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之子劉鴻亮(左)和著名音樂人王力宏在希臘雅典宙斯神廟前展示北京奧運會火炬。當日,劉鴻亮、王力宏抵達雅典,準備前往奧林匹亞參加火炬傳遞活動。 新華社供圖
位於北京北五環之外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近些年因為天通苑等大型社區的發展,已經湮沒在眾多的高樓大廈中變得有些難以找尋,這所成立於1978年的研究院幾年前還是這裡的地標級單位。
最近,因為曾擔任過院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鴻亮成為奧運火炬手,讓許多記者開始了解了這裡。現正在雅典參加北京奧運聖火火炬接力的劉鴻亮院士,臨行前一天,在這裡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父親
就在接受記者採訪的前一天晚上,劉鴻亮才從香港回來。他在香港分別面向公眾和中學生作了幾場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劉長春的奧運傳奇》。
這已經是他今年第二次出訪演講關於父親的故事。1月初,他赴美國洛杉磯,參加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的「緣——北京·洛杉磯」奧運尋夢之旅活動。他關於父親經歷的演講讓更多華人僑胞了解了76年前他父親的故事。他提供給記者的演講資料有豐富的史料和老照片,成為中國人自強不息努力拼搏的見證。
1932年,劉鴻亮的父親劉長春隻身一人代表中國前往洛杉磯參加奧運會。正是那一年,劉鴻亮出生。
作為「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的身上有著太多傳奇的故事,有人說他一出生就善於奔跑,也有人說他敢跟奔騰的駿馬一拼高下。
回憶起父親的童年生活,劉鴻亮說,其實是童年時期艱苦的生活條件練就了父親優秀的體育素質。由於家境貧窮,劉長春10歲才入小學讀書,當時學校離家有10裡多路,為了節省鞋子,劉長春一出家門便把鞋子脫掉,光腳跑步上學,到了校門口再把鞋子穿上。
天長日久,劉長春越跑越快,在小學時便以100米11秒8和400米59秒的成績打破了大連市小學生中、短跑的紀錄,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飛毛腿」。
由於家庭生活拮据,劉長春僅讀了一年中學便進入一家玻璃廠當畫工。1928年,由於跑得快,身體素質好,在朋友李顯章和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明的推薦下,張學良同意劉長春進入東北大學試讀。經過一年的學習,1929年又被破格錄取為東北大學體育專修科學生。從此,劉長春便與張學良、與中國體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9年,張學良組織了中日德三國田徑對抗賽,並花巨資邀請日本、德國的奧運選手來校參加比賽。比賽中,由於缺少國際比賽經驗,劉長春在100米比賽中只取得了第二名,與德國選手只有0.1秒之差。但由於擊敗了日本選手,這一成績仍然讓張學良感到欣喜,他不但親自接見了劉長春,還當場決定每月對其補貼生活費用30大洋。
三國運動會上,劉長春一戰成名,也讓張學良對其刮目相看。為了更好地培養劉長春,張學良不惜高薪聘請德國著名運動員、當時世界5000米長跑紀錄保持者步起擔任田徑教練,並許以月薪800大洋,外加一輛汽車、一輛馬車、兩位馬夫、一名司機的優厚待遇。這位名叫步起的德國人確實名不虛傳,教授劉長春科學的訓練方法,矯正了劉長春的奔跑姿勢,對於劉長春成績的提高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930年4月,在中國第四屆全運會上,劉長春也沒有辜負張學良一片至誠的培育之恩,勇獲100米、200米、400米3項冠軍。並在以後國內的體育比賽中,保持100米10秒7這一成績達25年之久,成為受人景仰的中國短跑名將。
1932年,張學良解囊8000大洋,決定資助劉長春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是年7月30日,東北大學體育系學生劉長春代表四萬萬中國同胞昂首闊步於第十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賽場上。
劉鴻亮在演講中詳細介紹了父親當年參加奧運會的過程,尤其記錄下了臨行前國人熱烈歡送給他帶來的內心震動,從不落淚的父親此時也禁不住熱淚盈眶,慷慨宣稱「我一定竭盡全力!」然而,由於乘渡輪船在海上漂泊時間過長,筋疲力盡,又是在比賽前一天匆忙趕到美國洛杉磯,根本沒有休整和適應賽場的機會,劉長春在這次比賽中沒有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錯失決賽機會,但他的參賽本身就在中華奧運史上書寫了濃重的一筆,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我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剛毅堅強,對已經確定的目標非常堅定的人。我從他的身上體會到的奧林匹克精神,就是這種不屈不撓的意志和追求。」劉鴻亮說。
