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魏哲巍:33歲破格晉升人大最年輕教授,致力於培養有溫度的AI人才

2021-01-15 智東西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作者 | 心緣編輯 | 漠影

在普通人眼中,魏哲巍是典型的學霸,競賽拿省一等獎,保送和高考都能上北大,本科作為04級北大數院信息數學系第一名畢業,在港科大3年半讀完計算機博士,又在歐洲算法中心做了兩年博士後,28歲回國加入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33歲破格晉升為人大當年最年輕的正教授、博導。

如今,魏哲巍成為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慧學院的首批老師,為人大培養有溫度的人工智慧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憶考學生涯時,魏哲巍始終態度謙和,還屢屢以「學渣」自居。但這無關「凡學」附體,行進在學術的道路上,他看到過許多更巍峨的高山,在言談之間不時流露出對知識的敬畏。

由高瓴資本捐資成立的高瓴人工智慧學院成立不滿兩年,曾因組建豪華的導師團隊而「出圈」,在2020年9月,這所年輕的學院迎來第一批學生。

作為學院本科教學工作委員會的負責人,魏哲巍同智東西分享了高瓴人工智慧學院有著怎樣的教學特點和願景,以及學院探索人工智慧教學方法的思考與選擇。

在科學思維與人文精神交融的人民大學校園裡,一群富有想法和激情的年輕人將湧入人工智慧這一方興未艾的浪潮。他期待幫助學生們成長,去開拓人工智慧的更多可能。

▲高瓴人工智慧大樓

一、從長郡中學到北大「瘋人院」,與天才為伍的求學歷程

2008年,魏哲巍以北大數院信息數學系第一名的成績本科畢業。但在他長期的求學經歷中,他的自我認知卻並不是一個「學霸」。

北大有四大「瘋人院」——數院、物院、化院、生科,其中數學科學學院(簡稱「數院」)是四大「瘋人院」之首。這裡雲集了全國智商爆表、天賦異稟的學神級人物,在這裡,恐怖的智商壓制對於多數普通高考生來說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

在北大數院,魏哲巍領略了什麼是「天才中的天才」。「純數學的學生太厲害了,」魏哲巍感嘆道,「我北大畢業後,才知道自己是一個普通人,因為天才實在太多了。」

北大數院有計算數學、信息數學、純數學、金融數學、統計五大專業,專業與專業之間的差距非常大,「比如我在信息數學系是第一,到金融數學系可能是第二、第三,但如果我到純數學系,連前三十都排不進去。」魏哲巍說。

在他的印象裡,北大數院幾乎網羅了所有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金牌,另一部分學生是通過高考考入,通常競賽保送生之於高考生的優勢很明顯,這個差距是很難靠天賦去彌補的。

魏哲巍高中就讀於湖南長沙四大名校之首——長郡中學。高中期間,他也參加過競賽,還拿了省一等獎,但因為不知道能被保送,最後還是通過高考考上了北大數院。

▲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慧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導魏哲巍

在勇攀學術高峰的旅程上,魏哲巍不斷遇到新的「智商天花板」。

本科畢業後,魏哲巍赴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攻讀博士,隨後在導師的推薦下,前往丹麥奧胡斯大學海量數據算法研究中心做博士後,那裡有幾位專門做理論計算機科學(TCS)的天才,「你說個什麼問題,他很快能想到解法,比我聰明很多。」魏哲巍說。

或許受這些經歷的影響,聊起這些往事時,魏哲巍總是態度謙遜,毫不吝惜對這些天才的誇讚。

他坦誠又不失謙虛地說道,做特別高深的理論研究,確實需要很高的天賦。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像老師常念的一句話:「你的努力程度,還輪不到你拼天賦。」很多情況是因為不夠努力,不是天賦不夠。

二、卓越的科研實力

那麼,對於既有天賦,又不吝勤勉的科研工作者來說,他們所取得的科研成績必然是耀眼的。2014年,在丹麥做滿兩年博士後研究生,魏哲巍決定回國發展,來到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從事大數據領域的研究。

魏哲巍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大數據近似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採樣(sampling)、略圖(sketching)等技術將大數據轉換為小數據,解決由數據規模擴張帶來的計算效率問題。

