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神」何建行:開創多個國內外胸外科手術領域「先河」

2020-12-06 瀟湘晨報

「行精準高巧的手術藝術,建前瞻實用的研究創新。」院長、教授、會長……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胸外科主任何建行有很多頭銜,但他更喜歡被稱呼為「何醫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人、影響人、鼓舞人,秉承著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斷地與時間賽跑,追求最高效的醫療、科研、教學、管理工作。歸根結底,從患者的需求、療效,到術後的恢復、疼痛度的減少、疼痛期的縮短出發,在「何醫生」帶領的團隊看來,這就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異想天開」的「刀神」

從醫30載,何建行始終堅持以患者的需求為出發點,在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以高水平和高質量的服務切實保障了廣大患者的利益。年輕時就經常被老教授們評價為喜歡異想天開的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各種「異想天開」的創新嘗試。他說他的每一次「異想天開」,靈感都源自病人病情的需要。

喜歡「異想天開」的何建行,帶領研究團隊開創了多個國內外胸外科手術領域的「先河」——

1994年,他與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肺癌微創手術,積累過萬件成功案例,並總結形成「因人因症而治」,覆蓋術前麻醉、術中切除、術後預後的全鏈條式肺癌個體化微創手術體系。

2011年,他與團隊探索自主呼吸麻醉手術,患者術後恢復時間大大縮短,讓胸外科手術進化為日間手術。

2015年,他與團隊提出了「無管」理念,手術時不插氣管插管、術後不放胸部引流管、不使用尿管,讓患者術後能夠快速康復,更減輕了患者術後的疼痛與不適,降低了感染的概率,部分患者甚至可以當天手術、當天出院。

同年12月,他帶領團隊成功舉辦第一屆國際無管微創胸外科手術學習班,吸引了歐美等地區百餘名胸外科專家前來觀摩學習。

他還帶領團隊利用業餘時間研發出國際首臺裸眼3D顯示系統,手術醫生只需佩戴一個微型發射裝置,便可以獲得3D顯示效果。

作為國內微創傷外科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何建行被譽為廣東胸部疾病手術的「刀神」。

每天查房,每周出門診,每年數百臺手術

只要不出差,何建行每天都堅持查房,堅持每周出一個下午的門診。作為外科醫生,他手術也未曾落下,至今仍保持著每年五六百臺的手術量,而且在不斷開創和改進手術方法、向高難度挑戰上,他一直樂此不疲:「臨床的需求就是我們不斷改進和創新的動力!」

作為教學醫院,何建行院長也承擔了大量的教學工作。何建行院長是廣州醫科大學胸外科學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汕頭大學的客座教授,承擔南山班,碩士、博士研究生外科學,腫瘤學教學工作10餘年。共培養碩士研究生40人(其中已畢業30人),博士研究生35人(其中已畢業21人)。承擔博士後培養任務,培養博士後3人,其中已出站2人。

一直以來,何建行致力於搭建高水平胸外科手術技術培訓平臺,1995年開始以國家級培訓班、大中華胸腔鏡外科培訓學院及網絡直播平臺三種形式對全球胸外科醫生進行培訓,連續舉辦了國家級微創胸外科學習班20屆共38期,培養胸外科骨幹達5237人次。

在何建行等廣醫大人的努力下,2014年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微創培訓中心成為國內首家被英國皇家外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Surgery)認證,並獲許使用其標記使用及頒發證書的專科培訓中心。

打造「國際先進水平的區域醫療中心」

除全身心投入胸心外科的醫、教、研工作,何建行自擔任院長至今,一直堅持國家醫改方向,把病人需求作為醫院學科發展的動力,並大力開展基層幫扶,目前已與省內外一百餘家基層醫院籤訂幫扶協議。

管理方面,何建行堅持「授權」理念,將各方面的具體工作交由分管院長直接管理,而他則抓方向、抓原則、抓效果,負責全面統籌和戰略發展。

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的全國醫院排名中,醫院連續7年排名前50,肺科系列連續7年在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上位列首位,胸外科連續5年入圍專科10強;在2015年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中,醫院綜合實力排名全國31位,呼吸病學及變態反應學位居第1名,傳染病學、泌尿外科學、兒科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腫瘤學、普通外科學等也榜上有名。

