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強基學科專場 | 基礎醫學:築健康渡輪,湧生命汪洋

2020-11-29 網易

(原標題:北大強基學科專場 | 基礎醫學:築健康渡輪,湧生命汪洋)

編者按

數理文史,古今中外,從積澱深厚的人文思索到嚴謹求索的自然科學,北京大學強基計劃為你一一解密。這裡有大師雲集的傳奇歷史,這裡有萬卷深藏的浩瀚書海,這裡有博古通今的當代名家,這裡有潛力巨大的未來精英……在這裡,深不可測的知識海洋迎接著每位年輕的水手,期待著他們開創基礎學科領域乘風破浪的大航海時代,涉足鮮有人跡的新領地。與北大強基計劃同行,推開那扇厚重的大門,感受基礎學科與眾不同的魅力,你將發掘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主講人介紹

王韻,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教學院長、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亞大生理聯合會(FAOPS)執委、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亞洲區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基礎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痛與痛覺調製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神經發育和損傷修復機制。

印象·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Basic Medical Sciences)

作為現代醫學重要分支

探索疾病規律

闡釋人體功能

研究防治理論

尋生命本質

築健康航船

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

基礎醫學發揮重要作用——

從確定突發傳染病致病原

開發新型病毒檢測方法

到揭示病毒致病機制、研發疫苗

再到尋找有效藥物……

基礎醫學除人類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

為人民健康事業添磚加瓦

抗擊新冠疫情的中流砥柱之一——基礎醫學

她是醫學發展的原動力

在人類數千年文明進程中

推動著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形成與發展

從五千年前的神道醫學

兩千五百年前的經驗醫學

到三百五十年前的生物醫學

七十年前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

再到近二十年的「醫學+X」交叉發展醫學

她始終做著醫學發展的探路者、領航燈

她是醫學教育的基石和核心

現代醫學分支眾多

人才培養卻都始於通識教育

而必經基礎醫學教育

而後進入專業教育,再至畢業後教育階段

新時代大健康背景下

醫學關注全面健康

從精神、心理、生理、社會、

環境、道德等全方位考量

而基礎醫學作為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橋梁

在全面健康保障體系中舉足輕重

當新的挑戰襲來——

人口老齡化、人口遷移導致疾病譜相應變化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爆炸、知識更新迅速

民眾對醫療衛生服務期望值高……

基礎醫學化挑戰為動力

推動診療技術進步

培養一流醫學人才

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優勢·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

No.1

歷史悠久,師資雄厚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始於1954年9月14日成立的北京醫學院基礎醫學部;1960年2月改稱基礎醫學系;1985年5月成立北京醫科大學後,正式更名為基礎醫學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後,更名為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至今。

入選省部級以上人才計劃和榮譽稱號64人次,包括6位兩院院士、7位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9位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No.2

學科齊全,專業一流

2017年,北京大學基礎醫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2018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北京大學基礎醫學位列第一;

教育部最新一輪學科評估中,北京大學基礎醫學以「A+」成績再次位列全國高校之首。

學院現設15個學系或教研室、16個學科方向。擁有「基礎醫學」、「生物學」和「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涵蓋16個二級學科、擁有7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

No.3

前沿科學,研究領先

學院聚焦重大疾病發病機制,在腫瘤、心血管疾病、腦重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感染和免疫性疾病等領域前沿劈波斬浪,成績斐然。

01

數據統計

第一/責任作者發表SCI論文數超過200篇/年

02

代表性研究成果

細胞生物學系鄧宏魁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信號通路,在體外產生成熟的、有功能的肝細胞,實現了功能細胞在體外的長期維持,為大量製備功能成熟細胞及其應用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成果在《科學》(Science)主刊上發表。

生理學系姜長濤研究團隊解析了二甲雙胍對於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的重塑作用,深入探究了腸道菌群作用於宿主的靶點及其功能,提示了膽汁酸與腸FXR可以作為治療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新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

03

臨床轉化

放射醫學系王凡研究團隊自主研發新型特異性腫瘤顯像劑,是我國第一個一類放射性藥物,是中國核醫學對世界核醫學的貢獻。

No.4

優質的教學資源

學院作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眾多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以及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教學資源優質。

特色·人才培養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專業強基計劃以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國際視野、深厚醫學基礎、引領醫學發展的卓越醫學科學家

和醫學教育家

為目標,通過增強學生使命責任,激發學生學術志趣和內在動力,使學生成為能夠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應對人類未來重大挑戰,探索重大科學問題,推動醫學科學發展的青年英才。

