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亮院士:傳遞父親的奧林匹克「接力棒」
本刊記者 唐元愷 • 2012-08-06 • 來源:北京周報
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之子、著名湖泊研究科學家劉鴻亮先生(右)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不久前,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2012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舉行了「劉鴻亮獎學金」頒獎儀式。
劉鴻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第二任院長。雖已80高齡,但他依然在帶博士研究生,並仍承擔著國家的重要科研課題。不過,儘管在環保工程與理論方面頗有建樹,但劉院士的「知名度」還是不及他的父親劉長春。
劉長春,第一位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有專家認為,對於中國人來說,就像顧拜旦發起現代奧運會一樣,劉長春把奧運帶入了中國,他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父:中國奧運第一人
1932年,當劉長春隻身一人代表中國前往洛杉磯參加奧運會時,劉鴻亮才剛剛出生13天。
這一年,日本侵略者已經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並企圖把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放到世界舞臺上強迫各國接受。在劉長春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他被公布將以「新國家」運動員身份參加奧運會。身為東北大學學生的劉長春憤怒了,他毅然在報紙上向全國各界鄭重聲明:「我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我是中國人,良心尚在,熱血尚流,豈能忘掉中國而為傀儡偽國做馬牛,我只代表中國,絕不代表日本人和『偽滿洲國』出席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劉鴻亮記得,當年為了躲避日本人的追殺,寧死不代表偽滿政權參賽,父親赴美前後曾四處流浪,「直到1940年,我已經8歲多了,才第一次見到爸爸。」其後幾年,劉長春沒有固定工作,到處打零工,「一名代表國家參加奧運會的選手,卻有十餘年時間到處漂泊,不能養家餬口,父親覺得沒有什麼可對後代說,也不感到有什麼光榮,情緒一直都很低沉。」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長春才有了正式工作,成為一名體育教師。
「由於家境貧窮,我父親10歲才上小學。」劉鴻亮說,當時學校離家有5公裡遠,為了省鞋,劉長春一出家門便脫掉鞋子,光腳跑著去學校。這樣卻練就了他「飛毛腿」的功夫,以100米11秒8和400米59秒的成績打破了大連市的小學生中短跑紀錄。但因家境拮据,他只讀了一年中學便進入一家玻璃廠當畫工。好在1928年,在朋友的推薦下,他被同意進東北大學試讀,第二年被破格錄取為該校體育專修科學生。
1929年,愛國將領張學良組織了中日德三國田徑對抗賽,並花巨資邀請日本、德國的奧運選手參賽。比賽中,缺少國際比賽經驗的劉長春在100米比賽中取得了第二名,與冠軍德國選手只有0.1秒之差,但他擊敗了日本選手,從而「一戰成名」。
為了更好地培養劉長春,張學良不惜高薪聘請德國著名運動員、當時世界5000米長跑紀錄保持者步起擔任田徑教練,教授劉長春科學的訓練方法,矯正他的奔跑姿勢。1930年4月,在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上,劉長春勇奪100米、200米、400米3項冠軍。並在以後國內的體育比賽中保持100米10秒7這一紀錄達25年之久,成為國內受人景仰的短跑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