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X射線是開啟現代生物學的鑰匙?

2020-12-05 百家號

撰文/葉盛(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說起X射線,你肯定首先會想到它是一種穿透力強大的隱形射線,能夠照穿人體,留下骨骼的影像。

(圖片來源/360圖片)

也能想到:比如在機場和地鐵站的行李安檢儀,建築和工業構件用的探傷儀,材料科學領域利用強大的X射線來照射新型材料,獲取其內部結構信息;甚至古生物研究利用X射線獲得化石的內部結構;宇宙中遠道而來的X射線則能為我們帶來黑洞等神秘天體的信息。但是,當X射線遇見生命科學,會產生什麼樣的奇妙組合呢?

X射線衍射:當物理遇見生物

在生命科學領域,X射線不僅僅是探查生物體內部結構的工具,甚至還能夠揭示分子和原子層次的生命信息。實際上,如果沒有X射線的幫助,就沒有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人類的醫藥健康水平也要倒退幾十年。X射線究竟是如何發揮如此重要作用的呢?這種缺它不可的關鍵技術就是X射線衍射

自從倫琴於1895年發現了X射線之後,這種性質未知的神秘射線便成了科學界的新寵兒,吸引了眾多科學家投身這方面的研究。其中就包括英國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和他的兒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1912年,剛剛上研究生一年級的小布拉格深入研究了X射線照射晶體的衍射現象,提出了描述該過程的布拉格方程。1915年,年僅25歲的小布拉格和他的父親由於在X射線衍射理論方面的貢獻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諾獎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父子檔。

1905年布拉格一家的合影(左一為小布拉格,左四為老布拉格)

1938年,小布拉格被提名為劍橋大學卡文迪許教授,負責管理在物理學領域赫赫有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當時,英國效仿美國,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推行國家實驗室模式,分流了大量的經費和人員。面對不利局面,小布拉格決定在卡文迪許實驗室開展更多其他學科與物理學的交叉科學研究,其中就包括生命科學。就這樣,X射線衍射技術終於與生命科學走到了一起。

在小布拉格的領導下,卡文迪許實驗室由馬克斯·佩魯茲(Max Perutz)和約翰·肯德魯(John Kendrew)在1947年成立了分子生物學分部,開展了蛋白質X射線晶體學的研究。經過不懈努力,解決了眾多技術難題之後,肯德魯於1958年解析得到了肌紅蛋白的三維結構,佩魯茲於次年解析得到了血紅蛋白的三維結構。兩人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蛋白質結構圖

如今,全球蛋白質資料庫(Protein Data Bank)中已經存入了超過14萬個蛋白質結構,並且這一數字仍舊在快速增長。得益於這些蛋白質結構信息,我們才切切實實地「看」到了蛋白質長什麼樣子,從而可以在分子乃至原子的水平上分析蛋白質的作用機制,理解生命這臺自動化機器的運作原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疾病相關蛋白質的結構,就可以根據結構進行有針對性的藥物小分子設計,讓藥物與蛋白質具有更強的相互作用,從而獲得最佳的藥效。這一方法不同於之前幾十年誤打誤撞式的藥物研發,被稱為基於結構的理性藥物設計。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奠定分子遺傳學基礎

在小布拉格治理下的卡文迪許實驗室還誕生了另一項對於生命科學有著重大意義的發現,那就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這項工作與X射線衍射也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繫。1951年夏天,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作為博士後加入了肯德魯的研究組,並與組裡的博士研究生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一起開始了DNA結構的研究。1953年,他們從倫敦國王學院X射線晶體學家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對於DNA所拍攝的X射線衍射照片中得到啟示,想到了DNA可能是雙螺旋結構,並依據X射線衍射提供的螺距等關鍵數值,結合化學研究提供的一些信息,最終構建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DNA的雙螺旋結構揭示了基因複製遺傳的物質本質,讓人類對於DNA和基因的認識精準到了原子層次,為後來的PCR、分子克隆等一系列分子遺傳學操作奠定了物質基礎。今天,基因工程操作在任何一個生物學實驗室中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成為了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在基因測序方面,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之後,越來越多的生物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與此同時,單人基因組測序的成本也大大降低,開啟了精準醫療的新時代。如果沒有X射線衍射為DNA結構的發現提供的幫助,那麼這一切都將是不可能的。

單人基因組測序成本大大降低,開啟精準醫療新時代

實際上,X射線衍射技術對於生命科學的幫助恰恰是一個縮影,體現了近百年來生命科學發展的一個趨勢:要回答一個生命科學問題,往往要追根溯源,最終到達分子和原子的層次,而在這個逐漸走向微觀的過程中,唯有通過物理學的幫助才能達到目標。這是現代生命科學與物理學之間解不開的羈絆。

