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鄉村行醫治病40載,柯森海說——「村民離不開我,我也放不下...

2021-01-10 浙江在線

  柯森海上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量血壓。

  浙江在線11月18日訊(記者 徐子淵 葉劍鋒 共享聯盟仙居站 應芳露)「醫術高,醫品好。」剛到仙居縣田市鎮柯思社區衛生服務站,還未見著柯森海,記者就被圍上來的村民「安利」了一波他的優點。

  圓臉、背微駝,遇人就抿嘴一笑,但有人前來就醫時,靦腆褪去,細心發問、耐心解答。他叫柯森海,行醫治病40載,現是柯思社區衛生服務站唯一的駐村醫生。以他所在的服務站為圓心,5公裡為半徑畫圓,所覆蓋的5個自然村2000多名村民都是他提供基礎醫療服務的對象。

  早晨7時測血糖、頭疼腦熱掛個針、上門服務量血壓……用柯森海的話來說,他的工作「就是幫村民解決些小病小痛」。而村民卻說:「看到森海,就像有了主心骨。」

  「全天候」的服務站

  他總是說:「我馬上到」

  一進村子,提起「森海」,村民就圍了過來,一邊邀請記者去家裡坐坐,一邊倒豆子似地說起了柯森海的好。

  柯森海工作的衛生服務站不足60平方米,卻井井有條,主要設置了藥房、治療室、輸液區三個區塊。兩張問診桌,一張緊挨著藥房,用來開藥、錄入信息;一張就在進門處,方便村民求醫落座。柯森海一人在其中來回走動,看見排隊的村民,還會輕聲說句,「別著急,先坐會兒」。

  衛生服務站正常營業時間從7時30分到19時左右,但村民時常「早到晚退」,柯森海就為村民們開了時間的「後門」,工作時長跟著村民的需要不斷變動。

  今年9月上旬,凌晨二時。睡夢中的柯森海被手機鈴聲吵醒,電話那頭,村民滕美娟焦急地哭喊著:「森海,我爸突然喘不上氣了,怎麼辦啊?」「你們先別急,趕緊聯繫急救,我馬上就到。」柯森海一邊說,一邊飛快地穿上衣褲就往外跑。

  不到5分鐘,柯森海就摸黑趕到滕美娟家中。滕美娟回憶起當晚直言:「看到森海那時候,就像有了主心骨,雖然也急,但不慌了。」經診斷,發現老人是肺部功能衰退造成的呼吸不暢。進行簡單急救後,柯森海建議家人趕緊將老人送往縣醫院救治,在送治途中,他向縣醫院匯報診斷情況,方便做好接手準備。就這樣,老人在死亡線上被救了回來。如今,老人的身體狀況逐步好轉,總跟子女念叨著「我這條命是森海給撿回來的,要好好感謝他!」

  類似的「急救」電話,這些年來柯森海沒少接,無論電話來的時間有多麼「不是時候」,但一聽是村民需要,他總是一句話:「別著急,我馬上到。」

  村民的定心丸

  他以「硬核本領」贏得尊重

  「我們這兒十裡八鄉的,有不舒服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森海這家服務站。」村民柯麗琴一般在外工作,因患有膽囊炎,她回家了總會找森海看下求個安心。「從沒見他跟人紅過臉,每次都一個樣,一個病人問好久。」柯麗琴說,「森海是我見過最耐心的醫生。」

  「兩年前有天突然肚子疼,直不起身,自己吃了藥也不管用。最後到了服務站,吃了森海開的藥,立馬就見效了。」村民柯六花印象裡,柯森海是個醫術頂好的醫生,最關鍵的是,這個好醫生還對他們上心,總為他們考慮。「你知道治肚子痛的方子多少錢麼?就一粒白色小藥片,五角錢。」柯六花說,「森海就是讓我們少花錢,看好病。我們有時候去縣城醫院開了藥,也願意拿著藥來給森海看看,圖個安心。」

