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險!頭顱大小腫瘤切除手術!歷時13個小時,7個科室、10名醫生參與...

2020-12-06 瀋陽晚報

近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一名老年胸壁巨大腫瘤切除後患者順利康復,痊癒出院。這名患者成功手術、順利出院的背後,是醫院胸外科、整形外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放射科、病理科7個科室、10名醫生聯手,手術治療13個小時的結果。

醫患合影,中間黑衣男子為患者

8月12日,記者分別採訪了患者、為患者手術的部分醫生,還原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手術過程和醫患之間的愛心故事。

驚訝 診室裡來了一個巨大腫瘤患者

「大夫,求求你,幫幫我!」

今年6月,一名70歲男子走進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診室。仔細一看,接診醫生李文雅副教授也嚇了一跳。

老人右前胸壁長了一個巨大腫瘤,這個腫瘤有小孩頭顱大小。

患者胸壁腫瘤從18年前的核桃大小逐漸生長至小孩頭顱大小,近幾年生長格外迅速,穿上衣服胸部鼓起一個大包,因生活不便才想起到醫院就診,不承想遭到多家醫院婉拒,無奈之下來到醫大一院就診。

患者 腫瘤最初核桃大小,後來頭顱大小

患者李先生,今年70歲,是瀋陽市遼中區人。

李先生在出院當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18年前我發現胸壁有一個腫物,最初發現時有核桃大小,我中年喪妻,獨自撫養3個子女,最初年輕時家裡困難覺得沒有危及生命可以緩緩,後來它越長越大,近2—3年生長迅速。因為胸前這個大包,平時洗臉、彎腰都覺得難受,現在腫瘤已經有2歲嬰兒頭顱大小。」

談到這次來醫院就診的原因,李先生說:「我都不敢出門了,無論到哪都被譏笑,這個腫瘤已經成為我的心病。現在子女都已經成家,經濟上可以負擔醫療費用了。可是我想治療時,卻遭到多家醫院婉拒,無奈來到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術很成功,我覺得這個手術不僅治療了我的身體疾病,也治療了我的心病,讓我覺得自己是個正常人了。這次生病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有病趁輕治,不能為了省錢耽誤了病情。」

應對 多學科制定最優的切除、重建和康複方案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主任許順教授非常重視這一特殊病例,分析了腫瘤切除及重建的複雜性及術中、術後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首先與整形外科主任郭澍教授團隊進行多次術前科間會診。

為了明確腫瘤性質,許順團隊先為患者進行了取材活檢,證實患者胸壁腫瘤為惡性的軟骨肉瘤。腫瘤完整切除,胸壁必然留下巨大的骨性、肌肉、皮膚缺損。該切多大範圍?如何修復骨性缺損和軟組織缺損?術後能否出現反常呼吸和危重併發症?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

記者了解到,針對一系列可能出現的問題,醫院多學科集結、討論、行動,制定最優的切除、重建和康複方案。資產管理部進行胸壁腫瘤3D列印,為手術進行精準「制導」;胸外科為患者制定詳細的腫瘤切除及膈肌、肋骨重建方案;整形外科對潛在可用皮瓣的大小及血運進行了精確的術前檢查,提出優先採用股側游離皮瓣,背闊肌轉移皮瓣備用的階梯治療方案;麻醉科術前查看患者,認真問詢病史,對可能遇到的麻醉意外及風險做了充分準備和預案;重症醫學科負責術後近期呼吸功能恢復及併發症處置。

驚險 13個小時手術步步驚心

7月10日,在麻醉科醫生的「護航」下,胸壁巨大腫瘤切除、重建手術順利實施。

記者了解到,這個手術難度非常大。首先,切除惡性腫瘤將導致胸壁肋骨部分缺損、胸骨部分缺損、膈肌部分缺損、胸壁附著的肌肉及皮膚將出現大面積缺損。其次缺損的骨性胸壁用金屬網,肌肉和皮膚需要皮瓣兒來和其他組織修補和填充,巨大的刀口難以生長會造成感染,導致手術失敗。最後,患者術後極易出現一定程度的胸壁反常呼吸,脫離呼吸機困難。

