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醫院胸外科主任初向陽:手術刀下的人間大愛

2020-12-06 中國網

中國網12月24日訊 72歲的張伯心情忐忑地躺上手術臺時,怎麼也想像不到十多天後,自己竟能憑這副患肺癌中晚期的身體爬上香山,俯瞰整個北京城。儘管9月的香山還未漫山紅葉,但枝頭那零星的火紅,已經讓張伯神清氣爽。

今年8月,張伯從福建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此前他被查出患有肺癌,已到2期B。一直身體健康、精神矍鑠的張伯陷入痛苦、沮喪和失眠。9月,由胸外科主任初向陽主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了張伯肺部的病變部位。張伯的身體和心情一起迅速好轉,手術十多天後,他便爬上了香山。

這是初向陽進行的3000多例手術中的普通一例。從醫20多年來,他用手中的生命之刀,為許多肺癌、食管癌、賁門癌、各種胸腔疾病病人斬開一條生命之路。

軍人醫生 邁向神聖理想

1980年,在吉林長大的山東人初向陽以高中學校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考入第二軍醫大學。和許多80年代人一樣,成為軍人是初向陽的理想之一,而另一個理想是成為拿著手術刀的醫生,這種感覺很神聖。5年後,剛剛大學畢業的初向陽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向理想邁出了第一步。

現在,47歲的初向陽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醫師協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軍胸心外科專業委員會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北京胸心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全國胸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胸腔鏡學組委員,全國胸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食管疾病學組委員,北京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戰創傷專業委員會胸腹戰傷學組委員。

其實一切頭銜背後,都是初向陽當年的那個理想:拿著手術刀的外科醫生,神聖地為病人斬開生命之路。

1992年10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開展了國內首例電視胸腔鏡手術,這後來成為初向陽的專攻方向。1998年至1999年,初向陽在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重點學習胸腔鏡技術。

按照傳統的開胸手術,切口會長達20至30公分,甚至經常需要去掉一根肋骨。而運用胸腔鏡技術,只需要通過一個1至1.5公分的小孔插入胸腔鏡,讓醫生能在電視屏幕上看清楚胸內的情況。再通過兩三個3至5釐米的操作口,把專用的手術器械插入胸腔內,使醫生看著電視屏幕就能完成手術操作。這種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的手術方法,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讓許多因身體情況不適合手術的病人也能夠接受手術,挽回生命。

全國首例 開創更微創手術

怎樣能讓手術更微創?這是初向陽努力的方向。2005年,為了不在肚皮上留下疤痕,一位印度醫生為一位跳肚皮舞的病人做了一例特殊的闌尾切除手術,利用胃鏡在胃前壁上打孔後伸入器械,完成了闌尾切除。2007年,一位法國醫生用同樣的方式,在病人陰道壁上打孔,完成了膽囊切除手術。這些啟發了初向陽。

「在臟器上打孔的方法風險太大,我不太贊成。但這啟發我可以把手術做得更小更微創。我不追求在胃上打個洞,我追求在最靠近病變的部位打一個洞,而不是現在的幾個洞,也可以把手術完成。」初向陽說。

沒有現成的例子可以學習,初向陽就自己潛心研究,翻閱文獻資料,參加學術交流,用單操作孔的技術完成部分肺葉切除、氣胸肺大泡手術等比較簡單的手術。

2009年9月2日,由初向陽主刀,完成了全國首例單操作孔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為一位山東的76歲肺癌患者成功切除了整個右肺中葉。這次手術僅在患者胸壁上打了一個4公分長的操作孔和一個1公分長的觀察孔,通過觀察孔置入胸腔鏡,使胸腔內的畫面顯示到電視屏幕上,初向陽再通過操作孔操作特殊手術器械,5個小時完成了手術。這標誌著我國的胸部微創技術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肺葉切除是胸外科最難的手術,這能用單孔操作完成,標誌著單孔手術是可行的。」初向陽說,因為這位老人比較胖,去掉一個肺葉後讓其它肺葉負擔這麼大的體重比較困難,擔心出現各種併發症,所以就想在最小創傷下完成手術。

手術的最大難題是缺少了後背的一個操作孔,手術中的部分步驟很難操作。初向陽創造性地在特殊情況下把胸腔鏡挪到操作孔,從觀察孔中探入手術器械操作。手術完成後,老人的身體很快恢復,幾天時間便可以下地行走。

「1987年法國醫生開創了腔鏡下做手術的方法,開始大家都不接受,這安全嗎?一不小心可能會把心臟打個眼啊。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我相信過幾年單孔的技術也一樣會很成熟。現在我們科已經做了這種手術20多例。」初向陽笑著說。

