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醫者用心護佑患者安康

2020-11-2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溫度醫者用心護佑患者安康

  從醫三十餘年,他心懷醫者大愛,永葆工作熱忱,深耕醫學專業領域,用精湛的醫術救治了眾多患者。他秉承初心、銳意進取,率先開展新技術50餘項,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著書或參加著書9部。他就是濟寧醫學院副院長、附屬醫院普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濟寧醫學院乳腺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訪問學者,普外科知名專家,學科帶頭人李建軍,一名願做治病、救人、佑世的醫者。

  心懷初心肩負使命

  願做治病、佑世合格醫者

  「醫者治病,亦可佑世」,對於濟醫附院乳腺外科學科帶頭人的李建軍而言,身為醫者,在做好業務工作的同時,更應肩負起一份社會責任

  「就是想做一個好醫生,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對他人有用的人,通過鑽研醫學專業知識,能夠為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從小他立志學醫、治病救人,願為家人及患者解除病痛。1979年,他如願以償考上濱州醫學院臨床醫學系,1983年畢業後回到所在的老家醫院。當時,他被分配到了醫院的普外科,本著幹一行愛一行的工作精神,他很快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短短幾年就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普外科醫生。

  悠悠幾十載,轉眼間他通過自身常年不懈的刻苦努力,在乳腺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與手術方面嶄露頭角,成為這一方面的技術權威,他對乳腺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與手術具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對乳腺癌、乳頭內陷、肉芽腫性乳腺炎的診斷、手術等綜合治療具有特別豐富的經驗。

  是接地氣的實幹派醫者

  更是言傳身教的良師

  「我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會拒絕,患者需要我,希望見到我,我真的不忍心拒絕。」患者與他而言,是割不斷的牽掛,每每看到被病痛折磨的患者,他總是心急如焚。為了讓更多患者得到儘早診療,忙的時候,他索性把自己的辦公室打開,隨時看病歷、手術籤字,電話、微信上為患者解疑答惑、安慰病患。都說醫生是白衣天使,肩負光榮使命,神聖而偉大,對於他來說則只是發自內心地醫生職業的熱愛,真心實意地想為乳腺疾病患者做點什麼。

  看病時,李建軍對待每個乳腺疾病患者都親自檢查,問診,通過仔細詢問病史,認真查體,給患者把病情解釋明白,從而大大提高了診斷率。不僅如此,李建軍還把後續的注意事項和複診時間告知清楚,讓患者明明白白看病。每逢他坐診,他的診區總是擠得滿滿當當,經常中午12點以後下班了,診室內外還熙熙攘攘。患者多了,難免需要等待,但患者說「就是奔著李院長來的,只要能讓李院長瞧上一眼,多久都願意等,找他看病,放心!」為了節省患者的時間,他一再擠壓自己的時間,坐診時不喝水,因為他覺得患者「大老遠來一趟不容易」,半天的名醫門診出診時間要好好利用。

  李建軍從醫三十多年來,很多患者大多是口口相傳而來,找他看過病的人評價他為人低調、樸素真實、接地氣,是名副其實的實幹派、行動派。自他負責醫院組建乳腺外科3年來,科室形成了兩個不成文的規矩,一是手術前主刀醫生必須親自查看腫瘤的大小、位置等情況,精確診斷,合理評估,以此制定最佳手術方案,保證手術時做到最小切口、最完美外形、最徹底根治;二是術後綜合治療要精準,要考慮患者的經濟負擔,要讓患者治好病的同時能看起病。

  而身為科主任,李建軍以身作則,切實做好「傳幫帶」,在工作中言傳身教,毫不保留地把所積累的經驗教給青年醫生。乳腺外科現為國家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並承擔濟寧醫學院等醫學院校研究生、留學生、本科生理論和實踐教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專科醫師培訓、全科醫師培訓等工作。科室還是多家核心期刊的編委單位,濟寧醫學院乳腺研究所掛靠在該科室。乳腺外科自成立以來,不斷加強臨床與科研創新,立足服務大眾理念,開展新技術涉及乳腺癌術後一期再造,乳腺整復等多個方面。

  李建軍為患者悉心問診。

  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被授牌「市級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 一體化服務讓診療更精準

  本報濟寧11月23日訊(記者孔茜通訊員康宇) 日前,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被正式授牌「市級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據悉,為助推「六大專業中心」建設,醫院在現有診療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深耕專業醫學領域,全力搭建高效率、高質量、高水平的癌症救治平臺,進一步完善癌症規範化診療網絡,提升區域癌症綜合防治水平,切實提高患者滿意度及獲得感。

  「規範化診療病房的創建,可使患者得到更加精準化、一體化的診療服務。」談及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對患者帶來的點滴變化,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朱玉松感觸頗深,他表示,無論是暢通市、縣兩級腫瘤規範化診療網絡,還是醫院早期篩查、後續診療,每個環節都銜接有序、有章可循,可使患者得到正確分流、科學救治。

