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臂支書"溫守文40餘載帶村民脫貧致富 建起"綠色銀行"

2020-12-08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板慄成熟的季節,也是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龍泉莊村黨支部書記溫守文一年中最忙的時候:聯繫客商、了解市場、分析行情,一刻也不得清閒。

他的忙碌是有價值的。今年板慄豐收,溫守文用十幾年時間靠一隻手為村民們栽下的這些幸福樹,又一次碩果纍纍。

70年代,溫守文帶領黨員群眾改造農田,使窮山溝獲得糧食大豐收;改革開放後,他帶領群眾致富,村民開著小轎車上山管理果園。40餘載光陰似箭,當初的選擇成就了龍泉莊村的今天,也同樣成為溫守文心中那股溢滿心田卻又難以言表的幸福。龍泉莊這個掩映在深山中的小村子,用破繭成蝶後的華麗蛻變向人們展示它的富裕、美好和讓人憧憬的未來。

溫守文在村裡的一座小橋上介紹龍泉莊觀賞魚類養殖情況(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潘思危攝

1.一隻手照樣行 「我要用一隻手讓鄉親們吃上飽飯!」

1950年,溫守文出生於龍泉莊村。「那時候村裡窮,我們一批年輕人立志改變家鄉面貌,在山石上刻大字:改娃娃峪之天,換娃娃峪之地。」溫守文說,這一想法他從未動搖。

因為勤勞能幹,溫守文後來被任命為村黨支部副書記和民兵連長,1974年被任命為公社副書記。但就在報到的前兩天,24歲的他在生產隊幹活時被脫粒機奪去了左前臂。為照顧他的生活,公社讓溫守文當公社的會計輔導員,每月300工分加15元錢。那時在生產隊幹活,一個壯勞力全勤也就每月300工分,錢一分沒有。

在這個讓人眼饞的崗位工作半年後,溫守文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辭去工作,回村當黨支部書記。親朋好友勸他別犯傻,可他說:「自個兒享清福鄉親們卻挨餓,我受不了。一隻手照樣行,我要用一隻手讓鄉親們吃上飽飯!」

溫守文用右手查看手機簡訊(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婧嬙攝

回村後,溫守文又做了一件讓大家震驚的事:他要改河造田種水稻。在山溝裡種水稻?人們半信半疑。溫守文帶頭懷揣乾糧、肩扛鍬鎬下地幹活。他用殘臂夾著鍬把,僵硬的鍬把將腋下的皮肉磨出了血泡,每天晚上他都要忍著劇痛將與血肉粘在一起的衣服剝離下來,用鹽水為傷口消毒。被感動了的鄉親們也玩命地跟著他幹,這一年,山裡人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吃上了飽飯,告別了返銷糧。

種果樹、辦廠子,在那個年代溫守文就敢想敢幹,但一頂「唯生產力論」的帽子令年輕的他一時無所適從,黯然離職。

2.變成村裡「首富」 他毅然放棄小家帶村民共闖致富路

1982年,溫守文承包了村裡已經破產的五金廠,由於經營有道,企業很快紅火了起來,當年就盈利4000多元。1984年企業盈利12萬元,溫守文成了村裡的「首富」。

雖然富裕了,但溫守文心裡並不好受。一個100戶的小村莊,有一半多人家向他借過錢,很多人家因為窮連媳婦都娶不上。鄉親們過不上好日子,他心裡不是滋味。1990年,溫守文再次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在小家與大家之間,他選擇放棄家裡的企業,決心帶領村民共闖致富路。

為了創辦集體企業,他用自家的錢還清了村裡拖欠的貸款,並用自家企業的設備做抵押重新貸款。村辦企業在他的經營下蒸蒸日上,但幾年後在大的經濟形勢影響下,貨款收不回來,紅紅火火的企業一下子倒閉了,他自己的企業也被拍賣。精神重壓,再加上膽切除、糖尿病、心臟病,他再次離職。

