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師父親的檢討:教育立竿見影是神話,寧願相信我孩子是大器晚成

2021-01-21 騰訊網

為什麼我家孩子沒有別人家孩子優秀?

為什麼我生的孩子沒有那麼優秀?

是我的問題嗎?還是孩子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曾提出過,在孩子的教育路上,也時常令人感到困惑。今天圓桌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一位父親,同時也是一名教師。他也困惑過……

作為一名教師,雖然很多人桃李滿天下,滿腹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但他教育起自己的孩子來同樣會遇到很多難題。在這位人民教師的眼裡,自己的兒子是個學習成績糟糕的孩子——

做作業磨磨蹭蹭,長時間愣神,常常耗到十到十一點……因此,平時呵斥甚至對兒子一頓打罵,也在所難免。然而,打罵之後,往往伴隨著後悔。

因為本身從事教育工作,這位爸爸一直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並在一場家長會上對自己做了一番「檢討」。(非常戳到許多父母的痛點了)

以下就是這位父親的「檢討」。

希望這位教育工作者的家長「檢討書」,能幫你解開一些困惑,也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所反思。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幾位家長朋友一定是代表不同的層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較落後,但正在進步的孩子家長講幾句話,所以我的講話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檢討。

我和孩子的媽媽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也付出很多,但這不是個愉快的過程。

我是個教育工作者,有滿腦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論,所以開始我力圖對孩子的學習不幹預,抱定多觀察、多鼓勵、多引導的原則,堅持不在外邊報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結果呢,我看到孩子的磨磨蹭蹭,經常大腦像斷了線一樣,長時間愣神,作業常常耗到十到十一點。

於是,終於放棄原來的理念,開始陪學、輔導,從那以後,家裡就充斥著呵斥、不滿和哭泣。

我不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做老師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學不會,就怕你沒有一個緊湊、自我管理的好習慣。

失敗的情緒容易轉化為易躁,黔驢技窮的我也打孩子,有時下手很重。

每當打過孩子,尤其下手比較狠的時候,心情壞到極點,看到孩子蜷縮在角落,十分無助,默默哭泣,看到這個平時那麼漂亮可愛的孩子,而他無論在體力和智力都遠遠不能和我對抗,僅僅因為學習,就要承受心理和肉體的摧殘,而這個他是我的寶貝,自己的唯一,此時憐惜、悔恨、心疼、難以明說。

直到現在,每當回想當年,看自己當年寫的文章,還是感覺很對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後悔是真的。

我對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堅持,永不放棄的堅韌。

後半場,這位表示非常後悔的父親,分享了自己「改過自新」反思後的一些想法,說得很真切,也很實在。

不是優秀的父母就一定有優秀的孩子

不是優秀的父母就一定有優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樣可能有與眾不同的孩子,要不這個人類社會也太不公平了,這個社會的結構也太不穩定了。

不是所有的好習慣都是父母給的,要不為什麼同一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別。

也不是所有的壞毛病,都是因為父母教育不當,我的經歷就是一個例證。

老天爺給了你什麼你只能有什麼,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

既然這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我們就只能最愛他(她),給他你能夠給的最好的教育。

不要把可能的幸福變成彼此的折磨

也許有這樣兩種情況,對家長而言,都可能是幸福的。

如果你的孩子聰明、漂亮、有好習慣、善於自我控制,學習從不讓你操心,老師誇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覺得很有成就,你的確很幸福。

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況:

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讀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縣裡的中學,我的父親驕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媽媽感覺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當我每周背上煎餅要離開家的時候,她都那樣的不舍,撫著我的背說,孩子你學習好,有出息,將來可是要在天邊工作,媽見你的時候就少了。

媽媽的這句話不幸一語成讖,媽媽去世的時候,我們沒有在她的身邊,這不是一種詛咒,這是一種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這麼優秀,你要教育,你要反覆教育,你要耳鬢廝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說的話多,我認為所有的天倫就在於在一起,這不是幸福麼?

