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收錄於話題#北京大學77個
編者按
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
醫學工作者
以白衣為甲,以身軀做盾
與病毒作戰
以溫情關懷,以溫熱雙手
助病人康復
在醫療技術之上
醫學還要回歸病人本身
對苦楚加以撫慰
對期盼有所回應
今天
我們一同隨醫者
觸摸醫學的溫度
醫學的高度
讓它顯得好像有一絲「高冷」
韓啟德院士的新作《醫學的溫度》
想解答一個時代命題——
如何讓醫學變得溫暖?
醫學,溫度幾何?
問題的答案不是簡單的數字。
救死扶傷
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
懸壺濟世
醫生的腳步從未停歇
王一方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院人文研究院教授
張大慶教授,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副主任
醫學的溫度
就是讓人舒服的溫度
它基於科學,但不限於科學
它從人出發,為人服務
以人為本
是醫學的內核
好醫治病,偉大的醫生治病人
在技術之上的時代
也許我們更關注病本身
而真正的醫療
應該是關注患病的人
陳國強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
唐金陵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榮休教授、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臨床研究總監
過去疾病是病人的主觀感受
現在卻經常
只是醫療器械的測量結果
這讓我們反思
什麼是疾病
醫學面對的是人
當現代化的診斷方法
取代傳統的「望觸叩聽」
或許醫者應該回歸病床邊
回歸與病人溝通的能力
回歸醫學的本身
這,就是醫學的溫度
顧晉教授,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
喬傑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
新冠疫情暴發之初
我們對病毒知之甚少
所能做到的
就是盡力找到當時可能的一切治療方法
緊緊握住病人的手
讓病人感到
「你們和我們在一起」
這,就是醫學的溫度
蔡秀軍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在醫生看來很小的病
對病人卻是很大的困擾
用交流消除不必要的顧慮
這,就是醫學的溫度
叢斌院士,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每一個病人都是一個溫熱的生命
他們的心都值得被關懷
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
也是一門溝通的學問
「偶爾能治癒,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這,就是醫學的溫度
劉玉村教授,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
現代醫學
更關注的是局部
關注生病的器官本身
技術越好
設備越先進
越容易關注局部
但往往更需要關注的
是局部背後的整體
是疾病背後的病人
醫學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
要面向病人,要有個體化
制定治療方案時
既要依據現有的指南
也要結合病人的心理和精神情況
用帶有溫度的指南
去取代冰冷的指南
王俊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
醫學的目的是什麼?
不是為了讓人長生不老
而是讓人在有限的生命裡
過得更健康
人們對現代醫學的不滿
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
而是因為它不知道何時為止
以前我們追求療效和療愈
現在我們追求的是療護
以前我們追求安全和安康
現在我們追求安寧、安詳、安頓
這,就是醫學的溫度
王辰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
醫生必須要代表人類
讓患者能夠有所歸宿
這種歸宿既是生理的、肉體的
也是精神的感受的
醫學有技術性的一面
也有深刻的情感的、精神的一面
凌鋒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
一把椅子、一杯開水、一句問候
看似簡單的事情
只要想到、做到
就會很暖人
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
就有了醫學的溫度
童嘉龍,西安市臨潼區衛健局副局長、西安臨潼區中醫醫院院長
西安臨潼衛健局副局長童嘉龍
是西安市臨潼區中醫醫院的院長
這家醫院的前身
是韓啟德院士曾經工作過的
臨潼縣華清地段醫院
童嘉龍講述了一段
50年前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1970年過春節的時候
武屯醫院只有韓啟德一個醫生在值班
當時有一個小女孩
她的新生兒肺炎非常嚴重
當時他們到住院部後
住院部的條件非常差
溫度應該都在零下十度以下了
韓啟德院士直接把孩子領到他的房間
讓一家人就在他的房間過年
而韓院士抱著這一床被子
在藥房裡的凳子上過的年
他對每一個病人都是這樣
凡大醫治病
先發大慈惻隱之心
怨親善友
皆如至親之想
如此,便是「蒼生大醫」
醫者,需要用人文關懷
給予病人陪伴與愛護
醫學,需要用人文情感
賦予救死扶傷以神聖性
這,就是醫學的溫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韓啟德所著《醫學的溫度》
近日正式出版
以「醫學的溫度」為主題
書寫醫者仁心
給生命以溫度
醫生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
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醫學是人類情感和人性的表達
目的在於維繫人類自身的價值
和保護自身的生產能力
韓啟德院士在書中分享
自己關於醫學的經歷與感悟
傳遞醫學的溫度
60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那張病床,那間病房,窗外的那幾棵大松樹。在那裡,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來自父母和家庭以外的溫情。護士們長什麼樣我很快忘記了,但她們卻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一片柔軟的地方,留下了一種特別的美,一種愛的美麗。哦,醫學是有溫度的!
50 年過去了,當時那位老伯伯的笑臉和他真摯的謝意仍然留在我的心裡,使我懂得了醫生的態度也是可以治病的。
慢慢地,我懂得了,病人需要的不僅是醫術,還需要安慰和對醫生的信任。我不能騙人,但必須學會溝通。我漸漸學會了如何跟病人說話。與此同時,我拼命地工作和學習,只要是有助於解除病人痛苦的事情,就竭盡全力去做。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為別人做好事,能得到情感上的回報,我很滿足。久而久之,我心裡就形成了一個理念:為他人做好事,獲得人們的好口碑,就是幸福。回憶這些,常令我感嘆:醫學是有溫度的!