幸運的是,在胸外科、整形外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等7個科室醫生的共同努力下,這幾個困難都成功克服。

手術整整進行了13個小時!腫瘤重達2.6公斤,長16釐米、寬19釐米、高12釐米。當許順教授將完整切除的巨大腫瘤示之家屬時,為患者奔走多日的女兒喜極而泣。

提醒 腫瘤需早診早治

許順、李文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腫瘤都提倡早診早治,肺癌如此,胸壁腫瘤也如此,早診早治效果好,創傷小。以該患者為例,如18年前手術,可能局麻就可以完成,術後3—5天內就能順利出院。而現在手術無論難度還是術中、術後風險均與當年有天壤之別!」

他們說,有些良性腫瘤並不出現惡變,而一小部分良性腫瘤可變成惡性。病變類型多樣,惡變機率不等。但如果腫物突然增大,或者出現明顯的症狀,影響到關鍵生命指標或給工作、生活帶來明顯不便,應及時就醫。

指尖瀋陽、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吳強

圖片由胸外科提供

相關焦點

  •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 順利切除肺部腫瘤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 順利切除肺部腫瘤在醫療手術中,外科醫生主刀是常見的場景,但在廈門一家醫院開展的手術中,執行手術的卻是機器人。6月12日,閩西南首例機器人手術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完成,外科醫生在操作臺上觀察畫面進行操控,機器人來執行手術,順利切除了患者的肺癌腫塊,患者出血量不到5毫升。據介紹,除了眼部、顱腦和體表手術以外,機器人可廣泛應用於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胃腸外科、婦產科、肝膽胰血管外科等科室。
  • 口腔癌患者切除面部腫瘤 手術19小時完成「換臉術」
    口腔癌患者切除面部腫瘤,1根血管要縫8至10針,用的線比頭髮絲還細—— 手術19小時完成「換臉術」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王潔 高興 「換臉術」從科幻變為現實。 7月26日,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換臉」出院的張先生,傷口癒合順利,講話清楚,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2個月前,因患口腔癌,他口腔裡黃豆大小的腫塊開始瘋狂生長,很快佔滿整個右半邊臉。疼痛讓他無法進食,兩個月瘦了10公斤。 「患者入院以來,我們看到腫瘤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生長。」
  • 蒙古女孩患額葉腫瘤,海軍總醫院用六個小時成功切除
    一名24歲患額葉腫瘤的蒙古籍女孩在被當地醫院告知無法手術後,在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獲治。近日,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接診了一位來自蒙古的腫瘤患者並成功為她進行了額葉腫瘤切除手術。這位女患者叫塔娜,是一位年輕的設計師。今年5月和8月,塔娜在睡夢中出現兩次癲癇大發作表現,當地醫院未能明確病因。
  • 男子切除47年面部腫瘤獲解脫 手術前不忍直視(組圖)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13日報導,近日,尼泊爾60歲的男子克裡什納•普拉薩德•巴特拉依(Krishna Prasad Bhattarai)在經歷了47年的病痛折磨後,終於將長在其面部的兩顆大腫瘤切除,為自己的人生翻開了新的篇章。
  • 20公分大腫瘤纏住多根大血管,醫生「螞蟻啃骨頭」剝了15小時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實習生 黃士通訊員 潘曼琪 身經百戰、技藝高超的外科醫生看了小符的影像資料無不項背發涼——20公分大的「蜘蛛狀」惡性腫瘤深藏於腹腔,將體內多根重要大血管死死纏住。不手術,隨時有腎衰、下肢壞死風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0個專科的醫生們為了這個年輕的生命決定挑戰極限、冒險一搏。
