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施一公等解析Beclin1蛋白結構及新作用

2020-12-01 生物谷

近日,《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結構生物學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種關鍵蛋白的新作用,並提出了解析這一蛋白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框架。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為近年來處於風頭浪尖的話題人物,施一公教授頂住了各方面壓力,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Beclin 1基因也稱為BECN 1基因,最早是由於Liang等人在致死性Sinbis病毒性腦炎的大鼠中發現的,其編碼蛋白是一種分子量為60ku的蛋白。之前的研究顯示Beclin 1基因在自噬作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且與腫瘤的發生有關,但是至今這一基因功能的分子機制,科學家們仍然不大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獲得了Beclin 1蛋白中一個進化保守結構域的晶體結構(解析度為1.6Å),這一結構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摺疊——三個結構重複對稱排列在一個中心軸周圍。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保守結構域是一種新型膜結合位點類型,主要傾向於富含磷脂的脂質膜,在結構域的表面環頂端有三個芳香族胺基酸,作為與脂質膜相互作用的疏水結構,幫助膜和脂質體構形改變。研究人員進一步進行了這三個芳香族殘基的突變實驗,結果發現這將導致體外Beclin 1無法穩定與脂質膜相互作用,並且幹擾其在自噬過程中的作用。

這項研究提出了解析Beclin 1生物學功能的一個重要框架,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更深入的了解自噬基因Beclin 1,以及其編碼蛋白的作用機制。

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是結構生物學領域公認的重點及難點。1985年,第一個膜蛋白結構問世,當時共計僅有不到200個生物大分子結構。而時至今日,PDB收錄的近7萬個生物大分子結構中,膜蛋白結構依然不多,足見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困難。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在過去幾年間相繼報導了多個新型膜蛋白晶體結構,為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成果在國際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充分關注。(生物谷Bioon.com)

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

Weijiao Huang, Wooyoung Choi, Wanqiu Hu, Na Mi, Qiang Guo, Meisheng Ma, Mei Liu, Yuan Tian, Peilong Lu, Feng-Liang Wang, Haiteng Deng, Lei Liu, Ning Gao, Li Yu  and Yigong Shi