  「森海醫術高,看病還耐心。」村民們口口相傳,讓柯思社區衛生服務站接診量不斷上升,日均超過40人。周邊的村民,也願意到服務站找柯醫生看個病。

  2000多名村民中,有大半是老人,其中有不少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需要經常測量血壓、血糖。老人們出行不便,柯森海總會多跑幾趟上門服務。「我還能走,多跑幾趟不礙事兒。」柯森海不會開車,出行就靠一輛藍色的電動三輪車,當時選車的時候就一個考慮,耗電少。即便這樣,柯森海的電動車只要在家,一般都連著充電線。

  因為不是專業醫學院校出身,柯森海就買來相關醫學教科書自學,還在2010年參加了浙江省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外科、內科、兒科……五十多本書擺在了柜子第一層,放得滿滿當當,有幾本書還翻「脫了皮」。最近,柯森海翻得最多的是《醫學臨床「三基」訓練醫師分冊》,「很多基礎知識,有時間就翻一翻,免得忘了。」

  不能決定「出身」,就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柯森海以「硬核本領」贏得了村民的尊重。

  相互依賴的醫患情

  他護著村民,村民顧著他

  採訪當天晚上,柯森海接到了大兒子的電話,「爸,你考慮得怎麼樣了?要不要過來幫我養養蝦,帶帶孫子,讓我們騰個手也好。」柯森海沉默了。電話那頭,兒子嘆了口氣:「爸,你注意身體。我們忙得過來,別擔心。」

  父親的沉默,讓兒子知道他的選擇。父親選擇了村民,做兒子的只有選擇支持。

  這麼多年來,請老柯外出的「橄欖枝」就沒停過。有來自親朋好友的,也有來自外出創業的村民的,但都被柯森海婉拒了。「放不下村裡人。」柯森海的回答總是這一句,還有一句話他沒說,村民卻替他說了:「我們離不開森海。」

  大兒子在外創業,妻子陪著小兒子在外求學,平時一個人生活的柯森海以服務站為家,常常因為病人一個接一個而顧不上自己,一天下來扒口飯的時間都沒有。如今,柯森海自己是個醫生,卻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柯森海的事兒,村民們個個比他記得還清楚,「衛生站位置換了三次,電動車換了三輛,兒子娶媳婦才建的新房」。村民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有胃病。於是,飯點來找他的人多了起來,不是為了看病,而是為了提醒他吃飯。

  「因為看病認識的森海。認識後,發現這人真的太好了,從來總是想著我們。」說起柯森海,村裡的老書記柯茂松就心疼得不行。他提到,因為村子偏遠,衛生站的用藥需要去鎮上的衛生院領取,「14公裡,來回一個多小時,以前電動車不好,充滿電只夠開一趟,到了鎮上還得先充電。冬天回來,森海凍得手都張不開,夏日又熱得滿頭汗。」

  「他不顧著自己,那我們護著他、顧著他。」柯茂松現在成了柯森海的「守護人」,總能在衛生服務站見到他的身影。他會督促柯森海吃飯,家裡有好吃的不忘給柯森海捎上一份,柯森海忙不過來就幫他安撫病人……