溫守文(中)到一戶住進新居的農民家裡聊天(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潘思危攝

在此期間,溫守文有幾次離開龍泉莊的機會,但他總是說:「我帶領鄉親致富的夢想還沒有實現,我哪都不能去。家鄉變好了,我老了也欣慰,即使變不好也不後悔,那是我沒本事。」

1999年,第三次面對做龍泉莊支書的抉擇,溫守文已近知天命之年。不願讓他吃苦受累,親人們紛紛勸阻,弟弟許以十萬年薪想留住他。「家鄉太窮了,鄉親們想致富、盼致富,心情急切、寄予厚望。」溫守文多少年來都沒有忘記。溫守文還是選擇再挑起這副擔子。「因為從年輕時就有一個夢想——讓鄉親們吃飽,讓家鄉變得更好。」為了全村人的富裕夢,他又開始了新的奮鬥。

3.小小板慄建成「綠色銀行」 他讓村民住進別墅

1999年,溫守文了解到,北京以東至山海關約400公裡長、承德以南至渤海灣約300公裡寬的地域所產的「京東板慄」,口感絕佳,在國際、國內市場供不應求。他一下子看到了龍泉莊的發展方向:龍泉莊就在「京東板慄」的地理範圍之內,且村裡有大面積山場,適宜種植板慄。

於是,溫守文開始帶領村民種植板慄,並提出了「栽上板慄兩千棵,十年樓房小轎車」的發展目標。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他帶頭承包了村裡條件最差的100畝荒山試種,並自己出錢組織村民到唐山考察參觀。村民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一時間漫山遍野都是開荒人。

為了引水上山,溫守文15次跑水務部門,為村裡爭取來了資金,打了9眼大口井,建了8座引水上山工程,實現了溝溝有水源。

溫守文在山上介紹龍泉莊生態農業建設的情況(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這是龍泉莊建起的連體別墅式的新民居(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進山沒有路,溫守文就帶領村民自己修路。一天十幾個小時,渴了喝口冰冷的井水,餓了吃口冷乾飯。身體虛弱的溫守文發高燒,病倒在工地上。妻子心疼他說:「咱不幹了,不遭這罪了。」可他說:「全村老百姓都看著咱呢,不幹,毀了全村致富的希望啊!再苦再難,我也要幹下去。」就這樣,全村共修進山路43條近40公裡。

到現在,102戶360口人的龍泉莊村擁有板慄5000畝、40多萬棵,人均1200棵。今年板慄預計可收穫60萬公斤,僅此一項就至少為每位村民帶來平均17000元的收入。由「吃糧年年靠返銷,花錢指望信用社」到「上山下地開小車」,生活的改善令村民們感慨。2014年春節前,村民們搬進了三層165平方米垂直分戶聯體別墅式樓房。今年,龍泉莊村還將投入約300萬元,建設700平方米的村民中心綜合服務樓、2個8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400延米的文化牆,併購買部分健身器材,豐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小小板慄成就了龍泉莊人的富裕生活,成就了龍泉莊村的嶄新氣象。

靜立山間的棵棵板慄成為「綠色銀行」,默默為龍泉莊代言。

4.偏居一隅卻胸懷天下 為何每屆縣委書記都是他的朋友?

「站在山頂看世界,腳踏實地幹事業。」溫守文說,他常常登上山頂久久地注視著日新月異的家鄉,登高放眼,能夠讓人眼界開闊。

風風雨雨40多年,改變家鄉面貌的理想實現了,但溫守文並沒有滿足。「我要把龍泉莊打造成真正的美麗鄉村。」

針對龍泉莊村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特點,溫守文提出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的理念,大面積推廣樹下種草—以草護土—用草養絨山羊—羊糞搞沼氣—用沼氣渣為板慄樹施肥的循環經濟模式。