孩子成人之後,彼此親近的機會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時候,比對別人多一點的時間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也許就是幸福,千萬別像我先前那樣,讓呵斥和哭泣成為主流聲音,把可能的幸福變成彼此的折磨。

世界上只有最親近的人,能給最親近的人傷害,而且長久。

孩子做不到有時不是態度,真的是能力

沒有誰因為孩子身高比不上別人,天天打孩子;沒有誰因為孩子跑不過劉翔,天天罵孩子,因為外表的差異看得見。我們承認,升學率與這些無關,學校也不因為這個歧視孩子。但偏偏因為學習你咽不下這口氣,你不肯放過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

看不見的差異也是存在的,要不我們怎麼沒成了愛因斯坦呢?為孩子的未來努力是應該的,別為孩子的未來太擔心,大樹可以參天,小草也能成綠。為什麼會丟三落四?為什麼這樣磨蹭?為什麼就是記不住?說了千百遍,打了好幾場,他還是他,怎麼就是不聽呢?

家長朋友們,孩子出現了問題,很可能不是因為態度,就像長不高、跑不快一樣,我們只有幫助他進行時間管理,和他一起進行學習生活規劃,用表格、用小結幫他,而沒有辦法怪他

道理不要多講,孩子需要具體的幫助

這一點,其實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經知道太多,並不是他不認可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經沒有震撼和說服力,只能轉化為反感,其實他們需要具體的幫助,就像我前邊做的那樣。

我特別想說一句,孩子們報的輔導班,有沒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覺得如果他在學校聽不進去,他能在外邊聽進去嗎?而且,一周一次,間隔太長,內容自成體系,跟學校老師的內容不一致,得不到鞏固,不如把每天的作業處理好,這跟老師的教學同步,而且相互鞏固,一個大學生就可能做到。

當然,沒有任何一個方法適應所有的孩子。

教育立竿見影是神話

我寧願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對孩子的教育和幫助,我做好了進展緩慢的準備,做好了一直不見效的準備,沒有辦法,就是因為他是我的孩子。

當父親越久,當老師越久,越覺得教育我幾乎沒有入門,這根本就不是謙虛,真是這樣。

儘管我準備好了堅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見效,也許我努力的時候見不到效,也許某一時刻我沒有準備的時候,孩子忽然成長,即使他成長了,我也不能貪天之功,感覺是自己的成功,影響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誰能說得清呢?

但,我要堅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樣發育有早晚,說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寧願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對老人,我們常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是遺憾。

對孩子,如果我輕言放棄,那麼萬一將來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會內疚和後悔,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我沒有幫助他……