相關焦點

  • 《X-射線-結構生物學的未來之光》講座邀請-上科大光子科學論壇系列講座
    第五期將於5月9日(周六)上午10:00舉行,我們邀請到了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劉志傑教授,開展題為 「X射線 - 結構生物學的未來之光」的在線講座。歡迎感興趣的老師和同學積極參加Zoom ID:92833497515。 在人類認識生命的漫長過程中,每次突破性進展幾乎都與物理學的進步密不可分。
  • 開啟了現代物理學的大門—倫琴發現X射線
    現在完全可以肯定這是一種未發現過的新射線,它還有什麼秘密?它到底有什麼用?我們又該叫它什麼名字?真是個未知數。倫琴再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心情,興衝衝地趕回家,一見夫人貝爾塔就說:「我高興極了!我要當面試給你看……我終於發現了一種光,我也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光……無以名之。好吧,暫時就管它叫X光吧,或者叫它X射線也行。」
  • 影響現代醫療診斷的革命性技術-X射線的故事
    無意間,他發現他放在書桌最下面抽屜裡的一個皮包裡,他用黑色紙包著的一個攝影用的感光板曝光了,上面有一把鑰匙的圖像。這把鑰匙很大,是他一年前扔在書桌中間的抽屜裡的。胸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他發現,牆上的克魯克斯試管和中間抽屜裡的鑰匙及最底層抽屜裡的感光板在一條直線上。可是,克魯克斯試管並沒有發出任何可見光啊,而且也沒有其他光穿透書桌和皮包照射到感光板上。那到底是什麼,使鑰匙的圖像在感光板上曝光了呢?
  • 施一公Cell綜述: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與現狀
    X射線晶體學技術是人們了解原子世界的利器,人們通過這一技術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生物學結構。在晶體學技術百年誕辰之際,Cell雜誌發表了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前沿文章。這篇綜述性文章全面介紹了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結構生物學的歷史和現狀,讀者現在可以在Cell網站免費獲取全文。
  • 「X射線」真是耶穌之光嗎?
    [摘要]2015年5月24日,袁立在微博上說:「【X光線的由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倫琴,並沒有以自己的名字去命名,而是根據《聖經》取希臘文『基督』的第一個字母X為名,稱為X射線,即基督耶穌之光。」未知的X事實上,X射線叫X射線,和耶穌基督的關係微乎其微。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於1895年發現了X射線。他是第一個系統研究X射線的人,也正是倫琴將這項劃時代的新發現命名為X射線的。而他用X表示這種新發現,則是因為X被普遍用來表示未知的事物。
  • 為什麼說華晨宇是拯救節目收視率,開啟熱度的一把金鑰匙
    華晨宇在《創造營》決賽上表演近日,網上爆出華晨宇要加盟《中國好聲音2020》的消息,頓時又引起了一番熱議。去年,就有消息說華晨宇要加盟《中國好聲音》,結果熱度炒上去了,華晨宇卻沒有出現。而今年,這個消息被再次爆出,無論是真是假,宣傳節目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 「x射線」下的宇宙新地圖是怎麼樣的?
    「實際上,這與60年前整個x射線天文學歷史中探測到的數字差不多。在僅僅六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基本上已經將已知的來源翻了一遍,」德國加興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MPE)高能天體物理小組的負責人Kirpal Nandra說「這些數據確實令人震驚,我認為我們正在做的將徹底改變x射線天文學。」
  • 通過操縱機器人對大型零件進行X射線檢查
    採用dual robotiX技術的NSI X7000 X射線系統 RobotiX運動程序通過NSI的efXDR採集軟體創建。 簡潔的界面還允許操作員在任意給定點使用六自由度運動對大型部件進行x射線檢查。結果 -- 圖像精確、夾具複雜度降低並且周轉時間加快。 Dual robotiX是一款附加設備,適用於NSI最大型標準系統X7000™。
  • X射線和Y射線的性質
    說實在的我覺得我都已經忘的差不多了,我相信你也和我一樣。有句老話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如果我分享的知識對你有用,還是希望你動動筆記下來。閒話不多說了,下面看看我們今天的知識X射線和Y射線的性質。X射線和Y射線與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等屬於同一範疇,都是電磁波,其區別只是在于波長不同以及產生方法不同,因此,X射線和r射線具有電磁波的共性,同時也具有不同於可見光和無線電波等其他電磁輻射的特性。(註:介紹兩種射線優缺點,它們的波長也就是能量的大小。)
  • 頭髮可能是人類開啟高智商的關鍵鑰匙
    ,如果是因為寒冷而進化出了頭髮,那為什麼和人類經歷同樣環境的猴子猩猩們沒有進化出頭髮呢?人類在由猩猩開始進化成猿人,猿人進化成原始人,不但五官有所改變,頭部毛髮也跟著變長了,而且頭髮越長智商也越高,所以,頭髮會不會是開啟人類智商的鑰匙呢