  一個人年年忙碌,為什麼堅持?還會堅持多久?我們問得直接。

  「鄉裡鄉親有需要,我就不能走。幹到我幹不動的時候吧!」這時候的柯森海,又像剛見面的時候一樣,抿嘴靦腆一笑。

相關焦點

  • 醫者仁心——一名鄉村醫生的35年行醫路
    新華網濟南5月20日電(記者 張志龍 蕭海川)山東濟寧有一位鄉村醫生:35年來,他憑著「為鄉親們看好病」的信念,在罹患癌症、遭遇交通意外,攢下患者近2000張藥費欠條後,仍矢志不渝,至今還奔波在山間行醫路上。
  • 《我和我的家鄉》範偉演的支教老師原型是她!杭州鄉村教師方平爾的...
    得到肯定的答覆,意味著這些鄉村孩子又能有一個開心充實的假期。孩子們口中的「大方老師」就是方平爾,一位紮根山區「支教」近40年的鄉村教師,也是正在影院熱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第三個故事《最後一課》中,範偉演的鄉村支教老師的原型。《我和我的家鄉》劇組從淳安縣有關部門了解到方老師的支教故事後,先後兩次找到方老師進行採訪。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範偉演的支教老師原型:杭州鄉村教師方平爾...
    得到肯定的答覆,意味著這些鄉村孩子又能有一個開心充實的假期。 孩子們口中的「大方老師」就是方平爾,一位紮根山區「支教」近40年的鄉村教師,也是正在影院熱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第三個故事《最後一課》中,範偉演的鄉村支教老師的原型。《我和我的家鄉》劇組從淳安縣有關部門了解到方老師的支教故事後,先後兩次找到方老師進行採訪。
  • "獨臂支書"溫守文40餘載帶村民脫貧致富 建起"綠色銀行"
    今年板慄豐收,溫守文用十幾年時間靠一隻手為村民們栽下的這些幸福樹,又一次碩果纍纍。 70年代,溫守文帶領黨員群眾改造農田,使窮山溝獲得糧食大豐收;改革開放後,他帶領群眾致富,村民開著小轎車上山管理果園。40餘載光陰似箭,當初的選擇成就了龍泉莊村的今天,也同樣成為溫守文心中那股溢滿心田卻又難以言表的幸福。
  • 無錢治病只能靠吃蠍子緩解病情
    記者周震 見習記者王靜靜 攝□本報記者 周震 見習記者 王靜靜  在濟陽縣孫耿鎮西艾屯村,有一位「赤腳醫生」艾明清,三十多年如一日為村民行醫治病,只要聽聞村中有誰生病,無論冬暑,風雨無阻地去給病人看病,遇到家庭困難的村民,就無償給病人看病拿藥。
  • 村民世代供奉的「肉身菩薩」被盜,追討時荷蘭人卻說:給我2000萬
    福建省大田縣陽春村的村民們,就祖祖輩輩都供奉著一尊「章公六全祖師」佛像。章公祖師,法號普照,俗家姓名章七三,當地傳說他小時候是個放牛娃,對佛法悟道極有天賦,一次放牛時受到仙人點化開始進入塵世歷練。二十幾歲出家後,章公祖師廣結善緣,救苦救難,免費為周邊村民治病,並於北宋元佑年間在陽春青龍山坐化,享年三十七載。
  • 鄉村教師朱尚傑:堅守鄉村教育35載 用愛詮釋教育初心
    鄉村教師朱尚傑:堅守鄉村教育35載 用愛詮釋教育初心 2020-12-23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揚州最美鄉村醫生呂正雲患癌以後……
    40多年背著藥箱行走鄉村被授予揚州最美鄉村醫生呂正雲是江都區宜陵鎮同興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他1974年從醫,40多年以來,一直默默堅守鄉村,甘於清貧,堅持免收所有村民掛號費、出診費、包紮費和注射費,折價超過25萬元。40多年來,呂正雲騎壞了五輛電動車,鞋子磨壞了不計其數,背著藥箱踏遍了同興村的每一寸土地,累計出診12000多次。
  • 鄉村振興!鄉村如何根治「鄉村病」!鄉村「地方感」前來搭救!
    就仿佛「人名」的意義,你說人名有什麼意義?只是一個稱呼、一個代號而已。但如果你將這個人名加入情感進去,那就變不一樣了, 他也許是愛人、也許是朋友、也許是一種特殊情感的人。地方也亦是如此,當你將這個地方投入了情感,投入了感情,他就變得不一樣了,你會發現他不再是本冰冷的土地,而是一個有溫度、有感情的人文詞彙。他也許是故鄉,也許是母校,也許是你不願意忘記也不願意提起的地方。
  • 「越是危難當頭,村民越需要我」 ——交行河南省分行駐村書記劉闖...
    村裡離不開他啊……」一道道期待的目光,一聲聲誠懇的挽留,打動著在場的每一人。村民們說的第一書記,正是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派駐駐馬店市正陽縣熊寨鎮王樓村駐村的第一書記劉闖。疫情來勢洶洶,挺身而出守防線時值新春佳節,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王樓村疫情防控形勢和村民們的健康安危,時刻牽動著劉闖的心。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劉闖決定立刻趕往村裡開展防控工作。面對母親的擔憂,他堅定地說:「我是駐村第一書記,我要對村民負責,越是在最危險的時候,村民越需要我,我必須趕回村裡。」