資料庫與大數據是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的傳統優勢方向,2014年加入信息學院之後,魏哲巍教授在資料庫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每年都在SIGMOD會議上發表論文,至今已經持續7年。

SIGMOD是國際計算機界資料庫領域公認具有最高學術地位的頂級會議,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數據管理專業委員會(SIGMOD)發起,至今已舉辦38屆。SIGMOD每年收錄的論文約在60-80篇,而中國大陸高校在SIGMOD以第一單位發表論文的數量一般都不會超過10篇。

正是由於這些優秀的成果,讓魏哲巍在2019年通過全校選拔破格晉升為正教授,成為了信息學院乃至人民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在2020年加入高瓴人工智慧學院之後,魏哲巍教授又開始了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探索。

在過去一年裡,魏哲巍教授團隊對圖神經網絡(Graph Neural Networks)領域的過平滑(over-smoothing)與可擴展性(scalability)兩大難題進行攻關,成功設計了64層的深層圖卷積神經網絡模型GCNII與十億邊級別的超大規模圖神經網絡訓練算法GBP,相關工作分別發表於機器學習的頂級會議ICML2020和NeurIPS2020上。

魏哲巍教授的論文投稿的一個特點是接受率很高:SIGMOD迄今投稿11篇接收9篇,VLDB迄今投稿6篇接收5篇,KDD、ICML、NeurIPS等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頂級會議目前都是100%的接受率。論文的接受率高,主要原因是論文的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

魏哲巍教授要求投出的論文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提出的算法必須有理論保證,能夠在數學上證明其性質優於前人提出的算法,二是算法的實現要足夠簡單,能夠在實際場景中得到應用。

這樣的論文既有理論深度,又能在實際場景中落地,自然會受到評審人的青睞。「當然,論文被拒並不是一件壞事,一些很有影響力的論文,比如Google的MapReduce論文,就曾經被拒過。研究領域既需要有理論深度的工作,也需要天馬行空提出新想法新思維的工作。」魏哲巍說。

三、融合AI+人文學科,培養有溫度的人工智慧人才

轉到高瓴人工智慧學院算是順水推舟。魏哲巍是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團隊中的一員,這個實驗室的部分師資,都隨著實驗室主任文繼榮教授一同進入了高瓴人工智慧學院。

高瓴人工智慧學院於2019年4月22日正式成立,是中國人民大學下屬二級學院,由高瓴資本創始人兼CEO、中國人民大學校友張磊捐資支持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文繼榮教授任執行院長,教師序列實行「長聘制」。

談及學院的目標,他引用了文繼榮教授常說的一句話:「我們要培養有溫度的人工智慧。」高瓴人工智慧學院的重要使命,是促進AI與人民大學的法律、傳播學、經濟學、社會治理等一流人文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跨學科人才。

作為本科教學工作委員會的負責人,魏哲巍負責培養方案、課程調配等,包括召集老師開會討論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做整體規劃。

▲高瓴人工智慧學院首屆學生開學典禮

相比下設在計算機學院、信息學院的智能專業,獨立的人工智慧學院能帶來更豐富的課程選擇和培養體系。

國內獨立的人工智慧學院十分少見,可供借鑑的成熟方案不多。

在本碩博課程建設方面,高瓴人工智慧學院借鑑了國內外名校人工智慧專業培養方案,並對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個院校人工智慧專業進行實地考察,召開多次本碩博課程建設會議,開設了「高級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數學基礎、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智能信息檢索、對話系統」等特色的人工智慧研究生課程;建設「人工智慧與Python程序設計」的本科生金課與新生研討課。

除了開設人工智慧核心理論專業課程外,還結合人民大學自身優勢,選擇與人民大學發展最契合的幾個「AI+」方向進行布局。

學院還會開設覆蓋一些跨學科應用的個性化選修課。比如邀請法學院老師來上AI倫理專業必修課,講解諸如自動駕駛撞了誰負責、數據產權歸屬之類的案例。「人大高瓴人工智慧學院是新學院,課程靈活度稍微大一些。」魏哲巍說。

