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手術刀配上一顆「仁心」——一名胸外科醫生的從醫感悟

2020-12-06 海報新聞

在無影燈下爭分奪秒,以手術刀為「武器」,與「死神」搏鬥,在門診、手術室、病房之間來回奔波,將病人牽掛在心……自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的我,就被賦予了「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重任。

光陰流轉,我已在胸外科摸爬滾打近30年,逐漸產生了個人感悟:外科醫學是充滿溫度的,醫者唯有為手術刀配上一顆仁心,才能幫助患者延展生命長度,不負群眾的期盼。

「齊心協力」和「不遺餘力」

「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醫者和你的親人同樣希望你能健康。」這是我們醫者的真實心聲。當患者處於危難之際,每個醫生也會和患者家屬一樣提心弔膽,總想著如何能夠不遺餘力地去救治患者,如何把手術風險降到最低。

醫者只有齊心協力、不遺餘力,才能成就生命的綻放。

8月26日上午,我接到急診電話,「一名患者被木棍穿透了胸腔……」放下電話,我和團隊其他醫護人員立即行動起來。隨後,我得知該患者在車禍中被一根手臂粗的木棍自右側前胸穿透胸腔至後胸,患者入急診後出現了大出血,血紅蛋白降至6克/升(男性正常參考值範圍為120-160克/升),危急程度可想而知。

手術刻不容緩。於是,我們為其實施緊急開胸手術,發現木棍已經穿透了患者的右側中上肺葉,中葉肺靜脈撕裂,出血量很大,肺葉已經無法修補,我們選擇為患者切除了中上肺葉,並隨後為其胸腔進行了止血,整個手術驚心動魄,前後持續了三個小時。最終,在手術室、麻醉科、胸外科等多個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搶救了這名患者。目前,患者已清醒,脫離了生命危險,正在康復中。

回想那天的情形,當時患者的傷情十分嚴重,隨時會有生命危險,能夠成功搶救也應該歸功於多種因素,第一個原因是患者個人比較幸運,第二也是我們醫護人員齊心協力、不遺餘力的結果。

把時間留給患者,我問心無愧

當醫生,說不辛苦是假的。一年下來,我要做100多例大大小小的手術,此外還有查房、坐診、寫論文、做實驗、帶教等日常工作,連續一兩天待在醫院加班也是常事。就算是節假日,只要是有急診手術,我們也必須第一時間趕到。有人問我,你為什麼這麼拼呢?在我看來,外科大夫的肩上是救人的責任,我們必須拿起手術刀,為患者做最及時的治療,才能問心無愧。

今年4月份的一個下午,我像往常一樣坐診,來了個50多歲的中年人,找我看一張胸部的CT片,當我在看片子的時候,他一直盯著我的工作牌,然後問我:「你就是李主任吧?我是你曾經救治過的一個年輕人的父親,真是太感謝你了。」

經他提醒,我記起了十年前的場景。那是一天的晚上8點,我結束了一整天的忙碌,正準備回家,突然接到一個急診電話,「李大夫,有一個20歲左右的年輕男性患者,晚上騎摩託車出了車禍,現在在重症監護室裡,呼吸困難明顯,全身皮下氣腫,需要緊急救治。」聽罷,我忘記了一天工作的勞累,只想著如何能夠第一時間搶救這個年輕人,於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手術室為患者進行手術。術中,我發現患者是右側主支氣管斷裂,手術的難度超出了想像,「這是一個年輕的生命,作為醫者必須全力以赴。」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下,我在心中為自己打氣,於是我們一點一點給患者做了修補術。手術很成功,保住了患者的肺功能,手術結束時,已是第二天凌晨1點,我甚是疲憊,但相比於能夠搶救一個生命,自己的辛苦又算什麼呢?

「當年手術很成功,我兒子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後來娶妻生子,還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們全家人都十分感激你。」時隔十年,患者的父親仍然記得我,並仍心懷感謝。這一句感謝勝過任何榮譽和物質。同時,當獲悉患者在我們的幫助下重獲健康時,也是我們醫者最欣慰的時刻。

□ 聊城市人民醫院 李景濤

【人物名片】

李景濤,聊城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擅長手術治療食道癌、肺癌、肺部良性疾病、縱膈腫瘤等疾病。開展了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氣胸、肺部分切除、胸腔積液、手汗症等。

李景濤在省級以上雜誌發表論文10餘篇,獲聊城市科技進步獎2項。李景濤的「專用肋骨骨膜剝離器的研製」獲國家專利。李景濤兼任山東省疼痛研究會第一屆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疼痛研究會第一屆加速康復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腔鏡外科醫師分會胸腔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山東中青年聯盟常委等職務。

