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長江大學武漢校區發展不平凡的一年,在持續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和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下,校區研成果顯著,重大喜訊頻傳,地物學院嚴良俊教授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實現歷史「零」的突破。校區「立德樹人」氛圍濃鬱,人才培養質量基礎深厚,「資源勘查工程」獲批為國家一流專業,勘查技術與工程、石油工程、地質學等一批專業獲批省級一流專業;課程建設成效突出,毛寧波教授主講的《地震勘探原理》獲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展現校區優秀教師在科研、教學領域卓越貢獻,發揚他們潛心鑽研、克難奮進、執著敬業精神,校區特推出「知音風華」系列人物通訊報導,以宣傳學校正能量,激勵奮進,共圖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
趙輝:我希望能為石油行業留下有用的東西
(通訊員 萬文婷)2011年入職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2013年晉升副教授;2017年破格晉升教授和博導,入選長江大學領軍人才和傑出人才計劃;2019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人才項目,是我校首位國家級人才項目獲得者。這位以火箭般速度晉級的老師是我校石油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趙輝教授,主要從事智能油氣藏開發理論的研究與應用工作。
很多人都知道,這位29歲升副教授、33歲升教授和博導的傳奇經歷,就是人到中年「順意人生」的代表;然後,很多人不知道這位科研成果纍纍的「人生贏家」背後又有哪些故事。
2019年7月6日,在學校科技獎勵大會上的講話中,趙輝引用中華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他的人生追求。「立德」乃站好三尺講壇,教書育人,桃李滿園;「立功」乃紮根石油行業,孜孜不倦,服務社會發展;「立言」乃潛心科研學術,著書立說,傳於後世;進而達到「久而不廢」、「歷萬世而不朽」。在如此世界觀的指導下,趙輝是怎麼做的呢?
天道惡巧:下笨功夫,做實在人
巧者,不敬也,機詐也,不誠懇也。
在美國塔爾薩大學明亮的教室裡,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正在黑板板書,他還在堅持手寫推導公式。不僅是上課,就是課題組會上學生科研成果中運用到的每個公式,他都力求掌握,演算推導。這位70多歲的老者,是國際SPE終身榮譽成就獎和富蘭克林獎獲得者,也是趙輝在美留學時的指導老師。
導師身上這種最「笨拙」的方法,教會趙輝不能只做科研的管理者,更要做學術上的行家裡手和內功高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趙輝始終腳踏實地,求真務實,不投機取巧。
大年三十,在萬家燈火璀璨,家家戶戶洋溢著節日的喜慶和熱鬧時,趙輝一人獨自坐在書桌前,對著電腦屏幕閃閃微光,反覆修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申報書。這張圖能否進一步優化?這句總結能否進一步凝練?他仔細雕琢他的申報書,像對待一件工藝品,反覆琢磨,力求精益求精。
用最笨拙的方法做最重要的事情,終於在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申報成功。這也是我校獲得此項國家級殊榮的第一人。
在同事眼裡,趙輝對待科研上的每一件事都一絲不苟。臨近飯點,團隊成員盛廣龍在提交了一頁文章審稿意見後準備離開,恰巧趙輝經過,他說:「一篇SCI論文的審稿意見至少寫滿3頁,才算對論文負責。」趙輝因晚上思考一個科研難題,輾轉反側,整夜難眠,他的神情稍顯疲倦,但語氣嚴肅認真。
匿名審稿是行業內為提高學術質量、淨化學術氛圍而採取的評審措施,因為是匿名,所以沒有那麼多客套委婉,都是真刀真槍的乾貨。於評委而言,也是一個沒有酬勞的「義務勞動」。做好做壞,全憑審稿人的專業功夫和敬業程度。
盛廣龍說:「這也是趙老師最讓我佩服的一點,不管於他是否有利,他都會認真對待。他曾經為一篇文章寫了34頁的評審意見,評審意見比文章正文還多。」也正是趙輝的專業和敬業感染著團隊,下笨功夫,做實在人,他們團隊所在辦公室C413室經常燈火通明。
天道惡貳:堅定目標,專心不二
貳者,性多疑也,朝令夕改,無恆心也。
趙輝自美國塔爾薩博士學習期間便將「智能油氣藏開發」作為他主要的科研方向,至此11年間,他在該領域紮根、發展。該領域不同於傳統油氣田開發研究,「智能」提法來源於國外,但運用在油氣藏領域的研究尚屬空白。
2013年,趙輝獨闢蹊徑提出了一套基於數據驅動智能油藏模擬及優化模型INSIM。理論提出初期,並未得到業界權威專家的認可,甚至他的國外導師也提出質疑。在科研的瓶頸期,趙輝也有過失落和懷疑。但基於對實驗數據和行業趨勢的研究,他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斷。
堅持科研的路是孤獨的,在日復一日如白水般寡淡的重複裡,設想、實驗、研究、推翻、重來,一遍一遍地演算,一遍一遍地修改,他對模型不斷地完善。經過三年的堅持,他的提法終於被國外一些知名專家教授所認可。2016年該成果發表在SPE Journal後,被作為重要技術突破被石油界發行量最大的新聞雜誌JPT(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石油科技)進行報導。
在他看來,油氣藏開發的智能優化是他做科研的「根」,他必須一心一意把「根」牢牢紮實了,依附於樹根生長的科研項目才會枝繁葉茂。在他孜孜不倦地紮根堅守下,通過近十年的系統攻關,形成了一套自主產權的智能油藏模擬與實時優化調控體系。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對我國油氣田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也正是這樣專注做好一件事的態度,讓他成為智能油藏領域的領軍人,慕名而來加入他團隊的成員也越來越多。94年的饒翔便是其中之一,26歲便博士畢業的他,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武漢,毛遂自薦,希望加入趙輝團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棵認準方向、緊緊向土地紮根的大樹,任憑風雨洗禮,不改初心,頑強生長,在時間的淬鍊下,一定能夠開出絢爛的花,結出碩大的果。
