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Beclin1蛋白新作用

2020-12-01 科學網

 

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的文章,通過結構生物學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種關鍵蛋白的新作用,並提出了解析這一蛋白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框架,相關成果公布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為近年來處於風頭浪尖的話題人物,施一公教授頂住了各方面壓力,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Beclin 1基因也稱為BECN 1基因,最早是由於Liang等人在致死性Sinbis病毒性腦炎的大鼠中發現的,其編碼蛋白是一種分子量為60ku的蛋白。之前的研究顯示Beclin 1基因在自噬作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且與腫瘤的發生有關,但是至今這一基因功能的分子機制,科學家們仍然不大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獲得了Beclin 1蛋白中一個進化保守結構域的晶體結構(解析度為1.6Å),這一結構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摺疊——三個結構重複對稱排列在一個中心軸周圍。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保守結構域是一種新型膜結合位點類型,主要傾向於富含磷脂的脂質膜,在結構域的表面環頂端有三個芳香族胺基酸,作為與脂質膜相互作用的疏水結構,幫助膜和脂質體構形改變。研究人員進一步進行了這三個芳香族殘基的突變實驗,結果發現這將導致體外Beclin 1無法穩定與脂質膜相互作用,並且幹擾其在自噬過程中的作用。

 

這項研究提出了解析Beclin 1生物學功能的一個重要框架,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更深入的了解自噬基因Beclin 1,以及其編碼蛋白的作用機制。

 

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是結構生物學領域公認的重點及難點。1985年,第一個膜蛋白結構問世,當時共計僅有不到200個生物大分子結構。而時至今日,PDB收錄的近7萬個生物大分子結構中,膜蛋白結構依然不多,足見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困難。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在過去幾年間相繼報導了多個新型膜蛋白晶體結構,為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成果在國際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充分關注。(來源:生物通 張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等解析Beclin1蛋白結構及新作用
    研究人員通過結構生物學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種關鍵蛋白的新作用,並提出了解析這一蛋白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框架。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施一公,以及生科院教授俞立。作為近年來處於風頭浪尖的話題人物,施一公教授頂住了各方面壓力,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獲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凋亡調節蛋白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 科學家解析類泛素蛋白作用新機制
    來自德國馬普生物化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以DNA雙鏈斷裂修復作為例,解析了類泛素蛋白SUMO的作用新機制——SUMO化修飾過程靶向的是一組蛋白,而負責特異性修飾的則是局部修飾酶和高特異性啟動過程
  • 研究解析核孔蛋白在胚胎發育中作用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Loss of zygotic NUP107 protein causes missing of pharyngeal skeleton and other tissue defects with impaired nuclear pore function in zebrafish embryos」的文章,首次利用脊椎動物模型解析了核孔蛋白
  • Cell:組蛋白變體H2A.Z的相關作用機制解析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院癌症研究所(NCI)的研究人員解析了一種重要的組蛋白變體:H2A.Z的相關作用機制,從而為進一步解析基因表達啟動子調控提供了新的依據。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華人科學家吳以仲。
  • 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作用新方式
    《細胞》子刊《結構》(Structure)雜誌於4月15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丁建平研究員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發現了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方式。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只有知道生物分子的原子排布,科學家們才能了解這個蛋白的功能。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在蛋白質數據銀行(Protein Data Bank)的100000多條蛋白詞目裡,超過90%的蛋白結構是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得到的。
  • Structure: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作用新方式
    《細胞》子刊《結構》(Structure)雜誌於4月15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丁建平研究員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發現了小G蛋白與效應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方式。小G蛋白家族成員在信號通路中發揮分子開關的功能,參與調控很多生物學過程。
  • 西湖大學: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劫持」人體ACE2蛋白入侵
    準確地說,是S蛋白「劫持」了原本是控制血壓的ACE2,通過與它的結合入侵人體。雖然S蛋白和ACE2是敵我雙方接觸的最前線,但在此次疫情爆發前,科學家們從未看清ACE2的全貌及ACE2與新冠病毒S蛋白的相互作用。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冷凍電鏡對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進行詳細觀察和解析。繪製冠狀病毒被稱為 S 蛋白的詳細結構,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發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基於這一突破,該研究團隊正在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疫苗的測試工作。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20年2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緊密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科學家解析端粒酶作用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癌症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端粒酶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細胞中的端粒酶可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合成修復染色體上的端粒:這取決於細胞是否正常分裂
  • 非視覺阻遏蛋白與GPCR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解析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餘學奎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叢堯課題組合作在GPCR跨膜信號轉導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解析了非視覺阻遏蛋白(Arrestin2)與神經降壓素受體(NTSR1)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 解析病毒蛋白結構的三種方法
    新冠病毒結構和成分簡單,主要由包膜、遺傳物質RNA以及各種蛋白組成。cryo-EM解析S蛋白可以概括為三步:提純並冷凍→電鏡拍照→算法重構三維模型。上世紀cryo-EM的圖像解析度極度糟糕,蛋白結構解析出來就像塊麵團一樣。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近年來,科學家對藍細菌、藻類和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進行了結構解析。之前圍繞植物光系統II解析結果的精度不夠高,結構不完整,科學家無法準確認識植物光系統II的工作機制。「由於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的複雜性質,穩定均一的樣品一直難以獲得,三維結晶工作遇到瓶頸。」柳振峰表示。 為攻克樣品製備的難題,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對十幾種不同植物開展研究。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只有知道生物分子的原子排布,科學家們才能了解這個蛋白的功能。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在蛋白質數據銀行(Protein Data Bank)的100000多條蛋白詞目裡,超過90%的蛋白結構是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得到的。
  • 研究解析UHRF1蛋白晶體結構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清華大學、新興企業星座製藥(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公司、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解析了一個甲基化關鍵蛋白UHRF1的晶體結構及功能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細胞》(Cell)雜誌旗下的子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上。
  • 科學家解析外顯子拼接複合體作用機制
    ,這對於深入解析轉錄後剪接具有重要意義。Moore博士,她主要研究真核細胞轉錄過程中RNA剪接,核蛋白轉運等方面的作用機制,近期其研究組接連發表兩篇Cell文章,分別闡述了核蛋白轉運新機制以及外顯子拼接複合體作用機制。 前體mRNA除了能通過去除內含子而完成真核細胞轉錄剪接以外,還會極大的影響新生核蛋白mRNP的蛋白組成。
  • 科學家綜述繼發性主動轉運蛋白摺疊與運輸機制
    通過一些結構信息,分析新發現結構,生化和計算模擬證據相關的作用機制。論文發表在《生物物理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Biophysics)上。 目前研究發現的具有不同功能的轉運子通常序列並不相似,但是一些科學家們發現這些作用因子卻存在相似的摺疊,例如MFS,LeuT,NhaA的摺疊。 研究人員分析了同一轉運家族的多個構象狀態,如LeuT超家族成員MHP1,ADIC,vSGLT,LeuT,發現結構變化與底物結合和轉運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 科學家繪製蛋白表達到降解過程圖譜
    近日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物理學家們通過新技術捕獲了單個蛋白質分子的末端序列,並直接連續追蹤了這一蛋白分子去摺疊和復摺疊的完整過程,由此繪製出了從表達到降解整個過程中中間體結構和動力學狀態的複雜網絡圖譜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