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亮回憶當火炬手點滴 父親愛國教育影響我

2021-01-10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迎接北京奧運會聖火抵達的北京的時候,參加了聖火首日傳遞的第16棒火炬手劉鴻亮再一次懷著激動的心情,回憶起幾天前做火炬手的經歷和父親與奧運會的情結。

劉老回憶起自己手摯火炬時,感慨萬千。劉鴻亮的父親劉長春是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中國人,他與奧林匹克有著很深的情結。劉老也希望他的下一代能夠繼續傳承奧運會精神。

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是,劉老出生的1932年,正好是劉長春參加奧運會的那一年,而劉老是在那屆奧運會開幕前17天出生的。由於劉鴻亮今年已是76歲高齡,因此他的老伴陪同他赴雅典參與了火炬傳遞的全過程,當劉老跑完自己的那一棒時,老伴對他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你好像年輕了好多。而「年輕」的劉老即將與老伴走過他們的金婚。

說起劉鴻亮當火炬手的緣起,還頗有些巧合。今年年初,劉老得知自己被可口可樂公司選為奧運會火炬手,那時候他心潮澎湃,覺得非常幸福,並每天走2公裡鍛鍊身體。然而那時候可口可樂公司並不知道劉鴻亮是劉長春的兒子,他們選劉老做火炬手,是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劉老是做環境保護工作的,第二是因劉老是搞水治理的,這兩點符合可口可樂贊助公益事業的精神。選中後,可口可樂在做進一步資料調查時才發現,原來劉老還是中國奧運會第一人劉長春的兒子。這一發現讓可口可樂高興得跳了起來,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對的選擇。

說起父親,劉鴻亮表示,作為代表中國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人,父親留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有很強的民族感和爭取民族強盛的自信心。也正是這兩點對劉老的教育深,長期影響著他。

劉鴻亮的故鄉是大連,大連從1907年日俄戰爭以後,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並被改名叫做關東州。日本人把大連看成自己的國土,並在那裡他們進行長期統治。劉長春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起來,因此他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在劉長春上小學的時候,就總在跑步的時候得冠軍,後來就成了大連市短跑的代表。在一次與東北大學足球隊的比賽中,對方的領隊發現了劉長春,並要贊助他上東北大學。但當時劉長春覺得自己沒有錢,而且他的中學學業水平怎麼能上大學。同時劉鴻亮的爺爺也反對兒子去,因為劉長春結婚比較早,18歲就結婚生孩子了。爺爺認為劉長春應該首先要養家。這個時,是劉鴻亮的母親支持了父親去東北大學。當時東北大學的校長是張學良,張將軍專門請來了一名德國的知名教練,在教練的培養下,劉長春糾正了自己過去鍛鍊的一些不足,很快成績上來了。後來劉長春參加了東亞運動會,他跑出了10秒6的成績。在1932年初的時候,劉長春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全國第四次運動會,那時候劉長春已經知名度很高了,杭州市還專門把他通往運動會場館的那條路起名為「長春街」。

1932年,日本在東北籌劃建立滿洲國,因此要爭取世界的承認,於是借第10屆奧運會的機緣,推薦劉長春和玉溪衛作為滿州國的代表參加奧運會。當時國際奧委會也同意了。但是消息傳到中國,民眾譁然,並舉行示威遊行。當時劉長春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被迫在《大公報》上發表了聲明:我是炎黃子孫,我的血在流、心在跳,我只能代表中華民國,絕不會替外人去做牛馬,這是我一貫的決心。

做了這個表白後,劉長春東北大學的同學紛紛支持他參加奧運會。於是,張學良向當時的國民政府申請參加奧運會,可是那時候國民政府正在打內戰,再加上長江水患,就以國民政府經費不足為由拒絕了。學生們得息此事,集體去找張學良請願,希望他能夠支持劉長春參加奧運會。最後,張學良出了8千大洋,派了三個人去參加奧運會,他們就是劉長春、玉溪衛和當時東北大學體育系主任宋尊福。(來源:新浪體育)

