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男神"教授:入校當年即被破格評為教授,研究成果開創這一領域先河!

2020-10-14 重慶師範大學本科招生

新金屬玻璃材料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離我們的生活是相當近。"也許聽著很抽象,其實金屬玻璃材料已被應用於手機通訊、電力設備、醫療器具等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重慶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物理系主任餘鵬教授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將我們帶入了他的科研世界。

餘鵬,陝西人,博士,重慶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重慶市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重慶市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重慶市"新型能源轉化材料與器件"創新團隊負責人。主要從事非晶態合金、先進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的製備與力學、磁熱性能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獲得2018年"重慶市十佳科技青年獎"、2012年"重慶青年科技獎"、2013和2018年兩次獲得"重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均排名第一)。

淡泊明志 青年才俊

22年前,餘鵬從陝西省渭南市來到重慶,開始紮根物理專業,在重慶大學度過他的本科生涯。2003至2008年求學於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香港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0年9月來到重慶師範大學工作,同年被破格評為教授。2016至2017年在耶魯大學做訪問學者。

從最初懵懂的科研"小白",到後來能夠熟練掌握微觀結構、熱力學等精密測試儀器並自主搭建儀器測試平臺的科研"老手";從只是一個應用物理學專業畢業的普通大學生,到如今與非晶態物理、金屬玻璃、磁熱性能等專業性領域緊密掛鈎的科研人才,他做到了他人口中"年輕有為的青年才俊"。

先後主持科研項目17項,發表SCI檢索論文80餘篇,被他引2000餘次,其中被頂級期刊和權威評論引用超過100次, 個人H因子達到23,擁有11項國家發明專利。重慶市英才計劃-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巴渝學者特聘教授、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重慶市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這些人才稱號更是榮譽昭彰的證明。

面對無數榮譽和頭銜,他卻說:"這些只能代表過去的一點小成績,以後還得繼續努力,科學探索的道路是永無止境的。"

寧靜致遠 開創先河

在餘鵬看來,"物理學是萬物之理,是關於大自然和宇宙的哲學,是揭示和闡釋物質基本屬性和構成、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傳統的金屬材料由於其良好的力學性能,被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而金屬玻璃材料的強度是其對應的傳統合金材料的十倍以上,試想如果金屬玻璃代替傳統合金將會帶來多麼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通過長期的研究積累和分析總結,我們發現了一種新金屬玻璃設計方法。"作為長期從事非晶態合金研究的工作者,餘鵬的主要工作方向集中在金屬玻璃的合成工作以及金屬玻璃的高壓和低溫性能研究兩個領域。而金屬玻璃由於其獨特的無序結構,具有很多優異的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因此,尋找有很強玻璃形成能力兼顧優異性能的金屬玻璃合金,一直是他及其研究團隊追求的目標。

"我們研究出的新方法是一種以金屬間化合物為基體的多組元金屬玻璃設計途徑。"據餘鵬介紹,新金屬玻璃體系的合成為金屬玻璃材料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員,具有很高的應用潛力和研究價值,開創了以金屬間化合物為金屬玻璃基體的先河,自從該方法發明以來一直是金屬玻璃研究領域的熱點,發表的文章已經被廣泛引用。

傳承師德 耕耘教育

一直以來,餘鵬都將他讀博時期的導師作為他的榜樣。"不論是做研究還是做人,你能從上一輩科學家的身上學習到對科學真理的熱愛和對國家人民的責任心,這些都是我們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應該繼承的。"在餘鵬看來,科研工作者不僅要把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把優良的科研精神傳承下去。

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更是餘鵬的教學理念。"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和學習方式,作為一名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十年間,他指導的本科學生有25人考取研究生,研究生中有3人獲得國家獎學金。餘鵬還帶領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項目和各種競賽,獲得市級項目和獎項3項,指導本科生和研究生發表A類以上論文12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

從教近十年,餘鵬一直為地方和國家培養合格的科研人才和技術骨幹努力著。來到重慶師範大學,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他搭建起科研平臺,建立了科研團隊,集中精力在非晶態合金、先進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的製備與力學、磁熱性能等領域開拓創新。他希望通過努力為非晶態物理領域添磚加瓦,讓學校的凝聚態物理研究在全國佔有一席之地。他像一位探路者,付出汗水與時間,執著前行。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重慶師範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圖文素材來自重慶師範大學官網,沙坪垻新聞中心

