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溫情回憶母親:她至今影響著我

2020-12-06 浙報融媒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958年,我第一次來到腫瘤醫院,那年我上大三,那時醫院還在籌建中。」如今來到母親參與創立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鍾南山院士感慨萬千:「當年只有幾間病房的醫院,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腫瘤中心,這與一代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12月3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舉辦開院元勳浮雕揭幕儀式,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黨委書記武少新主持了該活動。包括鍾南山母親廖月琴在內的11位該院開院元勳的頭像,以浮雕的形式展現在醫院一號樓大堂兩側。

鍾南山深情地凝望著母親的浮雕,既懷念又欣慰:「今天是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浮雕既是對前輩的懷念,也是推動我們前行的動力。我也很願意和腫瘤醫院的同道們一起,繼續在疾病防治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黨委副書記徐瑞華介紹,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前身華南腫瘤醫院始建於1964年,是中國最早的腫瘤醫院之一。當時各方麵條件都比較簡陋,浮雕上的11位開院元勳,為了院所的籌建與發展,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是醫院的奠基人。希望通過浮雕的形式,激勵全體「中腫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傳承和發揚前輩們的精神品格,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會後,鍾南山院士、徐瑞華院長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獨家專訪。

鍾南山回憶母親:

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

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畢業於協和醫學院,是華南腫瘤醫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開創者之一,在您的成長曆程中,母親對您影響最大的是什麼?

鍾南山:1955年,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那年我19歲。在童年和少年時期,我很長時間都和母親在一起。母親對我的最大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愛心,一個是剛毅。

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都充滿同情,願意去幫助他們。我記得以前有病人晚上到家裡看病,她都很熱情地接待他們。特別是解放前,家裡也不充裕,但看到很貧困的人,特別是孩子,她也會給他們一些衣服。

她的性格比較頑強,也可以說很剛毅。華南腫瘤醫院在1958年開始籌建,我母親自己是學高級護理的,對腫瘤方面懂得的知識比較少,就一直在學習。我記得當時大學放假回來,經常看到她晚上吃完飯還在讀書,看腫瘤方面的內容。母親的愛心和剛毅,至今仍影響著我。

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為醫院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她的努力是否也無形中激勵著您?

鍾南山:腫瘤醫院的創立非常辛苦,母親主要管行政後勤,需要什麼物資、樓要怎麼蓋、醫院分幾個科室等,這些她都要管。醫院正式成立後,有一年我放假回來看,當時就幾間房子,還有個小走廊,外面還都是荒地。那個時候醫院剛剛搞起來,只有一百來張床,放射和化療這些方面也比較落後。

母親為腫瘤醫院的建立花了很多功夫,幾乎沒日沒夜地在幹活。我父親有時候看不過去了,說你能不能休息一下,但她說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雖然很多東西都是從頭學起,但最後醫院真的是搞起來了。因為工作太投入了,當時母親還出現了心梗,要住院治療。可那時候能夠治療的藥物不多,技術也不像現在這樣先進。後來她出院了,還是繼續回去推動醫院建設。

我那時候回來看她,見她常常打嗝,知道她心臟問題應該沒有完全好,但她還是在堅持工作。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一件事情要是去做的話,就要一心一意往下做。

南方日報、南方+:如今,您也在一心一意地治病救人。現在的治療理念和以前有了很大轉變,在您看來,未來應該如何更好地推動衛生健康工作的發展?

鍾南山:要做好預防為主,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最要害的問題就是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在我看來,三甲公立醫院的發展有三個重點任務:第一個是救治好疑難病人、重症病人;第二個是應該重視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養,讓大部分普通病、常見病能在基層解決;第三個是要與臨床結合做好科研工作。

如果一個醫院要維持生存和發展,只看醫院的收入,那很難維持公益性。因此,要加強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加強公益性。在加大投入以後,可以把培養基層醫生、加強科學研究等納入對三甲公立醫院的業績考核,這樣才真正有可能推動「治未病」的發展,並且更好地救治疑難重症的病人。

要實現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科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立醫院如果能發揮好臨床和科研的優勢,對腫瘤等疾病找到早期診斷的指標,用早發現帶動早治療,效果非常好。要實現這些目標,最重要的還是增強三甲醫院的公益性。

徐瑞華談醫院發展:建立世界級的腫瘤醫學中心

南方日報、南方+: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醫院舉辦開院元勳的浮雕揭幕儀式的背景和意義?

徐瑞華:這次揭幕儀式簡短而莊重,是我們醫院發展的歷史記憶。他們辛勤勞動和付出,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為代價,為醫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浮雕是我們心中的豐碑,這些醫學家更是我們永遠追隨學習的榜樣。

老一輩們精神和博大的胸懷,我們不但要去傳承和發揚光大,更要繼續以腫瘤防治為己任,不斷推動腫瘤醫學事業的發展。 從1964年出發走到今天,我們醫院在腫瘤防治的國家戰略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今,要做好腫瘤防治更是需要攻堅克難,作為一個腫瘤專科醫院,我們不但要做好臨床醫療工作,更要做好創新研究。

南方日報、南方+:接下來,醫院將如何繼承前輩志向,推動大衛生大健康事業的發展?

