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谷砣村山上風景一角。 劉俐驗 攝
長城網石家莊10月12日訊(記者 劉俐驗)靈壽車谷砣村位於該縣西北部深山區,有四個自然村,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村裡只剩些老人孩子,村民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2012年,陳春芳被請回山村任村黨支部書記。自那一年起,他毅然捨棄個人事業,帶領村民們劈山修建道路,高山築起平湖,大力發展山村旅遊產業,帶動一方經濟發展,讓深山區的百姓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村民高成玉介紹陳春芳村支書事跡。 劉俐驗 攝
舍小家顧大家 返回家鄉挑重擔
陳春芳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也是個有著44年黨齡的老黨員,多少年來,他總是不忘給鄉親們辦點事,鄉親們有事也都願意找他幫忙。
2011年,村裡60多歲的高金妮向他求助,說是頭暈得厲害,想讓他幫忙帶著去醫院看病。到醫院後,一測血壓很高,需要馬上做CT。醫生開了單子以後,老人對陳春芳說:「我這有錢,我來看病帶著錢。」然後從口袋掏出一把錢,5元、10元、50元……一共130多元,根本不夠做檢查的費用。
「當時我心裡特別酸,就編了個瞎話,說我醫院有同學不用掏錢,我幫他把錢交了。」陳春芳說,「村裡人真是太不容易了,一百多元對他們來說就已經是很多錢了。」那一次,連檢查帶拿藥花了500多元。當時,怎樣讓村民致富就在陳春芳心裡埋下了種子。
2012年之前,車谷砣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村莊發展滯後,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已經啟動的旅遊項目也一度中止,正在蓋的遊客接待樓也成了爛尾樓,山林土地甚至面臨被荒廢破壞的危險。車谷砣村的老黨員、老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我們當時認識到,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村子想要發展是不可能的。」高成玉說,最後經過老黨員、老幹部們開會商定,讓他將在外面做生意的能人請回來參加選舉,組建新的村「兩委」班子。於是做煤炭貿易生意的陳春芳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高成玉找到陳春芳,說明了村裡的現狀和老黨員、老幹部們的想法。陳春芳感覺有些驚訝,因為以前沒想到過這種事情,說需要考慮一下。當高成玉第二次來到陳春芳家的時候,陳春芳已經做好了決定:「回家鄉,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廢棄的攪拌機在修建好的塘壩旁「訴說」著往事。 劉俐驗 攝
為民做事獲信任 統一思想做旅遊
2012年,陳春芳回村參加車谷砣村黨支部書記競選,全票當選。上任後,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墊資鋪設飲水管道4000多米,將山泉水引進了每家每戶;為方便村民夜間出行,「兩委」班子墊資1.5萬元給村裡安裝了19盞路燈;為解決學校房屋破舊問題,陳春芳帶頭集資7萬多元,新建了60平方米的房子作為學校;為美化村裡環境,大力開展環境大提升整村推進工作,拆遷路邊廁所和豬圈27個,建設垃圾池和公廁各5個,清理殘垣斷壁5處,清理垃圾500餘方,改造提升農家院10個,建設村民文化廣場1180平方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看著村裡巨大的變化,村民們對新的村領導班子越來越信服。接下來,如何讓村民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陳春芳一直在琢磨。
他想到,車谷砣村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晉察冀邊區的後方基地,邊區印刷廠、中國銀行、後方醫院、白求恩醫療隊、抗大二分校等都曾駐紮這裡,更有千年古茶樹、著名詩人李學鰲故居等景點,具有很大的旅遊開發價值。為什麼不發展旅遊呢?
他和大家說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人持懷疑態度,說旅遊這事,幾年前都幹過,他們沒幹成的事,咱們能行嗎?
為了統一班子思想,陳春芳和村主任李建設連續召開「兩委」會,邀請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商討旅遊開發事宜。同時帶領大家到平山、阜平、贊皇等旅遊景點考察,開闊大家視野。
考察歸來,鄉親們暢所欲言:「他們的景點遠不如咱車谷砣的風景好,可是人家的日子卻比咱好過多了!」「人家開發旅遊,村裡百姓跟著開家庭旅館、農家樂都富裕了,咱們也幹吧!」看到大家積極性高漲,陳春芳組織黨員幹部連續開會討論,確定了村裡旅遊開發總體十六字方針:共同參與、共同謀劃、共同發展、共同致富。全體村民一起開發,人人都是股東。
車谷砣村通向S201的路正在施工。 劉俐驗 攝
劈山修建致富路 肩扛手抬起平湖
陳春芳帶領班子成員四處尋找開發旅遊的合作夥伴,功夫不負有心人,投資商陸陸續續來車谷砣村考察。但看到那10餘公裡3米寬彎彎曲曲的山路,都打了退堂鼓。
沒路,就沒有投資商。修路,連開張吆喝的錢都沒有。怎麼辦?自己墊!
