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一級編輯夏強編劇、國家一級導演江瑤執導、杭州富陽越劇藝術傳習院(杭州越劇三團)創排的越劇現代戲《生命之光》在杭州上演。
合影
作為「2020年杭州市新劇(節)目匯演」劇目之一,《生命之光》以全國道德模範、「最美奮鬥者」「最美浙江人」姚玉峰為原型進行創作,講述了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教授自甘寂寞、苦經磨礪,獨創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姚氏法角膜移植術」的成長故事,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令人欽佩。該劇已列入2020年度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創作扶持計劃。
進取志向與求是精神
《生命之光》為無場次越劇,全劇分為「投身醫學」「堅守臨床」「求學東瀛」「苦克難關」「毅然回國」五個段落,呈現了一位當代優秀醫生的成長史,同時也是近40年來我國科技水平不斷趕超國際先進的縮影。故事的背後,更是一位醫者的家國情懷和浙江人的求是開拓精神。
劇照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寫的《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指出,為學者需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列立志為第一要務,並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可見立志的重要性。立志是我們生命海洋中高舉的一面旗幟,也是我們生命的意義之所在,有了為國為民的志向,才能在胸中升起崇高感,在心中產生巨大能量,去戰勝我們面前的一切困難。
該劇主人公俞峰作為國際新式角膜移植法創造者,在這條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自不可能一帆風順,但他從小立下的志向——「當醫生,承祖業」,這份責任感與使命感是他事業成功的動力之源,也是他衝破重重阻力、永葆初心的堅定信念。這是因為:首先,小時候爺爺經營中藥坊,耳濡目染中使他對醫生這個職業產生了嚮往之情——「暖杏林,醫者仁心美名揚」。於是,促使俞峰面對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抉擇——高考填志願,在一片「學好數理化,踏破天下都不怕」的吶喊聲中,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並勇於與心心念念希望他填報理工科專業的母親據理力爭,還以七歲時發生的一場意外來表明自己學醫的決心,成功說服母親,順利踏進了醫學院的大門。立志,是俞峰發現自身價值,做出的正確判斷,這是第一個層面努力的結果。其次,大學畢業後留校的他,雖從事的是行政工作,但他並沒有丟棄自己的醫學專業,業餘時間仍爭分奪秒看書學習專業知識。立志,激發出俞峰的創造力,使他不惜一切去實現目標,這是第二個層面努力的結果。第三,當他的高中同學志強因眼角膜壞死求上門,俞峰汗顏於不能為好友解除病痛,但也促成他下決心重返手術臺,回歸為患者帶去福音的行列。立志,給俞峰平凡的人生注入了活力,最終帶來自己夢寐以求的成功喜悅,這是第三個層面努力的結果。
通過這三個層面的螺旋式上升,使俞峰的人生取得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使自我價值得以實現。我國文藝界、教育界老前輩葉聖陶說:「理想是事業之母。」斯洛維尼亞足球運動員舒勒說:「只要堅持積極的理想,就能產生奮鬥的勇氣。」也就是說,理想和信念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這股強大的力量,不僅促使俞峰在攀登醫術高峰的徵程上腳踏實地、不遺餘力,還使他明白「科學沒有國界,可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道理,於是,面對恩師誠懇的挽留、哈佛大學醫學院邀請的技術入股,金錢、地位都無法撼動俞峰的初心——學成歸國、報效祖國,這也是任何一個有愛國之心的中國人共同的心願。
戲劇衝突與情感張力
《生命之光》是一場歌頌眼科醫生的感人事跡,也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醫生成長正劇。該劇重於設計劇情線之間的環環相扣、相互關聯與牽制,通過人物之間的情感衝突、人物的心理變化來表現劇情的明快節奏。
劇照
說到人物的心理變化,最立體多面、內心複雜的角色當屬俞峰,俞峰不僅是一名眼科醫生,一位兒子、丈夫與父親,同時也是國際眼科泰鬥、日本眼科大師的學生,他的多重身份、公私不同訴求,讓他時時處在道義與職守、家庭與事業、理智與情感的矛盾糾結中。看得出導演跟編劇花了大力氣去塑造這個角色,飾演俞峰的演員汪舟格也細膩傳神地把人物的高大形象演繹了出來,所以才使得這個人物立體亮眼,讓觀眾欣賞並喜歡。在劇中,俞峰與身邊人的戲劇衝突是多方面的,通過戲劇衝突—衝突消解突出俞峰的個性特徵。
