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森海上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量血壓。
浙江在線11月18日訊(記者 徐子淵 葉劍鋒 共享聯盟仙居站 應芳露)「醫術高,醫品好。」剛到仙居縣田市鎮柯思社區衛生服務站,還未見著柯森海,記者就被圍上來的村民「安利」了一波他的優點。
圓臉、背微駝,遇人就抿嘴一笑,但有人前來就醫時,靦腆褪去,細心發問、耐心解答。他叫柯森海,行醫治病40載,現是柯思社區衛生服務站唯一的駐村醫生。以他所在的服務站為圓心,5公裡為半徑畫圓,所覆蓋的5個自然村2000多名村民都是他提供基礎醫療服務的對象。
早晨7時測血糖、頭疼腦熱掛個針、上門服務量血壓……用柯森海的話來說,他的工作「就是幫村民解決些小病小痛」。而村民卻說:「看到森海,就像有了主心骨。」
「全天候」的服務站
他總是說:「我馬上到」
一進村子,提起「森海」,村民就圍了過來,一邊邀請記者去家裡坐坐,一邊倒豆子似地說起了柯森海的好。
柯森海工作的衛生服務站不足60平方米,卻井井有條,主要設置了藥房、治療室、輸液區三個區塊。兩張問診桌,一張緊挨著藥房,用來開藥、錄入信息;一張就在進門處,方便村民求醫落座。柯森海一人在其中來回走動,看見排隊的村民,還會輕聲說句,「別著急,先坐會兒」。
衛生服務站正常營業時間從7時30分到19時左右,但村民時常「早到晚退」,柯森海就為村民們開了時間的「後門」,工作時長跟著村民的需要不斷變動。
今年9月上旬,凌晨二時。睡夢中的柯森海被手機鈴聲吵醒,電話那頭,村民滕美娟焦急地哭喊著:「森海,我爸突然喘不上氣了,怎麼辦啊?」「你們先別急,趕緊聯繫急救,我馬上就到。」柯森海一邊說,一邊飛快地穿上衣褲就往外跑。
不到5分鐘,柯森海就摸黑趕到滕美娟家中。滕美娟回憶起當晚直言:「看到森海那時候,就像有了主心骨,雖然也急,但不慌了。」經診斷,發現老人是肺部功能衰退造成的呼吸不暢。進行簡單急救後,柯森海建議家人趕緊將老人送往縣醫院救治,在送治途中,他向縣醫院匯報診斷情況,方便做好接手準備。就這樣,老人在死亡線上被救了回來。如今,老人的身體狀況逐步好轉,總跟子女念叨著「我這條命是森海給撿回來的,要好好感謝他!」
類似的「急救」電話,這些年來柯森海沒少接,無論電話來的時間有多麼「不是時候」,但一聽是村民需要,他總是一句話:「別著急,我馬上到。」
村民的定心丸
他以「硬核本領」贏得尊重
「我們這兒十裡八鄉的,有不舒服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森海這家服務站。」村民柯麗琴一般在外工作,因患有膽囊炎,她回家了總會找森海看下求個安心。「從沒見他跟人紅過臉,每次都一個樣,一個病人問好久。」柯麗琴說,「森海是我見過最耐心的醫生。」
「兩年前有天突然肚子疼,直不起身,自己吃了藥也不管用。最後到了服務站,吃了森海開的藥,立馬就見效了。」村民柯六花印象裡,柯森海是個醫術頂好的醫生,最關鍵的是,這個好醫生還對他們上心,總為他們考慮。「你知道治肚子痛的方子多少錢麼?就一粒白色小藥片,五角錢。」柯六花說,「森海就是讓我們少花錢,看好病。我們有時候去縣城醫院開了藥,也願意拿著藥來給森海看看,圖個安心。」
「森海醫術高,看病還耐心。」村民們口口相傳,讓柯思社區衛生服務站接診量不斷上升,日均超過40人。周邊的村民,也願意到服務站找柯醫生看個病。
2000多名村民中,有大半是老人,其中有不少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需要經常測量血壓、血糖。老人們出行不便,柯森海總會多跑幾趟上門服務。「我還能走,多跑幾趟不礙事兒。」柯森海不會開車,出行就靠一輛藍色的電動三輪車,當時選車的時候就一個考慮,耗電少。即便這樣,柯森海的電動車只要在家,一般都連著充電線。
因為不是專業醫學院校出身,柯森海就買來相關醫學教科書自學,還在2010年參加了浙江省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外科、內科、兒科……五十多本書擺在了柜子第一層,放得滿滿當當,有幾本書還翻「脫了皮」。最近,柯森海翻得最多的是《醫學臨床「三基」訓練醫師分冊》,「很多基礎知識,有時間就翻一翻,免得忘了。」
不能決定「出身」,就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柯森海以「硬核本領」贏得了村民的尊重。
相互依賴的醫患情
他護著村民,村民顧著他
採訪當天晚上,柯森海接到了大兒子的電話,「爸,你考慮得怎麼樣了?要不要過來幫我養養蝦,帶帶孫子,讓我們騰個手也好。」柯森海沉默了。電話那頭,兒子嘆了口氣:「爸,你注意身體。我們忙得過來,別擔心。」
父親的沉默,讓兒子知道他的選擇。父親選擇了村民,做兒子的只有選擇支持。
這麼多年來,請老柯外出的「橄欖枝」就沒停過。有來自親朋好友的,也有來自外出創業的村民的,但都被柯森海婉拒了。「放不下村裡人。」柯森海的回答總是這一句,還有一句話他沒說,村民卻替他說了:「我們離不開森海。」
大兒子在外創業,妻子陪著小兒子在外求學,平時一個人生活的柯森海以服務站為家,常常因為病人一個接一個而顧不上自己,一天下來扒口飯的時間都沒有。如今,柯森海自己是個醫生,卻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柯森海的事兒,村民們個個比他記得還清楚,「衛生站位置換了三次,電動車換了三輛,兒子娶媳婦才建的新房」。村民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有胃病。於是,飯點來找他的人多了起來,不是為了看病,而是為了提醒他吃飯。
「因為看病認識的森海。認識後,發現這人真的太好了,從來總是想著我們。」說起柯森海,村裡的老書記柯茂松就心疼得不行。他提到,因為村子偏遠,衛生站的用藥需要去鎮上的衛生院領取,「14公裡,來回一個多小時,以前電動車不好,充滿電只夠開一趟,到了鎮上還得先充電。冬天回來,森海凍得手都張不開,夏日又熱得滿頭汗。」
「他不顧著自己,那我們護著他、顧著他。」柯茂松現在成了柯森海的「守護人」,總能在衛生服務站見到他的身影。他會督促柯森海吃飯,家裡有好吃的不忘給柯森海捎上一份,柯森海忙不過來就幫他安撫病人……
一個人年年忙碌,為什麼堅持?還會堅持多久?我們問得直接。
「鄉裡鄉親有需要,我就不能走。幹到我幹不動的時候吧!」這時候的柯森海,又像剛見面的時候一樣,抿嘴靦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