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影燈下爭分奪秒,以手術刀為「武器」,與「死神」搏鬥,在門診、手術室、病房之間來回奔波,將病人牽掛在心……自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的我,就被賦予了「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重任。
光陰流轉,我已在胸外科摸爬滾打近30年,逐漸產生了個人感悟:外科醫學是充滿溫度的,醫者唯有為手術刀配上一顆仁心,才能幫助患者延展生命長度,不負群眾的期盼。
「齊心協力」和「不遺餘力」
「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醫者和你的親人同樣希望你能健康。」這是我們醫者的真實心聲。當患者處於危難之際,每個醫生也會和患者家屬一樣提心弔膽,總想著如何能夠不遺餘力地去救治患者,如何把手術風險降到最低。
醫者只有齊心協力、不遺餘力,才能成就生命的綻放。
8月26日上午,我接到急診電話,「一名患者被木棍穿透了胸腔……」放下電話,我和團隊其他醫護人員立即行動起來。隨後,我得知該患者在車禍中被一根手臂粗的木棍自右側前胸穿透胸腔至後胸,患者入急診後出現了大出血,血紅蛋白降至6克/升(男性正常參考值範圍為120-160克/升),危急程度可想而知。
手術刻不容緩。於是,我們為其實施緊急開胸手術,發現木棍已經穿透了患者的右側中上肺葉,中葉肺靜脈撕裂,出血量很大,肺葉已經無法修補,我們選擇為患者切除了中上肺葉,並隨後為其胸腔進行了止血,整個手術驚心動魄,前後持續了三個小時。最終,在手術室、麻醉科、胸外科等多個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搶救了這名患者。目前,患者已清醒,脫離了生命危險,正在康復中。
回想那天的情形,當時患者的傷情十分嚴重,隨時會有生命危險,能夠成功搶救也應該歸功於多種因素,第一個原因是患者個人比較幸運,第二也是我們醫護人員齊心協力、不遺餘力的結果。
把時間留給患者,我問心無愧
當醫生,說不辛苦是假的。一年下來,我要做100多例大大小小的手術,此外還有查房、坐診、寫論文、做實驗、帶教等日常工作,連續一兩天待在醫院加班也是常事。就算是節假日,只要是有急診手術,我們也必須第一時間趕到。有人問我,你為什麼這麼拼呢?在我看來,外科大夫的肩上是救人的責任,我們必須拿起手術刀,為患者做最及時的治療,才能問心無愧。
今年4月份的一個下午,我像往常一樣坐診,來了個50多歲的中年人,找我看一張胸部的CT片,當我在看片子的時候,他一直盯著我的工作牌,然後問我:「你就是李主任吧?我是你曾經救治過的一個年輕人的父親,真是太感謝你了。」
經他提醒,我記起了十年前的場景。那是一天的晚上8點,我結束了一整天的忙碌,正準備回家,突然接到一個急診電話,「李大夫,有一個20歲左右的年輕男性患者,晚上騎摩託車出了車禍,現在在重症監護室裡,呼吸困難明顯,全身皮下氣腫,需要緊急救治。」聽罷,我忘記了一天工作的勞累,只想著如何能夠第一時間搶救這個年輕人,於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手術室為患者進行手術。術中,我發現患者是右側主支氣管斷裂,手術的難度超出了想像,「這是一個年輕的生命,作為醫者必須全力以赴。」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下,我在心中為自己打氣,於是我們一點一點給患者做了修補術。手術很成功,保住了患者的肺功能,手術結束時,已是第二天凌晨1點,我甚是疲憊,但相比於能夠搶救一個生命,自己的辛苦又算什麼呢?
「當年手術很成功,我兒子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後來娶妻生子,還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們全家人都十分感激你。」時隔十年,患者的父親仍然記得我,並仍心懷感謝。這一句感謝勝過任何榮譽和物質。同時,當獲悉患者在我們的幫助下重獲健康時,也是我們醫者最欣慰的時刻。
□ 聊城市人民醫院 李景濤
●【人物名片】●
李景濤,聊城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擅長手術治療食道癌、肺癌、肺部良性疾病、縱膈腫瘤等疾病。開展了胸腔鏡輔助小切口治療氣胸、肺部分切除、胸腔積液、手汗症等。
李景濤在省級以上雜誌發表論文10餘篇,獲聊城市科技進步獎2項。李景濤的「專用肋骨骨膜剝離器的研製」獲國家專利。李景濤兼任山東省疼痛研究會第一屆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疼痛研究會第一屆加速康復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腔鏡外科醫師分會胸腔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山東中青年聯盟常委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