首先,是與母親的衝突。從俞峰選擇職業方向到赴日本留學,一開始,母親都持反對態度,這是傳統價值觀念上的衝突——兩代人價值取向和思維定勢的對立,而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這種價值衝突的結果,總的趨勢是前者逐步讓位於後者。事實上,衝突的結果都是朝著俞峰希望的方向發展。
其次,是與妻子的衝突。分娩在即的妻子,自然不希望丈夫拋家別親而去,畢竟「以自我為中心」是人普遍的天然屬性,是人的行為之根本目的,這無可厚非。在這一點上,母親與妻子的態度不謀而合。但當得知志強因雙目失明跳崖自盡的噩耗後,她們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為俞峰收拾出國的行裝。妻子說:「你放心去吧!等孩子出生了,我就告訴他,他爸爸是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雖沒有豪言壯語,卻表現出了一個女性的開闊氣度與寬厚胸襟。
第三,是與恩師田野的衝突。當俞峰三年博士學習期滿,面對俞峰的才華,田野盡己所能想留下他做助手,且言辭誠懇、事無巨細;但一心想學成歸國的俞峰,並沒有為眼前的實際利益所誘惑,「學生回國守誠信」——道出了他樸素的愛國觀和人生價值觀。
劇照
第四,是與三名日本同學的衝突。他們對俞峰的態度從不屑、不認同到最後的折服,是「異想天開奇蹟」的成功,讓他們心服口服。劇中,三名同學通過演唱、舞蹈來表達他們內心的震撼,用「井噴」「尋找」「錘鍊」「拼接」「購買」這些詞彙來加強、渲染俞峰實驗過程的高強度與高難度,提升意境、營造氛圍。
特別是在第四段落「苦克難關」裡,俞峰邊飲酒邊演唱,道盡內心酸苦,可謂酣暢淋漓:「一杯酒,滿飲苦澀入咽喉,一敗再敗好難受。二杯酒,滿飲迷茫入咽喉,中途放棄怎能夠?三杯酒,滿飲焦慮入咽喉,何處良方解我憂?」此時的主人公已經歷了三千多次實驗的失敗,尚未攻克難關,這一大段唱詞唱出了一個人歷經磨難時的真情實感,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劇照
可以說,全劇的主線還是以情感人,多種關係交織疊加,賦予全劇激蕩的情緒、豐沛的情感和富有張力的戲劇衝突。
藝術感染與人格完型
《生命之光》以一臺保留內皮角膜移植手術為開場:剛硬的機器在舞臺上透現出冷色調,與舞臺深處亮起的藍色光芒呼應;一盞時間提示燈顯示「1995年5月20日,星期六」;撕心裂肺的哭喊聲、時鐘滴答聲和心跳聲急促響起……這些帶有代入感的場景設置,張皇、悽苦、壓抑,使觀眾如置身手術現場,與舞臺上人物角色共情,特別是這個場景在劇中反覆出現了三次;與此同時,一首兒歌「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星星亮晶晶,就像我的小眼睛,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上放光明」響起,同樣是反覆了三次,使小女孩晶晶渴望光明的願望不斷迴蕩在劇場裡,作深情觀照,賦予了情感的溫度,更加深了這部舞臺劇緊張且有序的藝術感染力。
劇照
我們知道,要把繁複枯燥的科學實驗戲劇化地搬上舞臺,無疑是個難題。因為藝術可以充滿想像力,而科學須循規蹈矩。但在這裡,科學的客觀嚴謹與人類情感的主觀溫暖,是一種鮮明的對比,從而使得這部劇承載豐盈、意韻宏闊、個性鮮明,同時,把俞峰「醫者仁心」的人格魅力彰顯了出來。
縱觀全劇,《生命之光》採用的是倒敘的方式來敘述故事,這樣做打亂了事件發展的順序,使人猝不及防地進入到故事發展的緊要關頭,從而給觀眾造成強烈的懸念,使故事更加驚心動魄、扣人心弦。而無場次演劇,利用人物的旁白作解說吸引觀眾注意力,來完成道具、布景的切換,在覺察不到場次區分之餘,使得劇情緊湊、豐滿複雜,讓觀眾感覺劇中人物一個個都活在眼前,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這樣做無疑是為俞峰人格的完型服務。
而以演出傳統戲見長的富陽越劇藝術傳習院是女子越劇團,此次創排現代越劇,特別是採用男女合演的方式,對該團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挑戰。但經過苦練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戲,不僅有濃濃的越劇韻味,也有濃鬱的時代氣息與生活氣息。
誠然,把一個富有原型的人物形象搬上舞臺,時間只截取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即主人公高中畢業到國際新式角膜移植法成功實施在人身上這一階段的生活經歷,且是以俞峰從日本學成歸來作為全劇高潮,缺失與新時代勾連的途徑與通道,使得這一場價值觀建構有審美斷層之嫌。此外,俞峰赴日本後,與國內家人的情感互動,只一句「幾年來離妻別母,小女兒難見生父」匆匆帶過,也有不近如人意之憾。但作為一部還在打磨中的作品,他的初次亮相就讓凝聚在心、紮根於血脈中的家國情懷得到了深長的釋放,在編劇與導演用情用心的表達中,樹立起一股創造激流,這應該與本劇從萌發創意到改定劇本歷時三年,編劇夏強前後九易其稿且在採訪故事原型姚玉峰教授基礎上,仔細研讀了幾十萬字的文字資料分不開。那麼,相信經過調整和修改之後的該劇,定將會以更完善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
(圖片由杭州富陽越劇藝術傳習院提供)
記者:駱蔓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