想起沉甸甸的那四個字,父愛如山。即使你的孩子也不夠優秀,但圓桌相信,你也一定會堅持下去,抱著「打長久戰」的心態,抱著寧願相信大器晚成的決心,抱著愛,和希望。

教師吧 教育圓桌| 來源

彭可馨(實習生)|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深度丨孩子,我寧願相信你大器晚成!(引起無數父母深思)
    這是一位父親在家長會上的發言,這位父親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看看他的發言,也許會帶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
  • 一位「差生」教師爸爸的檢討書火了!戳中了無數父母的痛點
    這是在家長會上,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落後生家長代表進行的發言。 作為落後生家長,同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位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可以說是有獨特的感悟和心得。看看他的發言,也許會帶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
  • 白茶清歡|老教師給家長的忠告:教育孩子就是投資自己的後半生
    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原始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身上有所體現。 一位教師從教近30年,擔任過備課組長、班主任、年級主任,至今仍戰鬥在教學一線 。 他還是一位優秀的父親,2016年19歲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 教育需要耐心,不要揠苗助長
    教育需要耐心,不要揠苗助長所謂速效就是指在很短的時間裡得到收效,教育就可稱為速效性的。許多人希望老師教的東西能夠被孩子迅速地接受,馬上出現效果。他們過早地教幼兒寫字和計算,認為幼兒馬上就可以掌握。黑格爾的父親是一位忠厚老實的普通官吏。母親是一位熱衷於宗教信仰、有教養的人。據說黑格爾小時候,母親曾教他學習拉丁語。黑格爾是長子,還有弟弟和妹。黑格爾家屬於質樸、勤勞的中等階層家庭,生活很充實。五歲的時候,黑格爾進入拉丁語學校學習,七歲的時候進入文科中學,這時他十分喜愛閱讀希臘悲劇。
  • 父親節特輯|物理學家費曼:父親的教育激勵了我的一生
    有了父親良好的啟蒙教育,費曼在 11 歲的時候,就在家裡設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在一個舊木箱內裝上間隔,外加一個電熱盤,很多時候費曼會倒些油在盤子裡,炸些薯條來吃。除此之外,費曼還自製了一個燈座(此時的費曼已經完全懂得了電路的串聯跟並聯的知識),研究燈泡在不同電流電壓下的亮度。他還在線路中安裝了一個保險絲,在保險絲上外接一個小燈泡,當保險絲燒斷時,原來的電流就轉移到小燈泡上,把它點亮。
  • 《星際穿越》:愛是宇宙終極答案,守護孩子,是一個父親的使命!
    庫珀是一名前NASA太空人,一名工程師,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妻子去世得早,庫珀和孩子的外公一起照顧他們。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兩個孩子,並不受外界認可,但庫珀始終以他的方式教育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並讓孩子充滿自信。有一天,庫珀被老師約見,告訴他兒子成績很差,恐怕上不了大學。庫珀很失望,在老師面前為兒子力爭機會。
  • 我父親曾是中醫,我相信中醫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阿甘,今天阿甘分享的是孫師傅的故事,他被腎結石和膽結石折磨多年,做了手術卻仍結石復發,他的父親是一名老中醫,他也相信中醫中藥的力量,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吧 福建省寧德市孫師傅 口述 我今年 56歲,在福建寧德市一家大企業工作。
  • 「博士村」其實沒有神話 中國鄉村教育的「逆水」樣本
    為了鼓勵學生好好念書,儲浩川設立個人助學基金,村裡的孩子,考取大學獎300元、中專獎200元、高中獎100元,這在當年是個不小的數目。「教育經費雖然有限,但再苦再難,對老師的獎勵還是捨得的。」儲昭益回憶,當時學校根據全縣統考的成績對老師進行獎勵,獎金由學校和儲浩川的企業共同分擔。「1995年,自己工資每月才100元出頭,一位數學老師拿到的獎金就高達1000元」。
  • 思考《地球上的星星》教育:相信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我的同事告訴我,她在教育孩子時總是很焦慮,比如,她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相對落後,就從立馬開始,把孩子送到輔導班學習,希望達到一針見血的效果。總是適得其反,雖然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但我孩子的表現卻一直沒有提高,看到孩子學習壓力這麼大,我也知道讓孩子休息一下,但是,看到別人的孩子上輔導班,我就忍不住讓孩子上輔導班。
  • 馬上教師節了,教師群聊天炸鍋了,看到聊天記錄很扎心
    馬上教師節就要到來了,網上看到不少家長在問,應該給孩子的老師送什麼禮物比較合適,意思也是希望通過送禮的方式,讓老師更多的關注自己的孩子。然而,不少人認為正是因為老師的這種思想,破壞了原有的節日氛圍,讓一個教師節變得不再純潔了。
  • 卓越教育護燭公益第六年!示範課教研受鄉村教師孩子喜愛
    2020年12月29日-30日,由廣東省青少年基金會與卓越教育聯手承辦的護燭公益項目·關愛鄉村教師行動,特邀卓越教育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的授課名師和教研專家,分別來到派潭鎮中心小學、第二小學開展送教活動,將優質示範課堂帶到鄉村學校,幫助鄉村教師解決期末課程教研問題。