如今課程體系已經建好,教學大綱已經就緒,首批教師已到位。高瓴人工智慧學院在2020年開始招生,第一批研究生在去年9月入學,今年將迎來第一批本科生。

▲高瓴人工智慧學院迎來2020級新生

魏哲巍特意提到,目前高瓴人工智慧學院仍在招聘教師、專職研究員及博士後,歡迎全球優秀人才前來申請。

四、國內人工智慧各方面人才都很欠缺

2020年11月9日,在高瓴人工智慧學院首屆學生開學典禮上,執行院長文繼榮教授表示,實現「打造世界一流人工智慧學院」的願景,最重要的是培養這四類一流人才:

一流的人工智慧科學家、一流的人工智慧工程師、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工智慧創業者、以及人文社科領域的人工智慧開拓者。

魏哲巍教授認為,在當前國內人工智慧產學界,各方面人才都很欠缺。

一方面缺做基礎理論和系統的人才,這些恰恰是國外非常關注的領域。比如斯坦福、伯克利等高校招助理教授,特別喜歡招有機器學習系統背景的人,相對來說,國內更多研究以應用為主。

另一方面是交叉人才。比如DeepMind都做蛋白質解構,為什麼能做出來?正是因為有交叉的能力,有真正懂生物的、懂蛋白質、同時又懂機器學習的人在團隊中。這不是有一個人懂機器學習,有一個人懂生物,兩人一起就能做成的,而是要求兩個人對兩方面都得懂,才有對話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高瓴人工智慧學院非常樂意與社會學、法學院等學院合作。魏哲巍說,原則上,高瓴人工智慧學院的選修課面向全校公開,其他學院的學生如感興趣,均可選修相應課程。

如今學院已經形成20人左右的專職導師團,正持續積極引進海內外頂級師資,並計劃推行「本科生雙導師培養方案」,允許本科生自大二起選擇一名科研導師和一名實踐導師,解答科研、學業、生活及職業發展的種種困惑,還將組織學院高年級本科生前往海外遊學,以及參與和海外高校的聯合培養項目。

「因為我現在跟阿里合作,我的學生研二就在阿里實習了。」魏哲巍說。高瓴人工智慧學院已同微軟、百度、滴滴、美團等20餘家人工智慧相關企業達成實訓基地的合作意向,與這些企業開展聯合培養課程,邀請企業內部經驗豐富的專家進行授課,同時派送學生開展企業參觀、實踐工作。

▲高瓴人工智慧學院合作企業

同時,在科研方面,高瓴人工智慧學院準備建設一個交叉融合中心,以支撐全校AI相關的研究。

學院將依託北京市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方法研究重點實驗室,盤活新建東南樓、文化大廈、地下機房等場地資源,再建一批新的伺服器,並與企業進行雲計算資源方面的合作,為學院的教學及科研需求提供支撐。

儘管成立時間很短,在2020年,高瓴人工智慧學院8位教師指導31篇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會議錄取(CCF-A),其中許多成果均有本科生的參與。

基於長期的經驗積累,魏哲巍認為基礎有好有壞勉強不來,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動機」,即主動想要做科研,有足夠的自我驅動力。他也給了一些不同方向人工智慧研究的建議,如果做純理論,需要數學基礎打得特別牢;如果偏應用,最好有企業實習經歷,理解應用是做什麼。

他希望未來從高瓴人工智慧學院畢業的學生,既能掌握牢固的人工智慧基礎知識,同時具備一定的人文情懷。至於未來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則尊重學生自己的意願。

結語:知識的傳遞永無止境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中國人民大學以法學、新聞學、金融等偏人文社科專業而聞名,其實中國最早的資料庫教學研究正是在人民大學開創的,而發展以深度學習為重心的人工智慧技術,迄今還離不開海量高質量數據的驅動。

科學思辨和人文精神的底蘊,早已刻在人民大學的基因中。高瓴人工智慧學院既背負著興盛人民大學理工類學科的希望,也正邁向一個將人文教育、人文情懷與人工智慧交融的未來,這也將是高瓴人工智慧學院學生將接受的獨特薰染。

人工智慧可以改變什麼?過去數年的變革似乎已經給出許多顯而易見的答案。但人工智慧未來將通往何方?還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無誤的答案。