相關焦點

  • 「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之子劉鴻亮:
    雖然這些天我已經說了很多,也有一點兒感冒,但不覺得累。回國之後,我會把火炬帶回我們科學院環境保護部收藏起來。」劉鴻亮在電話裡告訴記者。    「現在這邊天氣轉陰,我還要連夜趕往雅典,但我想今晚可能很難入睡了。我是去年12月知道自己成為奧運會火炬手的,當時接到電話,太興奮了,老伴兒開玩笑說讓我小心得心臟病。」劉鴻亮說,「後來知道是去希臘參加第一天的火炬接力,我的心反而平靜下來。
  • 劉鴻亮院士:傳遞父親的奧林匹克「接力棒」
    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之子、著名湖泊研究科學家劉鴻亮先生(右)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李鋼攝不久前,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2012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舉行了「劉鴻亮獎學金」頒獎儀式。不過,儘管在環保工程與理論方面頗有建樹,但劉院士的「知名度」還是不及他的父親劉長春。劉長春,第一位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有專家認為,對於中國人來說,就像顧拜旦發起現代奧運會一樣,劉長春把奧運帶入了中國,他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 劉鴻亮:高考奪魁 回報好心人「牛爺爺」
    那時候,劉鴻亮的奶奶和爸爸相繼去世,考上大學的哥哥沒錢上學,當兵去了;家裡的債務還沒還清,媽媽又得了膽結石需要做手術,正在上高二、離大學夢只有一步之遙的劉鴻亮放棄了希望,主動退了學。走出學校的時候,劉鴻亮心裡很難受,他說,不是說用痛苦這個詞語就能表達清楚他當時的心情,那種感覺很深刻,讓他永遠忘不了。
  • 關於佐羅和童自榮的點滴回憶zz
    關於佐羅和童自榮的點滴回憶zz關於佐羅和童自榮的點滴回憶 1.《佐羅》是1974年的片子,60、70年代的人應該都看過。記得小學時就常拿個樹枝,在沙地上畫「z」字,或是拿粉筆在黑白上寫「z」,(有時候也在紙上寫「z」,但使勁太大,總是把紙劃爛,就算了)同學們還用紙塗黑,作成眼罩(因為如果偷家裡的布來作要打屁股)。
  • 【法苑——我的家風故事】勤勞持家的父親
    >家風、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庭文明建設重要指示精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鶴壁中院持續深化 「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系列活動,動員廣大幹警積極參與家庭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愛國愛家、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在向幹警徵集到的家風故事中,我們讀到了很多飽含愛國傳家、敬業興家、誠信立家、孝善安家、勤儉持家
  • 父親節特輯|物理學家費曼:父親的教育激勵了我的一生
    有了父親良好的啟蒙教育,費曼在 11 歲的時候,就在家裡設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在一個舊木箱內裝上間隔,外加一個電熱盤,很多時候費曼會倒些油在盤子裡,炸些薯條來吃。除此之外,費曼還自製了一個燈座(此時的費曼已經完全懂得了電路的串聯跟並聯的知識),研究燈泡在不同電流電壓下的亮度。他還在線路中安裝了一個保險絲,在保險絲上外接一個小燈泡,當保險絲燒斷時,原來的電流就轉移到小燈泡上,把它點亮。
  • 教育關乎未來!清華教授批語文教材:刪除愛國名篇,增加外國課文
    哪怕現在世界是我們的,未來也終將會是下一代的,如果教育不好下一代,上梁再正下梁歪了也沒用,教育便是在潛移默化間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作為啟蒙教育的教材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講,這也是我們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主要原因,為了給下一代人傳遞正確和基本的價值觀和愛國主義觀念。
  • 凃雅雅:情系教育 一往而深的愛國企業家
    凃雅雅:情系教育 一往而深的愛國企業家 2020-08-27 0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父親寫的散文詩 一念初心一念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自國家統計局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各市級、縣級國家調查隊有序開展,紮實推進主題教育見實效。 國家統計局東遼調查隊通過回憶調查故事、重走調查之路的方式,講「初心」、道「使命」,將一輩輩調查人的愛國情懷融入傳承的骨血之中。
  • 學習黃大年愛國、敬業 為祖國做貢獻
    作為一名記者,孫春豔也深有感觸,她在採訪中了解到,黃大年的父母也是做地質工作的,老一輩知識分子只講奉獻、不圖回報的基因特質對他有很大的影響。那是2004年3月20日晚,黃大年在大西洋深水處接到了父親病危的電話,此時,他正與美國某公司進行「重力梯度儀」軍轉民用領域的技術攻關。關鍵時刻,他強忍淚水,堅持做完試驗。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三個兒子,受父親教育影響,個個出類拔萃
