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院士是一種什麼feel?他們這樣說

2021-01-13 科學網

 

作者 | 甘曉 丁佳 李芸 崔雪芹 高雅麗 韓揚眉 趙廣立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

此次共有139人當選為院士。

他們正式得知當選消息時在幹啥?會和誰分享當選院士的好消息?此時想到了誰?當選院士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我們第一時間連線7位新科院士,看看他們怎麼說。

「我當選啦?」

● 中科院院士駱清銘:學術報告時接到電話

駱清銘

11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工作人員給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打電話時,他正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主持的「介觀腦聯接圖譜國際研討會」上做學術報告。

報告之後看到郵件,獲知自己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非常高興與激動,並將這個好消息第一時間分享給了曾經和正在與之共同奮鬥的團隊。

● 中科院院士郝小江:請假去領證

郝小江

「11月19日,我正在雲南省委黨校培訓,接到了學部工作局正式通知我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的電話。我當時很高興,這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動力和壓力。緊接著就向黨校請假,來北京參會。」郝小江說。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這份認可不會太晚

鄭緯民(來源:CCF)

今年年屆73歲高齡的鄭緯民,是本屆兩院新晉院士之中年齡第二大的(年齡對比不計外籍院士)當選者。

「這份認可是不是來得太晚了?」聽到《中國科學報》記者這個不太友好的問題,鄭緯民一樂,接著說道:「不覺得晚,我到現在還覺得還有很多工作沒做好。」

儘管年過古稀,鄭緯民仍然忙碌在工作一線。他告訴記者,他現在幾乎每天都是第一個到實驗室,周末也喜歡在實驗室度過,原因很簡單:「就喜歡跟年輕人在一塊,跟年輕人一起做些事。」

● 中科院院士孫斌勇:4天前接到新「任務」

孫斌勇

42歲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孫斌勇是今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4天前的上午,他接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學部局工作人員的電話,邀請他參加「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還要代表新院士宣讀《中國科學院當選院士承諾書》。

「(接到通知)肯定是高興的,接下來還是會繼續花更多時間、認真專心地做學問。」孫斌勇說。

過去十餘年,孫斌勇一直致力於朗蘭茲綱領中關於典型群表示論的重大問題研究。

他認為,研究數學,天賦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習慣與學習態度,「做數學研究要慢一點,細水長流,打好基礎並一點一滴積累,最終『大廈』才有可能建成」。

「近年來,我國的數學研究進步很快,逐步在與國際接軌,要鼓勵科研人員們投入更多時間潛心學術研究,少一些其他雜事的幹擾。」孫斌勇說。

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母親叫我買糖給大家吃

劉少軍

11月22日上午10點多,劉少軍在辦公室得到消息後,「第一個電話打給了90多歲的母親,母親很關心這個事。她知道後很開心,讓我和妻子多買點好糖給大家吃。」

劉少軍的父親劉筠,致力於我國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人稱「魚痴」院士。劉少軍的姐姐出生時,父親正在做鰱魚的人工繁殖研究,便給姐姐取名劉白鰱。

哥哥出生時父親正在研究鯇魚的人工繁殖,哥哥就叫劉鯇。劉少軍出生時,在母親「不能一家子都是魚」的要求下,才得名「少軍」。

● 中科院院士王赤:第一個電話打給父親

王赤

「感恩、責任、珍惜。」11月22日,當王赤從中科院院長、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手中接過院士證書時,他用這樣六個字形容了自己的心情。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主任王赤說,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自己特別想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兩年之前,父親得了重病,他一直在與病魔抗爭,他的精神也鼓勵著我不斷前行。」他說,「座談會之後,我第一個電話就會打給父親。」

王赤不僅想感謝家人對自己沒能陪伴他們的日日夜夜的理解,更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新的時期,中科院扛起了發展中國空間科學的大旗。我們不能夠忘記自己的初心,要肩負起建設航天強國、空間科學強國的責任擔當,珍惜神聖而光榮的院士稱號。」

當選院士後的第一件事

● 中科院院士朱永官:坐公交車回辦公室開組會

朱永官

11月22日中午,剛領完院士證書的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在北京中關村北四環邊坐上一輛公交車,回到他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辦公室。「下午我們組裡還要開一次組會。」朱永官告訴《中國科學報》。

