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施一公教授如何解讀當代科學精神

2020-12-05 神奇的表面張力

2019年10月26日,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舉行。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發表題為《青年與科學精神》的主旨報告。

此次報告主要論述了我們青年與科學精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且強調科學精神中我們應該怎樣去探索。整篇演講充斥了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事例,使我們更好的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雖然整篇演講的篇幅不是很長,但字字中肯、字字受用也對我的認知產生了一些想法,今天我們就結合施一公教授的演講一起探討一下什麼是科學精神。

首先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

1967年5月5日生,河南鄭州人,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施一公教授在生物學領域做出的貢獻是極大的,並且有很多的榮譽和頭銜,但是他一直堅信,國家未來的發展是靠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接下來我們看看他在演講中從哪三個方面闡述了科學精神的內涵。

求真

施一公教授說:這裡講的求真不是簡單的對錯,而是在人類知識最前沿進一步求真、去探索。

我們如何去理解呢,首先這裡的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真假、對錯,而是當我們面對未知時。我們心中是否還能保持的一種求真的科學態度這很重要。有些人在科研中常常會陷入瓶頸期以至於一直會徘徊在原地躊躇不前,而當這時,有人就是質疑自己心中的想法,會自己反駁自己,不堅定,最後你與成功失之交臂。而施一公教授強調的正是在我們最迷茫時也要堅信自己心中那座大山,翻過去,你就贏了。

獨立和合作

施一公教授說:這兩個看似矛盾,實際是完全統一在一起的。所謂獨立,任何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往往來自於少數人,甚至個別人、一個人。而這些人在重大科學發現的過程中經常會經受一些磨難,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同意見,他們必須堅持自己的觀點才可以最後成功,所以我們需要獨立的思考。但是科學的發展,經常需要大家在一起合作。這種合作不止局限於團隊內部合作,更依賴於團隊之間的合作,甚至跨時代跨行業的合作。

在他闡述完之後又舉出例子來強化我們的認知,中國的一句古話,人多力量大,確實在科學領域他也同樣適用,在發現的科學真理的道路上你註定孤獨,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與思考力,但當你發現時你是否可以堅持下去還是會隨波逐流的走下去之後,在你確信之後你需要和你的夥伴一起驗證他,證明它,使你的發現最終公之於眾,你就會成功。

質疑

施一公教授說:要擁有批判性思維,在這種質疑聲中我們不斷思想碰撞,不斷改進提高,不斷加深合作,最後推動科學往前發展。

在科學中一定要學會質疑,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固有的一些定律也是人為提出證明得出的結論,而那些現在被我們寫進教科書裡的定律都是經過無數次質疑的聲音最終堅定站住的,我們存在這種批判性思維會不斷地去反思,去思考我們自己,去站在當時發現者的角度去解讀問題,這才是科學精神最重要的一點。

最後施一公教授說明了當今世界需要科學精神的支撐以及以後的青少年會很大程度上佔據科學創新的前沿。

施一公教授的演講猶如夜晚海面上的燈塔指引夜歸之人回家的方向,使我們在科學的領域不再迷茫困惑,我也衷心的祝願更多年輕有位的青少年積極投身祖國科學建設中去,終有一天,祖國因有你們而大放異彩!