  •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 通過實踐證明:X射線探傷應用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先進的檢測手段為產品品質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使現場檢測從外觀目視提升到了內部探傷微觀檢測,使我公司的產品品質進人新的階段
  • 歐洲強大x射線望遠鏡:XMM-牛頓太空望遠鏡
    近二十年來x射線多鏡任務(XMM)牛頓望遠鏡一直在探測熱的x射線宇宙,尋找丟失的物質,監測黑洞和它們的「飲食"習慣,檢查星系的明亮中心,甚至觀察太陽系中的行星,讓我們來看看歐空局的「歐洲x射線天文學旗艦」。XMM-Newton(XMM-牛頓)攜帶了三架先進的x射線望遠鏡。每一個都包含58塊高精度嵌套鏡,XMM的x光採集面積幾乎和網球場一樣大,儘管每個都只有30釐米寬。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迷霧逐漸被撥開。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金力院士告訴聽眾,「多地區起源說「在中國也有許多人主張,原因是過去幾十年裡發現了大量古人類(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現代人)化石。」它們在時間分布上具有連續性,空間分布上南、北都存在,所以支持了東亞地區有獨立起源的說法。」隨著現代科學興起,分子生物學的運用卻產生了不同的結論。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迷霧逐漸被撥開。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金力院士告訴聽眾,「多地區起源說「在中國也有許多人主張,原因是過去幾十年裡發現了大量古人類(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現代人)化石。」它們在時間分布上具有連續性,空間分布上南、北都存在,所以支持了東亞地區有獨立起源的說法。」隨著現代科學興起,分子生物學的運用卻產生了不同的結論。
  • 「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胺基酸|x射線|生物學|蛋白...
    人工智慧(AI)再度發威,攻克了生物學領域一項重大難題:預測蛋白質如何從線性胺基酸鏈捲曲成3D形狀以執行任務。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1月30日報導,「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評估」(CASP)競賽傳來喜訊:英國「深度學習」(DeepMind)稱其AI實現了上述成就,他們的方法將極大加快新藥研發進程。
  • 科學(普)有道:X射線
    x輻射波長為0.01至10納米,或頻率為3×1016 Hz至3×1019 Hz。這使得x射線的波長介於紫外線和伽馬射線之間。x射線和伽瑪射線的區別可以根據波長或輻射源來區分。有時x射線被認為是由電子發出的輻射,而伽馬輻射是由原子核發出的。德國科學家威廉·倫琴是第一個研究x射線的人(1895年),儘管他不是第一個觀察x射線的人。
  • 科技:結合X射線和螢光顯微鏡揭示了看不見的分子細節
    由Tim Salditt和SarahKster領導的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描述了X射線和光學螢光顯微鏡的結合。為了測試安裝在DESY測量站P10的設備的性能,科學家用他們的新方法研究了心肌細胞。現代光學顯微鏡為生物細胞的內部過程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圖像重要的新見解,但是僅對發射螢光的生物分子的部分獲得了最高解析度。
  • 天文科普:宇宙不黑暗,洞察不可見的宇宙——X射線空間望遠鏡
    整個x射線的波長範圍我們通常取的是0.01納米一直到達十納米之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個波長它的制度比較的微妙。通常認為原子的直徑差不多就是十的負十次方米,將一個量級也就是0.1納米剛剛好是在這個區間內,這就是為什麼x射線,尤其是用x射線可以用在晶體結構分析還有乳腺癌篩查,醫療CT,爆炸物檢測等等方面,就是因為它波長原子的尺度是差不多。
  • 天空中的條形碼:新增12000條x射線光譜線目錄!
    天文學家Junjie Mao和所在SRON和ESA同事現在已經創建了一個包含12000條x射線線的目錄,天文學家可以用它在恆星群中進行大規模的研究調查,其研究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上。歐洲航天局xmm -牛頓衛星已經運行了近20年,目前仍在對所有可能的x射線源進行連續測量。每天都有新的科學論文發表。
  • 發明能產生強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新方法!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基於非線性康普頓散射的產生強烈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新方法,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康普頓效應類似於打網球,電子起球拍的作用,光子起球的作用。從快速電子拍中反射出來的光子獲得額外能量。它甚至不能飛得更快——速度限制禁止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