相關焦點

  • 江西吳有訓開創我國物理研究先河 錢三強、楊振寧等皆其學生
    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他就是吳有訓。近日,記者走訪江西省方志館,並多方查閱資料了解到,吳有訓,字正之,江西高安石溪吳村人。在芝加哥讀書時,就幫助導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康普頓驗證康普頓效應,令物理學界信服。回國後,他在清華大學建立了首個近代物理學實驗室,開創了我國物理研究先河。
  • 陝西2位女教授:雙雙破格晉升,如今還同時入選「女科學家」名單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設立於2015年,致力於發現和培養處於博士或博士後研究階段、從事基礎科學或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女科技工作者。本屆共產生20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名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京領藤校科研 | 桃李遍藤校的哈佛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來了!
    每一位初涉金融領域的青少年, 都有著掌控時代發展脈搏的夢想, 在這個資本運作的世界, 「金融」可以說是商業圈最具挑戰性也最重要的領域 11月11日,一篇名為
  • 63歲教授的逆行人生
    >他35歲從講師破格提為教授 1957年12月,魯成出生在重慶長壽縣。 1977年,魯成考入當時的西南農學院蠶桑專業。20歲進校時,儘管對蠶桑多少還有些生疏,但來自農村的他卻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今後肯定可以造福鄉親,於是,一頭鑽了進去,沒想到就是「痴迷」的大半生。 1985年,魯成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他自己都說,沒想到,35年的從教生涯這麼快就過去了。
  • 重慶大學一教授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陳顯平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IF= 13.116,《科學》子刊)上發表了題為「Controlling Information Duration on Rewritable Luminescent Paper Based on Hybrid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點擊藍字「重慶大學校友總會」關注我們,加入校友大家庭!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
  • 一門三院士!領域佳話
    在科學研究領域中,老師及學生甚至學生的學生都有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稱號,科學精神,薪火相傳。這就是一位農業科學家的赤誠之心、家國情懷。藉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發揮「拿來主義」,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13年間,他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華農原校辦主任盧吉回憶,盧老擔任校長期間,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
  • 對話魏哲巍:33歲破格晉升人大最年輕教授,致力於培養有溫度的AI人才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作者 | 心緣編輯 | 漠影在普通人眼中,魏哲巍是典型的學霸,競賽拿省一等獎,保送和高考都能上北大,本科作為04級北大數院信息數學系第一名畢業,在港科大3年半讀完計算機博士,又在歐洲算法中心做了兩年博士後,28歲回國加入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33歲破格晉升為人大當年最年輕的正教授、博導。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京:開創中國生物晶片新紀元
    199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程京看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刊登的一則招聘廣告,要求應聘人員「本科學工程,研究生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更好,並願意從事生物晶片研究」。這讓他眼前一亮。最終,程京以「完美契合」的條件進入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從此邁入生物晶片研究領域。
  • 破格晉升教授!團隊和多人研究985!山東這個團隊重新發行頂級期刊
    近日,山東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孔強教授團隊在人工溼地處理含鹽廢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項研究工作是與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Derek Hao博士合作開展的。王倩副教授和本科生丁傑偉為共同第一作者,孔強教授為通訊作者。
  • 湖南高校「90後」教授天團集體出圈!|教授|材料科學與...
    李東的研究方向為二維材料及二維材料異質結,博士期間總計發表SCI論文17篇(總計影響因子147.247),其中一作論文8篇(總計影響因子89.682)。李東曾獲得校級獎項四項,被評為同濟大學學術先鋒。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副教授翟雨佳長期從事高溫超導磁體及其工程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發表科技論文20餘篇。主要研究成果在IEEE Tra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Journal of Physics D 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
  •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必良:倡導南粵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羅必良認為,廣東農村有股份合作的基因,這對廣東未來農業轉型升級積累了組織制度優勢,並可以在結構調整、產品異質性與要素配置等方面進行重點突破。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羅必良教授。一入大學,羅必良便一頭扎進書本裡。他很早就確定了目標:考研究生、做研究。為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他開始大量地閱讀學術文獻,培養出了抓取學術動向的敏銳嗅覺。羅必良在本科期間發現,農業同時具備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特徵,想到了「生態經濟」。他判斷出這會是個重要概念,並將它確定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 曲阜師大曹博教授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Sci.》上,曹博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曲阜師範大學為共同署名單位。《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是英國牛津大學1974年開始出版發行的核酸研究方向的國際著名權威期刊,當前影響因子:為11.147。《Proc. Natl. Acad. Sci.》(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是美國科學院發行的國際著名的綜合性期刊,當前影響因子為9.58。
  • 北大教授陳章良:曾完成863計劃多個研究項目,不是老師是老闆
    ----陳章良生物工程技術是當今世界最為活躍的科技領域之一,更是一個極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的生物工程理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生物工程產業實踐卻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起步。但他自己卻最喜歡讓學生叫他"老闆",一個讓學生管自己叫老闆的教授,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裡,是極為少見的。
  • 「刀神」何建行:開創多個國內外胸外科手術領域「先河」
    「行精準高巧的手術藝術,建前瞻實用的研究創新。」院長、教授、會長……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胸外科主任何建行有很多頭銜,但他更喜歡被稱呼為「何醫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人、影響人、鼓舞人,秉承著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斷地與時間賽跑,追求最高效的醫療、科研、教學、管理工作。
  • 江蘇師大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C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物電學院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of ammonia-helium compounds at high pressure」的研究論文,這是自2018年以來,李印威教授課題組第二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成果,也是本年度其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 四川男神教授:"挑戰"腫瘤,為癌症患者帶來希望,成果獲國內外專家肯定!
    回憶起當初的選擇,周紹兵稱自己最開始走上科研這條道路是源於對研究方向濃厚的興趣。但經歷了十多年的研究,行走至今,支持他的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興之所至",而是希望自己科研成果真正起到造福社會的夢想。"癌症的死亡率在我國已經排到前一二位,每年大約會有三百萬人因為腫瘤死亡。而現在治療癌症的大部分化療藥物都是進口於國外。
  • 985助理教授與二本教授哪個水平高?
    十多二十年前乃至更早,多數大學教授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晉升:博士畢業留校成為講師,進而隨著年限、資歷的提高,評為副教授、教授。那個時期,國外名校歸國的博士、博後,可以直接在國內名校做正教授+博導。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破格評為長江學者。
  • 包為民院士、劉榮教授受聘我校講席教授
    哈工大報訊(劉培香/文 辛然/圖)12月25日,我校講席教授聘任儀式在行政樓626會議室舉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肝膽胰外科醫學部主任劉榮教授受聘我校講席教授。校黨委書記熊四皓講話。校長周玉為包為民、劉榮頒發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