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先分享一個網友的事例:
小柏和老公都是剛畢業沒多久,為了多賺一些錢,就放棄了本專業,一個去學了設計,一個去學了程序。
這兩種工作,在大城市工資比較高,所以兩個人都變飄在了上海,即使小柏懷孕,依舊堅持在上海工作。
後來在上海生了孩子,孩子一過滿月,就讓孩子的奶奶從東北把孩子接回去了。
因為兩個人都忙,也因為他們租的房子是連個窗戶都沒有的小小單間兒。
之後就是跟孩子漫長的分別了,即使在周末的時候,會跟孩子視頻,會跟孩子強調:寶寶還記得媽媽嗎?我是媽媽哦~
經常視頻之後,小柏就忍不住跟老公發脾氣,發著脾氣就哭了……
他們夫妻兩個,只要是有長的假期,就會回家,但是孩子跟自己還是親不起來。
讓小柏特別難過的是,有次全家一起去玩,孩子迷糊這臉說餓了,小柏就餵孩子吃奶。結果孩子亂扭,就是不吃,還非要去找奶奶。等到奶奶懷裡,跟奶奶說餓……
奶奶抱著孩子說:沒事,等到下車,我們就買點吃的。
孩子才安靜下來。
這讓小柏很受打擊,但是為了賺錢也沒辦法,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就要拼命賺錢。
其實,寶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在孩子一歲半之前,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寶媽的陪伴能讓孩子記住你
生物學家勞倫茲對灰腿鵝做過一個實驗,剛出生的灰腿鵝跟著誰,就會認作誰當媽媽,並且會學會這個「媽媽」的一些行為習慣。
當這個生物學家把剛出生的灰腿鵝放在封閉環境中,幾天後放出來,即使媽媽就在面前,它們也認不出來了。
雖然人類和灰腿鵝在智力、年齡上有所差別,但是這種動物性卻無法改變。
如果孩子一出生,寶媽就離開孩子,會讓孩子對寶媽很難有的母親愛的感覺,長大後,孩子和媽媽的感情通常也不會很親密。
寶媽的陪伴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好的行為
勞倫茲做的灰腿鵝實驗,他把這種現象叫做「印隨行為」。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內,孩子對監護人行為的模仿能力會達到巔峰。
很多寶媽會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我們也看到很多孩子的一舉一動,已具備了爺爺、奶奶動作的精髓。
初看可能會覺得好玩,但是仔細一想,又會覺得心酸。
因為孩子正是朝氣蓬勃的生長期,而爺爺奶奶各方面已經在下坡路,孩子學到這些行為,在以後的成長中,很難改掉。不僅影響行為,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思維快慢。
當寶媽親自照顧孩子的時候,能讓孩子習慣年輕人的語速、行為,也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快慢,對孩子未來成長非常好。
寶媽的陪伴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當孩子出生後,面對陌生的世界,心中充滿了恐懼。如果唯一讓他感覺熟悉的寶媽不在身邊的話,會催生孩子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會延續到成年,甚至更久。
寶媽的陪伴會幫孩子抵抗這種不安的感覺,也能讓孩子輕易感覺到愛的存在。
當然了,對孩子高效率的陪伴並不是讓寶媽一天24小時陪著,如果真的沒辦法不工作的話,寶媽也儘量做到讓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媽媽。寶媽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多跟孩子交流,給孩子讀讀故事書,講講故事,這都會讓孩子對媽媽產生依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