絨山羊養殖方面,龍泉莊主要發展圈養優質種絨山羊,每隻優質種絨山羊每年可獲利1萬多元。此外,村裡還在板慄樹下養殖藏香豬,利用每年大量的板慄樹剪枝發展慄蘑種植。

多年來溫守文有個習慣,每年一定要訂閱《人民日報》和《農民日報》,他始終認為,當村幹部要勤於學習,謀發展就是研究學問。通過讀報他及時吃透中央和各級政府對農業的傾斜政策,隨之調整工作重點,使村子的各項建設與政策相契合,得以事半功倍、提質提速。

他偏居一隅,心裡卻裝著全縣的發展。每一屆的縣委書記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總能給縣委書記出眼前一亮的點子。10多年前,他向縣委書記建言,全縣農業經濟發展應以蔬菜、生豬、板慄為重點。於是,全縣確定「三線富民」發展戰略,推廣學習龍泉莊板慄、蔬菜、藥材立體種植模式和首創精神。如今,問起撫寧縣山區百姓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板慄。」

溫守文前往一名絨山羊養殖農戶家裡詢問村民近況(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婧嬙攝

溫守文在山上介紹龍泉莊板慄種植情況(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潘思危攝

他是一名普通黨員,卻胸懷天下。

他說:「村民自治選舉,有一些想當村幹部的人用錢、實物賄選,這樣的人上來了,能有幾個會真心為老百姓幹事?無非是想吞佔集體資源,謀取私利,甚至欺壓百姓,導致許多農村怨聲載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不穩,天下難安哪!在龍泉莊,這樣的事絕不允許出現。」

他說:「農村人都戀家,捨不得離開腳下這塊土。出去打工,背井離鄉,還要受到一些黑心老闆的坑騙,苦不堪言。農村自身能不能發展產業?能不能讓百姓走向富裕?能不能像城裡人一樣地生活?龍泉莊壯大了合作社,引進了板慄專業管理團隊,開闢了板慄儲存深加工,開始養殖絨山羊,開辦鄉村旅遊,建設農業產業園區,就是想把外出打工人員吸引回來,在家門口務工,有錢掙、有錢花。」

他的兒子跟他說,想入黨。他說:「你不行。你知道當黨員應該做到什麼嗎?首要一點就是甘願吃虧,甘願為老百姓做事。你能做到嗎?」兒子低下了頭:「我還做不到。」他說:「那就向你爸好好學學。」幾年後,他的兒子也成了一名群眾信賴的共產黨員。

……

時光如水,40餘載光陰飛逝,作為一名黨員,溫守文對當初的選擇無怨無悔。實現溫飽、共同致富、改變家鄉面貌的初衷成為溫守文執著的堅守。

編輯點評

「獨臂支書」溫守文帶領村民拓荒山、修水渠、辦企業、搞養殖,砥礪奮進、銳意拼搏,把荒山變成了銀山,把偏僻的窮山溝變成了「綠色銀行」。四十年的風雨,溫守文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追夢」道路上執著前行。從「吃飽飯」到「有錢花」,再到「住別墅」,他用一隻手帶領著龍泉莊人實現著他們的致富夢,也圓了自己的家鄉夢。在溫守文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為理想孜孜以求、不畏艱難的堅定信念和執著精神。這種憂百姓之憂、樂百姓之樂的人民好公僕是所有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