這些答案,需要一代代學習和研究人工智慧的學子去探索,很多代科研工作者知識經驗的積累與傳承,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突然碰撞出剎那間靈感的火花,產生一個出人意料的顛覆性方向。

遠方的路還很長,知識的傳遞永無止境,魏哲巍以及高瓴人工智慧學院的老師們,正在將薪火相傳。

相關焦點

  • 24歲被委以重任、35歲破格晉升,41歲他候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政事兒」注意到,在這222位候選人中,最年輕的是出生於1978年1月的王東,現年41歲。他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專業為電氣工程,提名在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4月30日,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在531位候選人中,王東也是最年輕的。
  • 29歲升副教授、33歲破格升教授博導:他說,希望能為行業留下有用的...
    校區「立德樹人」氛圍濃鬱,人才培養質量基礎深厚,「資源勘查工程」獲批為國家一流專業,勘查技術與工程、石油工程、地質學等一批專業獲批省級一流專業;課程建設成效突出,毛寧波教授主講的《地震勘探原理》獲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陝西2位女教授:雙雙破格晉升,如今還同時入選「女科學家」名單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設立於2015年,致力於發現和培養處於博士或博士後研究階段、從事基礎科學或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女科技工作者。本屆共產生20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名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他曾是中科大最年輕教授,現全職回國與姚期智合作量子信息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 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在辭去美國密西根大學費米講席教授職位後,量子信息科學家段路明近日獲聘成為首位「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同比他年長三歲的著名量子信息科學家潘建偉一樣,段路明出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人在本世紀初嶄露頭角,並被破格晉升為教授。
  • 42歲,他成中科院最年輕院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其中,最年輕的是42歲的孫斌勇,現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專業是基礎數學。2011年,他被破格晉升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012年入選中組部首屆「青年拔尖人才計劃」,2014年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2016年獲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今年1月,孫斌勇的「典型群表示論」項目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中科大最年輕博導,天才科學家,辭職回國成為清華大學全職教授
    做為中國科技大學培養的傑出人才,段路明教授被稱為量子信息領域世界頂尖級天才科學家。他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冷原子物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在量子網絡、量子計算機、量子信息領域有廣泛的影響,是量子領域國際領軍者之一。
  • 他12歲上中國科大,31歲成哈佛教授。為什麼培養的人才留不住?
    在中美較量的當前,人們不再只關注神童成長史,而關注為什麼我們留不住人才。神童尹希10歲入北京八中,12歲上中國科大,31歲成哈佛教授,如今37歲成為美國物理學界的新銳人物。核心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斥巨資培養的人才卻留不住?
  • 22歲成最年輕教授還獲獎金百萬,他如何走出天才「捧殺」魔咒?
    最開始是「十幾歲少年考上某某名校」,後來逐漸演變到「最年輕博士」「最年輕博導」……只要掛上了「最年輕」三個字,似乎就成了「高流量」的保證。然後呢?然後他們怎樣了?是泯然眾人,還是繼續大力出奇蹟?很少有人關心,莫名其妙走紅之後,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還有人記得劉路嗎?
  • 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
    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因其在猴生殖的技術突破,破格作為正高級工程師引進時,他正向原單位申請副高級職稱,並考慮是否要放棄非人靈長類研究工作。就在不久前,為便於他培養博士研究生,神經所再次將其由工程系列轉為研究系列。  兩次重用,其背後是神經所求賢若渴的迫切,更是對人才的尊重。青年科技人才最具創新活力,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 從985博士到交大教授,他2次破格晉升,如今登上麻省理工重量級榜單!
    其中,AI領域相關人物共5人入選,西安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工程學院自動化系沈超教授榜上有名,獲獎理由為:致力於智能系統的行為感知和可信計算,實現在對抗環境下智能系統的安全可靠和可信計算。  他們中,有在人類科學邊界不斷求索的先鋒者(Pioneers);有洞悉技術變化方向的遠見者(Visionaries);有靈感不斷湧現的發明家(Inventors);還有積極推動前沿技術落地的創業家(Entrepreneurs);更有科技向善、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