組會上,朱永官第一時間把當選院士的好消息和學生們分享。「他們興奮地看了一下院士證書。」他說,「我也鼓勵學生們要好好沉下來心來,推進我們的科研事業。」

多年來,朱永官帶領團隊在土壤微生物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比如,我們重點研究了在養殖場飼料添加的砷、抗生素等複合汙染下土壤微生物如何響應、會對人帶來什麼危害。」他說。

朱永官強調,設定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最根本的依據,都是國家需求背後的科學難點,這也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

未來,他將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目標,聚焦土壤生物學相關科學問題。

當選院士後的第一件事

● 鄭緯民:馬上要出差

鄭緯民所處的領域——計算機體系結構,在之前好多年都不是熱門,甚至有些冷門,直到近年來才慢慢被重視。而現在,他已滿頭白髮。

「遺憾嗎?」

「我不遺憾呀,我覺得做研究,要麼做國際上的前沿,要麼跟我們國民經濟息息相關,只要跟這兩方面相關,什麼時候做、做多久,總是好的。」

短短地採訪之後,鄭緯民還要出差,這對他來說還是常態。「我身子骨還行!」他告訴記者,自己沒什麼養生秘訣,就是「睡好覺、吃好飯就好了」,另外重要的就是「保持一個好的心態」。

● 郝小江:指導奈及利亞博士生畢業答辯

「我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博士生準備答辯,我的學生來自非洲奈及利亞,我需要在論文、答辯PPT上給予他一些指導。」郝小江說。

未來,郝小江為自己制定了2個任務:第一是做好植物化學和植物學、生命科學、化學等其他分支學科的交叉融合,使植物中的化學成分得到認識的同時,為植物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是承上啟下,做好「接力棒」,將老一輩科學家的積累和科學精神傳給更年輕的科研人員,幫助他們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在更高程度上開展研究,讓中國的植物化學研究在國際上佔據一席之地。

此時想起了誰?

● 劉少軍:父親永遠是我的榜樣

劉少軍的名字中雖然不帶魚字,但這位不帶魚字的兒子接下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就一門「父子魚院士」的佳話。

「我的父親去世了,但他永遠是我的學習榜樣,有人說『中國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條魚』,那我的工作就是讓中國人吃好魚,吃放心魚。」劉少軍說。

● 駱清銘:受錢煦院士影響最大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錢煦曾與駱清銘有很多學術的交流,對他的影響很大。

近20年來,駱清銘積極投身到交叉學科的新型技術、理論框架的研究與創建我國正在籌劃的「全腦介觀神經連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駱清銘是主要的領軍科學家之一。他在國際上首次繪製出單細胞分辨的小鼠全腦三維神經元聯接圖譜。

駱清銘表示:「我今年的科研計劃是繼續發展更好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成像技術,為腦科學研究提供更好的技術手段。」

● 郝小江:周俊、孫漢董院士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植物化學是我國具有較大優勢的傳統學科,從學生時代開始,郝小江就深耕該領域。

