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小組闡明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結構

2020-11-29 科學網
施一公小組闡明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結構
對進一步拓展核黃素生物學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Lewis Thomas實驗室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重要的轉運因子的蛋白結構,這一結構的6個跨膜區域以未報導過的新摺疊形式出現,這一發現對於了解核黃素(維生素B2)的運輸,以及進一步拓展其生物學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施一公

教授,其研究組主要致力於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專注於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胞內生物大分子元件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另外兩位作者分別是王佳偉(Jiawei Wang)和張鵬(Peng Zhang)。

 

該研究組近期研究發現了一類重要的蛋白:能量耦合因子(energy-coupling factor,ECF)轉運蛋白,這類蛋白是一些微量營養元素的運輸因子,負責原核生物的維生素攝入。每個ECF轉運因子都包含一種嵌入細胞膜的能結合底物的蛋白結構——S組件。這一結構是能量耦合的關鍵部件,由兩個ATP結合蛋白和一個跨膜蛋白組成。然而目前這一結構的具體構架,以及運輸機制並不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確定了金黃葡萄球菌核黃素轉運因子S組件,即RibU的X-射線晶體結構。這一解析度為3.6-Å的結構顯示,RibU包含了6個跨膜區域;這6個區域以一種之前未見報導的方式摺疊(如下圖),其中核黃素是綁定在L1環和幾個跨膜片段的周質部分上的。這種「膜嵌入基質結合域」結構揭示了一種保守的蛋白結構特徵,也說明了ECF轉運因子的運輸機制。

 

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是結構生物學領域公認的重點及難點。1985年,第一個膜蛋白結構問世,當時共計僅有不到200個生物大分子結構。而時至今日,PDB收錄的近7萬個生物大分子結構中,膜蛋白結構不到700個,其中新型的膜蛋白結構又只有250多個(Membrane Proteins of Known 3D Structure),足見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困難。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在過去兩年間相繼報導了3個新型膜蛋白的4個晶體結構,由於其創新性和重要性,四篇學術論文全部發表於《自然》或《科學》,為我國的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成果在國際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充分關注。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科學家綜述繼發性主動轉運蛋白摺疊與運輸機制
    繼發性主動轉運(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也稱聯合轉運Cotransport,是指某種物質能夠逆濃度差進行跨膜運輸,但是其能量不是來自於ATP分解,而是由主動轉運其他物質時造成的高勢能提供的轉運方式。
  • Nature:施一公等解析γ-氨基丁酸反向轉運蛋白GadC晶體結構
    mechanism of a glutamate-GABA antiporter」的科研論文,報導了大腸桿菌穀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反向轉運蛋白(GadC)的晶體結構,並結合生化實驗提出了GadC轉運底物的可能機制。
  • 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等   本報訊(記者黃辛)5月23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源獲悉,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1),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致病機理。
  • 研究解析硝酸鹽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報導了硝酸鹽/亞硝酸鹽轉運蛋白NarU的晶體結構(解析度為3.1Å),並分析了其結構和生化特徵
  • cell research報導鈷離子ECF轉運蛋白複合體的結構與機理
    ABC轉運蛋白依靠分解ATP產生的能量驅動信號分子、營養物質、藥物分子等的跨細胞膜轉運,是生物體中最大的初級主動轉運蛋白家族ECF轉運蛋白是近年來發現的一類新型ABC內向轉運蛋白,結構上由膜內底物特異結合蛋白EcfS和一個由跨膜蛋白EcfT和兩個胞內ATP結合蛋白組成的能量耦合模塊(或ECF模塊)組成,分為能量耦合模塊專用型(Group-I)和共享型(Group-II)兩類(圖1a)。專用型每個EcfS蛋白使用專一的ECF模塊,共享型多個不同的EcfS蛋白共享同一個ECF模塊。
  • 核小體結合的SOX2和SOX11結構闡明「先鋒」因子功能
    核小體結合的SOX2和SOX11結構闡明「先鋒」因子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43:37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Patrick Cramer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
  • 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德布勒森及羅蘭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郝清新一行來訪清華大學,校長助理施一公在工字廳會見了德布勒森一行。施一公與德布勒森會談。據了解,這是施一公首次在媒體上以清華大學校長助理身份出現。會談中,施一公首先代表清華大學歡迎德布勒森首次來訪,並感謝羅蘭大學在今年9月底熱情接待了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一行的訪問。
  • 解析肉鹼膜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膜轉運蛋白CaiT與底物複合物的結構示意圖(1-12表示12段跨膜螺旋)。
  • 「中國科學報」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沈兵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並提出了Tim23通道蛋白跨膜轉運細胞質前體蛋白的分子機制模型。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細胞研究》。
  • +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 附施一公院士最新綜述
    發表於Cell雜誌上的論文(題目: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Niemann-Pick C1 (NPC1)-mediated cholesterol transfer and Ebola infection)中,顏寧研究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組合作,首次報導了人源膽固醇轉運蛋白NPC1的4.4埃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探討了NPC1和NPC2介導細胞內膽固醇轉運的分子機制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清華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據京華時報消息 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 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鄧暉)16日,曾因2014年初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而振奮全球科學家的中國年輕科研團隊,在葡萄糖轉運蛋白
  •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史丹福大學教授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評價說:「要針對人類疾病開發藥物,獲得人源轉運蛋白結構至關重要。對於GLUT1的結構解析本身是極富挑戰、極具風險的工作,因此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 Cell Res:楊茂君研等闡明生物體攝取鎳鈷等金屬離子的機制
    2013年12月2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在《自然》系列雜誌《Cel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學術論文「Planar substrate binding site dictates the specificity of ECF-type nickel/cobalt transporters」(底物平面結合位點決定了鎳/鈷能量耦合轉運蛋白的底物特異性
  • :施一公等解析Beclin1蛋白結構及新作用
    研究人員通過結構生物學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種關鍵蛋白的新作用,並提出了解析這一蛋白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框架。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為近年來處於風頭浪尖的話題人物,施一公教授頂住了各方面壓力,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施一公:結構生物學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施一公認為,結構生物學它既是生命科學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從1901年第一個諾貝爾獎開始一直到去年、前年諾貝爾化學獎都先後給了結構生物學。「在實驗室裡面,當你把蛋白結晶以後,蛋白有序排列的蛋白質,這個晶體會把黃吸收到,使得普通偏執的光,會在晶體的不同的吸收之後,戴上不同的顏色,顯示五顏六色」。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葡萄糖(D-glucose)是地球上包括從細菌到人類各種生物已知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來源。葡萄糖代謝的第一步就是進入細胞:親水的葡萄糖不能自由穿透疏水的細胞膜,其進出細胞需要通過鑲嵌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