立足醫院作為全國佔地面積最小的三甲綜合醫院實際,何建行大力推行醫院精細化管理,醫院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從800多張床位發展到目前1500張,醫院服務能力由2009年112萬人次提升到2016年153萬人次,目前醫院正在籌建全國領先的呼吸中心,進一步擴大醫院的社會醫療服務能力及科研創新能力。

何建行希望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醫院,在醫院管理上力求與國際化接軌,帶領管理團隊開拓國際視野,同時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堅持「頂天立地為人民」,力求打造「國際先進水平的區域醫療中心」。

「行精準高巧的手術藝術,建前瞻實用的研究創新」,這是何建行一直奉行的座右銘,也是他作為一名優秀的醫院管理者的真實寫照。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圖片記者 何道嵐 通訊員 穗文明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何建行:創造7項全球紀錄,治癒早期肺癌快過治感冒的刀神何建行究竟...
    中國微創傷胸外科的奠基人和指南制定者之一,於2009年實現胸腔鏡胸部腫瘤手術全範圍覆蓋;2011年開展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創胸外科手術;在國內第一個提出並實現了無管胸外科手術,革命性地將部分胸外科手術進化為日間手術。
  • 胸外科引入「黑科技」——雷射刀 該項技術已進入臨床應用
    國內外胸外科、腫瘤內科領域專家張毅稱,隨著雷射技術的發展,銩雷射成為目前唯一一種能應用於肺部手術的雷射,他表示,雷射刀在切除肺部腫瘤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功能,手術費用僅為傳統手術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重要的是術後體內不含任何金屬植入物,剩餘的肺可以自由的延展呼吸。  據悉,該項技術已經進入臨床應用,並獲得了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百萬元級別的科研支持。
  • 2018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在京召開 肺癌微創手術治療黑科技「雷射刀...
    ,張毅教授在使用雷射刀為肺癌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宣武醫院供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卡拉)7月28日,2018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暨第三屆中意胸外科微創論壇、2018北京胸外科微創技術新進展學習班在京開幕。大會通過國內外胸外科、腫瘤內科等領域的專家演講、手術演示、手術培訓等方式,探討胸外科熱點與難點問題。這其中,新引入國內的肺癌微創手術新技術——2微米銩雷射技術(俗稱「雷射刀」)頗為「吸睛」。
  • 301醫院胸外科主任初向陽:手術刀下的人間大愛
    今年8月,張伯從福建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胸外科,此前他被查出患有肺癌,已到2期B。一直身體健康、精神矍鑠的張伯陷入痛苦、沮喪和失眠。9月,由胸外科主任初向陽主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電視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了張伯肺部的病變部位。張伯的身體和心情一起迅速好轉,手術十多天後,他便爬上了香山。這是初向陽進行的3000多例手術中的普通一例。
  • 新橋醫院胸外科微創切除國內最小肺部腺癌
    拿著這個報告李女士諮詢了多個醫院的專家,得到的結果都不確定,沒有人能告訴她這是怎麼,這不由引起了李女士的擔心。每半年李女士都要複查CT,結果更是令她困擾,這個結節像在她的肺上安了家一樣,每次檢查報告都顯示與前片比無明顯變化。  今年11月,李女士得知新橋醫院胸外科成立了肺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並設置有專門的肺小結節門診,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到新橋醫院胸外科門診。
  • 鑷子、手術刀雷射做
    原標題:鑷子、手術刀雷射做(格物致知) 現在最高級的光不是用來砍砍殺殺的,而是用來隔空夾細胞、隔空抓病毒、隔空做手術的!這種雷射不但可以做手術,還可以像雕刻刀一樣,製造各種手術用具,或是存儲數據、給原子的運動拍照。為了表彰他們把雷射改造成了靈巧的鑷子,和銳利的「手術刀」,諾獎委員會授予阿什金、莫羅和斯崔克蘭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
  • 為手術刀配上一顆「仁心」——一名胸外科醫生的從醫感悟
    手術刻不容緩。於是,我們為其實施緊急開胸手術,發現木棍已經穿透了患者的右側中上肺葉,中葉肺靜脈撕裂,出血量很大,肺葉已經無法修補,我們選擇為患者切除了中上肺葉,並隨後為其胸腔進行了止血,整個手術驚心動魄,前後持續了三個小時。最終,在手術室、麻醉科、胸外科等多個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搶救了這名患者。目前,患者已清醒,脫離了生命危險,正在康復中。
  • ——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對於「偏好」早期、可手術肺癌患者的胸外科醫生來說,免疫治療能否讓手術刀「插上翅膀」,讓更多患者獲得根治,並降低術後復發率,從而助力提升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帶著這些問題,本平臺在今年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年會期間採訪了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外科主任張蘭軍教授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楊帆教授。
