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鄉村,泥磚土瓦的破舊老屋就像是沉睡凝滯的歷史,雖然記錄著祖輩生活的痕跡,但因為大多破舊不堪,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居住功能,這些廢棄的房屋既存在安全隱患,又影響鄉村的面貌。2019年底,廣東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省農業農村廳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我省農村泥磚房清理整治工作的指導意見》,全面打響農村破舊泥磚房清理整治攻堅戰。作為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工作,龍門縣在大力推進農村破舊泥磚房清理整治工作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讓村民從「要我拆」轉變為「我要拆」。
走進龍門縣龍江鎮石下村,村道兩旁隨處可見已經無人居住的破舊泥磚房,它們掩映在半人高的雜草中,這些房屋有的牆體歪斜,有的屋頂殘缺,黃色泥磚揭示著這些房屋的「高齡」。
這些搖搖欲墜的老屋,佔據著村莊的中心位置,既存在安全隱患,又影響村容村貌。事實上,類似情況,在全市各村鎮都普遍存在。不過,隨著農村人居環境的提升,通過「三清三拆」,結合農村破舊泥磚房的清理整治行動,這樣的現狀正在被打破。
龍潭鎮下埔村委會門前的這個文化廣場,如今是村民們休閒的好去處,而就在不久前,這裡曾是魚塘和村民的廢棄危房。為了改善村居環境,村幹部主動上門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將拆除的空地進行綠化改造。
龍門縣龍潭鎮下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茹國房:我跟他們(村民)說,反正是我們村民公益的事業,你做一點愛心,你的小孩要出來玩,人家小孩出來玩,就做一個貢獻。每個晚上去跟他聊,說了幾個晚上,就把他們思想工作做通了。
通過清理整治農村泥磚房,清出安全、 清出美麗、清出空間,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奠定基礎。在龍門縣龍潭鎮,家家戶戶的泥磚房上都有一個量身定製的專屬銘牌,這是當地幹部,創新引入的「紅、藍、綠」分類標識管理,每間泥磚一張登記表,形成了明細到戶到人的泥磚房資料庫。
龍門縣龍潭鎮副鎮長 羅天威:貼了紅牌子的,就是根據政策要拆掉的;藍牌子的是因為還有利用價值的,給它暫緩拆除;綠色牌子的,可能是一些祠堂或者是唯一住房,我們是不拆除的。
據介紹,根據工作指導意見,對「有人常年居住」的泥磚房,依據「一戶一宅」有關法律規章,動員農戶對多出的破舊屋進行清拆。屬「唯一住宅」的,對其泥磚房進行安全鑑定,按現行政策予以危房改造。對「無人居住」的泥磚房,屬於具有歷史保留價值的,分階段進行改造修繕,屬於危房棄房類型的,應拆盡拆。
明確了哪些房子要拆,哪些房子可以暫緩拆,實現了動態化的管理,同時村民心裡有了數,村幹部的工作也有了方向。
龍門縣龍潭鎮副鎮長 羅天威:因為我們這項工作是雙向的,我們給村民貼了紅牌子之後,村民就會主動來問,這個房子為什麼要拆?然後我們就給他宣傳政策,就是雙向的。我們之前也開了村民會議,跟他們宣講這個政策,跟村民之間做一個雙向的溝通。
事實上,村民對老房子的情感十分複雜,一方面,泥磚房已成危房,缺乏修繕或再開發的價值,但另一方面,村民又擔心,如果要拆了,自己再也無法擁有原土地。考慮到村民的顧慮,當地幹部推行破舊危廢棄泥磚房等清拆後由村委製作使用權屬證明書,明確拆後「四至」面積、使用人等,讓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龍門縣龍潭鎮副鎮長 羅天威:我們拆掉它(舊房)之後,會在原來的位置,讓他種菜或者種上花,做一個綠化美化。村裡的環境就變好了,然後清出空間,像我們泥磚房拆掉以後,如果村裡符合一戶一宅政策的、有建房需求的,也可以在上面繼續建房。
看到由村委會安排拆除整治危廢棄破舊泥磚房,自己不用花一分錢,既能消除隱患,土地還是自己的,不少村民紛紛主動向村委會提出了清理的請求,從「要我拆」轉變為「我要拆」。
不僅如此,為了讓村民拆除舊房後的土地更有價值,龍潭鎮還積極爭取拆舊復墾等政策,通過盤活土地資源,將結餘的建設用地指標以公開交易方式在省內流轉,復墾指標收益扣除成本後,淨收益按照一定比例返還縣、鎮、村集體和農戶,使土地充分合理利用的同時,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收益。
在下埔村的下埔圍,如今,連片的破舊屋已經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復墾後,重新種上的油茶,待拆舊復墾項目驗收後,村民們就可以拿到補貼收益,同時復墾良田也將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能。
龍門縣龍潭鎮下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茹國房:當時有些農戶認為拆了舊房,那個地就給回國家,如果不拆就是自己的。我說你不拆也是國家的土地,你的舊房現在都差不多塌了,為什麼你不拆?肯定要拆的,我說統一一下一定要拆。後來人家拆了,他們自己想通了,就自己拆了。
據了解,目前,全市共排查泥磚房17萬多間、面積約566萬平方米,其中「必須拆除類」約8.3萬多間、面積約288萬平方米,「暫緩拆除類」「不能拆除類」約8.7萬多間,面積約278萬平方米,截止目前,已完成85%清理整治任務。
接下來,我市繼續加大推進農村泥磚房清理整治工作力度,結合「美麗家園」創建行動,著力打造農村「四小園」等小生態板塊,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盤活有利用價值的泥磚房和清理後空地流轉,激發村民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情和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