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走進建蘭中學 和同學們探討「生命科學之美」
杭州新聞 1月7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走進建蘭中學,為全校師生帶來別開生面的新年首講,帶領同學們領略「生命科學之美」。 施一公教授是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
-
看施一公教授如何解讀當代科學精神
整篇演講充斥了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事例,使我們更好的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雖然整篇演講的篇幅不是很長,但字字中肯、字字受用也對我的認知產生了一些想法,今天我們就結合施一公教授的演講一起探討一下什麼是科學精神。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易人,王宏偉接替施一公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王宏偉已經接替施一公出任該院院長。在獲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後,明星教授施一公近日卸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據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院行政領導」欄目更新顯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王宏偉已經接替施一公出任該院院長。公開報導顯示,施一公現年49歲,1967年5月出生於河南。施一公屬於清華大學自己培養的人才,並在海外留學工作後回國發展。
-
科學+|創業者施一公
2008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500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
-
施一公獲頒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10月29日晚,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因「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獲頒「生命科學獎」。科學委員會評價道,「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作出重大貢獻。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是:遺傳信息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
-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在滬暢談"科學很酷"
東方網4月11日消息:昨日,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在華東師大作了一場題為「生命科學與未知世界的探索」的主題講座。他在講座中表示,這個社會的原動力是知識,這個社會到了崇尚科學的時候! 「科學其實很酷,很有意思!」
-
施一公:美國生命科學,華人佔2600人
最近,美國對我國晶片產業進行制裁,再次讓我們認識到基礎科學領域的重要性,為此,中科院宣布把一系列卡脖子的科學課題當做「率先任務」進行突破。西湖大學首任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曾說: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院裡,擔任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800人。施一公院士作為從美國歸來的愛國科學家,他說出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分量的,就比如同樣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顏寧教授就在美國工作。
-
施一公團隊首次捕獲真核細胞剪接體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供圖 這幾天,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者都在熱議中國的一項重大成果。因為這項成果不僅標誌著人類對生命過程和本質的理解又向前邁進了關鍵一步,也標誌著困擾國際生命科學界二十幾年的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中的一個關鍵步驟、一直以來充滿神秘感的剪接體的三維結構終被揭示。 這項成果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的團隊。
-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的3位女弟子,一人當選外籍院士,赴美引爭議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門下學子眾多,他曾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子,但要想成為施一公教授門下門生並非易事,只有學業成績優異,熱愛科研,不懼苦難的人才有望可以拜入他的門下。在施一公教授培養出來的學子中,其中有3位女弟子,她們也是施一公教授最得意的門生,也是生物界的拔尖人才,不知你們認識她們嗎?
-
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任職西湖大學 施一公照片簡歷
經多方渠道證實,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已於近日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此消息已經得到施一公本人的證實,但他表示,在辭去副校長之後,他將繼續保留在清華的教授職務。他同時表示,這是為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籌建中的西湖大學,「腳踏兩隻船」也不符合他一貫的做事風格。
-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5月1日電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增選院士名單,其中包括84位美國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入選該院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分獲百萬美元獎勵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據澎湃新聞報導,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
專訪施一公教授:基礎研究的喜悅無與倫比
施一公教授、潘建偉教授、許晨陽教授也將迎來屬於他們的這份榮譽。今天,我們將為各位讀者送上未來論壇對三名獲獎人的專訪。讓我們一道在問答中,領略他們的風採。2017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後,未來論壇青年理事王皓毅第一時間通過電話連線對生命科學獎得主施一公進行了獨家專訪。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2008 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 500 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2014 年 3 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
-
施一公: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
作者:施一公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原清華大學教授。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鄭州,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2015年9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本文為施一公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
-
施一公領取愛明諾夫獎 成首位獲獎中國學者
的科普講座,內容圍繞晶體學發展史及其應用展望展開,闡釋了晶體學對生命科學與醫學發展的重大貢獻,對施一公教授傑出的學術成就給予充分肯定。 頒獎儀式後,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北歐博物館(Nordiska Museet)舉行了盛大的慶祝酒會及宴會,包括瑞典國王和王后、瑞典政府多位官員和眾多科學家在內的人士共聚一堂,在熱烈的氣氛中交流心得,分享科學之美。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2020 年 11 月 27 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重大研究成果(圖 1)。由於剪接體高度的動態性和複雜性,獲得不同狀態的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被公認為世界難題。在這種巨大的挑戰下,施一公教授率領研究組迎難而上,經過 7 年的努力,終於在 2015 年在全世界首次報導了裂殖酵母剪接體 3.6 埃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催化中心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這一重大研究成果對 RNA 剪接機理的研究產生革命性影響。
-
中科院:為施一公高興 中美院士評選無必然關聯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 人民網北京5月3日電(記者趙竹青)日前,我國知名「海歸」科學家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4月25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在國內科技界引起不小震動。
-
施一公Cell綜述: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與現狀
X射線晶體學技術是人們了解原子世界的利器,人們通過這一技術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生物學結構。在晶體學技術百年誕辰之際,Cell雜誌發表了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前沿文章。這篇綜述性文章全面介紹了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和現狀,讀者現在可以在Cell網站免費獲取全文。
-
創業者施一公
2008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500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2014年3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