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Cell綜述: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與現狀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X射線晶體學技術是人們了解原子世界的利器,人們通過這一技術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生物學結構。在晶體學技術百年誕辰之際,Cell雜誌發表了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前沿文章。這篇綜述性文章全面介紹了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和現狀,讀者現在可以在Cell網站免費獲取全文。

  1914年,德國科學家Max von Laue因為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直接催生了X射線晶體學。從那以後,研究者們用這一衍射技術解析了大量複雜分子的晶體結構,從簡單的礦物、高科技材料(如石墨烯)到病毒等生物學結構。

  自1957年確定了肌紅蛋白的結構以來,X射線晶體學技術就成為了結構生物學的重要工具,為人們不斷揭示生命的奧秘。這一技術不僅增進了我們對細胞的認識,還大大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

  這篇文章首先從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回顧了X射線晶體學技術的發展簡史。隨後,施一公教授以蛋白激酶和膜整合蛋白為例,闡述了結構生物學的發展和現狀,探討了技術發展帶來的影響並對未來進行了展望。

  作者簡介:

  施一公,世界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美國雙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

  2008年2月至今,受聘清華大學教授;2009年9月28日起,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獲2010年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2013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4月2日,施一公獲愛明諾夫獎,成為獲此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該獎為國際知名獎項,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

  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集中於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推薦閱讀

  英文全文下載:A Glimpse of Structural Biology throughX-Ray Crystallography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施一公、柴繼傑聯合綜述:結構生物學分析Caspase活化的保守性
  • +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 附施一公院士最新綜述
    7月22日,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發表兩篇長文,題目分別為「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A? Resolution」和「Structure of a Yeast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 at 3.4 A? Resolution」。
  •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來源:中國科技網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4-10   今日/總瀏覽:1/4886
  • Cell綜述:系統介紹端粒的生物學功能及與衰老的關係(值得收藏)
    2021年1月14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Deepavali Chakravarti等人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Telomeres: history, health, and hallmarks of aging「的綜述文章,該綜述概述了端粒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突出了端粒功能障礙與衰老標誌之間的聯繫,並研究了端粒和端粒酶在推動衰老,早衰症候群和常見的與年齡相關疾病的標誌中看似普遍的作用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結構生物學領域有一條不成文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只有知道生物分子的原子排布,科學家們才能了解這個蛋白的功能。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
  • 「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胺基酸|x射線|生物學|蛋白...
    人工智慧(AI)再度發威,攻克了生物學領域一項重大難題:預測蛋白質如何從線性胺基酸鏈捲曲成3D形狀以執行任務。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1月30日報導,「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評估」(CASP)競賽傳來喜訊:英國「深度學習」(DeepMind)稱其AI實現了上述成就,他們的方法將極大加快新藥研發進程。
  • 為什麼說X射線是開啟現代生物學的鑰匙?
    (圖片來源/360圖片)也能想到:比如在機場和地鐵站的行李安檢儀,建築和工業構件用的探傷儀,材料科學領域利用強大的X射線來照射新型材料,獲取其內部結構信息;甚至古生物研究利用X射線獲得化石的內部結構;宇宙中遠道而來的X射線則能為我們帶來黑洞等神秘天體的信息
  • Cell Res.:施一公等解析Beclin1蛋白結構及新作用
    研究人員通過結構生物學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種關鍵蛋白的新作用,並提出了解析這一蛋白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框架。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為近年來處於風頭浪尖的話題人物,施一公教授頂住了各方面壓力,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接地氣」的施一公院士:科學家需要挑戰過去
    說到施一公,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九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在即將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年會活動上將會出現這位重磅大咖的身影,讓我們首先一同走近這位大咖院士,探索他身上的獨特魅力吧。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2020 年 11 月 27 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重大研究成果(圖 1)。由於剪接體高度的動態性和複雜性,獲得不同狀態的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被公認為世界難題。在這種巨大的挑戰下,施一公教授率領研究組迎難而上,經過 7 年的努力,終於在 2015 年在全世界首次報導了裂殖酵母剪接體 3.6 埃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催化中心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這一重大研究成果對 RNA 剪接機理的研究產生革命性影響。
  • 施一公小組闡明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結構
    對進一步拓展核黃素生物學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自供電的X射線檢測器有望改變醫學成像技術現狀
    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和Argonne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發了一個新的X射線檢測器原型,可顯著減少輻射暴露和相關的健康風險,有望改變醫學成像技術的現狀,同時也提高了安全掃描儀和研究應用方面成像的解析度。
  • 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
    結構生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主流學科之一,對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解決一系列重大的基礎科學問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現象本質,而且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將極大地促進基於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新藥研究及開發。
  • 《X-射線-結構生物學的未來之光》講座邀請-上科大光子科學論壇系列講座
    第五期將於5月9日(周六)上午10:00舉行,我們邀請到了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劉志傑教授,開展題為 「X射線 - 結構生物學的未來之光」的在線講座。歡迎感興趣的老師和同學積極參加Zoom ID:92833497515。 在人類認識生命的漫長過程中,每次突破性進展幾乎都與物理學的進步密不可分。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文章報導了位於酵母細胞核內的一系列組成上和結構上不同的核糖體60S亞基前體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確定了近20種裝配因子在核糖體上的結合位置及其原子結構。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員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John L. Woolford Jr教授是這一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確認出席2020浦江創新論壇
    施一公成功的背後,付出的是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也源自於他對生命科學由衷的熱愛與堅定的信念。在80年代國內生物學類專業剛剛興起還未形成相應的科研氛圍,前途未卜的時候,他卻義無反顧的選擇生物學,心無旁騖投入到了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科研中。
  • X射線和Y射線的性質
    昨天我們了解了原子核結構方面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說實在的我覺得我都已經忘的差不多了,我相信你也和我一樣。有句老話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如果我分享的知識對你有用,還是希望你動動筆記下來。閒話不多說了,下面看看我們今天的知識X射線和Y射線的性質。
  • Cell綜述: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視角看新冠病毒生物學
    該綜述發表於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上,題目為」A Crisp(r) New Perspective on SARS-CoV-2 Biology」。    這五個研究團隊使用了幾種不同的sgRNA文庫(Brunello、GeCKO和GeCKOv2),以及源自肺、肝、腎和髓樣細胞的多個人類細胞系或猴細胞系(在某些情況下是通過新冠病毒受體——人源性ACE2的外源表達進行輔助),發現了有關新冠病毒生物學的大量信息,這些信息將為該領域的未來研究奠定基礎。
  • 結構生物學領域迎來「不結晶」革命—新聞—科學網
    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結構生物學家Sjors Scheres像個矮子一樣站在這臺價值500萬英鎊(合770萬美元)的設備旁邊介紹說,這臺顯微鏡非常敏感,以至於一個叫喊聲就能毀掉試驗。 在全球實驗室中,類似這樣的冷凍電鏡正影響著結構生物學領域。過去3年裡,它們揭示了製造蛋白的核糖體細節,而這些發現正在以飛快的速度發表於頂級期刊。
  • 施一公團隊首次捕獲真核細胞剪接體三維結構
    因為這項成果不僅標誌著人類對生命過程和本質的理解又向前邁進了關鍵一步,也標誌著困擾國際生命科學界二十幾年的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中的一個關鍵步驟、一直以來充滿神秘感的剪接體的三維結構終被揭示。  這項成果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