「優質選才、精心培育、動態遴選、打造卓越」為核心,充分發揮北大教學和科研優勢,厚植人才培養沃土,探索書院建設;深入實施導師制,注重大師引領,教育教學一體化;將學科交叉、科教融合作為拔尖人才培養重要途徑,進一步與本部、各學院(部)、臨床醫院交叉合作,逐步實現各階段縱向貫通與交叉融合;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教學方法和考核模式,推動新技術和新方法應用;提升綜合素養和能力,注重實踐、拓展國際視野,精心培育基礎醫學專業拔尖人才。

No.1

厚植人才培養沃土,探索書院建設

匯聚熱愛醫學教育的大師、名師以及專家,與學生深入探討學術、交流心得、分享感悟,積極營造學術研究和拔尖人才培養的優質沃土,探索特色的管理模式,提供優質資源保障,完善激勵機制和科學評價體系,促進教師潛心育人和學生健康成才。

No.2

深入實施導師制,注重大師引領

在早期導論課中,邀請國內外、大學本部、醫學部及臨床醫院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對基礎醫學的內涵和外延、交叉學科對醫學發展及人類健康的推動作用進行介紹,使學生全方位、多視角認識基礎醫學專業學科現狀及未來發展,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習興趣和遠大志向。

院士進課堂

名師講專業

探索書院式管理實施全程導師制,從本科早期開始優先給強基計劃學生或者強基班學生配備一對一的培養團隊,教育教學一體化,耳濡目染間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和創新潛力,在課程學習、科學研究、職業生涯規劃、政治思想教育、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引領、指導和幫助。

No.3

夯實醫學基礎

實施「新時代」交叉融合課程體系

依據學科發展態勢及國家發展需求,實施「新時代」交叉融合課程體系。在「基礎醫學+人文+X階段」重構課程體系,促進多學科深度融合,即信息、人文、工學、理學和醫學深度融合,從初級交叉應用到高級整合應用,從理論課程到組學大數據綜合實驗室的建設。

「新時代基礎醫學融合課程體系」主要由四大課程群組成:人體形態與功能、醫學分子細胞遺傳基礎、病原生物與醫學免疫及醫學中的理工信。將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全面優化,基礎與臨床、課程群內、課程群間和不同教學方式全方位交叉融合,實現基礎知識從結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大體到微觀的推進。通過交叉融合課程體系的實施實現知識從記憶到理解到應用,再到批判和創新,螺旋式提升,不斷豐富技能和能力,在基礎醫學課程融合的同時,融入基礎醫學前沿拓展和醫學中理工信中的組學大數據解讀、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以及工程基礎和信號處理等方向,促進基礎醫學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多層次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培養複合型卓越醫學科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奠定基礎。

No.4

打破常規,探索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組織專家和導師團隊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對學生給予全程指導。在學習交叉融合基礎醫學課程體系基礎上,以「注重能力、突出創新、加強實踐」為原則,結合拔尖學生培養需求,匯集最優質師資精心打造專業課程和實驗課程;滿足不同學生學習興趣和需求,制訂特殊政策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階段選修和跨學校選修。

No.5

創新教學方法,提升綜合素養和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教學方法,在繼續開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小組討論式教學與基礎醫學課程群互為支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翻轉課堂、自主研討課、研究性教學等新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促進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形成。

No.6

促進科教融合,營造學術氛圍

打造系統、規範、全程的科研能力培養體系

充分發揮科研優勢,促進科教融合,早期由專業導師通過學習交流,引導和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對強基學生進行基本科研素質和能力的訓練,鼓勵學生積極申請本科生科研課題,深入科研實踐,接受完整的科研全過程的培養和訓練。

開設科研思維訓練課程,以專題為引導,在首席科學家、知名學者的指導下,進行課內外的小組討論,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和科研思維。

臨床課程體現專業特色,加強基礎與臨床的交叉融合,進行基礎與臨床結合的科研訓練,幫助學生建立轉化醫學思維。

積極營造學術氛圍,支持學術交流和活動平臺的建設,例如學術沙龍、文獻報告會、課題申請、校內外創新論壇等,逐步形成系統、規範、全程的科研能力培養體系,為更好地進行本博融通銜接和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No.7

拓寬國際視野,打造雙向國際交流平臺

引入國際學術大師參與拔尖人才培養,邀請大師、名師進行講座、講課和學術交流。投入專項經費支持拔尖項目學生參加國際會議交流及暑期短期訪學,與國際一流大學合作聯合培養,讓學生接觸國際學術前沿,感受國際學術氛圍,為融入國際一流學術群體創造條件。

