引進內容之外,加快發力自主IP、產業鏈不斷完善
對於優酷、愛奇藝、騰訊、嗶哩嗶哩等視頻網站來說,入局這個新賽道的方式,與影視劇、綜藝有著相似的軌跡:最初從購買版權入手,此後再加大聯合出品、自製內容的投入,與海外版權內容雙管齊下。
早在2017年,優酷便獨家上線了《不可思議的捕食者》《鳥瞰地球》《小巨人》《野性非洲》《與恐龍同行》5部BBC紀錄片,並逐步開始完善包括美國國家地理紀錄片在內的海外紀實版圖;同年,愛奇藝與 BBC Earth 合作,獲得了在中國大陸地區三年的新節目獨家版權,授權節目加起來時長超過了 1000 小時。
2018年9月,B站與Discovery達成了深度合作,其中囊括了145部紀錄片、200小時獨家內容,包括《極限生存遊戲》《動物星球》《荒野求生六人行》等王牌紀實科教節目;幾乎同期,騰訊視頻與BBC Studios共同宣布了基於「企鵝計劃」的「博思星人」合作,打造了一個BBC粉絲專區,上線了《行星》《文明》《地球脈動》等優質內容。
近兩年來,優愛騰和B站,進一步擴大了與海外精品製作團隊聯合出品、共制內容的比例,在自主IP研發上加快發力,實現從採購到自製的轉變。
近三年B站自製、聯合出品紀錄片(粗體部分為與海外聯合製作,下同)
2017年底,B站首度公布了紀錄片「尋找計劃」,對外為用戶「尋找」更多紀錄片內容、為創作者進行全產業鏈的扶持,包括平臺運營、商業開發等全方位的幫助,意在形成健康成熟的紀錄片產業鏈。對內,B站一直在尋找優秀的紀錄片製作公司,走聯合出品的路線。
此外,B站也與眾多國際知名紀錄片廠牌如BBC、NHK等進行積極的共制合作,包括與BBC聯合出品的《神奇的月球》。
近三年優酷自製劇、聯合出品紀錄片
優酷方面,2018年5月,優酷成立了泛紀實中心,為紀實內容產業賦能。在去年12月召開的的優酷泛紀實內容生態發布會上,優酷紀實宣布將在泛青春議題、潮流生活、美食文化、旅行真人秀、生態公益、太空紀實等多個題材上實現產出,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紀實宇宙」。
騰訊近三年自製、聯合出品紀錄片
2017年,騰訊的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成立,《風味人間》是其首部明確做系列化和IP化的自製紀錄片;同年愛奇藝推出了紀錄片領域的「合伙人計劃」,旨在打通整個產業鏈,聯合資金、平臺、市場,不斷豐富紀錄片內容矩陣。
愛奇藝近三年自製紀錄片
愛奇藝則近期自製出品了《天下一鍋》《講究》《爐火江湖》等一系列優質紀錄片。
類型興起於美食,向文化等多元化方向發展
如今,流媒體在全體國民娛樂中佔據的消費場景和時長不斷增長。當年輕文化消費群體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當流媒體網站的彈幕為網際網路原住民帶來了紀錄片更廣泛的發酵土壤,當口碑成為了一部影視作品變成爆款愈發重要的因素,原本冷門的紀錄片領域開始不斷被市場認可,便也在市場規律之中。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 2019》顯示,改革開放、文化與美食這三大題材是國產紀錄片年度最熱領域。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的誕生,被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認為是紀錄片品牌誕生元年,由此開啟了美食紀錄片熱潮。此後,近三年來,《人生一串》《風味人間》《此食此客》等紀錄片獲得了流媒體平臺年輕受眾群體的熱捧。
自紀錄片從原本的垂直領域受眾中出圈,其影響力在文藝青年與高知群體內開始迅速擴張。2016年,引發「故宮熱」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又開啟了紀錄片的文化類探潮流;2018年的《如果國寶會說話》以輕盈的姿勢講述國寶的紀錄片,也獲得了青年受眾群體的廣泛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4分。
此後,B站與上造影視共同出品紀錄片《歷史那些事》,以脫口秀的形式和全新視角詮釋歷史, 爭議與讚譽並存,但這也是文化類節目傳播的意義所在。優酷方面,五洲傳播和discovery還和其聯合出品了《中國:變革故事》的人文歷史類紀錄片,開創了當代人文探索領域與海外合作共制的先河。
而2018年和2019年,關於自然科技與高新技術方面的紀錄片也開始佔據一席之地。
騰訊新聞2019年與BBC共制的《明天之前》對於人工智慧、永生等前沿人類話題進行了深度思考;而如今優酷與美國國家地理聯合出品的《被點亮的星球》,也是從宇宙的視角去思考人類的智慧、生命、情感,讓受眾去感受自然與人類間的共存與碰撞關係。
如果說紀錄片賽道中,美食作為其中較低的準入門檻,以普及概念的姿態進入大眾視野,為紀錄片行業的資本市場帶來了初始信心;那人文歷史、前沿科技類的紀錄片嘗試,就是在進一步在挖掘紀錄片在中國市場的潛在可能。
今年,愛奇藝紀錄片中心總監寧玉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紀錄片已經進入OGC時代,即由平臺來把控內容題材和方向,製作交由專業公司來完成,以生產更加面向用戶的網生紀錄片。
未來,在視頻網站傳統的綜藝、影視劇領域彼此激烈廝殺的存量市場之外,流媒體們必然還會加碼紀錄片頻道的布局,以打開增量市場。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陶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