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5月20日電(記者 張志龍 蕭海川)山東濟寧有一位鄉村醫生:35年來,他憑著「為鄉親們看好病」的信念,在罹患癌症、遭遇交通意外,攢下患者近2000張藥費欠條後,仍矢志不渝,至今還奔波在山間行醫路上。
家住濟寧泗水苗館鎮隈泉莊村的劉慶民是附近8個村莊唯一的鄉村醫生。初見記者,53歲的劉慶民帶著老區人民的憨厚、拘謹。黝黑的面龐、滿臉的皺紋與漸生白髮的鬢角,是歲月留給他的印記。35年的行醫經歷,未磨去他善良、淳樸的農家本色。回憶當初的職業選擇,劉慶民總會說:「那時候,需要有人這樣做。」
35年前的隈泉莊村,和中國大多數山區村莊一樣,缺乏基本醫療衛生條件,到最近的鎮衛生院也要走上幾個小時。平日裡,鄉親們有小病小災就自己扛著,實在難以堅持才會走近15公裡崎嶇山路,到山外求醫問藥。
「有一次,村裡有臨盆的孕婦大出血,大家七手八腳抬著往鎮裡奔,結果半路上人就走了。」當時劉慶民就是擔架手之一,幹了幾天民辦教師的他決意棄文從醫。
8村、495戶、1892人,是劉慶民的服務對象。村民說,離衛生室最遠的村有4公裡路程,相鄰的村也有近2公裡。村與村之間,是依山而建、高低起伏、坡陡彎急的鄉間公路。劉慶民每天巡診都要騎摩託車走近20公裡山路。
「1980年,我花128元買了一輛泰山牌自行車,12年騎壞6輛;1992年,我託人花上千元買了第一輛摩託車,如今已換到第8輛。」
劉慶民的妻子包現雲卻明白,這一輛輛自行車、摩託車背後,是丈夫寒冬臘月裡的堅持:踏著齊膝的積雪,走著溜光的山路,24小時隨時出診,全年無休,35年無休。
常年的奔波操勞,讓本值壯年的劉慶民像是臺過度磨損的機器,身體條件每況愈下,疾病接踵而來。「我得過癌症,所以知道那是什麼感覺。」2010年,接連兩年感到身體不適的劉慶民,在泗水縣人民醫院做了一次體檢,結果令家人倒吸一口冷氣——惡性膀胱腫瘤,必須儘快手術。
惡性腫瘤摘除,熬過癌症關的劉慶民,依然磨難不斷。去年秋天,騎行在巡診路上的他,錯車時一沒留意,被拖拉機撞飛,摔進道旁的淺溝,不僅小腿跌得鮮血淋漓,顱腦也遭到撞擊。隨後幾天,他40度高燒不退,一經檢查又發現患上腸腺瘤,還好這次是良性的。不多久,村民們又看見傷口癒合、病情穩定的「劉先生」出診了。
在劉慶民門診室的一隅,有一個不太起眼的鞋盒,裡面是十幾沓顏色各異、大小不一的紙片。這便是劉慶民多年積攢下來,病患給他打的診療費、藥費欠條。經記者粗略估算,欠條總量近2000張,欠款額近10萬元。
「從一開始,就堅持先治病後付錢。第一張欠條就是1979年寫的。」一番翻檢後,劉慶民拿出一沓土褐色紙條。劉慶民很清楚不少欠條已經失效,拖欠的藥費無從追索。
近年來,中國農村醫療條件越來越好。不過,劉慶民還是決定繼「先治病後付費」「不追討陳年舊帳」後,又為孤寡老人中的困難群體,完全免除治療費與藥費,實現免費醫療。至今,已有6名孤寡困難老人得此實惠。實惠背後,則是劉慶民每年自行墊付近萬元的醫療費用。
「35年來,我看過的病人,沒有發生一例醫療事故。面對每一位病人,我都竭盡所能解除他們的病痛。」劉慶民說,每當病人的症狀得到緩解,家屬笑逐顏開時,就是自己最滿足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