  • 胸腺腫瘤微創切除手術的基本原則與質量控制
    標準的胸腺腫瘤微創手術必須遵循與開放手術相同的外科學和腫瘤學原則,其質量決定了是否可以客觀評價微創手術的治療效果。1   微創胸腺手術的定義廣義的微創胸腺切除術指任何不進行胸骨切開術(包括部分胸骨切開術)或者帶有肋骨撐開的開胸術達到腫瘤完整切除的手術方式。胸腺的微創切除包括多種手術方法,如頸部切口、胸腔鏡手術以及機器人手術[10]。
  • 重慶醫生的援外新年:人生首次沒有顯微鏡腦內取腫瘤 6個小時如同繡花
    受訪者供圖大年初六中午,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神經外科醫生黃警銳,在太平洋西南部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簡稱巴新)的首都莫爾茲比港的駐地休息,和國內一樣,中國援巴新醫療隊的隊員們仍在春節假期中,但作為隊內唯一的一名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大年初五,黃警銳剛剛通過6個多小時,完成了自己從醫生涯以來最大的一次挑戰。
  • 遂平仁安醫院再次成功完成經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 - 瀟湘名醫
    駐馬店網訊(記者 周濤 通訊員 孫夢瑤)近日,遂平仁安醫院外科二病區成功為一位腎上腺腫瘤患者實施了經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患者男性,遂平縣陽豐鄉人,1月前體檢時發現左側腎上腺佔位,輾轉多家醫院,最終決定在仁安醫院進行治療。
  • 25歲小夥開顱切除腫瘤,手術中突然醒來,還唱了首歌…
    近日,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樓林團隊實施了一例術中喚醒手術,術中患者應「邀」醒來唱歌朗誦詩使手術順利進行,不僅完整切除了顱內的腫瘤,且很好保護了其語言功能,患者近日將出院。一絲不祥之兆湧上樓林心頭,首先考慮為「癲癇發作」,但憑經驗,很可能有「繼發性」的因素(如顱內腫瘤、血管畸形等等),於是安排了頭顱核磁共振檢查。結果一出,小陸一家驚恐交集,原來在其大腦的「語言中樞」的位置長了個近3公分的腫瘤。
  • 24歲小夥患罕見腎上腺腫瘤 5科室主任10小時聯合「拆彈」
    泌尿外科郭永連主任和團隊到病房查看患者康復情況 10個多小時手術後,阿龍從死亡線上「重生」。 7月5日,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準備,由醫院泌尿外科、肝膽胰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首席專家組成的多學科協作救治手術組為阿龍進行手術,強力「拆彈」。 據悉,切除如此巨大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合併瘤栓,目前國內罕有文獻報導。
  • 「薦讀」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這波操作背後的醫生...
    如果沒有反應,就可以切除,這樣腫瘤完整清除,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區。」腫瘤切除完成後,吳女士再次被麻醉,重新進入了熟睡狀態,整個手術歷時1小時40分鐘順利結束。吳女士告訴記者,術中被醫生喚醒後,她沒有感到害怕,而且也沒有疼痛感。目前吳女士恢復良好,不日即將出院。
  • 不到24小時就出院 湘雅醫院首創機器人手術搭配日間手術切除肺腫瘤
    手術現場。紅網時刻12月12日訊(通訊員 劉微)12月12日上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分別接受了肺腫瘤和縱膈腫瘤切除手術不到12小時的兩位患者就順利康復出院了,而兩位患者的住院時間也還不到24小時。胸外科主任張春芳教授接診後認為,患者腫瘤部位比較局限,病種相對單一,沒有複雜的併發症,很適合做機器人腫瘤切除的日間手術。「像這一類的腫瘤,以前一般採用胸腔鏡進行手術。自從我院今年引進『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後,我們在機器人手術方面進行了更多探索,也為患者帶來了更多的福音。」