The Beclin 1 gene is a haplo-insufficient tumor suppressor and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autophagy. Howe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by which Beclin 1 functions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report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domain (ECD) of Beclin 1 at 1.6 Å resolution. Beclin 1 ECD exhibits a previously unreported fold, with three structural repeats arranged symmetrically around a central axis. Beclin 1 ECD defines a novel class of membrane-binding domain, with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lipid membrane enriched with cardiolipin. The tip of a surface loop in Beclin 1 ECD, comprising three aromatic amino acids, acts as a hydrophobic finger to associate with lipid membrane, consequently resulting in the deformation of membrane and liposomes. Mutation of these aromatic residues rendered Beclin 1 unable to stably associate with lipid membrane in vitro and unable to fully rescue autophagy in Beclin 1-knockdown cells in vivo. These observations form an important framework for deciphering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Beclin 1.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析Beclin1蛋白新作用
    ,解析了一種關鍵蛋白的新作用,並提出了解析這一蛋白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框架,相關成果公布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為近年來處於風頭浪尖的話題人物,施一公教授頂住了各方面壓力,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施一公院士研究組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的解析,不僅初步解答了這一基礎生命科學領域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核心問題,又為進一步揭示與剪接體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結構基礎和理論指導。詳細新聞報導參見: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表論文報導剪接體組裝過程重要複合物U4/U6.U5 tri-snRNP的三維結構。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施一公院士研究組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的解析,不僅初步解答了這一基礎生命科學領域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核心問題,又為進一步揭示與剪接體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結構基礎和理論指導。詳細新聞報導參見: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表論文報導剪接體組裝過程重要複合物U4/U6.U5 tri-snRNP的三維結構。
  • 施一公團隊解析出超複雜蛋白結構
    8月10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發施一公團隊研究成果,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與多囊蛋白2形成的複合物的結構,解析度達到3.6?(埃,相當於10-10米)。 人體內多囊蛋白的突變會引發多囊腎病,每千人中大約有1—2.5人患病,算比較常見。
  • Cell:施一公團隊揭開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γ分泌酶與藥物結合全過程
    γ分泌酶是個蛋白酶,它的功能是去切割或水解其它蛋白質,澱粉樣蛋白就是它的水解對象之一,這類蛋白的斑塊沉積與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關係非常密切。許多針對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也直接以γ-分泌酶作為靶點。然而,以γ-分泌酶為靶點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慘遭失敗。
  • 施一公團隊解析出超複雜蛋白結構 利於多囊腎病研究
    施一公團隊解析出超複雜蛋白結構 利於多囊腎病研究 原標題:   8月10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發施一公團隊研究成果,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與多囊蛋白2形成的複合物的結構,解析度達到3.6 (埃,相當於10-10米)。
  • Nature:施一公等解析γ-氨基丁酸反向轉運蛋白GadC晶體結構
    mechanism of a glutamate-GABA antiporter」的科研論文,報導了大腸桿菌穀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反向轉運蛋白(GadC)的晶體結構,並結合生化實驗提出了GadC轉運底物的可能機制。
  • 施一公團隊再解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登上《細胞》雜誌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9日凌晨0時,《細胞》(Cell)發表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為從失敗中尋找答案,在最新的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解析了γ-分泌酶與其抑制劑Semagacestat的3.0 ?解析度結構,發現Semagacestat形成的「位阻」是其發揮抑制作用、產生副作用的機制。接下來,研究人員解析了γ-分泌酶結合另一種抑制劑Avagacestat的3.1 ?的結構。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剪接體每種狀態的轉變,都需要動力驅動蛋白 ——ATPase/helicase 對剪接體的結構重塑進行嚴格的調控(圖 2),它們在催化剪接體構象的改變、控制 RNA 剪接的進程、對 RNA 進行檢驗和校對等過程中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被譽為 RNA 剪接的 「分子時鐘」。
  • 【科技前沿】施一公團隊揭開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γ分泌酶與藥物...
    研究人員首先解析了γ-分泌酶與其抑制劑Semagacestat的3.0 Å解析度結構,發現Semagacestat形成的「位阻」是其發揮抑制作用、產生副作用的機制。接下來,研究人員解析了γ-分泌酶結合另一種抑制劑Avagacestat的3.1 Å的結構。Avagacestat由百時美施貴寶(BMS)研發,目前已進入臨床II期試驗階段。結果出乎意料,Avagacestat結合在與Semagacestat幾乎一致的位置,也存在『位阻』,但其相互作用呈現更為『鬆散』的狀態。
  • 施一公團隊再解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9日凌晨0時,《細胞》(Cell)發表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
  • Cell:組蛋白變體H2A.Z的相關作用機制解析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院癌症研究所(NCI)的研究人員解析了一種重要的組蛋白變體:H2A.Z的相關作用機制,從而為進一步解析基因表達啟動子調控提供了新的依據。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華人科學家吳以仲。
  • 施一公團隊深入解析核孔複合體結構
    非洲爪蟾NPC細胞質環整體結構近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及合作者在bioRxiv接連發布兩篇預印本,解析了來自非洲爪蟾核孔複合體的胞質環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以及環繞其的腔環結構。解析NPC結構有助於科學家了解蛋白和核酸進出細胞的分子機制。非洲爪蟾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cryo-ET),分析了來自非洲爪蟾卵母細胞的NPC腔環的結構。而且,所觀察到的腔環關鍵結構特徵,又通過單粒子冷凍電鏡技術(cryo-EM)分析得到了獨立驗證。論文於3月29日發布。結果顯示,腔環包括8個蝶形亞基,每個包含兩個對稱翼。
  • 清華教授連發Science,Cell Res文章 解析新作用機理
    清華教授連發Science,Cell Res文章 解析新作用機理來源:生物通 2013-10-24  清華大學生科院的柴繼傑教授近年來主要關注並研究在生物學及藥學應用中的重要大分子結構與功能,通過蛋白晶體衍射的方法及一些生物、生化方面的手段闡述這些生物分子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繫
  • Cell Chem Biol:基於溶液的蛋白動態結構解析新方法
    撰文 | Leon責編 | 雪月基於溶液的蛋白質結構測定方法雖然解析度不高,但是它可以呈現高度動態的蛋白質結構信息,這正是高解析度結構測定方法(如X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做不到的。Src蛋白激酶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詳情請見 BioArt 報導:Raymond Erikson:SRC 蛋白的發現者)。Src激酶的N端與細胞膜有相互作用,先前的研究一般都使用可溶的Src截短體,而其全長結構的了解並不充分。
  • 施一公Cell綜述: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與現狀
    X射線晶體學技術是人們了解原子世界的利器,人們通過這一技術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生物學結構。在晶體學技術百年誕辰之際,Cell雜誌發表了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前沿文章。這篇綜述性文章全面介紹了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和現狀,讀者現在可以在Cell網站免費獲取全文。
  • 研究解析UHRF1蛋白晶體結構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清華大學、新興企業星座製藥(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公司、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一個甲基化關鍵蛋白UHRF1的晶體結構及功能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細胞》(Cell)雜誌旗下的子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上。
  • Cell: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截至目前(9月15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925萬例,死亡人數達93萬。
  • 公衛·速遞 | CELL重磅發布: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結構
    公衛·速遞 | CELL重磅發布: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結構 2020-08-19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析病毒蛋白結構的三種方法
    新冠病毒結構和成分簡單,主要由包膜、遺傳物質RNA以及各種蛋白組成。因此,解析出病毒表面S蛋白的結構對指導藥物設計和選擇有重要意義。現在,能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冷凍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以及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