  • 《薄冰舞刀—一個胸外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新書見面會舉行
    《薄冰舞刀—一個胸外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新書見面會在穗舉行 常澤平 攝中新網廣州8月12日電 (唐貴江 常澤平)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新作《薄冰舞刀——一個胸外科醫生的理念和實踐》見面會12日在南國書香節廣東館亮相,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成員
  • 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
  • 重慶"男神"教授:入校當年即被破格評為教授,研究成果開創這一領域先河!
    "寧靜致遠 開創先河在餘鵬看來,"物理學是萬物之理,是關於大自然和宇宙的哲學,是揭示和闡釋物質基本屬性和構成、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傳統的金屬材料由於其良好的力學性能,被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而金屬玻璃材料的強度是其對應的傳統合金材料的十倍以上,試想如果金屬玻璃代替傳統合金將會帶來多麼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 我奮鬥 我幸福 | 王慶:開創警用無人機戰法科目先河
    首先來認識紮根貧困山區的「第一書記」劉昌法和開創警用無人機戰法科目先河的王慶。前不久,威海市警方用無人機準確偵查了一處山坳裡的隱藏犯罪窩點,一舉打掉了這個13人的犯罪團夥。這架無人機,就是王慶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四年來,王慶帶領團隊獲得6項專利,在全省公安機關開創了警用無人機戰法科目的先河。
  • 湖北石首成功實現江豚人工網箱養殖 開創世界人工繁育江豚先河
    湖北石首成功實現江豚人工網箱養殖 開創世界人工繁育江豚先河2017-12-09 09:32:00  水產養殖網經國內外專家認證,天鵝洲是世界上對鯨類動物實行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的範例。&nbsp&nbsp&nbsp&nbsp12月7日,石首天鵝洲國家級豚類自然保護區,一隻人工網箱養殖的江豚露出水面。
  • 國內名家、中科院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高樹庚將到德州市第二人民...
    國內著名胸部腫瘤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助理、胸外科主任高樹庚教授將定期到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坐診,為肺結節、肺部腫瘤、食管賁門腫瘤等疾病患者進行MDT會診,並開展先進手術診療技術,讓德州及周邊地區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國內一流胸部腫瘤專家高水平的診療服務。
  • 這位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
  • 「縱橫聯播」地市醫院手術展播——曲靖市一院站線上開啟
    掌上曲靖訊10月19日,為期一周的「縱橫聯播」地市級醫院手術交流和展播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與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運城市中心醫院等國內公立醫院共同為全國外科同道進行精彩的線上手術直播,共同探討創新的醫療服務模式與先進的醫院管理理念
  • 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
    近日,我院胸外科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丁建勇教授指導下成功施行胸腺腫瘤劍突下微創手術。,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協會胸外科分會專委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肺癌專家委員會等委員。擅長早期肺癌,包括肺部結節GGO的微創外科治療,擅長胸腺瘤、重症肌無力的外科治療;改良的劍突下全胸腺切除術(丁氏手術,為國內外首創);巨大胸腺腫瘤的外科手術切除,大血管重建;3D重建指導下的單孔肺段手術,局部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療(包括新輔助治療後),手汗症的微創治療、結直腸癌肺轉移的外科治療,微創食管癌手術等。
  • 看胸外科專家怎麼說
    王女士,今年39歲,兩個月前進行了胸部CT體檢,發現了肺部結節,位於左上肺尖後段,大小約8mm,通過CT分級評估為LU-RADS 4類,隨訪2個月發現結節有增大趨勢,經株洲市中心醫院肺部結節MDT討論認為有手術指徵,建議手術切除,遂到心胸血管外科住院手術。
  • 中國首部胸外科疾病術語集重磅發布 ——《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
    點擊查看         4月26日,在「共享・互聯・築造健康醫療大數據共同體——醫療大數據開發及應用大會」上,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聯合人民衛生出版社共同推出《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術語》,這是關於我國胸外科疾病方面的首部術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