  同時,肺癌、結直腸癌、胃癌、宮頸癌等早篩項目的開展,更是提前預防疾病,助推一體化診療實現的重要途徑。患者在完成早篩後,一旦確診便會直接轉入病房,並同步啟動多學科聯合會診(MDT),依託影像科、腫瘤科、普外科、胸外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婦產科、病理科等各科專家的共同研判,為患者提供更專業化、精準化、規範化和全流程、全方位「一站式」診療服務。

  如果說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創建對醫生而言是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那麼對於患者及家屬而言最大的變化則是「心中更有底」。「待患者完成病理、明確病因後,醫生都會第一時間與患者家屬進行細緻溝通,讓患者家屬對病情了解更加透徹。」朱玉松說,正是這種「直觀、可視」的規範操作,不僅減少了患者及家屬對病情的誤解,同時也增加了對後續治療的信心。

  據了解,為使患者得到更加優質的診療服務,切實提高生存質量,醫院在現有癌症疼痛規範病房的基礎上,其安寧療護病房亦在籌建當中,可進一步提升醫院腫瘤康復、癌痛管理、臨終關懷能力,推進腫瘤全過程管理

  □延伸閱讀

  軟硬體建設重點支持多形式助推中心建設進程

  醫院被現場授牌「市級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

  「創建『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是創建癌症中心的重要一環,是進一步規範腫瘤診療管理,提高癌症規範化治療水平,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的重要舉措。」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劉樹民表示,癌症中心作為「六大專業中心」之一,不僅是組建區域性癌症中心的重要部分,更對於助推提升全市醫療服務能力和同質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在創建伊始,便與醫院整體發展規劃進行了有機結合,在軟硬體建設、體制機制上給予了重點支持,全面推行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及優化診療流程,形成了「早期識別、危險分層、正確分流、科學救治」的快速識別和分診機制。經過癌症質控中心專家現場驗收,2019年12月獲評「市級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並以紅頭文件的形式予以下發,次年11月15日正式授牌。

  「醫院將以此次評審為契機,進一步強化癌症規範化診療病房建設、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救治流程,努力提高癌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服務。」而談及「六大專業中心」建設,劉樹民則表示,下一步醫院將不斷強化「六大專業中心」建設,強力推進醫共體建設工作,提高區域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優勢互補,完善醫共體功能,真正讓優質的醫療資源為廣大群眾的生命健康服務。

(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責任編輯:DF513)