天道惡盈:守缺勿盈,不怨不憂
盈者,自大也,自滿也,不知退讓也。
「滿招損,謙受益」,這也是趙輝一直以來的自我激勵,他說:「就好像一個杯子,當它注滿水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吸收新的東西了,然而知識的探究是沒有盡頭的。所以我們要始終懷抱謙虛之心,以吸收更多的養分和知識。」
在學術研究中如此,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儘管是學術翹楚,趙輝依然以平和之心待人,以開放和尊重的理念建設團隊。科研面前,人人平等,這種探討式的模式互促相長,讓他團隊的學術氛圍更加活潑和自由。
在學生培養上,他以亦師亦友的態度和學生們相處,課堂上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留學和科研中的體會與大家分享。這使得只是面向本科生的課程,卻引來博士生、碩士生慕名旁聽。他對他的研究生說:「青年是人求知慾最強和精力最旺盛的時期,而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放眼整個人生可以說是最寶貴的時間。要珍惜這短暫而又珍貴的時光,在這段黃金的時間內,勇於探索,小心求證,培養出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成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閒暇之餘,趙輝喜歡讀古典文籍,《道德經》《大學》《中庸》都是他的案頭讀物。「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他把不足看作是人生常態,不怨不憂,常懷感恩。正是這種通達的人生哲學,讓他很好地平衡了工作與生活,教學與科研的關係。
「當你白髮蒼蒼、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時,你需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感到自豪。物質生活和你實現的佔有欲,都不會產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響、被你改變過的人和事,才會讓你產生自豪。」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的這段話對趙輝影響深遠,當問及他的人生理想時,他說——「我希望能為石油行業留下有用的東西。」
趙輝,山東樂陵人,1984年生,石油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優青獲得者、巴渝學者講座教授;國際SPE石油工程師學會會員、國際AGU石油地質學會會員、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及會評專家。2006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專業;2009 -2010年在美國Tulsa大學進行博士聯合培養的學習;2011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田開發工程專業;2011年入職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2013年晉升副教授;2017年破格晉升教授和博導,入選長江大學領軍人才和傑出人才計劃;2019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人才項目,是學校首位國家級人才項目獲得者。
主要從事智能油氣藏開發理論(智能油田)的研究與應用工作,該方向是石油工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對於進一步提高油田採收率、實現油氣資源效率最優化有著重要意義和應用前景。截止目前,以第1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重大專項及油田企業等課題近30項。第1或通訊作者在《SPE Journal》、《Fuel、》《JPSE》、《石油學報》、《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頂級石油期刊及國內外重大會議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SCI論文21篇、EI論文23篇;出版中英文專著4部,授權專利10項、軟體著作權6項;近年來以第1和第3完成人分別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其它省部級及行業協會科技獎勵5項。
經過多年研究帶領團隊形成了包括:油氣藏開發動態模擬及自動擬合、注採調控及井網井位智能優化、水平井壓裂縫網智能反演及優化、油水井智能流量監測和控制等特色技術。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油氣藏開發智能調控優化技術,減小了國外核心技術的依賴,在國內複雜高含水油田、海上油田和國外伊拉克、厄瓜多等近20個油田取得了成功應用,受到了油田企業和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與認可。核心研究成果被作為重要技術突破先後於2016年被石油界發行量最大的新聞雜誌JPT(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石油科技)進行報導、2017年被《石油科學通報》評為「2017年度中國石油科學十佳論文獎」, 2019年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作為重要的基金資助成果在其官方主辦的中國科學基金《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期刊進行了封面和長文綜述報導。
來源:長江大學武漢校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明:除特別註明原創授權轉載文章外,其他文章均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____________
中國大學教育 ID:cncollege
關注高等教育發展 / 關心大學教師成長 / 關懷大學生成才
大學,有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