相關焦點

  • 塑造當代青年的精神品質
    筆者認為,當代青年要想肩負起歷史重任,譜寫振興中華更加輝煌的青春樂章,必須具備總書記提出的這四個方面的精神品質。    愛國主義的精神支柱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幾千年,靠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
    內容提要 要達到對於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其前提便是在對人文與科學的全面理解中塑造當代人類精神,促進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健康互動與協調發展。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當代對立根源於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雙重效應。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一方面造就了當代人類文明,另一方面帶來了人性的扭曲和壓抑。
  • 科學,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嗎?——如何讓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發表說明】我們經常說: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記住科學結論,還要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這也是「課程思政」的一部分)。可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會如何讓學生理解和記住科學結論、學會靈活應用而大傷腦筋!
  • 浙大憤青教授鄭強在南昌演講 剖析當代教育獲200多次掌聲
    他便是浙江大學高分子材料學教授鄭強,浙江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2001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大江網訊 張志斌報導:12月12日晚7時,中共浙江大學黨委委員、浙江大學求是學院院長鄭強做客華東交大孔目湖講壇,為師生帶來「關於當代大學生成才之道與歷史責任」的專題講座。現場座無虛席,許多學生都是慕其「憤青教授」之名而來。
  • 海大教授直播解讀新增專業:數據科學與大...
    海大教授直播解讀新增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上海海洋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袁紅春教授將為大家帶來2020高校招生季主題直播:數據時代,洞見數據世界,走近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在精彩的直播開始前,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主講老師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吧!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尚傑由此進入講座的主題,具體談當代法國哲學如何超越了德國現象學,使得當今的歐洲哲學具有鮮明的法國味道。  首先是德國哲學的傳統。在第一個論題上,當代法國哲學從存在的「不在場」或者「缺失」中起步,反對傳統哲學中被「在場」主宰的運思方式,強調「差異」與「異域性」。在第二個論題上,當代法國哲學強調不受同一性管束的差異性,反對在同一性內部談論差異,進而用「重複」代替「同一性」,強調差異的不斷生成。在第三個論題上,當代法國哲學注重將時間當下化,試圖描述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是如何出場亮相的。
  • 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升華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顧海良  [摘要]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思想過程。一個「中心」和三個「著眼於」,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使「第二次結合」思想遵循獲得了適合時代發展、煥發時代精神的新的內涵。  馬克思在創立新的哲學世界觀時提出,哲學作為「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要「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使之「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
  • 大學教授用坐標法解讀「中國夢」
    原標題:大學教授用坐標法解讀「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專家和學者對此有各種角度的分析與論述。近日,吉林化工學院一名大學教授別出心裁,使用坐標法解讀「中國夢」廣受好評。
  • 意義與規範性當代語義學的重要論題
    在當代語言哲學的發展歷程中,很多哲學家在不同的研究進路之間感到困惑和難以取捨。他們一方面遵循弗雷格、喬姆斯基式的研究進路試圖揭示自然語言的深層規則;另一方面,格賴斯、後期維根斯坦和蒯因等人的研究方式又使得他們質疑語言的深層結構這種形上學預設。在這些爭論中,意義歸因始終是探討的焦點,即:一個語言表達式的意義是如何形成的?構成意義的基礎是什麼?意義是如何確定下來的?
  • 如何理解科學精神
    如何理解科學精神對於科學精神,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從感性進入理性所需要面對的第一個課題。
  • 【深度報導】「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自然辯證法》與現代科學...
    在發言的結尾,陳教授指出對恩格斯最好的紀念和緬懷,就是去認真解讀恩格斯的寶貴思想。 吉林大學賀來教授著眼於恩格斯50多年學術生涯所凸顯的哲學品格和哲學精神,從宏面層面探討了這對於推進我們今天當代中國哲學發展所具有的示範意義,他提出,恩格斯哲學生涯和哲學探求中所展現的不斷自我超越和自我批判精神,恩格斯通過在與人類文化的不同學科的批判性對話,既充分吸取其思想營養,同時又對其限度進行前提性的批判中,表達和生成自己的哲學思想,從而實現了哲學工作方式和表達方式的重大轉換
  • 高放教授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意蘊和結構
    研究不發達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問題,首先要回答當代社會主義在一些資本主義不發達國家取得勝利,是否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因為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始終認為,社會主義將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獲得勝利,那麼,社會主義首先在落後的東方國家獲得勝利,起碼在形式上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如何解釋這一問題?
  • 陳平原教授談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
    在10月23日舉辦的建系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教授,特意澄清了社會上對中文系當下「生存困難」的誤解。卻又引發了一輪新的熱議。不少人依然認為,包括中文在內的人文學科在當今社會普遍遇冷。近日,身在香港的陳平原教授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郵件專訪,「筆談」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
  • 《君主論》問世500年 專家:已被當代解讀扭曲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理解馬基雅維裡和他的《君主論》,又如何看待這本著作對後世的影響?相信維奇教授對義大利歷史、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人文環境以及馬基雅維裡個人成長的深入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君主論》。   500年前,義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馬基雅維裡撰寫了經典著作《君主論》。
  • 結構之美:施一公教授解讀生命科學的奧妙
    結構之美:施一公教授解讀生命科學的奧妙 分類:科技文化周 作者:圖/圖片與視頻中心 袁源 網絡新聞社 段經琨 王浩丞 高益彤
  •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我們認為,科學精神是人類在科學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套價值觀念體系。從科學作為學科的意義上總結和提升科學精神,可以歸結出以下內容:以物(外在對象)為尺度,追求真實,探索規律,推崇理性,重在獲取真知,注重實證判據,實現最大功效。
  • 當代科學6大基本難題之四:生命如何起源?
    由《自然》科學雜誌全球徵詢著名科學家,組織編寫了一份關於基礎科學奧秘研究的專題報告:「科學中最大的問題」。這份專題報告歸納總結了全球科學界所公認的當代科學所面臨的6大基本難題。生命如何起源?是被列為當代科學6大基本難題的第四個。
  • 【思享家】中國革命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作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劉建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如何看待中國革命精神在今天繼續存在並發揮作用的依據?  首先,中國革命精神作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精神遺產和文化傳承,將隨著這一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延伸。中國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只要這個事業在繼續發展,這個精神就會繼續存在並發揮自己的作用。
  • 復旦管院教授李若山:用會計學解讀熱點的UP主
    直播平臺如何應對做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李若山教授在B站開通了「山哥話財務」視頻節目,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解生活中遇到的會計和財務問題,其中談論「現實版《人民的民義》」一期,最高播放量超過50萬次。「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大學教育已經不再被局限於傳統課堂。」
  • 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斯蒂文• 溫伯格教授「科學連線」
    斯蒂文•溫伯格教授與活動的科學顧問、嘉賓主持、復旦大學理論物理教授(科研領域為量子學施鬱教授就演講內容進行解讀。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大爆炸,經過了一個非常快的爆漲階段。在剛誕生和極早期,宇宙中只有場和基本粒子,後來才形成原子和更大的物質,形成星系。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很自然地交叉在一起,相輔相成,齊頭並進,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去求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