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死神的搏鬥中,他始終沒有當逃兵,在無數個生死時刻,他一直在與時間賽跑,他寧願將生的希望留給手術臺上的病人,把死亡的恐懼留給自己。他便是江蘇省靖江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胡方斌,病人把他稱為「當代白求恩」。
在胡方斌的眼裡,病人的生命高於一切,守護病人的生命,就是對自己最徹底的交代和對職業最崇高的致敬。他為病人的經濟狀況著想,能早一天給病人動手術,也就為病人減少了一天的住院費用,儘管他自己還負著傷,手臂上還掛著治療繃帶;他在手術臺上突發「主動脈夾層」,連接心臟的主動脈發生嚴重撕裂而大出血,硬是強忍著劇痛,堅持到病人脫離危險的一刻,最後自己卻被送進了搶救室,整整接受了12個小時的四個大手術,輸血量驚人,以致術後昏迷了3天3夜,妻子認為他要成植物人了。由於長年高強度的壓力和工作,胡方斌身體出現了不少毛病,醫生同行也善意地規勸他調換一個輕鬆的崗位,好休養生息讓身體狀況不再變壞,但他卻說:「我是醫生,在與死神的搏鬥中,不能當逃兵。」
人患疾病,是常有之事,屬於不幸之列;但患病之後,如能遇到像胡方斌一樣的好醫生,則又可算是幸運的,至少不幸的影響會因此減至最低。因此,那些在胡方斌手上得救的病人是足夠幸運的,一方面,胡方斌拯救了他們的性命,扶起了他們的未來人生,另一方面,他們和胡方斌共同完成的勝利,為醫學界書寫著段段傳奇,是對醫學的無量貢獻。胡方斌就像一位衝在醫療最前線的勇敢的戰士,只要敵人一日沒有清退,革命就一日尚未勝利。
所謂醫者仁心,沒有仁德,難以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試問有誰能夠忍受這樣的一份職業:手機要24小時保持開機暢通狀態,隨時隨地可能接到緊急的工作通知,並且隨叫隨到,工作起來經常是精神高度集中地一站便是好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夜以繼日,稍有一絲絲的不慎或鬆懈,別人便要與你沒完沒了地糾纏不清。有統計顯示,近年來高考願意報考醫科的考生數量呈下降趨勢,越來越多的青年不會選擇醫生作為自己人生的理想職業,原因正與醫生的高強度工作、壓力不無關係,加之,醫患關係緊張、醫鬧愈演愈烈,這些不和諧音符也變成了威脅醫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要素,成為醫科專業遇冷、醫療隊伍後繼無人的癥結所在。
觀之時下被廣為討論的醫患矛盾,恰恰就是醫患之間缺乏一種始終相互信任和關愛的氛圍。現實常常是,病人的頭腦中總繃著一根弦,錙銖必較,生怕被人愚弄了去,稍有一個風吹草動,便馬上放箭自衛,把手無寸鐵的醫生擊得心力交瘁。醫生對此心有戚戚焉,心灰意冷卻愈見捉襟見肘。可越是這樣,就越是被病人所詬病。由此,醫患之間的互動關係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倘若每一個醫生都視病患為自己的親人,真心實意、毫無保留地為病人解除病痛,感病人之痛,憂病人之苦,那麼,人心肉做,病人對醫生的真情是肯定能感受到的;倘若每一個病人在面對醫療行為中的一絲絲瑕疵或不足的時候,又都能夠寬容一點,站在對方的角度儘量體恤、諒解一下醫護人員的工作,那麼,許多矛盾衝突本來就會被扼殺在萌芽中,流血事件更不會上演。
醫者和患者雙方,應該是平等共建的關係,脫離了任何一方或任何一方凌駕於另一方,就註定要失敗。從胡方斌的身上,我們不單要看到一位醫者聖手的高尚可貴的品格,同時,也要看到醫護人員肩膀上的重擔,看到他們的艱辛與不易,要充分肯定他們的付出和價值,也要懂得體貼他們的勞苦功高,不應僅僅停留在言語上讚美,在實際的醫療行為中,更應多加支持和配合。 (謝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