村「兩委」會上研究出集資標準:100元起步,上不封頂。集資不計利息,不定還款時間,村裡有了錢還你,沒有錢,不能為難村裡。陳春芳帶頭拿出5萬,村主任李建設不甘落後也拿出5萬。班子成員聶金平家比較困難,跑到石家莊親戚家借了2萬元。就這樣,村「兩委」班子成員你1萬,我2萬,硬是籌集了18萬元的劈山修路啟動資金。
2013年,路基建設開始。首期施工選擇靠近車谷砣村一段700米的路段,這段路坡大彎急,最難修。班子成員幹活全部是義務,村民每天30元工錢。到2014年,車谷砣村這群漢子在陳春芳的帶領下,硬是把700米險峻的路段由3米拓寬到8米,並把路基整理完工。
路再向外拓展,新的難題出現了。路通過的幾個村,涉及佔地賠償一系列問題。本來首期資金都是大家集資,這巨大的賠償款項又從何而來?陳春芳瞞著家人把縣城140平方米的商品房做了抵押,貸款30萬元。在他的影響下,李建設也悄悄地把縣城的房子抵押貸款30萬元。就這樣,又籌集了60萬元資金修路。
路一米又一米向著大山外延伸,社會上關注的目光也漸漸投向車谷砣村。縣扶貧辦送來100萬元體育彩票扶貧基金;縣農工委也把車谷砣村定位為「革命老區重點村」;陳春芳他們抓住機會,一鼓作氣,在2016年春天完成了全部路段20華裡的路基建設。
村民肩扛手抬築起的堤壩。 劉俐驗 攝
村裡的旅遊資源豐富,路的問題也解決了,但是陳春芳還是感覺少點什麼。有一天他走到一個叫「手把崖」的位置,站在兩山對峙之間,突發靈感想到了毛主席《水調歌頭·遊泳》中「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這句經典詩句。於是邀請水利專家到現場實地考察,最終確定在兩山中間間距40米處做壩基修建攔水大壩。
可是因為工程量大,工地不通路,建材運不上去,也不掙錢,幾個工程隊看了後都是扭頭就走。「不行咱就自己幹!」在修路的同時,陳春芳帶領村民們開始修築塘壩。
陳春芳介紹塘壩的修築經過。 劉俐驗 攝
從村裡到修塘壩的地方有1.5公裡多,並且是只有1米左右崎嶇蜿蜒的石頭路,所需沙子、水泥車輛運不上去。十幾個鄉親早上去工地時每人扛上一袋水泥,中午回家吃過飯返回工地時再扛上一袋沙子。
修築塘壩的水泥砂石混凝土依靠人力做,工期明顯特別長。於是,村裡買了一輛舊三輪車和一臺舊攪拌機,在修理廠修好,八個壯漢用繩子綁好,扛上肩頭,硬是用最簡單最原始的方式將機器一點點挪到了海拔1500多米的山上。
據陳春芳介紹,除了他之外,修水壩的村民人多的時候十三四個,少的時候八九個,最小的55歲,最大的69歲。兩座塘壩用了80噸水泥,240噸砂石,全是依靠人力,一袋袋背到山上。
說起當初怎麼就有這麼大的幹勁兒,今年69歲的高成玉說:「大伙兒都把這當做自己家的事。要想發展、要想致富,就得這樣幹,不幹不行。就是一點一點地向山上抬,也總能抬上去。」
十幾個人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一座長14米、高20米、寬度坐底14米、收頂5米的主壩和一座寬5米,高7米的副壩在2016年春天順利竣工。就這樣,可容納1.5萬立方米水,肩扛手抬築起的高峽平湖成了大山裡又一處靚麗的風景。
陳春芳查看嫁接成功的野生獼猴桃。 劉俐驗 攝
築巢引來金鳳凰 村民看到新希望
在這兩座塘壩裡,車谷砣村的鄉親們散養了紅鱒,供遊客觀賞垂釣。「現在兩個水壩的收益,村裡204口人吃喝一年都用不清。」陳春芳站在壩上對記者自豪地說。
退伍後在北京打工、後來回到村裡開農家樂的李希望家有六間房,現在年收入達到三四萬元。「遊客爆滿的時候我們就讓他們借住其他村民家中。今年夏天有一位靈壽縣的退休老幹部在這裡租房子長住。」看到村子裡的發展勢頭,他把自己親弟弟叫回了家,一起經營農家樂的同時,還在工地打工,一年下來不比在外面打工掙得少。
車谷砣村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不忘帶動附近村一起致富。據陳春芳介紹,2013年請農業專家到村裡考察時,發現山上有很多野生獼猴桃,資源相當豐富。經過實驗培育,2015年已經嫁接成功,填補了石家莊沒有野生獼猴桃的空白。目前,黃土梁村栽了150畝,南寺村栽了大100畝,車谷砣村30多畝,統一規劃後,明年春天能初步形成500畝的小型園區。
「野生獼猴桃不僅營養價值高,市場價也不低。因為剛開始掛果,去年我們村收穫了2000斤左右,一斤賣到了20元。」陳春芳說,野生獼猴桃三年掛果,五年豐產,豐產後保守說一畝也能收穫3150斤。
李希望在自己的農家樂客房中整理床鋪。劉俐驗 攝
談起今後的發展規劃,陳春芳說,該村已經與正定縣塔元莊村委正式合作,將景區定位為「中國·車谷砣康養旅遊度假區」。目前,一期工程建設已經開始,將在古茶樹旁邊修建一座古茶祠,建設新民居和6000平方米的停車場。二期規劃以車谷砣村為點,發展溝域經濟、溝域旅遊,以點帶面,實現五個行政村(車谷砣、團泊口、黃土梁、南槍桿、南寺村)精準脫貧、共同發展、共同致富。
「雖然我的名字一直是『希望』,但現在才是真正名副其實了。不僅我看到了希望,我們村所有人,甚至附近村的人也看到了希望!」李希望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