    袁隆平有三個兒子,在他的教育影響之下,個個出類拔萃,成為行業精英。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服從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後來,在那裡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那個地方位於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沅水東岸,名字叫安江。
  • 我的父親史蒂芬·霍金
    父親節前夕,《21CBR》專訪了霍金的二女兒露西,她回憶了一些與霍金相處的細節。以下為露西自述,經記者整理後發布。普通父親當父親真正成名的時候,我已經18歲了,不住在家中。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發生很大的變化。
  • 來信 | 父親離開之後,我相信平行世界的存在
    我以前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直到那天我的父親從這世上離開。      三個月前的一個早上,我夢見弟弟的腿折了,我在睡夢裡很傷心。突然一個電話把我吵醒,抹乾眼角的淚後我看到是弟弟的來電。他用急促的語氣叫我馬上打車回家,我還聽到媽媽在旁邊哭得很大聲。我猜到是我爸出事了,可能是車禍之類的。
  • 農村走出的麻省理工博士後,告訴你,教育最重要的不止課堂
    圖片來自於網絡2017年8月,從湖南寧鄉走出的麻省理工博士後,與弟弟一起到《兒行千裡》聊了聊自己成長、學習的點滴。自豪地回憶了那些年爸爸媽媽淳樸的農村教育故事。而這些故事,至今看來,也是教育良才。有一次,好奇的他忍不住問了父親,父親告訴他:「很多故事都是我瞎編的,只是想告訴你們,只有讀書才能有好的出路。」鄉間的教育就是差了「陪伴」「你們有些啥子教育秘籍喲?」村裡的人都這樣問何必成夫婦。一個農村家庭,出了一個博士後,一個研究生,主要推手竟是「沒文化」的父母,這就「有意思了」。背後的故事不僅羨煞全村人,更引起了一大波吃瓜群眾的好奇。
  • 雲陽縣實驗幼兒園開展「愛國主題教育月」活動
    2020年11月,雲陽縣實驗幼兒園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愛國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幼兒講愛國小故事。  幼兒園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愛國教育主題活動。小班段的老師們帶領孩子們認識了國旗、了解升國旗的禮儀、並參加了一次莊嚴的升旗儀式,讓愛國的種子在他們幼小的心中萌芽;中班段的開展了「小手繪祖國」繪畫活動,孩子們畫國旗、畫天安門、畫太空人……他們用這些色彩鮮豔的圖畫,表達對祖國的祝福;大班段的幼兒在尋「之最」、誦經典、贊祖國、學雷鋒的過程中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 楊振寧曾坦言:「我放棄中國國籍後,父親始終沒能寬恕我」
    陳省身、華羅庚都曾在其門下學習,華羅庚曾說「引我走上數論道路的是楊武之教授」,在給楊武之的信上還曾經寫過:「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我之鮑叔即楊師也。」可見楊武之德育桃李,師生情濃,在教育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可是他這一生一直有一個遺憾,那就是大兒子楊振寧加入了美國國籍,那麼為何父子相左,楊振寧是不是真的讓父親失望了?
  • 激發愛國熱情!謝崗舉辦國防教育宣講會
    12月2日,謝崗鎮舉行領導幹部過軍事日暨國防教育主題宣講會。宣講會邀請了東莞市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東莞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吳新徵進行專題授課,通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和關於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指示,不斷增強全鎮黨員領導幹部和群眾關心國防、支持部隊建設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不斷強化國防觀念和愛國情懷。
  • 一位教師父親的檢討:教育立竿見影是神話,寧願相信我孩子是大器晚成
    今天圓桌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一位父親,同時也是一名教師。他也困惑過…… 作為一名教師,雖然很多人桃李滿天下,滿腹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但他教育起自己的孩子來同樣會遇到很多難題。 因為本身從事教育工作,這位爸爸一直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並在一場家長會上對自己做了一番「檢討」。(非常戳到許多父母的痛點了) 以下就是這位父親的「檢討」。
  • 鍾南山溫情回憶母親:她至今影響著我
    鍾南山回憶母親: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畢業於協和醫學院,是華南腫瘤醫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開創者之一,在您的成長曆程中,母親對您影響最大的是什麼?鍾南山:1955年,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那年我19歲。在童年和少年時期,我很長時間都和母親在一起。母親對我的最大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愛心,一個是剛毅。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都充滿同情,願意去幫助他們。我記得以前有病人晚上到家裡看病,她都很熱情地接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