  • 松果體區腫瘤能治好嗎?現代顯微手術挑戰「刁鑽」腫瘤
    例如大腦深部的松果體就是管理和分泌人體特定激素的「控制中心」,因其位置特殊,周圍解剖結構複雜,是神經外科的高難度的手術之一。近日,患者唐女士在湖南省腫瘤醫院接受松果體區腫瘤全切除術,術後僅2小時就清醒,經觀察無任何併發症。
  • 13歲少年竟長9釐米巨大胰腺腫瘤,沒人願意開刀怎麼辦?
    「當時醫生說,情況很不樂觀,必須儘快手術切除。」小磊母親哽咽道。然而胰腺手術本就難度高,加之腫瘤又巨大,當地醫院沒有能力實施手術。經過穿刺檢查,小磊被明確診斷為胰頭部假乳頭實體腫瘤,這是一種好發於青少年及年輕女性的腫瘤。據醫生推測,腫瘤可能從小就有了,伴隨著小磊成長而長大,目前已經大到侵犯到了動靜脈,如不儘快實施手術,就會危及生命。入院後,胰腺中心迅速召集兒科、放射科、麻醉科、手術室等科室進行多學科討論,為小磊制定了詳細的手術計劃。
  • 老人「松果體」中心長腫瘤,湘雅「神經內鏡手術」化解難題
    神經外科的手術範圍主要集中在顱腔和椎管,是外科手術中難度和風險最大的,因此神經外科醫生一直在探尋新技術新方法來探索大腦這片複雜的 生命禁區 。4 月 8 日,瀟湘晨報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在經歷了從 用眼睛看 到 用鏡頭看 的歷程後,顯微鏡手術已經成了神經外科手術的主流;而如今,神經外科手術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用屏幕看的 神經內鏡手術 。年初,家住湘潭的白爹爹經常感到頭顱脹痛,每次持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接著雙下肢無力,走路也逐漸不穩,到了湘雅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在腦部松果體區長了一顆腫瘤。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喚醒病人 邊手術邊聊天(圖)
    地點:烏魯木齊  醫生:頭顱已經打開,感覺如何?能不能豎一下大拇指?  患者:(順利豎起拇指)  醫生:很好,我們繼續下一步。  ……  這段對話發生在近日的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個場景你敢想像嗎?
  • 33歲肺部腫瘤患者 接受手術機器人切除手術 醫生室內看「大片」
    近日,國內某腫瘤醫院胸外科,迎來一個開機大吉,醫護人員面對鏡頭齊聲喊到:「一 二 三,開機大吉」。開機大吉?誒,這是要拍一部反映醫院生活的電影嗎?紅綢子蓋著的這個是攝影機嘛?其實啊,這個長著四個臂膀的鋼鐵俠,是某腫瘤醫院剛剛引進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
  • 女士7年沒體檢腎上長大腫瘤竟不知
    醫生提醒廣大市民:按時體檢很重要,能降低小病變惡疾的風險。 7年沒體檢 腫瘤比腎大3倍手術切除了腫瘤 左腎及腎上腺沒保住桂林生活網訊(桂林晚報記者秦麗雲 通訊員黃薇)7年沒體檢,腎臟長出大腫瘤渾然不知。拖了一年沒體檢,小腹「懷」上了大包塊。
  • 老人患結直腸巨大型腫瘤不願開刀,消化內鏡醫生團隊13小時成功...
    供稿: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成功了。」夜已深時候,聽到這個消息,張阿姨的家屬喜極而泣。這個讓張阿姨腹瀉3年的巨大直腸腫瘤終於被消化內科消化內鏡多學科團隊成功「拿掉」,更重要的是老人免去了她所不願的開刀之苦。
  • 上海專家為4歲男童成功摘除腦中鵝蛋大小腫瘤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30日電 (記者 陳靜)4歲的小誠誠顱內長了一個鵝蛋大小的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