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958年,我第一次來到腫瘤醫院,那年我上大三,那時醫院還在籌建中。」如今來到母親參與創立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鍾南山院士感慨萬千:「當年只有幾間病房的醫院,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腫瘤中心,這與一代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12月3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舉辦開院元勳浮雕揭幕儀式,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黨委書記武少新主持了該活動。包括鍾南山母親廖月琴在內的11位該院開院元勳的頭像,以浮雕的形式展現在醫院一號樓大堂兩側。
鍾南山深情地凝望著母親的浮雕,既懷念又欣慰:「今天是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浮雕既是對前輩的懷念,也是推動我們前行的動力。我也很願意和腫瘤醫院的同道們一起,繼續在疾病防治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黨委副書記徐瑞華介紹,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前身華南腫瘤醫院始建於1964年,是中國最早的腫瘤醫院之一。當時各方麵條件都比較簡陋,浮雕上的11位開院元勳,為了院所的籌建與發展,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是醫院的奠基人。希望通過浮雕的形式,激勵全體「中腫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傳承和發揚前輩們的精神品格,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會後,鍾南山院士、徐瑞華院長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獨家專訪。
鍾南山回憶母親:
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
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畢業於協和醫學院,是華南腫瘤醫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開創者之一,在您的成長曆程中,母親對您影響最大的是什麼?
鍾南山:1955年,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那年我19歲。在童年和少年時期,我很長時間都和母親在一起。母親對我的最大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愛心,一個是剛毅。
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都充滿同情,願意去幫助他們。我記得以前有病人晚上到家裡看病,她都很熱情地接待他們。特別是解放前,家裡也不充裕,但看到很貧困的人,特別是孩子,她也會給他們一些衣服。
她的性格比較頑強,也可以說很剛毅。華南腫瘤醫院在1958年開始籌建,我母親自己是學高級護理的,對腫瘤方面懂得的知識比較少,就一直在學習。我記得當時大學放假回來,經常看到她晚上吃完飯還在讀書,看腫瘤方面的內容。母親的愛心和剛毅,至今仍影響著我。
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為醫院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她的努力是否也無形中激勵著您?
鍾南山:腫瘤醫院的創立非常辛苦,母親主要管行政後勤,需要什麼物資、樓要怎麼蓋、醫院分幾個科室等,這些她都要管。醫院正式成立後,有一年我放假回來看,當時就幾間房子,還有個小走廊,外面還都是荒地。那個時候醫院剛剛搞起來,只有一百來張床,放射和化療這些方面也比較落後。
母親為腫瘤醫院的建立花了很多功夫,幾乎沒日沒夜地在幹活。我父親有時候看不過去了,說你能不能休息一下,但她說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雖然很多東西都是從頭學起,但最後醫院真的是搞起來了。因為工作太投入了,當時母親還出現了心梗,要住院治療。可那時候能夠治療的藥物不多,技術也不像現在這樣先進。後來她出院了,還是繼續回去推動醫院建設。
我那時候回來看她,見她常常打嗝,知道她心臟問題應該沒有完全好,但她還是在堅持工作。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一件事情要是去做的話,就要一心一意往下做。
南方日報、南方+:如今,您也在一心一意地治病救人。現在的治療理念和以前有了很大轉變,在您看來,未來應該如何更好地推動衛生健康工作的發展?
鍾南山:要做好預防為主,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最要害的問題就是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在我看來,三甲公立醫院的發展有三個重點任務:第一個是救治好疑難病人、重症病人;第二個是應該重視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養,讓大部分普通病、常見病能在基層解決;第三個是要與臨床結合做好科研工作。
如果一個醫院要維持生存和發展,只看醫院的收入,那很難維持公益性。因此,要加強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加強公益性。在加大投入以後,可以把培養基層醫生、加強科學研究等納入對三甲公立醫院的業績考核,這樣才真正有可能推動「治未病」的發展,並且更好地救治疑難重症的病人。
要實現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科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立醫院如果能發揮好臨床和科研的優勢,對腫瘤等疾病找到早期診斷的指標,用早發現帶動早治療,效果非常好。要實現這些目標,最重要的還是增強三甲醫院的公益性。
徐瑞華談醫院發展:建立世界級的腫瘤醫學中心
南方日報、南方+: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醫院舉辦開院元勳的浮雕揭幕儀式的背景和意義?
徐瑞華:這次揭幕儀式簡短而莊重,是我們醫院發展的歷史記憶。他們辛勤勞動和付出,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為代價,為醫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浮雕是我們心中的豐碑,這些醫學家更是我們永遠追隨學習的榜樣。
老一輩們精神和博大的胸懷,我們不但要去傳承和發揚光大,更要繼續以腫瘤防治為己任,不斷推動腫瘤醫學事業的發展。 從1964年出發走到今天,我們醫院在腫瘤防治的國家戰略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今,要做好腫瘤防治更是需要攻堅克難,作為一個腫瘤專科醫院,我們不但要做好臨床醫療工作,更要做好創新研究。
南方日報、南方+:接下來,醫院將如何繼承前輩志向,推動大衛生大健康事業的發展?
徐瑞華:「十三五」期間,醫院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完成了原定的目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世界級頂尖的腫瘤醫學中心。
在醫療服務上,我們希望醫院治療水平能夠接近甚至達到國際最好的腫瘤中心水平。在腫瘤防治上,防癌體檢健康管理中心、腫瘤預防研究科等部門,更好地推動腫瘤的預防和早期診斷。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希望打造世界級的醫學創新中心,推動藥物創新和診療技術創新等。
目前,我們醫院很多指標體系在國際上都已達到比較靠前的水平,特別是鼻咽癌、胃腸腫瘤、淋巴瘤、肺癌等疾病的治療,我們都是處於國際水平線上的。此外,我們還有不少創新的治療方案,也在推動國際診療指南的發展。
在未來若干年,我們希望在廣州建設「三院區格局」,包含目前的越秀院區,預計在明年元宵節前後試運營的位於黃埔中新知識城的黃埔院區,以及規劃中的天河院區。通過「三院區格局」的建設,我們希望推動醫院醫療水平、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等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不可能一下子實現,但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腫人」的目標。
(原標題《鍾南山溫情回憶母親:她至今影響著我》。編輯郭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