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件事:
連雲港某所中學對面正在進行著建築工程施工。
借著這個機會,學校一名老師在晚自習的時候,帶著學生們到教室走廊上,觀看工地師們加班工作的場景。
據那名老師回憶,當時室外溫度達到零下3度左右,可以說是十分寒冷,而自己之所以帶著學生們去看工人勞作,就是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體諒父母的不易。
面對這一幕,不少網友出言反駁,認為老師的做法是錯誤的:
「這種行為只會讓孩子建立職業歧視觀」;
「很危險的行為,學生的教育應該在課堂上進行」;
「學生如果背負太多父母的壓力,真的能過得開心嗎?」
通過這些網友的留言,其實不難發現,許多人對於讓孩子了解父母辛苦的做法並不贊同。
他們堅信:父母的事情是父母的,孩子只需要好好讀書就行了。」
對於這樣的想法,我們能夠理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最大的願望,
只是許多人下意識忽略了一個道理:
當孩子從未見識過其他的苦,那麼他就會把讀書當成最大的苦,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上網課期間,不少孩子都哭喪著臉抱怨:「在家怎麼上課啊?」
等到學校開學的時候,又開始發怵:「這麼快就開學了?」
有人說上網課就是一場自律比賽,它能將學生們之間的差距拉得很大。
聽到這句話,阿柒深以為然。
對於某些孩子來說,上網課意味著「放假」,失去了學校和老師的監督,沒有學習的動力。
但某些孩子卻能乘著這個機會,嚴格要求自己,甚至比在學校還要勤奮。
「鑿壁偷光」的14歲女孩郭翠珠,因為家裡沒網,只能跑到村支部家裡蹭網學習;
「屋頂男孩」小通,雖然連上了鄰居家的WIFI,但自家信號太弱,屋頂信號強,所以他每天都堅持跑到樓頂上網課。
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努力,是因為他們見識過更大的苦,比讀書更難無數倍的苦。
被譽為「高考加工廠」的毛坦廠中學這些年來不斷創造著高考的「奇蹟」,對於許多家長而言,踏入這所學校就意味著高考成績有了一定保障。
為此,每年都有不少高考失利的孩子選擇在毛坦廠復讀一年,而學校也是來者不拒。
但這並非沒有條件,毛坦廠招收復讀生的規則很有意思,也很殘酷:
第一學期的學費以高考成績為標準,成績越好,學費越低,反之成績越差,學費越高。
學校通過這種方式告訴所有學生:
「那些你曾經不願意讀的書,都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學生時期讀書尚能用金錢去衡量,可在社會上卻是無法實現的。
在知乎上曾看過一個問題: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底下有人回答:「也沒什麼用,就是能讓你少吃很多虧而已。」
對於踏出社會的人來說,「吃虧」是一個極其敏感的字眼,它代表著會無法預測的失去很多東西,或是金錢,或是地位,又或是更重要的東西。
讀書是世界上最便宜,也是最有效的投資,它不能直接帶來金錢,卻能使人明智,讓人生的路走得更加輕鬆。
「知識無價」這四個字,只有真正遇到過因自身知識不足而失去機會的人,才懂得其中的分量。
有些苦很難扛,但在本該吃苦的年紀,選擇掉頭離開,生活會在你最猝不及防的時候,教會你一次又一次低頭。
多少人還記得徐孟南,這個曾經以560分考入高中的男人,卻在2008年的高考中故意考0分。
彼時年少輕狂的他,自認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一定能「名垂青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自己臆想出來的「教育改革」中,沒有珍惜讀書的時間。
進入社會之後,他因為學歷不夠,找不到像樣的工作。
2018年,已經是兩個孩子父親的徐孟南,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重新參加高考。
時隔10年後,重新站在高考考場前的他,對著鏡頭說:
「我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學。體驗大學生活,重拾當年的青春。」
雖說「亡羊補牢尤時未晚」,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當年沒有吃讀書的苦,如今就要吃生活的苦。
如果那時候徐孟南懂得「讀書是最輕的苦」這句話,也就不會有10年的顛沛流離。
我們在嘆息徐孟南的人生時,也應該明白:
父母和孩子是一體的,如果孩子不能懂得父母工作的辛苦,往往就容易失去讀書的目標。
2020年高考中,一位來自湖南的女孩脫穎而出,榮獲湖南省文科第四名。
這個女孩就是鍾芳蓉。
鍾芳蓉是典型的留守兒童,父母在她一歲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一年回來一次。
和所有家長一樣,鍾芳蓉的父母也是儘自己所能給女兒最好的生活條件,但他們也沒忘記讓鍾芳蓉體驗工作的辛苦。
每年放假,鍾芳蓉就會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居住,一方面是和父母相聚,另一方面則是體驗父母的不易。
因為懂得「不讀書就要接受更大的苦」,因此鍾芳蓉一直努力學習,終於在2020年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她和母親紛紛留下了淚水,既是這些年來堅持的心酸,也是對未來人生改變的喜悅。
為人父母,都寧願孩子現在吃苦,也不願意他們未來走投無路。
但人往往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習慣:因為對某些事物不懂,所以缺乏畏懼的心理,自然也就不懂得去爭取。
孩子也是如此,不懂得生活之苦的他們,往往對沒有學歷的心酸缺乏畏懼心理,不想去爭取更好的人生。
事實上,對於孩子適當體驗父母工作這件事,阿柒是很支持的。
溫室裡的種子開不出驚豔他人的花,吃苦從另一種角度而言,也是一種對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