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團隊解析出超複雜蛋白結構

2020-11-30 人民網

8月10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發施一公團隊研究成果,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與多囊蛋白2形成的複合物的結構,解析度達到3.6?(埃,相當於10-10米)。

人體內多囊蛋白的突變會引發多囊腎病,每千人中大約有1—2.5人患病,算比較常見。2003年一篇題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多囊腎病研究的熱點問題》的論文中顯示,該病的研究熱點在於致病基因表達產物,即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的結構與功能、亞細胞定位等,這樣可闡明多囊腎病的分子發病機制,有望實現臨床徹底治癒。

15年後,該蛋白家族的精細結構終於解出,完成「忘年問答」。識得該蛋白家族的「廬山真面目」難在多囊蛋白1擁有4302個胺基酸,包含11次跨膜螺旋,是一個超複雜的蛋白;同時多囊蛋白1與多囊蛋白2還會複合,增加了結構的複雜性。

系統摸索,獲得足夠的測試用量

「解析蛋白質結構的第一步是獲得足夠量且性質均一的蛋白質。」8月11日,論文作者之一的王廷亮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上鏡」前的準備工作耗時5年。

對於結構生物學家來說,測試蛋白經常在量上「捉襟見肘」。蛋白質為人源蛋白,很難直接從人體組織中富集提取而出。研究團隊通過已知的基因序列將基因在原核生物中(例如大腸桿菌)進行克隆,獲得大量基因拷貝後,通過病毒侵染的方法轉入到常用的工具細胞中進行表達,富集目標蛋白質。

為了讓外來基因在「新環境」中表達,研究組進行大量重複性工作,為目標基因(PKD1和PKD2)尋找最優的表達系統。「如通過基因編碼的優化,可提高蛋白的表達量,從而拿到體外重組蛋白質。」王廷亮說。

此時,目標蛋白仍舊在細胞中,下一步是將目標蛋白從複雜的細胞中「釣」出來。大量的提取條件摸索,如嘗試和篩選了大量的去垢劑、確定蛋白邊界等,才能形成「不錯殺一個、不漏網一千」的數量和質量上的平衡。最終,課題組獲得了珍貴稀少的目標蛋白。「50升的細胞只能提取出100微克左右蛋白,只夠完成3—5次『上鏡』製備,符合電鏡數據收集要求的樣品往往只有1到2個。」王廷亮說。

螞蟻搬家,「反推」出高精度三維結構

冷凍電鏡通過發射電子、並測定電子通過蛋白質分子後軌跡變化的方式,達到蛋白質結構A級精度地呈現。其每次掃描的視域非常狹小。因此,蛋白「上鏡」後,需要長時間運轉和巨量信息處理。對於超大結構的蛋白質來說,研究者將收集到倍數增加的大量數據,再通過計算進行結構的再現。

整個蛋白質三維結構的成型猶如螞蟻搬家,在獲得大量多角度二維圖片後,由後期的三維重建系統對圖片數據進行計算和重構,並通過可視化系統形成蛋白質三維結構的示意圖。

通過冷凍電鏡掃描,施一公團隊獲得了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形成的獨特一比三複合物結構,並對該結構和生化數據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面目」清晰,提出多囊腎發病機制新觀點

蛋白複合物的清晰面目為假說給出了「鐵證」或「反證」。研究團隊發現了與當下主流學術觀點相悖的多個現象。論文第一作者宿強解釋,「多囊腎研究領域內對這兩個蛋白是否形成鈣離子通道一直存有爭議,解析結構不支持複合物為鈣離子通道的假說。」

該複合物結構也刷新了結構生物學家對電壓門控離子通道類似摺疊「長相」的認識。之前報導的大多數離子通道類似摺疊結構或者是同源四聚體,或者是單鏈的假四次對稱體,這個卻是兩個蛋白組成的一比三的複合物。

「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個蛋白自己單獨也能形成四聚體。這種獨特的結構意味著不同的工作機理和調控方式,豐富了結構生物學家對電壓門控離子通道類似摺疊蛋白組裝的理解。」宿強說。

15年前「出題」的論文中猜測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的「協作」模式有4種,隨著結構的清晰,這些假設將很快有明確答案,給多囊腎病的機制研究帶來有益的參考。(記者 張佳星)

(責編:姜虹羽(實習生)、熊旭)

