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謙讓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多數父母也是從小教導自己的孩子要懂得分享。
古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把大的讓給哥哥們吃。
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就回答說:「我年齡小,吃得也少,按道理就應該拿小的。」
很簡單的一則故事,告訴了人們,凡事都應該懂得謙讓、懂得分享,不要自私自利。
到了現在,很多家長也是這樣教育孩子的,要懂得謙讓、分享。
其中最常的一種情況就是讓大的讓著小的,還要懂得和別的小孩子分享,好像孩子不分享、不謙讓就是在說這個孩子小氣、不懂事、沒家教等等。
你怎麼這麼小氣?
周末的時候,閨蜜帶著孩子在小區樓下玩耍,孩子拿了自己很喜愛的玩具下來玩。
玩了沒一會,不遠處又走過來一對母女,看樣子也是來這裡玩耍的。走近了之後,看清了孩子媽媽年紀應該和閨蜜年紀差不多,小女孩也比閨蜜家孩子小。
小女孩到了之後先是自己玩了一會,然後就一直看著閨蜜家孩子在玩他的玩具。
可能是之前沒接觸過男孩子玩的玩具,所以看著感覺很新鮮有趣。看了一會之後,小女孩對她的媽媽說:「媽媽,我要玩他的那個玩具。」邊說邊拉著自己媽媽往我們這邊走。
閨蜜家孩子也聽到了小女孩說的話,拿著玩具的手緊了緊。把媽媽帶到了我們這邊之後,小女孩就像是有了後盾一樣,直接掙脫了媽媽,走到閨蜜家孩子面前說:「把你的玩具給我玩玩。」
孩子看向了閨蜜,只見閨蜜問了問孩子:「你願意把玩具給妹妹玩一會嗎?」
孩子看了一眼手裡的玩具,搖頭說:「這是我的,我不認識她,不想給她玩。」
小女孩媽媽聽到這句話顯得有些不高興,說:「不就是一個玩具嗎,你怎麼這麼小氣,給妹妹玩一下都不肯。」說著眼神又看向了我和閨蜜,想讓我們勸說孩子。
看著孩子緊緊抱著玩具的樣子,閨蜜也很氣憤對小女孩的媽媽說:「這是我家孩子心愛的玩具,是他自己的東西,他有權利決定自己要不要分享,這和小不小氣是沒有關係的。」
「分享教育」到底是對是錯
「你怎麼這麼小氣」、「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不懂得分享就不是好孩子」,這些話都是很多家長掛在嘴邊的。
分享的確是一種美德沒錯,但是我覺得真正的分享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是可以感覺到雙倍快樂的。
當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分享的快樂和好處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分享。
而那些為了面子、為了禮貌,讓孩子「被迫分享」,其實就是對孩子的所有物的一種「搶奪」。
讓孩子被迫分享,長時間下來,孩子就本能很好的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變得什麼都想要或者就是什麼東西都不敢要。
讓孩子發自內心的分享,家長可以這樣做
1. 多鼓勵、表揚孩子分享
首先要肯定的就是玩具是孩子自己的,然後以一個孩子比較容易的方式鼓勵孩子分享。
當孩子邁出分享的第一步的時候,要及時鼓勵、誇獎孩子,給孩子一些正面的反饋。
比如:「你今天做得真棒,小朋友看起來很高興,我們家寶貝又交到一個朋友了。」
這種正面的反饋和激勵,可以讓孩子受到鼓勵、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從而願意更多的、主動的去和人分享。
2. 閱讀書籍繪本引導孩子分享
看書、讀書是教育孩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有時候書中所說的比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有用多了。
而且現在市面上各種類型、各個方面的書籍都應有盡有,父母可以從書籍中借鑑一些好的方法。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書籍就很不錯,全書一共有10冊,裡面是內容和插畫的形式,這種形式的繪本孩子更容易產生興趣,看起來也會更好接受。
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培養孩子十種情緒正能量:自我保護、勇敢、自信、誠實守信、情緒管控、懂禮貌、友誼、分享、自強、自律。
繪本故事的表現形式容易被孩子接受,生動、有趣的故事場景將成長的道理蘊涵其中,孩子不知不覺見就學到了這些道理。
一套10本,一本僅要5.9,加起來也就是幾杯奶茶的錢,教育孩子難道連這麼點「奶茶錢」都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