徐瑞華:「十三五」期間,醫院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完成了原定的目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世界級頂尖的腫瘤醫學中心。

在醫療服務上,我們希望醫院治療水平能夠接近甚至達到國際最好的腫瘤中心水平。在腫瘤防治上,防癌體檢健康管理中心、腫瘤預防研究科等部門,更好地推動腫瘤的預防和早期診斷。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希望打造世界級的醫學創新中心,推動藥物創新和診療技術創新等。

目前,我們醫院很多指標體系在國際上都已達到比較靠前的水平,特別是鼻咽癌、胃腸腫瘤、淋巴瘤、肺癌等疾病的治療,我們都是處於國際水平線上的。此外,我們還有不少創新的治療方案,也在推動國際診療指南的發展。

在未來若干年,我們希望在廣州建設「三院區格局」,包含目前的越秀院區,預計在明年元宵節前後試運營的位於黃埔中新知識城的黃埔院區,以及規劃中的天河院區。通過「三院區格局」的建設,我們希望推動醫院醫療水平、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等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不可能一下子實現,但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腫人」的目標。

(原標題《鍾南山溫情回憶母親:她至今影響著我》。編輯郭奕麟)

相關焦點

  • 鍾南山深情回憶母親,有兩點她至今影響著我:愛心和剛毅
    12月3日,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時,深情回憶了自己的母親,他表示,「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都願意去幫助他們。」童年和少年時期,他都長時間和母親在一起,鍾南山說母親的愛心和剛毅影響自己。
  • 鍾南山深情回憶母親:有兩點她至今影響著我
    12月3日,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時,深情回憶了自己的母親,他表示,「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童年和少年時期,他都長時間和母親在一起,鍾南山說母親的愛心和剛毅影響自己。
  • 她的愛心和剛毅至今影響著我
    「1958年,我第一次來到腫瘤醫院,那年我上大三,那時醫院還在籌建中。」如今來到母親參與創立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鍾南山院士感慨萬千:「當年只有幾間病房的醫院,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腫瘤中心,這與一代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 回憶母親
    沒辦法,我冥思苦想,終於想出兩個字「明磊」,說明母親光明磊落的一生。戶口本上,母親有了一個堂堂正正的名字——張明磊。  我的母親和千萬個中國母親一樣,她的善良、正直、無私,鋼鐵般的意志、迎著困難奮鬥的精神,對子女的人生旅途有著重要影響。我常常和兒子們說母親的故事,他們嘖嘖稱讚。大兒子是學文學的,他說:「應該把姥姥的故事寫出來,她不是一般人,很有典型性。」
  • 揭秘83歲鍾南山背景?母親生於鼓浪嶼首富之家,曾在美國進修醫學
    鍾南山的大姨媽廖素琴是「上海第一醫院」營養室主任,廖素琴的丈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專家,他們的兒子,也就是鍾南山的表哥戴尅戎(戴克戎)是骨科生物力學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原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回鼓浪嶼後成為原設於鼓浪嶼的「廈門第二醫院」內科主任。鍾南山的舅媽陳錦彩一輩子古道熱腸,鼓浪嶼人都稱她「廖醫生娘」,他們夫婦倆一直深受老鼓浪嶼人的稱道和感佩。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鍾南山至今還記得,他在年輕時給一個腎病孩子看病,根據臨床症狀就判定其是腎結核。但父親的一句話卻給了他很大的警醒,「我的父親反問我一句,你怎麼知道他是腎結核?這句話,我就懵了,因為什麼,我真的不知道,所以那個給我一個很大的震動。他就這麼一句話,我覺得幹什麼事、說什麼,都得有點依據。」
  • 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齊聚工程院,他們這麼說
    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鍾南山:在此次抗疫中學習大數據和AI作為工程院「資深老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回憶稱,自己是1996年第二批成為工程院院士的,到現在已經24年了。「老院士尊重科學、用事實說話的精神,對我影響很深。」
  • 提出武漢封城、與鍾南山齊名的李蘭娟,丈夫是誰婚姻狀況如何?