相關焦點

  • 「刀神」何建行:開創多個國內外胸外科手術領域「先河」
    「行精準高巧的手術藝術,建前瞻實用的研究創新。」院長、教授、會長……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胸外科主任何建行有很多頭銜,但他更喜歡被稱呼為「何醫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人、影響人、鼓舞人,秉承著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斷地與時間賽跑,追求最高效的醫療、科研、教學、管理工作。
  • 《薄冰舞刀—一個胸外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新書見面會舉行
    《薄冰舞刀—一個胸外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新書見面會在穗舉行 常澤平 攝中新網廣州8月12日電 (唐貴江 常澤平)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新作《薄冰舞刀——一個胸外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見面會12日在南國書香節廣東館亮相,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成員
  • 妙手仁心 肺部手術後再跑馬拉松
    經病友推薦,她最終決定找浙江醫院胸外科副主任祝鑫海副主任醫師做一種微創的胸外科手術。術前,她一再擔心:「醫生,做了這個手術,我以後還能跑馬拉松嗎?」術後想跑馬拉松?妙手仁心來幫忙葉女士的左上肺尖有一個小病灶,每年複查都在那裡,今年這個結節直徑約0.9釐米。為了根治肺部病灶,葉女士輾轉找到了祝鑫海。
  • 301醫院胸外科主任初向陽:手術刀下的人間大愛
    9月,由胸外科主任初向陽主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了張伯肺部的病變部位。張伯的身體和心情一起迅速好轉,手術十多天後,他便爬上了香山。這是初向陽進行的3000多例手術中的普通一例。從醫20多年來,他用手中的生命之刀,為許多肺癌、食管癌、賁門癌、各種胸腔疾病病人斬開一條生命之路。
  • ⑥肺刀巧手——勝利油田中心醫院胸外科副主任、主治醫師王寧
    編者按: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們奮鬥在一線,守護健康,他們忍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工作壓力,用精湛的醫術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用愛心默默呵護每一位患者的生命。醫者仁心,他們每個人都是在崗位上綻放光彩的、獨一無二的閃光者!
  • 醫者仁心:科學精神如何與人文精神完美融合
    德國在二戰期間進行的人體腦科學研究為人類醫學界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為什麼卻獲得了世界上具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人們的普遍譴責?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恐懼的條件反射,是這樣進行的。如何做一個出色的醫生,如何在專業和做人上都能夠令人尊敬,答案只有四個字:心懷敬畏。敬畏的,是自然,更應該是生命。季羨林在他的散文《談人生》中提到了「天人合一」這一概念。季老反對西方文明徵服自然的想法,提出應該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也只有這樣,我們從醫者才能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對自己的工作保持尊重和熱情。
  • 廣州一男子打了個哈欠肺炸了,醫生診斷為自發性血氣胸,奇聞!
    醫生診斷結果聞所未聞小李趕到醫院後,接診的是一名名叫林海煥的醫生,林醫生經過初步的觀察診斷小李為「氣胸」。治療方案是給病人進行閉式引流排氣,但是在穿刺過程中,小李的身體出現了出現狀況,隨後管子還出現了堵塞問題。
  • 33歲肺部腫瘤患者 接受手術機器人切除手術 醫生室內看「大片」
    近日,國內某腫瘤醫院胸外科,迎來一個開機大吉,醫護人員面對鏡頭齊聲喊到:「一 二 三,開機大吉」。開機大吉?誒,這是要拍一部反映醫院生活的電影嗎?紅綢子蓋著的這個是攝影機嘛?其實啊,這個長著四個臂膀的鋼鐵俠,是某腫瘤醫院剛剛引進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
  • 10位新晉"仁心醫師"這樣說,"醫生的職業自豪感,千金不換"
    包括萬小平等在內的10位醫生榮膺「仁心醫師獎」,包括袁政安等在內的10位醫師榮膺提名獎。他們中有大名鼎鼎的學科帶頭人、有創建120的卒中救治專家、更有「洋粉絲」眼中的「當代華佗」……  喜歡用眼神交流,因為心靈窗戶給予信心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萬小平有一句座右銘,「每一個沒有為病人虔誠服務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 一名醫生的生命之旅——追記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陳...
    原標題:一名醫生的生命之旅——追記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陳紹洋 2013年8月4日,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一年零四個月後,年僅50歲的陳紹洋溘然長逝。
  • 頭顱大小腫瘤切除手術!歷時13個小時,7個科室、10名醫生參與...
