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今天有一個熱搜,說一個上重點學校女兒要開學了,抱怨爸媽沒有陪她去玩,爸爸說:去玩,不耽誤學習,孩子嘛,快樂最重要,而媽媽卻說:現在快樂了,將來呢?我寧可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低聲下氣的成年。
這其實反映了中國家長和孩子普遍的一個矛盾和想法,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有所成就,能夠早日成才,打著「為你好」的名號,給孩子安排各種補習班,從早到晚,不給孩子一絲喘息的機會,孩子抱怨家長對自己管束過嚴,施壓過大,對家長產生隔閡,甚至叛逆。
這種現實在如今是一種常態了,正因為是常態,所以體現出當今社會發展的畸形和教育的弊端。
很多家長已經把「贏在起跑線上」的思想深深刻在心裡,不顧孩子的想法,逼迫著孩子去學習,去補課,也經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當成一種標準去標榜,去比較,給孩子不斷施壓,一定要比其他人強,如果在分數及其他考核方面掉隊,就覺得自己臉上沒光,抬不起頭,進而對孩子過分指責。
平時家長聚在一起更多的也是在談論孩子,超強度競爭的家長,打著孩子的名義,實則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把孩子的教育問題當成炫耀的談資和工具。
而逼迫式的教育並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剝奪孩子的快樂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在強壓的成長環境中,導致孩子性格的扭曲,心理和人格的缺陷,嚴重甚至會抑鬱。長期的壓抑也會使孩子更加的叛逆,一旦沒有家長的約束和管制,便會徹底放縱自己,容易誤入歧途。現實中也有很多學生不堪學業重負而跳樓自殺的新聞。
另外,中國的家長只會強加給孩子一些東西,把孩子的現在和未來安排得妥妥噹噹,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只是一味地服從安排,就像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母親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掌控幾近病態,女兒不可以有自己的夢想,不可以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不可以選擇自己向上的大學,一句「你以後的路媽媽都給你鋪好了」拒絕了女兒一切的想法,逼得女兒要跳海。
所以很多孩子,包括現在的大學生,以至於工作了好幾年的人都不會獨立思考和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離開了父母的安排,不知道自己找什麼樣的工作,喜歡做什麼樣的工作。這其實真的是一種悲哀。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怎麼緩和親子關係,在其中找到一種平衡點呢?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實中有很多父母,自己追劇、打牌、逛街、攤在沙發上,卻要求孩子每時每刻都不能閒著,催促著去做作業,去補課,你想沒想過,孩子是會受身邊環境影響的,父母的一些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自己沒有自制力,怎麼能夠要求孩子去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呢?
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自己首先要為孩子做好榜樣,跟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提升,營造學習的氛圍,孩子才會從心底裡去認可,去順從。
2、培養內驅力
快樂的童年和令人羨慕的未來其實是可以並行的。
與其用逼迫的方式,不如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內驅力,人格和價值觀的打造更為重要。在學習過程中,父母應該給孩子講清楚,讀書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分數,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感受和理解到讀書的目的,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作為父母更應該反思和思考該如何去挖掘孩子的潛力和興趣,引導孩子興趣和努力相結合,打造一種專長,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降低期望值
當欲望和能力不匹配的時候才會痛苦,想得少反而會更快樂。作為家長,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與普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別人成才的方法未必適合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有很強的天賦,就盡情地培養,如果孩子實在沒有學習的天賦,就試著去挖掘孩子身上其他的閃光點,不要因為一時的教育攀比而耽誤孩子的一生。
4、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很多中國的父母都喜歡以「為你好」的名義一味地強加給孩子,還有些父母總喜歡把自己年輕時沒有實現的願望,留下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選擇。
作為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傾聽孩子以後的理想和對未來的規劃,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與追逐夢想的支持,適當給予建議。畢竟時代在快速變化,父輩走過的路不一定會適合孩子。
最後,希望家長們記住一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作為家長更應該學習更加專業的職業規劃知識,喚醒孩子生涯規劃意識,引導孩子去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去獨立地思考和成長,了解更多職業規劃知識,歡迎關注公眾號【寰宇生涯說】,領取免費策略職業規劃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