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24日訊 72歲的張伯心情忐忑地躺上手術臺時,怎麼也想像不到十多天後,自己竟能憑這副患肺癌中晚期的身體爬上香山,俯瞰整個北京城。儘管9月的香山還未漫山紅葉,但枝頭那零星的火紅,已經讓張伯神清氣爽。
今年8月,張伯從福建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此前他被查出患有肺癌,已到2期B。一直身體健康、精神矍鑠的張伯陷入痛苦、沮喪和失眠。9月,由胸外科主任初向陽主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了張伯肺部的病變部位。張伯的身體和心情一起迅速好轉,手術十多天後,他便爬上了香山。
這是初向陽進行的3000多例手術中的普通一例。從醫20多年來,他用手中的生命之刀,為許多肺癌、食管癌、賁門癌、各種胸腔疾病病人斬開一條生命之路。
軍人醫生 邁向神聖理想
1980年,在吉林長大的山東人初向陽以高中學校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考入第二軍醫大學。和許多80年代人一樣,成為軍人是初向陽的理想之一,而另一個理想是成為拿著手術刀的醫生,這種感覺很神聖。5年後,剛剛大學畢業的初向陽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向理想邁出了第一步。
現在,47歲的初向陽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醫師協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軍胸心外科專業委員會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北京胸心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全國胸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胸腔鏡學組委員,全國胸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食管疾病學組委員,北京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戰創傷專業委員會胸腹戰傷學組委員。
其實一切頭銜背後,都是初向陽當年的那個理想:拿著手術刀的外科醫生,神聖地為病人斬開生命之路。
1992年10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開展了國內首例電視胸腔鏡手術,這後來成為初向陽的專攻方向。1998年至1999年,初向陽在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重點學習胸腔鏡技術。
按照傳統的開胸手術,切口會長達20至30公分,甚至經常需要去掉一根肋骨。而運用胸腔鏡技術,只需要通過一個1至1.5公分的小孔插入胸腔鏡,讓醫生能在電視屏幕上看清楚胸內的情況。再通過兩三個3至5釐米的操作口,把專用的手術器械插入胸腔內,使醫生看著電視屏幕就能完成手術操作。這種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的手術方法,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讓許多因身體情況不適合手術的病人也能夠接受手術,挽回生命。
全國首例 開創更微創手術
怎樣能讓手術更微創?這是初向陽努力的方向。2005年,為了不在肚皮上留下疤痕,一位印度醫生為一位跳肚皮舞的病人做了一例特殊的闌尾切除手術,利用胃鏡在胃前壁上打孔後伸入器械,完成了闌尾切除。2007年,一位法國醫生用同樣的方式,在病人陰道壁上打孔,完成了膽囊切除手術。這些啟發了初向陽。
「在臟器上打孔的方法風險太大,我不太贊成。但這啟發我可以把手術做得更小更微創。我不追求在胃上打個洞,我追求在最靠近病變的部位打一個洞,而不是現在的幾個洞,也可以把手術完成。」初向陽說。
沒有現成的例子可以學習,初向陽就自己潛心研究,翻閱文獻資料,參加學術交流,用單操作孔的技術完成部分肺葉切除、氣胸肺大泡手術等比較簡單的手術。
2009年9月2日,由初向陽主刀,完成了全國首例單操作孔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為一位山東的76歲肺癌患者成功切除了整個右肺中葉。這次手術僅在患者胸壁上打了一個4公分長的操作孔和一個1公分長的觀察孔,通過觀察孔置入胸腔鏡,使胸腔內的畫面顯示到電視屏幕上,初向陽再通過操作孔操作特殊手術器械,5個小時完成了手術。這標誌著我國的胸部微創技術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肺葉切除是胸外科最難的手術,這能用單孔操作完成,標誌著單孔手術是可行的。」初向陽說,因為這位老人比較胖,去掉一個肺葉後讓其它肺葉負擔這麼大的體重比較困難,擔心出現各種併發症,所以就想在最小創傷下完成手術。
手術的最大難題是缺少了後背的一個操作孔,手術中的部分步驟很難操作。初向陽創造性地在特殊情況下把胸腔鏡挪到操作孔,從觀察孔中探入手術器械操作。手術完成後,老人的身體很快恢復,幾天時間便可以下地行走。
「1987年法國醫生開創了腔鏡下做手術的方法,開始大家都不接受,這安全嗎?一不小心可能會把心臟打個眼啊。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我相信過幾年單孔的技術也一樣會很成熟。現在我們科已經做了這種手術20多例。」初向陽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