    近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一名老年胸壁巨大腫瘤切除後患者順利康復,痊癒出院。這名患者成功手術、順利出院的背後,是醫院胸外科、整形外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放射科、病理科7個科室、10名醫生聯手,手術治療13個小時的結果。
  • 人民日報金臺隨筆:感受醫者仁心的溫度
    一天24小時隨時待命,與病魔搶奪生命的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醫師朱良付忙到夜裡12點是常態,作為本院心腦血管疾病綠色通道的發起者,剛開始每次綠色通道急診,不管在凌晨幾點,他都要親自到場;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王東進,每天幾臺手術連軸轉,一臺手術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他因此患上嚴重的頸椎病和腿部靜脈曲張……即便如此,朱良付依然堅信自己的女兒長大後一定會當醫生,王東進依然把每一個周末都用於下鄉義診或科普講座
  • 醫者仁心——一名鄉村醫生的35年行醫路
    新華網濟南5月20日電(記者 張志龍 蕭海川)山東濟寧有一位鄉村醫生:35年來,他憑著「為鄉親們看好病」的信念,在罹患癌症、遭遇交通意外,攢下患者近2000張藥費欠條後,仍矢志不渝,至今還奔波在山間行醫路上。
  • 初心不改 仁心不變──記全國先進工作者、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
    天津北方網訊:從北京參加表彰大會歸來後,全國先進工作者、天津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李月川仍然像往常一樣,每天早早來到醫院,病床、講臺、手術臺前總有他的身影見到李月川時,他剛剛指導學生們為患者做完肺部灌注。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趙曉贇說:「作為學生,我們時刻感受著李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就拿為患者做肺部灌注來說,李老師要求我們一定要把數值把握得特別精確,回收的液體要精確到1毫升。他告誡我們,如果不嚴格對待,患者體內蓄積較多的水分不僅會影響呼吸,還會影響心臟功能。」
  • 鹹陽市王麗鴿:24小時在線的婦產科醫生
    在鹹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有這樣一位專注於產科一線工作的醫者,她醫者仁心,兢兢業業專注於醫療事業,關愛著每一位患者,她就是婦產兒病院院長王麗鴿,從業29年來,一直為婦女的健康保駕護航,迎接著新生命的誕生。1991年大學畢業,王麗鴿在醫院外科工作,5年後進入婦產科,30年裡,她用一顆仁心和一雙巧手託起了無數家庭的希望。在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加班加點成為王麗鴿的生活常態。「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可能用這句話來形容王麗鴿最合適,治療病痛如下山猛虎一往無前,關懷患者又如薔薇般細膩溫柔,遇到重病號、疑難病患者,她總是親力親為,「整天繃緊了弦」,無論何時隨叫隨到。
  •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 順利切除肺部腫瘤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 順利切除肺部腫瘤在醫療手術中,外科醫生主刀是常見的場景,但在廈門一家醫院開展的手術中,執行手術的卻是機器人。6月12日,閩西南首例機器人手術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完成,外科醫生在操作臺上觀察畫面進行操控,機器人來執行手術,順利切除了患者的肺癌腫塊,患者出血量不到5毫升。據介紹,除了眼部、顱腦和體表手術以外,機器人可廣泛應用於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胃腸外科、婦產科、肝膽胰血管外科等科室。
  • 【醫護風採】陝西鹹陽市王麗鴿:24小時在線的婦產科醫生
    在鹹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有這樣一位專注於產科一線工作的醫者,她醫者仁心,兢兢業業專注於醫療事業,關愛著每一位患者,她就是婦產兒病院院長王麗鴿,從業29年來,一直為婦女的健康保駕護航,迎接著新生命的誕生。
  • 寧波這位醫生收到一具人體骨架!足足1.8米高!從醫34年的他這樣...
    來源:寧波晚報「從醫30多年,這是我收到過的最貼心的禮物!」11月16日上午,寧波奉化新橋骨科醫院三病區主任李時軍和記者說起這個事,頗為感動。而這份禮物背後,還有一個很暖心的故事。這期間,他頻頻上醫院進行理療、針灸、火罐等治療,能想的辦法都想了,但效果並不理想,醫生建議他採取鋼板螺釘內固定手術。但馮先生害怕做手術,病情一拖再拖,最後經人介紹轉入奉化新橋骨科醫院,接診的就是該院三病區主任李時軍。經過仔細檢查,李時軍確診患者腰5骶1右側孔外突出,這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椎間盤突出,同時伴有明顯的骨質增生等問題。
  • 胸外科引入「黑科技」——雷射刀 該項技術已進入臨床應用
    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張毅教授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雷射技術的發展,胸外科醫生手上多了一項黑科技——雷射刀,目前該項技術已進入臨床引用,並獲得了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百萬元級別的科研支持。  據張毅介紹,近年來,我國肺癌發病率逐年增高,已經成為死亡率第一的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