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第一次來到腫瘤醫院,那年我上大三,那時醫院還在籌建中。」如今來到母親參與創立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鍾南山院士感慨萬千:「當年只有幾間病房的醫院,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腫瘤中心,這與一代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12月3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舉辦開院元勳浮雕揭幕儀式,包括鍾南山母親廖月琴在內的11位該院開院元勳的頭像,以浮雕的形式展現在醫院一號樓大堂兩側。
會後,鍾南山院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徐瑞華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獨家專訪。
鍾南山回憶母親:
做事情就要一心一意
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是華南腫瘤醫院,今天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開創者之一。在您的成長曆程中,母親對您影響最大的是什麼?
鍾南山:母親的愛心和剛毅,至今仍影響著我。
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特別是對一些貧困的人群或者弱者,都充滿同情,願意去幫助他們。我記得以前有病人晚上到家裡看病,她都很熱情地接待他們。特別是解放前,家裡也不充裕,但看到很貧困的人,特別是孩子,她也會給他們一些衣服。
母親的性格比較頑強,也可以說很剛毅。華南腫瘤醫院在1958年開始籌建。我母親是學高級護理的,對腫瘤方面懂得的知識比較少,因此一直在學習。我以前經常看到她晚上吃完飯還在讀書,看腫瘤方面的內容。
南方日報、南方+:您的母親為醫院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她的努力是否也無形中激勵著您?
鍾南山:腫瘤醫院創立時,母親主要管行政後勤,需要什麼物資、樓要怎麼蓋、醫院分幾個科室等,這些她都要管。醫院成立初期,只有幾間房子,外面還都是荒地,放射和化療這些方面也比較落後。
母親為腫瘤醫院的建立花了很多功夫,幾乎沒日沒夜地在幹活。因為工作太投入,當時母親還出現了心梗,要住院治療。出院後,母親還繼續回來推動醫院建設。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一件事情要是去做的話,就要一心一意往下做。
南方日報、南方+:如今的治療理念和以前有了很大轉變。在您看來,未來應該如何更好地推動衛生健康工作的發展?
鍾南山:要推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最要害的問題就是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在我看來,三甲公立醫院的發展有三個重點任務:一是救治好疑難病人、重症病人;二是應該重視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養,讓大部分普通病、常見病能在基層解決;三是要與臨床結合做好科研工作。
因此,要加強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以此加強公益性。可以把培養基層醫生、加強科學研究等納入對三甲公立醫院的業績考核,這樣才真正有可能推動「治未病」的發展,並且更好地救治疑難重症的病人。
徐瑞華談醫院發展:
要建世界級腫瘤醫學中心
南方日報、南方+:醫院舉辦開院元勳的浮雕揭幕儀式,有何背景和意義?
徐瑞華:浮雕上的醫學家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為代價,為醫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我們永遠追隨學習的榜樣。老一輩們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懷,我們不但要去傳承和發揚光大,更要繼續以腫瘤防治為己任,不斷推動腫瘤醫學事業的發展。
從1964年出發走到今天,我們醫院在腫瘤防治的國家戰略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今,我們不但要做好臨床醫療工作,更要做好創新研究。
南方日報、南方+:接下來,醫院將如何繼承前輩志向,推動大衛生大健康事業的發展?
徐瑞華:在醫療服務上,我們希望醫院治療水平能夠接近甚至達到國際最好的腫瘤中心水平。在腫瘤防治上,打造防癌體檢健康管理中心、腫瘤預防研究科等部門,更好地推動腫瘤的預防和早期診斷。在科技創新方面,打造世界級的醫學創新中心,推動藥物創新和診療技術創新等。
在未來若干年,我們希望在廣州建設「三院區格局」,包含目前的越秀院區以及預計在明年元宵節前後試運營的黃埔院區,以及規劃中的天河院區,推動醫院醫療水平、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等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
通訊員 文朝陽 陳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