相關焦點

  • 免疫+手術刀=肺癌治癒?——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對於「偏好」早期、可手術肺癌患者的胸外科醫生來說,免疫治療能否讓手術刀「插上翅膀」,讓更多患者獲得根治,並降低術後復發率,從而助力提升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帶著這些問題,本平臺在今年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年會期間採訪了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外科主任張蘭軍教授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楊帆教授。
  • 國內名家、中科院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高樹庚將到德州市第二人民...
    國內著名胸部腫瘤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助理、胸外科主任高樹庚教授將定期到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坐診,為肺結節、肺部腫瘤、食管賁門腫瘤等疾病患者進行MDT會診,並開展先進手術診療技術,讓德州及周邊地區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國內一流胸部腫瘤專家高水平的診療服務。
  • 解放軍301醫院崔榮太主任,明日親診太原紡織醫院
    核心提示:為進一步關愛廣大面癱(後遺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梅傑症候群患者,助他們在2021到來之前能重拾健康笑容,太原紡織醫院攜手太原市慈善總會,於12月5月—12月6日,舉行「北京名醫聯合 愛心會診周」活動,屆時,解放軍301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副教授、臨床醫學博士崔榮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特需門診專家梅興旺主任、北京三甲醫院特邀專家張建國主任,齊聚太原紡織醫院,強強聯合會診
  • 為手術刀配上一顆「仁心」——一名胸外科醫生的從醫感悟
    在無影燈下爭分奪秒,以手術刀為「武器」,與「死神」搏鬥,在門診、手術室、病房之間來回奔波,將病人牽掛在心……自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的我,就被賦予了「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重任。最終,在手術室、麻醉科、胸外科等多個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搶救了這名患者。目前,患者已清醒,脫離了生命危險,正在康復中。回想那天的情形,當時患者的傷情十分嚴重,隨時會有生命危險,能夠成功搶救也應該歸功於多種因素,第一個原因是患者個人比較幸運,第二也是我們醫護人員齊心協力、不遺餘力的結果。
  • 昆明:祭奠器官捐獻者 傳遞人間大愛
    原標題:祭奠器官捐獻者 傳遞人間大愛 昨日,由昆明市紅十字會、昆明市衛生計生委、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共同舉辦的「攜手·生命接力」2018年清明緬懷紀念活動在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甘美醫院器官捐獻者紀念園舉行。
  • 中國首部胸外科疾病術語集重磅發布 ——《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因此去年由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與人民衛生出版社牽頭,組織包括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種腫瘤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上海市肺科醫院、第三軍醫大學附屬大坪醫院等在內的十餘家醫院的胸外科專家成立了胸外科專業術語標準化委員會,廣泛徵求了各地胸外科專家意見,召開了多次專題討論會,最終推出了胸外科的疾病標準化診療術語集——《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術語》。
  • ⑥肺刀巧手——勝利油田中心醫院胸外科副主任、主治醫師王寧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2011年畢業後,王寧來到勝利油田中心醫院胸外科工作。醫者要義不容辭 胸外科是專業化從事胸肺疾病——肺癌、食管癌、縱膈腫瘤、胸部外傷、胸腔積液的診治工作。以微創腔鏡、快速康復為專業特色。科室單孔胸腔鏡微創技術居於全國先進行列,全省領先水平。
  • 蚌埠三院神經外科主任郭傳軍博士:用手術刀解決顱腦「大」問題
    神經外科也因此成為最具挑戰、最高難度的醫學領域,一臺神經外科手術往往持續3-8小時,而手術刀下的戰場只在毫釐之間……有這樣一位醫生,用精湛的醫術創造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他就是蚌埠三院神經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醫學博士郭傳軍。
  • 新橋醫院胸外科微創切除國內最小肺部腺癌
    感謝新橋醫院的精湛技術!」近日,在陸軍軍醫大大學新橋醫院胸外科肺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該中心主任戴紀剛教授運用3D模型精準定位,為32歲的李女士在腹腔鏡下微創切除了僅有5毫米大小的肺部磨玻璃結節,將微小肺腫瘤消滅於萌芽中。  噩夢!磨玻璃結節困擾4年  李女士今年32歲,近四年來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經常失眠。