實施卓越博士後培養項目,與國內外深度合作,強基學生進行3年的博士後培養項目,建立合作共贏的拔尖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科研和創新能力強基礎醫學師資和學科精英。

未來·全面發展

基礎醫學培養的是兼具生物和醫學背景的複合型人才,基礎醫學人才是醫學教師隊伍、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稀缺資源。

學生畢業後選擇豐富、出口多樣、方向多元。

就業單位如北京大學及附屬醫院、中國科學院等;留學學校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杜克大學等。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醫學永遠給人類帶來無限的希望與可能。

基礎醫學作為整個現代醫學發展的基石,更是一盞長明不滅的燈,釋放光明,照亮人類前行的路。

歷經60餘年的發展歷程,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已成為國家基礎醫學領域高級專門人才的培訓基地之一,為每位熱愛醫學、護佑生命的基礎醫學學子保駕護航。

期待著你的到來,同尋健康渡輪,共濟生命汪洋!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綜合 責任編輯:鄭娟_NQ0738

相關焦點

  • Yi生最重要的選擇|華中大基礎醫學專業強基計劃詳解
    基礎醫學是引領醫學科技創新,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關鍵學科。基礎醫學「強基計劃」就是培養醫學基礎學科領域拔尖人才和未來領軍人物,為建設世界科學中心、實現"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一、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能力、人文素養、深厚醫學基礎、潛力巨大的醫學學科領域交叉複合型拔尖人才,即未來的醫學科學家。
  • 北京大學強基計劃之基礎醫學:解密生命,醫學基石!
    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燕園學子的回憶,聽聽他們和基礎學科「基礎醫學」之間的故事!吳勵1977級(首屆)北京大學基礎醫學專業學生,高中畢業於北京第六十四中學,現為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教授。吳勵談到了選擇基礎醫學的原因,一是對醫學的興趣,二是對科學研究的夢想,基礎醫學專業恰好完美結合了這兩方面,為臨床醫學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導。基礎醫學包括很多不同學科,吳勵選擇了免疫學方向。
  • 「強基計劃」哪幾所高校獲益最大?36所強基院校8大基礎學科排行
    這次的「強基計劃」是建立在服務國家的大戰略上實施的,無論是關注度還是重視程度幾乎都是前所未有的高。教育部也明說了會加強對「強基計劃」的政策支持。那麼36所一流大學實力如何?哪幾所高校獲益最大?學科競賽網今天為大家帶來《強基院校8大學科排行》。
  • 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怎麼樣,哪些學校招生
    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怎麼樣?哪些學校招生?徐老師介紹,我們知道強基計劃有36所院校試點招生,而2020年基礎醫學專業招生的只有7所院校,醫學類專業招生有8所,其中一所為上海交通大學,招生的專業為生物醫學學科。
  • 見識「強」大「基」礎,北大博雅學堂開講!
    >開設的兩門新課「博雅理學講堂」「博雅人文講堂」日前已正式開講從浪漫文學到嚴謹數理從文物之美到哲學思辯從邏輯推演到縝密試驗從科技攻關到醫者仁術首批北大強基計劃842名學子在名師大家的帶領和啟發下在北大強大學科基礎的支撐下領略學科魅力開啟創新之旅講堂開課,維度多元大咖雲集,明星璀璨根據教育部統一安排,北京大學今年開始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
  • 全科A+讀懂北京大學強基計劃
    2020年,北京大學實施「深化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計劃」,將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力學類、歷史學類、考古學、哲學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古文字學方向)和基礎醫學等優勢基礎學科納入強基計劃。今天,就讓小編帶你一起通過動畫短片來了解一下北大強基計劃吧!
  • 《北大學科》第一季:生命科學篇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三校生物學系合併,三股生命之泉匯流燕園,以此為基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於1993年成立。今年,北大生科創立了「鹿鳴書院」,打造創新型、交叉型生命科學人才的搖籃,既有「課堂教學、小班討論」,又有「創新實踐、師生交流」,還有「學科交叉、人文修養」。加入北大生科,一切都等你經歷,等你收穫。
  • 不明白強基計劃幾個基礎學科含義和排名?聽趙益老師乾貨解讀
    昨天晚上我的直播間爆了,好多考生和家長針對強基計劃來提問。如果你還不了解強基計劃,不要擔心,我上一篇文章有提到,您可以點擊右側連結了解。>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9個強基計劃學校出了簡章,為了便於考生們瀏覽方便,我特意做了一個表格作為總結,表格只顯示前11個學校,給大家做個示範參考。
