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疑難雜症,自掏腰包赴國外就醫的中國人屢見不鮮。然而,隨著國內醫療機構軟硬體水平的不斷提高、看病流程的方便快捷,不少外國人專程到中國求醫問診。一名24歲患額葉腫瘤的蒙古籍女孩在被當地醫院告知無法手術後,在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獲治。
近日,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接診了一位來自蒙古的腫瘤患者並成功為她進行了額葉腫瘤切除手術。
這位女患者叫塔娜,是一位年輕的設計師。今年5月和8月,塔娜在睡夢中出現兩次癲癇大發作表現,當地醫院未能明確病因。10月份開始出現疲乏伴頭暈,左側肢體力弱,10月10日查頭顱MRI,發現右額有4*5*5cm大小的腫瘤。當地醫院遺憾地告訴他們,病變位於功能區附近,貿然手術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癱瘓、尿便失禁及言語障礙。
患者父母通過蒙古駐中國大使館了解到,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是全國重點學科、全軍研究所,學科帶頭人張劍寧教授是國內外知名專家。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他們於10月14日夜間來到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張主任高度重視,迅速成立救治小組。為儘可能全切腫瘤並保護肢體功能,影像科王慶軍副主任立即安排導航及功能束核磁掃描。

10月19日,張主任親自主刀,利用目前國際最先進的神經導航系統和電生理監測,在顯微鏡下,細小的血管神經纏繞在腫瘤周圍,猶如一個危機四伏的地雷區,每動一下手都要格外小心。經過六個多小時的手術,張劍寧主任成功全切腫瘤。
「手術非常順利,腫瘤全切,重要神經保護完好!」該科蒙古族玉壯醫生用標準的蒙古語向等候在門口家屬傳達喜訊,塔娜的愛人和父母緊緊握住張劍寧主任的手,一個勁的表達感謝,激動的淚水不住流下。
重症監護室內,雖然剛經歷一場生死賽跑,但是全麻清醒後的塔娜顯得很輕鬆,愉快地用英語和監護室的醫護人員交流,左側肢體不適症狀明顯改善,語言、運動均和常人無異。
目前,患者恢復良好,正在進一步的治療和恢復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