我也體會到,基礎醫學不同於其他純科學研究,甚至有異於一般的生命科學研究,它雖然不像臨床工作那樣面對活生生的人,但它直接關係到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它同樣是有溫度的。
我感謝生命中的許多「偶遇」,這些「偶遇」讓我悟到醫道中的一些基本情理。60多年前照看我的護士,50年前感謝我的那位農民老伯伯,40多年前我在農村遇到的那些病人,大概許多都已經離開人間了,但是他們留給我的記憶,已經變成了我對醫學溫度的體驗和理解。
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
11月19日上午
《醫學的溫度》新書發布會
在北京大學舉行
發布會現場
韓啟德院士發表了真摯的演講
講述北大的情懷
傳遞醫學的溫度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同道、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醫學的溫度》一書發行後引起的強烈反響出乎我的意外。朋友圈熱議,各大主流與網絡媒體紛紛轉載代序和李昕先生的書評。一時間「溫度」成了流行語,不少朋友表示要做有溫度的人,要做「有溫度的音樂」、「有溫度的教師」。這些讓我很受鼓舞,很有些當學生時受到老師表揚後的感覺。但同時也有點惶恐,書中講的,只是從我個人角度出發對醫學某些方面的思考,不一定正確,更不一定全面,搞得不好怕會誤人子弟。
我覺得我們首先還得感恩現代科學與現代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上世紀50年代初我母親患傷寒垂危,我至今仍記得父親跑遍上海所有藥店才買到10片氯黴素,滿頭大汗趕回家中的情形。現在新的更好的抗菌素層出不窮,氯黴素已經基本淘汰,傷寒這個傳染病也不大看得到了。那時候我母親得子宮肌瘤,找到上海最大的醫院之一才做了子宮切除手術。現在比這大得多的手術,在一般的醫院都可以通過微創手術完成了。上世紀60-70年代我在陝西農村當醫生,工作十年後終於得到一個機會,到當時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進修。但即使在那樣的大醫院裡,遇到心肌梗塞病人,也基本上一籌莫展,這讓我大為失望。直到80年代中,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還沒有在我國得到開展。我在1985年選擇去美國Emory大學進修,就是因為這項技術的發明者Gruentzig在那裡工作。現在,我國在有條件的地方,大多數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都可以通過介入或溶栓得到有效治療了。短短幾十年,醫學的進步讓無數生命得到挽救,讓很多以前無治的病痛得到緩解,比起前人,我們實在幸運!科技是推動醫學進步與保障全民健康的根本力量,對此,不容我們有絲毫的懷疑與動搖。強調人文,不應否定科學。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人體的複雜性,看到當前的科技和醫學水平還不足以讓所有疾病都能得到有效的診斷與治療,而且從根本上說,醫學永遠不可能消滅疾病。醫學是有限度的。技術至上的盛行只能使公眾產生不符實際的過高期望,由此產生更多的失望;也讓醫者不能跳出技術的局限,對患者施以更多的人文關懷。醫學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時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關懷。疾病的根本危害在於傷痛,而傷痛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遠是關愛和照顧。我們的許多醫生都體會到,與病人溝通是看病最關鍵的環節。同一種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他們的生理和病理變化相似,但內心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背後的故事也不同,能和病人有效溝通,是醫者人文素養的體現。
我體會,人文的根本是對生命價值的認識與態度。人與任何其他生物一樣,都終有一死;不同的是人會思考生命的意義,人的生命的價值在於給人類社會和後人留下了什麼。理解了這一點,醫者會對醫學有更清醒的定位,患者會對疾病乃至死亡保持相對的淡定。一周前,我的二姐去世了。她1961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是一位婦產科醫生。她勤奮工作幾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後。她為很多婦女治好了病,助生了無數的新生命,那些生命成長成人,又有後代,他們不一定記得她,但她的生命實實在在讓更多的生命得到延續。她生前預囑,疾病最後階段不要做無謂的搶救,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4天前,在上海交大醫學院完成了遺體交接,她成為大體老師,繼續為醫學事業做最後的一份貢獻。她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因為她已經融進了更多的生命。
醫學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醫學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社會的發展,反過來又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醫學涉及社會倫理,受到資本驅動。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醫療費用的大幅上升,超過了財力增長的速度,我國又承受著「未富先老」的壓力,這種情況下,如果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將會嚴重影響社會公平公正。我們需要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掌控醫學技術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適宜技術,從著力醫療轉向著力健康。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任重而道遠。
醫護人員是醫學溫度的主要傳遞者。我們現在的醫學教育過於著重醫學知識的傳授,對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培養還很不夠,需要我們從理念上、制度上、方法上全面改革。我們培養出來的醫護人員首先要有好的人品與人格,要有愛心,懂人情,明事理,要能體會「性命相託」的凝重,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上下滑動查閱全文)
作者簡介
韓啟德,1945年出生於上海,病理生理與藥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曾任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歐美同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醫學部主任等。
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心血管基礎研究,曾在α1腎上腺素受體研究領域獲得重要成果。
原標題:《感人!北大的情懷,醫學的溫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