相關焦點

  • 施一公團隊解析出超複雜蛋白結構 利於多囊腎病研究
    施一公團隊解析出超複雜蛋白結構 利於多囊腎病研究 原標題:   8月10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發施一公團隊研究成果,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與多囊蛋白2形成的複合物的結構,解析度達到3.6 (埃,相當於10-10米)。
  • 施一公團隊深入解析核孔複合體結構
    非洲爪蟾NPC細胞質環整體結構近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及合作者在bioRxiv接連發布兩篇預印本,解析了來自非洲爪蟾核孔複合體的胞質環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以及環繞其的腔環結構。解析NPC結構有助於科學家了解蛋白和核酸進出細胞的分子機制。非洲爪蟾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cryo-ET),分析了來自非洲爪蟾卵母細胞的NPC腔環的結構。而且,所觀察到的腔環關鍵結構特徵,又通過單粒子冷凍電鏡技術(cryo-EM)分析得到了獨立驗證。論文於3月29日發布。結果顯示,腔環包括8個蝶形亞基,每個包含兩個對稱翼。
  • 施一公團隊再解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登上《細胞》雜誌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9日凌晨0時,《細胞》(Cell)發表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為從失敗中尋找答案,在最新的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解析了γ-分泌酶與其抑制劑Semagacestat的3.0 ?解析度結構,發現Semagacestat形成的「位阻」是其發揮抑制作用、產生副作用的機制。接下來,研究人員解析了γ-分泌酶結合另一種抑制劑Avagacestat的3.1 ?的結構。
  • :施一公等解析Beclin1蛋白結構及新作用
    研究人員通過結構生物學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種關鍵蛋白的新作用,並提出了解析這一蛋白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框架。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為近年來處於風頭浪尖的話題人物,施一公教授頂住了各方面壓力,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施一公團隊首次捕獲真核細胞剪接體三維結構
    21日,施一公團隊在《科學》(Science)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研究長文,《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第一篇文章介紹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TRPV1項目,一開始進展緩慢。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  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施一公團隊再解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γ分泌酶是個蛋白酶,它的功能是去切割或水解其它蛋白質,澱粉樣蛋白就是它的水解對象之一,這類蛋白的斑塊沉積與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關係非常密切。」楊光輝告訴《中國科學報》。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圍繞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特異性標誌物「澱粉樣斑塊沉積」形成這一原理來開發疾病治療策略,許多針對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也直接以γ-分泌酶作為靶點,以期通過調節其活性來治療疾病。
  • Nature:施一公等解析γ-氨基丁酸反向轉運蛋白GadC晶體結構
    mechanism of a glutamate-GABA antiporter」的科研論文,報導了大腸桿菌穀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反向轉運蛋白(GadC)的晶體結構,並結合生化實驗提出了GadC轉運底物的可能機制。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TRPV1項目,一開始進展緩慢。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科技前沿】施一公團隊揭開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γ分泌酶與藥物...
    2020年12月28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團隊在 Cell 雜誌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γ-secretase inhibition and modulation by small molecule drugs 的最新研究論文。
  • 解析病毒蛋白結構的三種方法
    因此,解析出病毒表面S蛋白的結構對指導藥物設計和選擇有重要意義。現在,能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冷凍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以及核磁共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這兩篇文章:;雖然cryo-EM現在有著廣泛應用,但是,這個技術真正成為結構生物學家眼裡炙手可熱的寶貝是近幾年的事兒。上世紀cryo-EM的圖像解析度極度糟糕,蛋白結構解析出來就像塊麵團一樣。
  • 非視覺阻遏蛋白與GPCR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解析獲進展
    這是徐華強團隊繼發表在2015年《自然》(Nature)雜誌和2017年《細胞》(Cell)雜誌裡程碑式研究後,在該領域的又一突破,為基於GPCR結構的偏愛性配體的功能研究和設計優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GPCR作為人體最大的細胞膜受體蛋白家族,包含800多個成員,是超過三分之一的臨床及在研藥物的作用靶標。GPCR主要通過偶聯下遊G蛋白和阻遏蛋白進行信號傳導。
  • Cell:施一公團隊揭開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γ分泌酶與藥物結合全過程
    γ分泌酶是個蛋白酶,它的功能是去切割或水解其它蛋白質,澱粉樣蛋白就是它的水解對象之一,這類蛋白的斑塊沉積與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關係非常密切。許多針對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也直接以γ-分泌酶作為靶點。然而,以γ-分泌酶為靶點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慘遭失敗。
  •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團隊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實驗室在《Genes&Development》發表名為「MechanisticinsightsintoCED-4-mediatedactivationofCED-3」的學術論文。
  • 施一公團隊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分子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
    8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題目分別為「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文|學術頭條2020 年 2 月 19 日,Science 雜誌刊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Jason S McLellan 團隊的一篇重磅成果,研究人員通過冷凍電鏡 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 S 蛋白三聚體 3.5 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加深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
  • 科學家解析Beclin1蛋白新作用
    ,解析了一種關鍵蛋白的新作用,並提出了解析這一蛋白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框架,相關成果公布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為近年來處於風頭浪尖的話題人物,施一公教授頂住了各方面壓力,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施一公Cell綜述: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與現狀
    X射線晶體學技術是人們了解原子世界的利器,人們通過這一技術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生物學結構。在晶體學技術百年誕辰之際,Cell雜誌發表了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前沿文章。這篇綜述性文章全面介紹了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和現狀,讀者現在可以在Cell網站免費獲取全文。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從 1977 年首次發現 RNA 剪接至本世紀初,科學家們通過免疫沉澱、基因敲除、交聯質譜、建立體外剪接反應系統等研究手段,初步建立起剪接體的組裝、激活與解聚的發生過程,以及蛋白與蛋白、蛋白與核酸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調控等複雜的 RNA 剪接調控網絡。
  • 施一公小組闡明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