劉長春生前曾表達過一個願望:希望自己能夠參加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在他辭世以後,人們得知,1984年中國奧運代表團的第一份名單中赫然寫有劉長春的名字。
「我的父親劉長春生前還有一個願望,就是什麼時候可以在中國舉辦一次奧運會,這在過去的國力條件下是不可想像的。現在我們準備的條件可以舉辦一次世界最成功的奧運會,這也體現了奧運精神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劉鴻亮發自內心地說。
據悉,中國工程院已經安排劉鴻亮4月份在北京大學演講,題目就是「我的父親劉長春」。
影響
劉鴻亮兄妹六人,都沒有「子承父業」。「可以說我的父親很少在家裡提起他的事情,平時在生活中不是特別提及這段歷史」,劉鴻亮回憶說。
「奧運」對於劉長春來說,是個曲折的過程。因為,1932年時劉長春在報紙上發表聲明:我不代表日本人參加奧運會。他說:「我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我是中國人,我只代表中國,決不代表偽『滿州國』出席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偽報所傳,純屬虛構謊言。我的良心尚在,熱血尚流,豈能忘掉中國而為傀儡偽國做馬牛?」
「當時的國民政府熱衷內戰,也沒有力量支持體育事業。當時的中國,第二次在民眾的呼聲中參加了柏林的奧運會,但因為沒有充分的準備和訓練,又空手而歸。」所以,日本人的追殺,加上當時的現狀,劉長春雖然非常光榮地代表中國第一次參加了奧運會,但他回來以後,長期找不到工作。對於一個代表國家參加奧運會的選手,不能養家餬口,有十餘年時間到處漂泊,所以,劉長春覺得沒有什麼可對後代說,也不覺得有什麼光榮,情緒一直都很低沉。
也因為這些遭遇,劉長春並沒有要求子女成為競賽選手。但是,從小培養出來的頑強拼搏精神依然在劉長春的血液中流淌。解放後,他煥發了事業的青春,開始嘔心瀝血培養年輕一代。而這些,都對劉鴻亮產生了潛默移化的影響。
說來也是故事,讀初中的時候,劉鴻亮為了準備考大學,在東北嚴寒的天氣裡,把腿凍得患上了關節炎。在清華上大學的時候,他甚至不能上體育課。但是特別巧,當時的體育老師正是他父親當年的教練、著名的體育教育家馬約翰先生。當馬約翰得知劉長春與劉鴻亮的父子關係後,非常高興,立即讓他走一圈,並說:「你的條件非常好,若讓我培養的話,一年之後,我讓你的百米成績到11秒。」劉鴻亮聽畢只能無奈地說了自己的情況。但馬約翰看了以後,認為沒有太大問題,隨後為他精心設計了鍛鍊計劃,包括春夏秋冬穿多少衣服,怎樣跑。按照馬約翰先生的指導,一年以後,劉鴻亮的關節炎果然好了。不但如此,他還開始參加學校的桌球等比賽,成為系裡的運動員。後來,劉鴻亮還作為典型向系裡新生介紹經驗。
劉鴻亮說,一個人沒有好的身體就什麼都談不上。據悉,前兩年劉鴻亮曾經做過心臟搭橋手術,但他一直堅持體育鍛鍊,看起來身體和精神都很好。現在,他仍然堅持每天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走上2000米。
「成為火炬手,傳承了我父親的願望。」似乎,他一直為這一天作著準備。
環保
劉鴻亮在很多場合都說,他之所以能夠成為火炬手是因為他的父親。但是後來,擔負這次火炬手選拔的奧委會合作夥伴可口可樂公司告訴劉鴻亮,那只是選中他的三個條件之一,其他兩個,第一是他從事環保事業,這與「綠色奧運」的主題吻合,第二個原因是他是搞水處理的專家,而可口可樂公司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的確,作為我國著名的環境工程專家、中國湖泊研究學科首席帶頭人,作為現任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劉鴻亮在日常工作中做得更多的是國家宏觀環境決策的諮詢和建議。通過網絡可以看出,他一直積極參與關於環境的科普報告。
他曾經在中國工程院的學術報告會上警告說:「人們習慣於談論防洪減災,殊不知作為一種人為製造的水患,水汙染帶來的不良後果絲毫不亞於洪水帶來的災難。」他說,根據預測,從現在算起50年內,我國的水汙染都呈加重趨勢。只有到了2050年,我國的水環境質量才有望得到改善。但他也告誡,即便到了2050 年,受到嚴重汙染的水體的水質也不能立即得到恢復。他說,只有加大力度治理水汙染,才有望實現到2010年基本控制我國水汙染,到2030年使我國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到2050 年較大改善的目標。
談到現在我國對環境保護、對水汙染處理的重視時,劉鴻亮的語氣裡帶著喜悅。他說:「去年年底,我國立項很多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其中就有水治理和控制項目,國家在這個項目上將投資300多個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這樣高強度的投入反映了我國對這一問題的重視。水治理問題,倘沒有大資金的支持是很困難的。」
他還對剛剛進行的我國大部委改制中將環保總局提升為環保部表示讚賞,他認為這也會使今後水治理與控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劉鴻亮的博士生說,他現在仍然每年帶一個博士生,並且還在承擔著國家級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