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發表署名文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

2020-12-06 澎湃新聞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篇章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

近期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權威、最系統、最鮮活的原著原典,是一部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綱領性文獻集。生態環境部門要把學好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與紮實推進生態環境各項治理任務結合起來,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上下更大功夫,堅決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篇章。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專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題,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豐富和拓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堅持加強黨的領導,不斷夯實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有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必須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確保黨中央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堅持新發展理念,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闡明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動搖,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所想、所盼、所急,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群眾在優美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按照系統工程思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這些重要論述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論和方法論。必須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必須加快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以及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民自覺行動。

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必須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決維護多邊主義,建設性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加快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念。圖為浙江省安吉縣餘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碑。

奮力譜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篇章

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9項約束性指標,其中有8項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仍處於高位,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好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不斷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能力,努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方針、總依據和總要求。要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長期重要的政治任務,不斷增強學習宣傳貫徹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勇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不懈奮鬥者。

堅決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始終把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心中的「國之大者」,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馳而不息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確保到2020年底如期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增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成色。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統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在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大力推動「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落地應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支持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積極主動服務「六穩」「六保」。

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改革舉措落地見效,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制修訂,健全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考慮「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改善要求,兼顧2035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科學謀劃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戰略。

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加強國際交流和履約能力建設,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建設綠色「一帶一路」。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做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籌備工作。積極講好中國生態環保故事,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持續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進一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省(自治區、直轄市)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措施》,推動實施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構建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大環保格局。強化中央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推動黨建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加快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來源/《旗幟》2020年第9期、生態環境部微信

整理/廣東生態環境微信編輯小組

原標題:《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在《旗幟》雜誌發表署名文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奮力譜寫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篇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對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鮮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科學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內涵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未來形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02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人士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訪談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一個現代化中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一直努力奮鬥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富強又美麗,讓我們的生活富足又愜意。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科學概括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原則」。
  • 黃信陽:發揮道教文化優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第3期《求是》雜誌發表的《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這篇重要講話,科學概括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原則」,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遠見卓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時,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然和諧;若且唯若人與自然平等和諧,才能帶來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落實到人的行動上,轉化成為人們行動的信念,必然會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態度,生成既對自己負責、亦對自然負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產生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行動方式。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作者:王雨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庚子年發生的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類要恢復對自然的敬畏,進而真正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維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的理論基礎  從對自然的「祛魅」到對自然的「返魅」,其目的雖然有要求人類放下自己的傲慢、恢復對自然的敬畏的成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解決人與自然緊張關係的歷史性任務,最終落在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上。