  • 關於雙黃連,我和一位行醫三十多年的「老中醫」聊了下
    這兩天,我和一位行醫三十多年,科班出身的正牌「老中醫」討論了一些問題。 為免陷入底層理念的紛爭,我提問時完全隱去了自己的觀點。難得有一個邏輯在線,坦誠平和的對話,發出來供大家參考。
  • 鄉村教師方平爾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裡一所流光溢彩的小學,驚豔了人們。這所讓人感動的學校,不是特效做出來的,它真的存在,就在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影片中的獨立單元《最後一課》,講述了曾在大山裡支教的鄉村教師老範,晚年因患阿爾茨海默病,記憶混亂,甚至「認不出兒子」,但他依舊清楚記得支教時候,給孩子們上的「最後一課」。這個傳遞著師生間濃厚情感的故事,也給我們帶來了滿滿的愛與力量。
  • 告別農村破舊泥磚房,龍門村民從「要我拆」轉變為「我要拆」
    龍潭鎮下埔村委會門前的這個文化廣場,如今是村民們休閒的好去處,而就在不久前,這裡曾是魚塘和村民的廢棄危房。為了改善村居環境,村幹部主動上門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將拆除的空地進行綠化改造。龍門縣龍潭鎮下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茹國房:我跟他們(村民)說,反正是我們村民公益的事業,你做一點愛心,你的小孩要出來玩,人家小孩出來玩,就做一個貢獻。
  • 這幾種人特受農村人歡迎,可有人說他們很傻,我非常反對這說法!
    導讀:在農村,說到哪些人最受農村朋友歡迎,我想肯定是以下這幾種人了。可有人卻是不同意,說他們是最傻的,我堅決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雖然」傻「,但卻是傻的可愛。有同感的請在最下方點個讚唄!他們從不伸出髒手,不像一些村幹部總是雁過拔毛,要麼優親厚友,要麼自己侵吞各種惠農補貼。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有人說他們是最傻的,可我卻是不同意這說法,正是因為有這些村幹部在,咱們的農村事業才得以發展,鄉村也才能得到振興。有同感的嗎?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原標題:   孟冬時節,山東東明小井村,暖陽高照,村東頭牌坊上的「改革第一村」紅色大字分外醒目,村道兩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創建美好鄉村
  • 生命定格在戰疫路上——追記雲南彝良縣鄉村醫生陳健
    記者與昭通市彝良縣衛健局幹部職工、彝良縣奎香苗族彝族鄉衛生院醫護人員一道前往今年2月犧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的該鄉寸田村衛生室村醫陳健的墓地,深切緬懷、祭奠這位用年僅27歲的生命踐行醫者初心的90後村醫。
  • 山東油桃大棚發現「怪物」,村民說疑似「太歲」,請網友給鑑定下
    「4月11日,我在大棚裡為油桃通風的時候,在地上發現了這個東西,全身雪白,就和果凍似的。」4月19日,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夏莊鎮毛家晏村,村民程洪梅在介紹她在油桃大棚內發現的「怪物」。(圖文/明之)據程洪梅介紹,她發現這個「怪物」後,因為不知道是什麼,就走近認真仔細地看了看,還用手摸了幾下。她發現,這個『怪物』身上長著雞皮疙瘩,用手一按還有彈性,她就覺得這是個奇怪的東西。圖為程洪梅(左)向村民介紹「怪物」。「這個東西長著頭,還有個小尾巴。一到晚上,或者是氣溫低的時候就變小了,到了白天或者溫度高的時候,它就長大了。」
  • 我的世界:被村民殺死的三種方法!
    大家好,我是老炮,一個熱愛我的世界的普通玩家。我的世界裡面最重要(?)的一種生物——村民,和他們交易可以快速成長。村民大家都知道,對他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奸商本色吧,而且攻擊他們的後果很嚴重。攻擊村民會引發好感度下降,甚至被鐵傀儡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