  • 清華北大等高校2020年強基計劃真題集錦
    隨著寒假臨近,很多考生家長開始著手強基計劃、綜合評價備考。應廣大師生和家長的要求,自主選拔在線發布清華、北大、浙大、南大、同濟、中大、山大及蘭大7所重點大學首年強基考試模式及筆面試電子版真題,供大家下載參考!
  • 強基計劃都是冷門專業嗎?強基計劃專業如何選擇?
    36所試點高校必須要重視基礎學科對於行業的支撐及引領作用,重點圍繞「數學、哲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及古文字學」等相關的專業進行招生,為高校選拔綜合素質優秀或者是基礎學科成績拔尖的高中學生,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培養出一批出身名校的高端人才。 但最近小文收到了很多家長留言:強基計劃主要招的數理化等專業,都是冷門專業嗎?
  • 整合臨床與基礎醫學的資源,北大成立急診醫學學系
    他指出,北大醫學正在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打破學科界限,整合臨床與基礎醫學的教學資源,完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服務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健康中國建設。急診醫學學系的成立是北京大學醫學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環。作為外科醫師,劉玉村見證了中國急診醫學的發展。
  • 清華北大等7所大學「強基計劃」考核真題
    應廣大師生和家長的要求,整理了 清華、北大、浙大、南大、同濟、中大、山大及蘭大7 所重點大學首年強基考試模式及筆面試真題,供大家參考!難度說明:高考<冬令營<強基校測<競賽清華大學2020強基計劃考核方式包括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面試、綜合能力測試、專業志趣考察等。
  • 2021強基計劃招生將會暴增!哪所強基高校更適合你?
    2020年是強基計劃首年,強基計劃就是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通過對比2020年強基計劃各個高校招生簡章,不難發現這些高校在招收對象上無非兩類:一是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二是五大學科競賽獲得全國二等獎以上的學生。
  • 專業看強基二|強基計劃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專業詳解
    其實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作有力支撐,基礎學科對於原始創新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呈現「卡脖子」局面,與基礎學科發展較慢,頂尖基礎學科人才缺乏密切相關。很多人對這七個專業(類)不是很了解,更不知道學習這些專業以後可以做什麼?
  • 受強基計劃影響,家長都反饋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傻傻分不清楚!
    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聯繫:-不管是衝鋒陷陣的臨床大夫,還是埋頭扎在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者都是在拯救生命;-臨床醫學的畢業生將來大多會從事醫院中各科室的臨床大夫。基礎醫學相對而言更偏重於醫學研究,以疾病研究為主要目的。
  •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世強:「鹿鳴書院強基班」打造學術領軍人才...
    「鹿鳴書院強基班」打造學術領軍人才 2020-05-10 來源:《中國教育報》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王世強  瞄準生命科學發展趨勢,北京大學設立「鹿鳴書院強基班
  • 北大力學,全國培養院士最多的力學學科
    北大「強基計劃」正式啟動涵蓋十大北大「A+」強勢基礎學科從浪漫文學到嚴謹數理從文物之美到哲學思辯從邏輯推演到縝密實驗從科技攻關到醫者仁術選擇北大「強基計劃」就是選擇廣闊未來與無限可能以「強基計劃」,育「博雅人才」你的精彩,北大與你共同見證
  • 乾貨|《強基計劃七大專業解讀與發展規劃—生物篇》精華薈萃
    3月6日,愛尖子《強基飛躍計劃之「七大專業」詳解》系列講座第四場——《強基計劃七大專業解讀與發展規劃—生物篇》正式開講!許多小夥伴沒有來得及看直播,不過不要急!今天多多老師就講座中的重要內容以文字的形式供大家閱讀並掌握精髓!具有能動的生命體我們稱之為生物,在地球上,存在大約50萬種植物,150多萬種動物。
  • 清華、北大等高校2020強基計劃真題
    傳統高考省份:Ⅰ組和醫學組測試內容為數學、物理、化學,Ⅱ組測試內容為語文、歷史、政治;高考綜合改革省份:Ⅰ組和醫學組測試內容為數學、物理,Ⅱ組測試內容為語文、歷史。   物理和化學有40道題,數學有20道題,均為單選。   不少學生表示,此次北大強基校考筆試中數學難度較大,部分達到數學聯賽一試的水平。
  • 強基計劃七大類基礎學科專業就業介紹匯總
    依據教育部文件,強基計劃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許多家長諮詢時都擔心基礎學科畢業只能從事科研工作?當然不是!為此,今天介紹一下強基計劃主要7個(類)基礎學科的專業發展、高校學科排名、就業方向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介紹,供家長和考生參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