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學生學習,學習哥
一
昨天上班的時候,看見同事小黃一直在網上搜輔導班,還詢問別人這些輔導班的優劣。
小黃一直都提倡「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我們單位裡唯一一個沒有給孩子報輔導班的人。
「怎麼了,你不是一直都覺得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不提倡給孩子報輔導班嗎?怎麼現在又在看這個?」我問她。
「哎,你別提了,自從上了五年級,孩子學習就吃力了。這次期中考試,名次下降了不少。」
她說,以前低年級的時候,學的不多,就沒怎麼管。現在覺得不管不行了,不報輔導班,孩子的成績就跟不上了。
「開家會的時候,我和旁邊的家長交流,才知道自己孩子落後了多了。」
小黃說,以前她覺得孩子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時光,不應該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但是一開家長會,周圍的孩子不是參加過作文比賽,就是有各種特長。自己的孩子不僅成績沒有人家好,而且什麼課外閱讀量啊都比不上別人的孩子。
「現在都和別的孩子差很多,以後怎麼辦?再不抓緊時間,感覺會耽誤孩子的。」
一些家長可能也和小黃有一樣的看法,覺得孩子不應該天天被逼著學習,應該讓他們快樂才是最主要的。
孩子年齡太小,不想學習,不想苦哈哈地背單詞,但是學習有什麼好處,學好英語給孩子帶來的益處,我相信各位家長都是知道的。
這個世界都是「越努力越幸運」,不要盲目相信「快樂教育」這種傻話。
二
有些人總是說,誰誰誰的父母也沒有天天逼著孩子學習,孩子不是過得也挺好的嗎?誰家的孩子天天去各種輔導班,也沒看見多大成效啊?
其實他們只看見了小時候好好學習的孩子沒有時間玩耍,卻沒看見那些努力的孩子今後的生活有多幸運。
只看見了童年輕鬆的孩子是如何開心快樂,卻沒看見他們今後將要面對怎樣的漫漫求職路。
學習是一個質變到量變的過程,現在沒有成效,不見得以後沒有成效;但是現在不學習,一定會沒有成效。家長要是不促進孩子去積累「量變」,又怎麼能產生「質變」呢?
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愛不愛學習、學習好不好都是天生的,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著名作家劉墉曾提出:家庭教育不強勢,孩子養不成好習慣!
他一直對兒子劉軒實行「強權教育」,逼著孩子學習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凡是大人做的事,他都會逼著孩子學習。
因此,劉軒很早就能夠自己做飯,甚至燒得一手好菜,這讓很多自詡獨立的美國孩子都自愧不如。
在平時的學習中,劉墉也經常幹涉。
一旦孩子作業沒有完成或者寫的不好,劉墉都會讓孩子重新寫,不管到多晚都要認真寫,絕對不能敷衍了事,告訴兒子「什麼時候寫完,什麼時候睡覺」。
兒子練琴的時候,劉墉就會在旁邊監督,孩子一旦露出不想練習的樣子,劉墉就會狠狠批評他。
後來劉軒考上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博士,又在茱麗叶音樂學院進修,不僅在學有所成,還發展了自己的事業,出過不少書,也當過主持人......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假如當初劉墉對孩子的成績不管不問,也不逼著孩子背單詞、講外語、熬夜寫作業,又怎麼能有兒子今日的成就呢?
其實這個世上很多成功的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莫扎特很小的時候,他的爸爸就給兒子安排了極其嚴格的訓練計劃,每天都會逼莫扎特學各種複雜的音樂理論和演奏技能。還會學習拉丁文、法語、英語、文學、歷史......
年幼的莫扎特根本就受不了父親的「魔鬼訓練」,總是哭泣、反抗、拒絕學習。
但是他的爸爸還是會逼著他,哪怕一邊彈琴一邊哭也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
時間久了,莫扎特就適應了這種高強度的學習計劃,慢慢融入到音樂學習中,而普通孩子的童年樂趣,他已經不感興趣了。
童年的快樂是什麼呢?
無非就是玩,除了玩還是玩。
而童年裡捉過的蝴蝶,完全不能讓孩子的簡歷錦上添花。
童年用積木蓋的房子,完全不能成為可以居住的大廈。
而童年裡學過的知識、讀過的書,卻能讓孩子在長大後增加一項生存的技能,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三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就是想玩不想學習怎麼辦?家長難道就打嗎?
所謂「逼」孩子學習不是說用棍棒去教育孩子,讓他學習,而是指家長的一種態度。
一種「你必須去學習」,「不完成任務就不能玩」的態度。
要和孩子制定規則:在規定的時間內認真完成當天任務後才能玩。
這句話有三個要點:規定時間、認真完成、當天任務。
1.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第一要求。
就是說要給孩子制定學習時間。有的孩子確實能當天完成作業,但是放學回家後就磨磨唧唧不想寫,非要玩玩手機、看看電視再寫,最後拖拖拉拉到晚上十二點。
2.認真完成是最重要的。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敷衍了事,能簡寫一點就偷懶,一句話中能少些好幾個字。數學題也是隨便一算,但是錯題一大堆。因此一定要告訴孩子,自己寫完,自己檢查。如果寫作業馬虎不認真,就不算完成任務,不能玩。
3.當天任務就要當天做好。
有的孩子晚上背單詞的時候會說「明天我早點起來背」。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告訴他當天的任務必須當天完成,絕對不能拖到明天。
所謂讓「家長逼著孩子學習」,不僅僅是說讓孩子完成作業,更多的是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就像劉墉說的:「強權」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但思考與行事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以後,便用不著藉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在他們的人生中發生作用。我們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