  • 克隆猴團隊30歲「土博士後」劉真「破格」聘為研究員,成為神經所最...
    年僅30歲的克隆猴團隊核心骨幹劉真從今年9月起將擔任獨立課題組長,眼下正在招聘博士後和研究助理。 沒有海外留學經歷,博士後工作一年提前出站,即將開啟新工作的劉真對於未來有何謀劃?「破格」的背後,神經所有著怎樣的人才評價指標?
  • 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中國教育不應填鴨式
    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發布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超越了他的學姐莊小威(87級少年班,34歲出任哈佛大學正教授),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9月20日,身在哈佛的尹希告訴記者晉升在自己的預料之中,這讓他做研究時可以冒更大的風險去探索。尹希童年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
  • 20歲學渣破解世界難題,三院士聯名中央,破格成為中國最年輕教授
    前言《將敬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對自身才能的一種肯定,但是天生有一種人,是天才,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可以放棄一切去喜歡,但是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地理解。然而有一次,劉路接觸到了西塔潘的猜想這個數理論題。劉路一下就被吸引。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劉路放下一切專心地解決這道難題。這道難題連一般大學教授的看不懂,我們還是不多說了。花了兩個月時間,劉路突然精光一閃,想到以前用過的一個方法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於是劉路連忙將解決辦法寫出來,並將解決辦法投給了數學權威雜誌。
  • 這位985學者曾是最年輕教授,手握多項國獎卻為何屢次落選院士?
    東南大學校園一景尤肖虎29歲成為最年輕教授,科研成果豐碩成為移動通信領域領軍人物。尢肖虎,1962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的一個教師家庭。他自幼就非常聰慧,學習成績非常優秀。東南大學校園一景由於科研成績出色,1990年尤肖虎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並在次年破格晉升為教授,年僅29歲的尤肖虎是當時全國高校最年輕的教授之一。90年代初期,2G技術在國際發達國家已日趨成熟,在國內卻是一片空白。
  • 中國數學天才,大三破解世界級難題,22歲破格成中國最年輕正教授
    而今天要說的這個數學天才,年僅22歲就破解了世界性數學難題,他的成就讓世界矚目,他的名字叫劉路。熱愛執著劉路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上過大學的高知分子,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了他閱讀的愛好。在劉路研究數學的過程中,有一些先輩們留下的數學猜想與難題,劉路對此頗感興趣,其中讓他最著迷的就是西塔潘猜想。這一數學問題雖然不與「哥德巴赫猜想」等同而日語,但仍頗具分量,是一個困擾了國際上許多數學家多年的一個世界級難題。
  • 曾被國人瘋狂嘲諷到破例成哈佛最年輕教授,多少人才被逼走?
    就這樣,在數學興趣陶冶下的尹希,在他9歲半的時候,就進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實驗班,並於1996年,12歲時,參加高考,並通過了多層的考試,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當時在社會上這事情極為轟動,要知道,高考擴招是在99年,因此96年的高考錄取率並不高,而即使是這樣,尹希也考上,並且考上的還是中國科技大學!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蹟的,正是顏寧帶領的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
  • 20歲學渣攻克世界級難題,三院士聯名推薦,破格提為最年輕教授
    有很多人在年少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驚人的才能和本領,因此他們被稱為天才少年。在我國的數學界,就有很多青年才俊,他們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在社會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並非所有的教授都是學霸級人物。曾經我國就有一個二十歲的學渣攻克了世界級的難題,最後他被三院士聯名推薦,被破格提拔為最年輕的教授。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引用2013年在獲取英國皇家學會Centenary Prize時的評價:「支志明教授在無機光物理和金屬藥物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2005年,化學通訊雜誌對支志明教授進行專訪,支志明教授被化學通訊雜誌列為最有影響力的40位科學家之一。同年,支志明教授被ISI位列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2011年,支志明教授成為十年內在德國應化雜誌上發表論文超過30篇的科學家。
  • 20歲學渣攻克了世界級難題,三名院士聯名中央,破格成最年輕教授
    隨著我國近些年的逐漸發達,教育興國成為我國的治國理念和方針,義務教育遍及中華大陸的每一寸土地,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才的湧現也證明了我國方針的正確性。不過隨著教育的發展,優勝劣汰是不可避免的,「學渣」和「學霸」這兩個網絡用語是現在人們最常用來劃分不同成績的孩子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