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讓中國看見世界,也讓世界更懂中國。在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優酷已然成為最有活力的隊伍之一。
文 | 坤同
最近幾年,中國紀錄片產能與質量同步提升,更不斷與世界紀錄片產業接軌,在有效的國際交流合作中成功以紀錄片為載體實現了中國故事的全球傳播。國際視野的拓展也在不斷推動著中國紀錄片的發展,《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就指出去年中國紀錄片「題材豐富多元、合作形式多樣,形成立體交叉的傳播格局」。
其中,由優酷與國家地理、雲集將來聯合出品、優酷獨家播出的自然類紀錄片《被點亮的星球》成為了一個被常常提及的國際合作典型案例。這部紀錄片的出現,勾勒出中國紀錄片從單純的版權購買,邁向深入中外聯合出品、強化自身原創能力的發展新軌。
中外聯手、匠心打造
優質紀錄片本土化路徑如何創新?
《喘息》《風暴》《厚盾》《起源》……《被點亮的星球》分為十個篇章「野心勃勃」地講述了一場跨越20億年歷史的地球生命之旅。
這部作品原片名稱為《One Strange Rock》由奧斯卡提名影片《黑天鵝》的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拍攝,金像獎得主威爾·史密斯擔任解說。為了詮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核心概念,在長達3年的製作周期裡,攝製組全程運用全4K技術完成拍攝,足跡遍及45個國家6個大洲195個地方。
外方的精心打造讓《被點亮的星球》成為了一部「神級」作品,一經上線國外市場熱度便直線走高、口碑爆棚,創下了IMDb的罕見高分。但即便是「神作」,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過程中,仍舊需要直面因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折扣」,作品如何避免因為不被其它地區受眾認同或理解而導致其價值減低?又如何讓國外優秀紀錄片作品引發國內觀眾的共情,從而真正釋放出這些作品之於社會、之於大眾的價值與意義?
由此,文化作品跨越國門實現更廣泛傳播的過程之中,如何基於目標地區完成「本土化」改造和創新,已然成為亟待通過更多實踐與探索去回應的顯要命題。《被點亮的星球》作為一個成功本土化的絕佳樣本。為了契合中國觀眾的觀看習慣,國家地理與優酷這一深耕紀錄片領域的新媒體平臺實現了聯合,藉助於新媒體的力量在降低文化折扣的同時,進一步放大作品在中國市場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艾瑞諮詢《2019年中國紀錄片產業研究報告》認為,當下中國紀錄片產業「形成電視臺為主力,新媒體為重要支撐的產業格局」。一方面,以優酷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成為了紀錄片發展的「關鍵推手」,其在紀錄片領域的深入布局與用戶洞悉,為優質作品的「出圈」積澱了有力的路徑。另一方面,這些新媒體平臺不再是單純的播出方,而是深入紀錄片領域的各個環節,優酷聚合的資源和自身的創作能力就為《被點亮的星球》本土化版本的製作水準提供了進一步的保障。
融入中國式風物人情
與世界對話、更與世界共振
具體到操作層面,「本土化」在《被點亮的星球》有著清晰的實踐軌跡。最為顯著的是,黃河小浪底、香港摩天大樓、莫幹山裸心谷等一系列中國特色元素的增加——這些中國大眾為之熟悉的風物被完美縫合進這部紀錄片原有的內容體系之中,帶領觀眾領略作品的深層意涵。
此外,為了進一步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本土化」的《被點亮的星球》還邀請世界知名鋼琴大師郎朗和實力派女演員萬茜擔任星球主講人,以及曾為《美國隊長》《冰雪奇緣》《生化危機》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等配音的多名頂級配音演員配音。郎朗更在影片中也提供了精彩的鋼琴演奏,從音樂的角度生發出對人類、人生、生命的思索。