  • 胸外科引入「黑科技」——雷射刀 該項技術已進入臨床應用
    中國網財經7月30日訊(記者杜丁)日前,2018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暨第三屆中意胸外科微創論壇、2018北京胸外科微創技術新進展學習班在京舉行。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張毅教授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雷射技術的發展,胸外科醫生手上多了一項黑科技——雷射刀,目前該項技術已進入臨床引用,並獲得了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百萬元級別的科研支持。  據張毅介紹,近年來,我國肺癌發病率逐年增高,已經成為死亡率第一的惡性腫瘤。
  • 301醫院抗衰老乾細胞
    臉部抗衰老很重要,據說幹細胞能抗衰老,301醫院抗衰老乾細胞效果如何?能維持多長時間?一起看看相關內容的介紹吧。  女性皮膚鬆弛過程  面對著歲月流逝,悄無聲息,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會錯過很多東西,歲月奪走的是最致命的青春容顏,幾乎所有的女性,在過了25歲後都會感嘆時間過得太快,眼角的細紋多了、深了,皮膚鬆弛沒有了彈性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 大型現代戲《晚雪》:頌人間大愛
    天津河北梆子劇院的大型現代戲《晚雪》,8月25日、26日在北京中國評劇大劇院亮相,譜出了一首關愛、解救被拐賣婦女兒童,贊人性美好、揚人間大愛的頌歌。  「咋就這麼棒呢!」「唱得好聽!」該劇弘揚真善美和人間大愛的主題引起觀眾共鳴,全場觀眾鼓掌叫好將近20次。據了解,除北京觀眾外,還有不少觀眾專程從河北、天津等地趕來觀看演出。
  • 遺體火化燒出手術刀 殯儀館:以前出現過(圖)
    骨灰裡怎麼會有手術刀?圍觀人員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把手術刀是醫院在做手術時不慎遺留在死者體內的;還有人認為,手術刀可能是夾雜在死者衣服裡面被一同火化的……各種猜疑的說法讓火化室內顯得很熱鬧,只有死者家屬個個神情凝重。
  • 301醫院幹細胞抗衰老護膚品
    301醫院幹細胞抗衰老護膚品?當人變老時,功能會逐漸退化,首當其衝的就是臉部的衰老。皮膚開始乾裂,鬆弛,皺紋開始爬到臉上,不少人選擇幹細胞來解決衰老問題。
  • 鄭大二附院胸外科召開藥物臨床試驗項目啟動會
    6月16日上午,鄭大二附院胸外科召開藥物臨床試驗項目啟動會,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臨床藥物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的臨床試驗進行啟動部署。胸外科主任楊鯤鵬教授,副主任黃壯士教授、侯向生教授、蘇彥河教授,蘭紅護士長及相關醫護人員,醫院藥學部相關人員,及研究項目的申辦方人員參加了啟動會。
  • 《天堂的張望》:病魔雖無情,人間有大愛
    四下漏雨的房子根本不值錢,家裡能搜羅出的不外乎幾串辣椒,幾個南瓜,一床新被褥和新編的竹簍,當父親嘶啞著聲音在集市上喊:「給錢就賣。」那種因貧窮而絕望,因父愛而掙扎求活的窒息令人淚目不止。張望又是幸運的,初到大醫院看病便遇到了實習護士小夏,在父女走投無路自願放棄治療時,她的悲慘境況通過小夏和報社記者小月被社會大眾知曉,在紙媒、電視及廣播等各種渠道的宣傳下,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對這個貧困家庭施以援手,大愛無疆,人間有真情,素未謀面的好心人聚沙成塔,捐款很快超過手術治療所需,命運似乎對這對父女展露了笑顏。
  • ...的扶貧故事」幫扶歷程難以忘懷丨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胸外科醫生...
    我叫喻國燦,是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的一名胸外科醫生。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肆虐,擋不住脫貧攻堅的步伐,響應各級領導的號召,按照市衛健委統一部署,我有幸成為「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系統中的一員,加入到了這神聖的隊伍中來。
  • 【二院腫瘤胸外科】肺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渭南市第二醫院腫瘤胸外科 Weixin ID
  • 「刀神」何建行:開創多個國內外胸外科手術領域「先河」
    院長、教授、會長……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胸外科主任何建行有很多頭銜,但他更喜歡被稱呼為「何醫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人、影響人、鼓舞人,秉承著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斷地與時間賽跑,追求最高效的醫療、科研、教學、管理工作。歸根結底,從患者的需求、療效,到術後的恢復、疼痛度的減少、疼痛期的縮短出發,在「何醫生」帶領的團隊看來,這就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 疫情下的武漢醫院足球隊:有人一家5口感染仍在前線 最早預警者病重
    況且,是胡醫生誒,那麼書生意氣話不多的人,嚴謹、從不開玩笑,在球場上的傳球,像手術刀一樣精準。眾人覺得,他的樣子也蠻呆萌可愛的。 「當時我不知道胡主任為何這麼氣憤。聊就聊唄,幹嘛措辭那麼嚴厲,還憤然退群。」段鑫醫生事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