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晶體學技術是人們了解原子世界的利器,人們通過這一技術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生物學結構。在晶體學技術百年誕辰之際,Cell雜誌發表了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前沿文章。這篇綜述性文章全面介紹了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和現狀,讀者現在可以在Cell網站免費獲取全文。
1914年,德國科學家Max von Laue因為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直接催生了X射線晶體學。從那以後,研究者們用這一衍射技術解析了大量複雜分子的晶體結構,從簡單的礦物、高科技材料(如石墨烯)到病毒等生物學結構。
自1957年確定了肌紅蛋白的結構以來,X射線晶體學技術就成為了結構生物學的重要工具,為人們不斷揭示生命的奧秘。這一技術不僅增進了我們對細胞的認識,還大大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
這篇文章首先從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回顧了X射線晶體學技術的發展簡史。隨後,施一公教授以蛋白激酶和膜整合蛋白為例,闡述了結構生物學的發展和現狀,探討了技術發展帶來的影響並對未來進行了展望。
作者簡介:
施一公,世界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美國雙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
2008年2月至今,受聘清華大學教授;2009年9月28日起,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獲2010年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2013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4月2日,施一公獲愛明諾夫獎,成為獲此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該獎為國際知名獎項,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
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集中於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推薦閱讀
英文全文下載:A Glimpse of Structural Biology throughX-Ray Crystallography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