「在我心中,我的老師周俊院士對我影響很大,他對學科發展的前瞻性、敏銳性判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孫漢董院士至今都在上班,他做研究的踏實、紮實精神,潛移默化地在影響我,他們的品質非常值得年輕人學習。」郝小江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當選美國院士能說明什麼
    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4月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據5月1日《人民日報》)。
  • 李愛珍為何沒能當選國內院士?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員李愛珍,成為首位獲此榮的中國女科學家,但她還不是中科院院士,在中科院院士第一輪評選時就被淘汰。據《南方周末》可是,就是這樣一位高水平的人,竟沒能當選國內院士,在第一輪評選時就被淘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相信,這種結果會讓中科院相當尷尬。引起人們興趣並議論的是:到底是哪家評選辦法更合理,更能讓高水平的人當選院士?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鄧興旺等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兩名華人當選美國醫學學院院士,高福當選外籍院士!
    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長VictorJ.Dzau表示:「這些新當選的成員無疑是最傑出的學者和領導人,他們卓越的工作促進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科學、醫學和健康。他們的專業知識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最緊迫的健康和科學挑戰,以及為造福我們所有人的健康和醫學的未來提供信息至關重要。我很榮幸地歡迎這些受人尊敬的人加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
  • 蓋茨當選的外籍院士,只有榮譽沒有待遇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2017年選舉產生的新院士名單日前公布,兩院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這次增選外籍院士,由於有比爾·蓋茨當選工程院外籍院士,因此引起輿論的關注。有網友好奇地打聽,外籍院士享受的待遇是什麼?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屠呦呦已經80多歲了,她的年齡是院士評審過程中的短板。根據最新的院士增選規則,院士候選人僅由院士和學術組織推薦,本人申請無效,年齡不得超過65歲。這一次,屠呦呦不再排隊,但大門並沒有關閉,65歲以上的研究人員仍有機會當選。
  • 為什麼顏寧會在美國科學院當選外籍院士?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不久前公布的新增院士名單中,我國科學家顏寧當選為外籍院士,這是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之一。那麼,為什麼中國籍的顏寧會在美國選上院士呢?
  • 師徒兩人相繼落選院士,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我們都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的速度很快,我們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醫生護士們都在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他們不僅僅沒有假期,而且還不怕危險困難,他們艱難而上,努力研製解藥出來。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華盛頓當地時間2007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當年當選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單。李愛珍教授名列其中,她也成為中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院士"對於大多數科學家來說意義非凡,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種光榮的學術榮譽,是對一位科學家學術成就和無私奉獻的職業認可。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近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對外發布消息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以及18名外籍院士。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華人佔有7席,分別是:李飛飛、劉鎮欽、範欽強、俞久平、曾亮、張捷以及鄧中翰,而鄧中翰唯一一位中國籍學者,被選為國際院士。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然而就是如同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獲得應該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 再者,院士的稱號雖然的確非常榮耀,但是在公眾的面前,似乎已經太過「神化」。院士的稱號僅僅代表著這些科學家或科研工作者在某個特殊的領域獲得了更大的成就,並不能證明其他的什麼,比如性格。
  • 4次落選院士,卻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她的一句話讓人淚目
    然而,在2007年的時候,她卻意外當選了美國科學院的院士,而且是第一位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譽的中國女科學家。怎麼現在還在說這個事?李愛珍2001年就退休了,當選美國院士,也是13年前的事了,怎麼網絡上還把這個事拿出來說呢?筆者(超人爸爸說教育)想,應該跟最近的大環境有關。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說到國內知名的女科學家,顏寧應該算是其中之一。她的求學任職經歷有一定的傳奇色彩,她在專業領域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2019年4月,距離顏寧出走美國過去了2年,這一年對於顏寧而言也算是很有意義的一年。因為她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也說明美國方面對於她科研學術能力的高度認可。比較戲劇性的是,顏寧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會當選,因為她並沒有提出申請。
  • 五位華人入選美國醫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發布了2020年新當選的100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10名國際成員(非美籍)。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我國的陳竺院士、高福院士和曹雪濤院士都曾經當選過外籍院士。
  • 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李愛珍曾帶團隊突破西方「卡脖子」
    然而,西方為了防止中國獲得這樣的技術,採取了「技術封鎖」,在該領域中國遇到了困境。但是,就是李愛珍和她的團隊夥伴,憑藉過硬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力,成功地設計研發出一套中國自己的設備,打破了相關技術封鎖,讓西方國家不能再對中國科技「卡脖子」,也逼得那些西方國家不得不取消在這種設備上對中國的禁運。
  • 王辰、高福同年當選院士,白巖松對話王辰,網友:王辰院士講真話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我們都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的速度很快,我們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醫生護士們都在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他們不僅僅沒有假期,而且還不怕危險困難,他們艱難而上,努力研製解藥出來。
  • 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附全面名單
    美國時間2020年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宣布選舉120名新成員和26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們在原創性研究方面傑出並持續的成就。今天當選的人員使得在職成員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總數達到50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莊小威等華人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來源:未來論壇綜合自Bio生物世界、高分子科學前沿、新智元等2020年10月19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NAM)增選100位新院士,其中90名常規成員和10名國際成員。新增後,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國際院士為175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
  • 顏寧出國後當選美國院士,科技被「卡脖子」、科學家出國,應反思
    如果從《三國演義》看留人才,可以看到曹操可以收攏人才,靠的是什麼?但是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深諳人才是事業的根基,他們也將對待人才的態度視為了自己事業發展的生命線。而劉備的「桃園結義」的收攏人才方式,有著明顯的局限性,無法持續擴大這樣的關係。
  • 「2018美國工程院院士名單」貝索斯當選,三位華人當選外籍院士
    新智元報導 來源:美國工程院官網作者:聞菲、劉小芹【新智元導讀】美國工程院最新公布了新當選的院士名單,一共83名新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亞馬遜CEO貝索斯當選,原因是在太空探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中國科學院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盧柯,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當選外籍院士。今天,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主席C. D. (Dan) Mote, Jr.宣布,NAE新選出83名新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加上今年的新院士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美國院士總人數達到2293人,外籍院士2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