當然,不論內容篇幅的拓展以及中國風物的增添多麼巧妙,也難以憑此完成對整部作品的「本土化」改造。因此,《被點亮的星球》嘗試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國式情感與思考——郎朗和萬茜結合個人的生命體驗,從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出發並拋出問題,帶領觀眾去理解生而為人的渺小與偉大。進而身處太空的太空人以「地球外觀察員」的視角,從常人難以企及的視界作出一定回應;探索主人公則沿著問題的思路,結合人類的行為提出一個尚待商榷、引人深思的回應。
中國式敘事新維度的加入,豐富了原片的敘事體系:解說人——太空人——探索主人公,用富有中國哲學思考的思維向度拋出問題,喚起受眾對全人類共享家園的命運的深刻認識,激發出維護生態平衡、尊重自然環境、共築地球未來。
基於作品進行再度創作之外,《被點亮的星球》在中國上線播出期間還利用創新營銷實現更大範圍的傳播。秉持著「每個生命都自帶光芒」的理念,《被點亮的星球》在中國播出的收官階段,聯合各方推出了「一起點亮星球」的全球公益活動,邀請全世界的殘障兒童畫出他們心中的星球。此外,優酷還不斷為殘障兒童籌集善款,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正如《被點亮的星球》主創所說,「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大家都是一個共同體,沒有任何的一個環節是能夠缺失的」。這一系列衍生活動生動詮釋了作品的精神內核,讓觀眾在共振中達成了情感的共鳴。
中外聯手的匠心打造之下,《被點亮的星球》有了更多的中國視角下的解讀,以及中國風物、中國情感的表達,這也使得其在豆瓣平臺獲得了9.3分的高口碑,不少網友被紀錄片中傳遞的情感打動,更為本土版專注於中國式情感的深入挖掘所感染。更重要的是,此次成功的本土化改造為國外優質紀錄片進入中國大眾視野提供了新路徑,也為紀錄片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延展了方式與方法。頭部紀錄片的內容創新,也同時為融合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空間。
對接海外、深入合作
中國紀錄片的成長線索逐漸清晰
對於中國紀錄片而言,這部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
中國紀錄片製作水平與國際紀錄片製作水平在此實現了深度碰撞與交流,更多的合作切口與空間被不斷發掘出來。對於優酷,《被點亮的星球》的意義同樣不言而喻,從單片引進到設置專區、從參與出品到聯合定製,這部作品見證了優酷逐步深入國際級的紀錄片製作之中。一段時間以來,優酷與眾多海外著名紀錄片制、播、發行機構建立了合作,讓一系列優秀的海外紀錄片作品得以呈現在中國觀眾眼前。
「引進來」的同時,優酷也在持續挖掘自身產能,如今,原創已經成為優酷紀錄片的鮮明標識。統計顯示,2019年,優酷人文年觀看人次規模達1.7億,國產紀錄片播放佔比超過70%,原創紀錄片佔比超35%。2019年,豆瓣8分以上的紀錄片共32部,優酷獨佔16席,位居第一,《他鄉的童年》《被點亮的星球》《文學的日常》《局部》等原創節目贏得了豆瓣9分以上的高口碑。
不久前,優酷向市場釋放了一個判斷:相比海外引進的紀錄片,國產紀錄片創造的播放價值更高、用戶觀看時長更長。尤其是優質的國產紀錄片承載著最為生動的中國故事,因此,通過海外發行、聯合拍攝、聯合出品等方式推動中國紀錄片走向海外市場在優酷的紀錄片布局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成功走向海外的《了不起的匠人》,還是與五洲傳播中心、Discovery頻道聯合出品的《中國:變革故事》,這些作品都成為了國際合作的優秀代表。
在打通優質作品國際流通渠道的同時,優酷也通過一系列舉措不斷優化著中國紀錄片的產能機制,在進一步打通紀錄片運作邏輯的技術上為中國紀錄片產業加碼。全方位扶持國產紀錄片的創作生產、利用阿里巴巴資源打造「紀錄片的產業矩陣」……此外,聯合阿里影業發起中國唯一針對紀錄電影的培育計劃Iron Facts計劃,為優質紀錄電影提供從投資、製作、宣發、播映的全鏈路支持,從而打造中國最重要的紀錄電影導演、選題、版權中心,推動建立成熟、健康的中國紀錄電影院線。
如何讓中國看見世界,也讓世界更懂中國?在國際傳播的領域中,紀錄片一直以來都是最有活力的載體之一。而在中國紀錄片領域之中,優酷也已然成為最有活力的隊伍之一。在整個平臺的全面推動下,中國紀錄片的想像空間正被不斷開啟,正在產業化轉型的紀錄片行業也將全面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