相關焦點

  • 嶽西姚河:生態扶貧讓綠水青山成綠色銀行
    2019年,安徽省選擇在嶽西縣古井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行集體林地政府租賃試點,每畝按40元標準發放租賃補償金給林農。孫顯發一家900畝的山場處於保護區內,每年因此有36000元的生態補償。現在,身為護林員的孫顯發巡邏護山特別用心,保護山林就是保護自家的財產。曾經,孫顯發為了脫貧致富,想辦養豬場。卻因地處保護區實驗區內不準發展養殖,剛新建的豬圈還沒用就得拆除。
  • 《人民日報》帶你看德宏盈江這個村民...
    2017年,掙到錢的蔡伍買車當了「鳥導」,載著觀鳥者在山裡各個鳥塘轉場,收入又增多了。「經營鳥塘的分成和開車當『鳥導』的收入加一起,一年賺了6萬多元。真想不到,這到處可見的小鳥,居然成了我們致富的寶貝!」蔡伍直感嘆。
  • 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中安在線   2018-12-07 00:16:30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劉玉才  編輯:王騰飛
  • 劉卉:帶領村民在「黃土地」上育出「綠產業」
    (代表供圖)普及技術培訓,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劉卉在外出考察中看到,外地高效農業都已逐漸開始產業化經營,劉卉決定成立自己的專業合作組織——劉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2008年,該合作社正式建成。合作社在發展綠色農業、帶動群眾致富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
  • 貴銀「帶貨」,這款野生獼猴桃供不應求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覆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枝頭彎,爭登場,豐收季,悅滿倉。務川深山裡,農民採果忙。金秋九月,正值豐收的季節。遵義市務川縣泥高鎮老鷹村山腳下,村民們正在給剛剛採摘的野生獼猴桃裝箱。
  • 【媒體關注】漢陰城關比學趕超助脫貧;群眾身邊的「草根銀行」
    群眾身邊的「草根銀行」——漢陰縣村級扶貧互助資金協會助農增收小記  如何破解貧困群眾脫貧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困擾,打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道路,讓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快車道?近年來,漢陰縣大力發展村級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為村裡發展脫貧產業的群眾提供快捷、便利的融資渠道,給群眾及時提供產業資金支持,深受群眾歡迎。
  • 旅遊名城廣西桂林創新旅遊扶貧新路徑 民眾實現脫貧致富
    在梯田間的寨子裡,依託黨旗引領脫貧的貧困戶已經充分嘗到了旅遊致富的甜頭,現在越來越多的脫貧戶在村寨裡建民宿酒店,以期給客人營造更為鄉村生態旅遊的高品質休閒度假環境。圖為脫貧村民賁益茂在點授羅漢果花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徵文】井兒村的脫貧致富經
    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敬請關注。說起井兒村從貧困村發展到如今的省級文明村,這位老支書感觸良多。一周平定是麥積區科技局二級主任科員,自麥積區科技局成為井兒村的幫扶單位後,他便被選派到了井兒村,並成為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
  • 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嘎日村:生態旅遊業 讓村民端上「 金飯碗」
    絕對綠色。」近日,在嘎日村一農家樂裡人聲鼎沸。男主人張文華在幫一桌客人點菜時,提高聲調推薦起本店的招牌菜。「要的嘛。」遊客們談笑風生,他們等著農家菜上桌。於是張文華麻利地烤著藏香豬,女主人不爾佔(藏族) 熱情地招呼客人,歡快的神情寫在他們的臉上。「農家樂是2016年開張的。」張文華笑呵呵地說,隨著村子裡遊客越來越多,他也開始轉型開起了農家樂。
  • 村主任李永波: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樣帶領大家走上脫貧致富路的。2013年回家探親時,李永波發現當地百姓對發展和種植新產業十分迷茫,經過市場調研,他下定決心帶領老百姓種植中藥材,於是2015年成立了宏都種植專業合作社,踏上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道路。
  • 粉條變「金條」 村民脫貧致富
    粉條廠有十幾名員工,從廠長到工人都是三角城村和流水口村的村民。雖然從未經營過粉條廠,但大家一條心,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幹部都會出謀劃策。  村民伊雙梅是粉條廠的工人,臨近中午,她準備給大家做飯。伊雙梅家有老人生病,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雖然經過一家人的努力,已經在2018年年底脫貧,但她依然很努力。  「一天能賺100元錢,還能照看家。」