    和鍾南山齊名的李蘭娟,如今已經73歲,卻依然奮戰在武漢抗疫第一線。她和鍾南山一起,成為這次抗疫的中堅力量,為全國人民帶來了許多好消息。作為最早一批提議武漢封城的院士,李蘭娟其實一直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為只要一不小心說錯話,就會被無數刁鑽的網友們口誅筆伐。然而,即便是頂著這樣的壓力,她依然義無反顧馳援武漢。
  • 18線女藝人在網上公開質疑鍾南山,她的目的是什麼?
    看了這位女藝人的提問 ,我感到好氣又好笑 ,好笑的是,竟然還有這樣白痴的藝人 ,可氣的是 ,中國的抗疫成果是世界上最好的 ,也是世界公認的 ,這位女藝人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真是讓人難以理解 ,她是吃錯了藥,還是忘記吃藥?
  • 鍾南山院士為醫學前輩浮雕揭幕,其中有他摯愛的……
    12月3日上午,鍾南山院士受邀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參加該院 在這些醫學前輩的浮雕中,有一位醫學前輩正是鍾院士的母親廖月琴。 鍾南山院士發表講話,身後是他摯愛的母親廖月琴的畫像。
  • 鍾南山院士給小學生回信,還有一句話送給家長
    父親留下過一句話,對鍾南山影響至深,「一個人如果活在世界上,能夠給這個世界留點什麼東西,那就算沒白活。」這句話對鍾南山的影響最為深刻。在鍾南山年少時,父親教育他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負一生。母親廖月琴是典型的淑女,總是面帶微笑,工作極其負責。
  • 如果以後我的母親需要一顆心臟,我想我可以給她
    如果以後我的母親需要一顆心臟,我想我可以給她 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00:51 A-A+   「我不需要全世界的認可和點讚。只能說,成為母親,我找到了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一個堅韌、堅強的自己。」  職場媽媽也好,全職媽媽也罷,誰不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 女藝人沈佳欣公開質問鍾南山院士的目的是什麼?
    女藝人沈佳欣公開質問鍾南山院士 ,她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明白人都能看出來 。 11月27日 ,有一位女藝人,她的名字叫沈佳欣 ,這位女藝人在網上公開質問鍾南山院士 :敢問鍾院士 ,這次疫情你整天忙在鏡頭第一線,這裡我們要值得注意她所指的「鏡頭」,是別有用意的 ,鍾南山沒有忙在鏡頭第一下 ,而是人們的眼睛看得見 。這位女藝人還質問鍾南山院士 :你有什麼研究成果 ?發明什麼藥?治好幾個人?
  • 邦妮·查普曼講述了母親貝絲的「最後時刻」:「她因癌症而窒息」
    2017年9月,貝絲·查普曼(Beth Chapman)公開宣布自己被診斷為II期喉癌,6月去世,享年51歲貝絲·查普曼的女兒邦妮正在回顧她母親生命中最後的一些時刻。貝絲被確診為癌症晚期,享年51歲。在貝絲去世近兩個月後,邦妮講述了她母親最後時刻的意識,她說那是脆弱而突然的。
  • 鍾南山,你怎麼什麼都敢說?
    「如果這時候群眾知道鍾南山病了,大家會慌亂的「。8天後,身體虛弱的鐘南山回到研究所,看到主心骨回來了,大家都很振奮。儘管他連東西都拿不穩,還是讓同事幫他穿戴好口罩、大褂、帽子,就往病房衝。等著他的病人立刻就認出來:「儘管我意識模糊,我知道那是他,我的心在他面前,踏實了下來。」其實,「行勝於言」。在非典時期的時候,他說,「把最嚴重的病人送到我這裡來」。
  • 鍾南山:院士、戰士、國士!全角度
    後來有一次鍾南山獨自看診, 因為診斷失誤,對一個女孩錯誤用藥, 差點危及生命,回憶起這次錯誤, 他說:「診斷錯了,我永遠都忘不了」。
  • 霹靂布袋戲那些高顏值的母親
    個性聰穎堅毅,略微凌亂的頭髮也沒有影響她的美貌,剛出場時道友們都覺得眼前一亮,在得知她有楚華容那麼大的女兒時都大呼不相信。月無波,楚華容的母親眼睛雖然已盲,心卻清澈無比,絲毫不影響她的行動,無奈她的女兒楚華容是她最大的軟肋,即便面對假的楚華容時有再多的猜測質疑,她也甘願在此刻心盲,實在令人心酸。
  • 鍾南山院士抗疫日程表引人淚目,這些感人的故事值得講給孩子聽|...
    在紙面上記錄的這些行程背後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不斷溝通,費心準備1月20日晚鐘南山院士曾接受白巖松採訪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鐘院士因太過勞累沒有立刻回答上來採訪結束後鍾南山對秘書蘇越明說「我的腦子都已經木了,
  • 歐巴馬:我的父親母親(組圖)
    她不喜歡受拘束,在印度尼西亞過得比在美國更自在。她兩度愛上來自遙遠國度的外國留學生同學,但兩樁婚姻最後都以破裂告終,生下的一子一女只能靠父母和朋友幫忙撫養。  據歐巴馬的異父妹妹瑪雅·蘇託洛回憶,「她容易掉眼淚,不管是在新聞中看到小動物或小孩被虐待,還是看悲情電影,甚至在覺得自己與人交談中得不到理解她都會哭。」
  • 不愧是史匹柏,《E·T外星人》是我看過最溫情的科幻片
    誰說科幻不能溫情,他們心連著心,儘管開始麥克並不是很相信自己的弟弟,甚至覺得弟弟很是膽小,但是後來也是他用盡全力在森林裡找到ET,甚至在幫助他們逃走時,不會開車的他,還是帶著他們走出重圍。甚至叫上朋友的幫忙。終於還是被發現了,ET和艾略特生命連接在一起,最後ET選擇自己死去,而讓艾略特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