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舉行。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發表題為《青年與科學精神》的主旨報告。
此次報告主要論述了我們青年與科學精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且強調科學精神中我們應該怎樣去探索。整篇演講充斥了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事例,使我們更好的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雖然整篇演講的篇幅不是很長,但字字中肯、字字受用也對我的認知產生了一些想法,今天我們就結合施一公教授的演講一起探討一下什麼是科學精神。
首先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
1967年5月5日生,河南鄭州人,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施一公教授在生物學領域做出的貢獻是極大的,並且有很多的榮譽和頭銜,但是他一直堅信,國家未來的發展是靠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接下來我們看看他在演講中從哪三個方面闡述了科學精神的內涵。
求真
施一公教授說:這裡講的求真不是簡單的對錯,而是在人類知識最前沿進一步求真、去探索。
我們如何去理解呢,首先這裡的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真假、對錯,而是當我們面對未知時。我們心中是否還能保持的一種求真的科學態度這很重要。有些人在科研中常常會陷入瓶頸期以至於一直會徘徊在原地躊躇不前,而當這時,有人就是質疑自己心中的想法,會自己反駁自己,不堅定,最後你與成功失之交臂。而施一公教授強調的正是在我們最迷茫時也要堅信自己心中那座大山,翻過去,你就贏了。
獨立和合作
施一公教授說:這兩個看似矛盾,實際是完全統一在一起的。所謂獨立,任何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往往來自於少數人,甚至個別人、一個人。而這些人在重大科學發現的過程中經常會經受一些磨難,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同意見,他們必須堅持自己的觀點才可以最後成功,所以我們需要獨立的思考。但是科學的發展,經常需要大家在一起合作。這種合作不止局限於團隊內部合作,更依賴於團隊之間的合作,甚至跨時代跨行業的合作。
在他闡述完之後又舉出例子來強化我們的認知,中國的一句古話,人多力量大,確實在科學領域他也同樣適用,在發現的科學真理的道路上你註定孤獨,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與思考力,但當你發現時你是否可以堅持下去還是會隨波逐流的走下去之後,在你確信之後你需要和你的夥伴一起驗證他,證明它,使你的發現最終公之於眾,你就會成功。
質疑
施一公教授說:要擁有批判性思維,在這種質疑聲中我們不斷思想碰撞,不斷改進提高,不斷加深合作,最後推動科學往前發展。
在科學中一定要學會質疑,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固有的一些定律也是人為提出證明得出的結論,而那些現在被我們寫進教科書裡的定律都是經過無數次質疑的聲音最終堅定站住的,我們存在這種批判性思維會不斷地去反思,去思考我們自己,去站在當時發現者的角度去解讀問題,這才是科學精神最重要的一點。
最後施一公教授說明了當今世界需要科學精神的支撐以及以後的青少年會很大程度上佔據科學創新的前沿。
施一公教授的演講猶如夜晚海面上的燈塔指引夜歸之人回家的方向,使我們在科學的領域不再迷茫困惑,我也衷心的祝願更多年輕有位的青少年積極投身祖國科學建設中去,終有一天,祖國因有你們而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