相關焦點

  • 「醫者初心」山東省立醫院黨員醫者李桂梅:用仁心仁術,護佑萬千...
    從未離開臨床一線的李桂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黨員醫者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善對患者、精益求精。連日來,記者蹲點旁觀,記錄下李桂梅這名黨員醫者的初心和使命。精研醫術撫平患兒「缺憾」:做兒童微笑的護航人兒科也叫「啞科」,因為小的孩子幾乎都不會準確表達,要在這種情況下診治、救命,壓力巨大。
  • 致生命中缺「醫」不可的你③|張峰:竭盡全力幫助患者戰勝病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2020年8月19日是第3個中國醫師節,今年醫師節的主題是「弘揚抗疫精神,護佑人民健康在危難關頭,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而上;在人生旅途中,廣大醫務工作者默默奉獻始終護佑。他們業精於專,以生命的名義執著鑽研,傳道授業,護佑健康;他們德厚於山,以仁心仁術託舉生命,書寫榮光……在2020年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聯合廣饒縣衛生健康局共同推出《致生命中缺「醫」不可的你》特別策劃,走進醫師,致敬醫師。
  • 人民日報金臺隨筆:感受醫者仁心的溫度
    如果說超負荷的工作帶來的是身體上的傷痛與折磨,那直面一幕幕生死無常的瞬間,直面人性的脆弱與矛盾,可能是對醫者更大的考驗與磨礪。生或死、是與非、進和退,這些普通人不常面對的抉擇,每時每刻都在醫生面前交織。
  • 醫者如胡方斌 患者之幸事也
    所謂醫者仁心,沒有仁德,難以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試問有誰能夠忍受這樣的一份職業:手機要24小時保持開機暢通狀態,隨時隨地可能接到緊急的工作通知,並且隨叫隨到,工作起來經常是精神高度集中地一站便是好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夜以繼日,稍有一絲絲的不慎或鬆懈,別人便要與你沒完沒了地糾纏不清。
  • 有一種感動叫擔當,有一種奉獻叫醫者!2020「榮耀醫者」名單揭曉
    為了不耽誤右手寫病歷,多年來她一直左手給患者搭脈,以致左手、肩背變形。在領獎臺上,她謙遜地說,「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仍然要做到醫者仁心,在傳承方面要有師者重道的原則。請大家放心,我會更努力工作!」,向敬佑生命的醫者仁心致敬。
  • 向生命致敬 向醫師致敬(一):不忘醫者初心——記北京協和醫院劉正印
    2020年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主題是「弘揚抗疫精神,護佑人民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徵。他們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築成護佑人民健康的鋼鐵長城,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白衣天使「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醫者,身著白衣,心有錦緞,穿梭在生死之間,守護生命的溫度。
  • 責任耀齊魯|醫者仁心 不放棄任何一位患者
    從醫42年來,樊兆民秉承醫者仁心,憑藉耐心細緻的工作態度和精湛醫術,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患者診療滿意度,他在醫療技術上和科室管理上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革,攻堅克難,不放棄任何一位患者,竭盡全力為他們解除病痛。
  • 大醫精誠:醫者仁心 不悔來時路
    大醫精誠:醫者仁心 不悔來時路 時間: 2020-11-02 10:44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萌
  • 專訪李慶:醫者高高在上換不來患者真心,得靠「多此一舉」
    醫改進入「攻堅期」「深水區」,但網絡上偶爾爆出的醫患衝突事件,甚至暴力傷醫事件,讓人揪心。一方面,部分患者對醫療服務不滿意,認為一些診療過程中存在程序性冷漠,候診一小時,看病十分鐘;另一方面,醫院一些一線職工訴苦薪酬低,甚至整個科室集體申請轉崗。管理好一家醫院,為什麼這麼難?建設一所高質量的醫院,最關鍵的是什麼?
  • 武漢同濟醫院用責任與堅守書寫醫者使命
    抗擊疫情的排頭兵——同濟醫院用責任與堅守書寫醫者使命  作者:童萱   從110平米的發熱門診,到5000多平米發熱診室,到三院區開放,最終全院集結,可用床位數、重症患者數、發熱門診接診量均為武漢市之最。同濟醫院在院黨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用行動踐行著白衣的使命,用實幹演繹著醫者的擔當。
  • 連線武漢:「戰場」在變 醫者初心不變
    連線武漢:「戰場」在變 醫者初心不變 2020-03-15 21:29: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 匯醫慧影AI入駐北京佑安醫院|協力戰疫,護佑民安
    「真」AI,帶來切實助力疫情就是軍令狀,帶著工科人的一貫的嚴謹執著,匯醫慧影技術團隊、工程師團隊積極投身科技抗疫,潛心專注產品研發升級與實施落地。既要與疾疫搶時間,又要保證產品精準專業、切實可用。基於匯醫慧影智慧影像解決方案的整體架構基礎,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算法、平臺多項升級。
  • 醫者仁心,偉大的尼斯醫生,她用愛敲開精神病患者的心門……
    電影 《 尼斯·瘋狂的心》她用愛敲開精神病患者的心門;她用執著和堅韌敲打著如同監獄一般的精神病醫院大門,影片一開頭尼斯醫生從遠處走來,走到一座貌似監獄的鐵門前,開始帶著希望輕輕的敲那所大門直至轉為憤怒而瘋狂的拍打著那扇象徵著男權與暴力的精神病院大門
  • 北大的情懷,醫學的溫度
    >以白衣為甲,以身軀做盾與病毒作戰以溫情關懷,以溫熱雙手助病人康復在醫療技術之上醫學還要回歸病人本身對苦楚加以撫慰對期盼有所回應今天我們一同隨醫者>醫者,需要用人文關懷給予病人陪伴與愛護醫學,需要用人文情感賦予救死扶傷以神聖性
  • 南昌大學一附院範華南:從「醫者朋友心」做起
    一名患者剛離開操作椅,另一人就迫不及待地佔據。範醫師脫下手套,向後者確認「您約的是今天下午4點鐘吧」,接著走向電腦,端詳起這名患者的口腔影像。隨後,他向一旁喊:「準備麻藥!」只見他麻利地換上一雙橡膠手套,從助手遞來的託盤裡拿起一副口鏡……這一切,只有一分多鐘。半小時許,範華南醫師站在操作椅旁「接待」了4位患者。
  • 醫者要不斷地學習進步,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
    很多時候我們走進尚主任的診室時候,都會看到桌子上面好幾本關於癲癇病診療的書籍,很多時候在病人問診之後,他都會拿起來研讀,根據理論結合自己臨床上的經驗,總結出更符合癲癇病患者的診療方案。   談及醫者這個職業,尚成英認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堅守中做好每一次給病患看診,在科學合理下制定每一個優治療方案,這也是醫生提高自我職業水平和醫學技術的再一次出發。
  • 2019榮耀醫者揭曉:5位醫學權威獲「生命之尊獎」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27日,由環球時報、生命時報、夥伴醫生聯合主辦的「健康中國法治保障」暨「敬佑生命榮耀醫者」2019第四屆公益活動年度盛典在北京舉行。評選活動中,118位專家及團隊獲殊榮,其中,5位中國醫學界的學科開拓者獲得「生命之尊獎」。
  • 醫者仁心:科學精神如何與人文精神完美融合
    醫者仁心為了研究人腦各個區域是如何操控人體的,他們採用電擊活人大腦特殊的區域,並且觀察被測者的身體反應,來判斷大腦區域間的分工合作。德國在二戰期間進行的人體腦科學研究為人類醫學界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為什麼卻獲得了世界上具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人們的普遍譴責?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對恐懼的條件反射,是這樣進行的。
  • 醫者傳承 陳軒《賞閱》精粹
    -醫者傳承陳軒醫者傳承 陳軒完整 醫者傳承 陳軒完篇
  •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出新書 關注「醫學的溫度」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醫學亦人學,醫道重溫度。」11月19日,「醫學的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該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所著,該書收錄了20篇文章,闡述了其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