  • 他回鄉創業,建合作社、建山莊...讓3000多位村民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為了讓吐爾遜家擺脫貧困,陳耀平全身心地投入,堅持七年多,用養兔子幫吐爾遜家脫貧致富,讓吐爾遜一家走出了貧困的低洼。在他的帶動下,阿熱蘭幹村現在已經有30多戶養起了兔子,陳耀平義務給他們提供幫助,譜寫了一曲熱心幫扶的動人篇章。陝西省淳化縣的大槐樹村地處渭北高原,乾旱少雨,溝壑縱橫,老百姓主要靠種小麥和果樹為生。2014年,全村二百多戶家庭,有近一半是貧困戶。
  • 富滇銀行:綠色金融添彩"七彩雲南"
    本網訊 記者蘇麗霞報導 近年來,富滇銀行緊緊圍繞雲南省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開展工作,紮實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定位,不斷拓寬綠色企業及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為雲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貢獻力量。
  • 紮根鄉村行醫治病40載,柯森海說——「村民離不開我,我也放不下...
    剛到仙居縣田市鎮柯思社區衛生服務站,還未見著柯森海,記者就被圍上來的村民「安利」了一波他的優點。  圓臉、背微駝,遇人就抿嘴一笑,但有人前來就醫時,靦腆褪去,細心發問、耐心解答。他叫柯森海,行醫治病40載,現是柯思社區衛生服務站唯一的駐村醫生。以他所在的服務站為圓心,5公裡為半徑畫圓,所覆蓋的5個自然村2000多名村民都是他提供基礎醫療服務的對象。
  • 廣發銀行南京分行:凝聚金融能量 「三位一體」助力脫貧攻堅
    黨建「凝心」,紅色引擎聚動能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厚植黨建力量,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鐫刻入廣發銀行南京分行扶貧攻堅的每一步。廣發銀行南京分行黨委堅持「授之以漁」扶貧思路,在幫扶村土地上潛心開展產業扶貧、精準扶貧。結合每個幫扶村經濟特點,該行以具體行動幫助當地進一步築牢產業基礎,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領幹部群眾學習龍頭企業先進經驗及模式,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延長產業鏈,培育品牌、提高質量,帶領村民們探索特色發展的脫貧致富新路子。
  • 靈壽陳春芳:譜寫脫貧致富新篇章
    劉俐驗 攝長城網石家莊10月12日訊(記者 劉俐驗)靈壽車谷砣村位於該縣西北部深山區,有四個自然村,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村裡只剩些老人孩子,村民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2012年,陳春芳被請回山村任村黨支部書記。自那一年起,他毅然捨棄個人事業,帶領村民們劈山修建道路,高山築起平湖,大力發展山村旅遊產業,帶動一方經濟發展,讓深山區的百姓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 建甌:紙燈籠「照亮」婦女脫貧致富路
    (魏劍生 攝)  穿骨架、刷漿糊、粘彩紙、打包裝……21日,建甌市北頁工藝品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景象:40多名女工正一手轉動著機器,一手拿著線繩,熟練地製作各式各樣、新穎別致的紙燈籠。  建甌市是全國著名的紙燈籠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紙燈籠之鄉」,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條匯集裁紙、染紙、印刷、模具製作、繞線、設計等操作工序的較完整產業鏈,大多數產品出口歐美等國。
  • 墳山糾紛:這個村村民有話要說(附現場視頻)
    22日,請點擊新化發生墳山糾紛:數十警 力出動,亡者下葬……關於新化洋溪墳山糾紛一帖發出後,引起某村——建新村村民不適,建新村認為帖子沒有反映全部事實,尤其認為該村也有村民受傷沒寫出來,認為關於後寨嶺的一些歷史沒有寫出來。平臺本來不帶立場,但因未能呈現全部事實,而給人以有立場之嫌,在此特作說明並表示歉意。
  •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2021-01-06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通致富「經絡」 書寫「綠色」人生
    庫布其如今不僅從「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變為「沙塵過濾網」,還依靠科技創新「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的理念,發展起「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光能、生態旅遊、生態工業、生態健康」六位一體、千億元規模的沙漠綠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