  •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引深思: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我的同事告訴我,她最近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十分焦慮,例如,當看到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相對來說比較落後,就立馬開始,把孩子送去輔導班學習,想要起到一針見血的效果。在影片中給觀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伊夏父親和尼克姆老師所採用的兩種截然不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影片想要告訴家長哪些教育孩子的道理呢?一、 不要給貼標籤下定義威爾遜曾說:「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個性的工程師。」
  • 體育教師毆打小學生致耳鼓膜穿孔 涉事各方尚未達成賠償共識
    老師一直打我,打得很重,耳朵感覺有點聽不見了……"1月5日,家住龍崗的周女士,回憶起二十幾天前兒子打來的電話,仍心有餘悸。2018年12月11日18時許,兒子明明(化名)因與體育教師趙某鵬發生口角,被趙某鵬毆打致鼓膜穿孔。據了解,涉事老師被公安機關依法處以行政拘留15日。此前,涉事老師和校方代表多次登門道歉,目前就相關處理事宜涉事方還未達成共識。
  •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不陪孩子的爸爸,這些影響恐怕沒想到
    紀錄片講了一位英國兒童心理學家Laverne Antrobus開展的一系列實驗,探索孩子和爸爸在生物學上的關係。一,出生前關係媽媽十月懷胎,和寶寶相生相伴,所以很容易和寶寶建立連接,而爸爸則對這個即將到來的家庭成員感到陌生,實際上,在寶寶出生前,爸爸就和寶寶建立了緊密聯繫的紐帶。
  • 一位教師堅守奮鬥的自律人生,自律是讓孩子值得擁有的優秀品質
    有這樣一位老師,堅守在大山腹地架子山村小學一個山溝溝裡教書育人,他的名字叫白玉國。第一次見到這些留守的孩子,白玉國看見的是一雙雙不諳世事、明亮澄澈的眼神,山溝裡的孩子們稚嫩的小臉黑裡透紅,流露出的眼神是想要讀書、走出大山的渴望。教室很小,同樣分配到這兒當老師的人,看到學校的模樣,掉頭就走了。可白玉國卻決定留下來。
  • 教育,一場美麗的邂逅——大餘衡水實驗學校小學教師教學札記展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和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為了更好的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以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值此大餘衡水實驗學校課程節之際,學校特開展教師教學札記徵集活動,讓教師在積極探索和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中,進一步充實自己,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大餘衡水實驗學校小學部部分教師的優秀教學札記,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吧!
  • 解放受困的靈魂——一位心理指導老師「心理奇點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個半月後,百芹上課的路上,他主動跑來報喜:「老師,你知道嗎,這兩次考試,我的成績提高了很多,數學兩次都過了110分。我現在的狀態和成績,連數學老師都不相信!」從此,他進入各科並進的快車道。 長期以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桂冠被戴在老師們頭上,豈不知,塑造孩子靈魂的,豈止是教師和父母? 《說文》有言,「名者,命也。」
  • 孩子,我寧願你現在不快樂!
    小黃一直都提倡「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我們單位裡唯一一個沒有給孩子報輔導班的人。「怎麼了,你不是一直都覺得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不提倡給孩子報輔導班嗎?怎麼現在又在看這個?」我問她。現在覺得不管不行了,不報輔導班,孩子的成績就跟不上了。「開家會的時候,我和旁邊的家長交流,才知道自己孩子落後了多了。」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有數據說現在在中國,把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到大學,教育經費投入約在70萬,但在上海要接近300萬,所以父親壓力很大,拼命在外奮鬥,要把這個教育投入承擔起來,所以今天教育陷入到這樣一個軍備競賽中,媽媽越來越焦慮,上班在職場打拼,回來還要陪孩子,朋友圈也表現得很焦慮。
  • 卯時教育三分鐘:050誰決定孩子的一生
    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講述了一位英國媽媽,生了三胞胎男孩,但無力撫養,就被送到了領養機構。這家機構為了做研究,就分別把這三個男孩給了富裕、中產、藍領三個家庭領養。 鮑比被富裕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律師。艾迪被一個中產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一家人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